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岭梅诗话



  罗凯燊

  梅岭素多梅,世称有三絶:一曰奇,因南北气候差异,虽一岭之隔,却出现了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界岭分明的奇观;二曰盛,岭梅万树,锁关夹道,十里飘香,气势非凡;三曰雅,古今名人诗碑林立,构成了“一路梅花一路诗”的怡情雅景。自古以来,“庾岭寒梅”为岭南著名佳景,岭梅诗篇为岭南文化的一簇琪花。

  岭梅第一韵

  古今吟咏岭梅诗词不下千章,最早的是三国时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直隶南雄州志》载,南雄城南有寄梅驿,即取折梅逢驿使诗语。该驿曾经南宋绍兴年间知州李岐重修。清道光年间知州戴锡纶有《寄梅驿》诗云:“一枝春可当人情,投赠南州艳此清。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

  陆凯是三国时人。《三国志·陆凯传》载:“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也。丞相逊族子也。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 赤鸟中,除儋耳太守,讨珠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又《 三国志·孙权传》载:“赤乌五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他那“虽统军众,手不释书”的儒将风度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赠范晔》寥寥20字,简檏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平淡中显出瞭高雅的意境。“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将来临,祝愿人们的美好祈望定能实现。

  自陆凯以后,度梅岭的达官名士折梅赠友之风甚盛。唐朝名相张九龄于开元间告病还乡,在京知友王司马曾作诗赠别。当张九龄登上梅岭时,适逢梅花盛开,乃效陆凯作《和王司马折梅寄京邑昆弟》 诗:“离别念同嬉,芬荣欲共持。独攀南国树,遥寄北风时。林惜迎春早,花愁去日迟。还闻折梅处,更有棣华诗”。诗人寄高洁之梅花表其兄弟般真挚之友情。

  元朝时左丞相伯颜,一生南征北战,忠诚廉直。元初,南征凯旋还朝时,“归装唯衣被而已”。度梅岭时,见梅花盛开,流连难舍,终于折梅而归,且作诗云:“马首经从庾岭归,王师到处即平夷。担头不带岭南物,只插梅花一两枝”。且看,功臣凯旋,担头别无长物,就是梅花也不多折,只一两枝而已。正是一身正气,一路香风。

  情倾岭上梅

  唐宋时期,梅关古道开通,不断修缮,来往商旅,络绎不絶,咏梅佳作迭出。不少因罪贬谪岭南的文人志士,度岭时因梅感发吟咏,留下了许多动人佳句,成为岭梅诗中一大特色。

  唐初诗人宋之问,虢州弘农(今河南)人,上元二年进士,早有文名,历任上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因媚附权贵张易之,罪贬泷州(今罗定)参军。当他南下登上梅岭时,北望中原,顿生去国离家之感,夹道盛开的梅花,引起无限思绪,满怀悲怆,写下了《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宋之问工于五言诗,尚来追求形式艳丽,多为宫廷宴乐而写。因罪贬谪之后,在颠沛流离中,思想感情有了很大变化,《度大庾岭》随感而出,一句“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催肝裂肺,感人至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节操清高,与梅花心心相印。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弹劾“诽谤先帝”,贬谪岭南。是年九月过梅岭,无缘见到岭上梅花。过了七年后的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遇赦北归,正月初四度梅岭,正值岭梅刚刚谢去,又无缘与岭梅相见。度岭后,回望梅岭,无限惆怅,吟来一首《赠岭上梅》:“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苏轼以“过尽行人君不来”的诗句表达了两次度岭无缘与岭梅相见的惋惜抱憾之情,同时,他深信岭梅有知,理解他的困难处境。于是又相约待到三月梅子青青,正是“青梅煮酒斗时新”的季节里,能够前来尝一口青梅煮酒;再不然等到五月梅雨天,黄梅熟了的时候,前来看看“细雨熟黄梅”的好景致吧。这是诗人对岭梅一篇难舍的真情。可惜,苏轼在岭南七年,身心备受摧残,回到常州,疾病缠身。3月,他不能如约来梅岭尝一口青梅煮酒;五月,也没能如约来梅岭看一眼“细雨熟黄梅”了。7月,寿终。《赠岭上梅》成了他与梅岭的诀别诗。苏轼死后,“吴越之民相哭于市”。岭梅若有知,亦当为失去知友而哭断肝肠啊。

  唐宋时期还有许多名人慕名登岭,为岭梅写下了充满各种感情的美好诗篇。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云游岭南,时逢岭梅盛开,写了一首《登梅岭》:“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往还无几日,景物变千林。晓磴初移屐,密云欲满襟。玉梅疏半落,犹足慰幽寻。”这是一幅美丽的探梅图。朱熹是个幸运者,虽然去得迟了些,一睹为快,愿亦足矣。

  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是浙江天台黄岩人,大江南北的梅园胜景都游览尽了,久慕梅岭的梅花,别有风采,遂不畏长途跋涉,到梅岭来赏梅。他的《题梅岭云封四絶》中的一絶云:“东海边来南海边,长亭三百路三千。飘零到此成何事,结得梅花一笑缘。”可见他对岭梅的向往之情何等热切。终于如愿以偿,又是一个幸运者。

  番禺李昴英,南宋宝庆年间吏部侍郎,他曾在雨中度岭,有幸见到南北梅枝同时开放的景色,因作《雨行梅关二首》,其一云:“通宵雨滴急催梅,枝北枝南晓尽开。多谢花神好看客,随车十里雪香来。”李昴英真是好运气,恰逢一场暖雨,催得南北梅花都开了,“随车十里雪香来”,这是多么难得一遇的佳景。

  文天祥槛中咏梅誓忠节

  宋末,文天祥起兵勤王,拜右丞相。1278年12月,兵败,在潮阳县五坡岭被捕。过零丁洋时,元将张弘范令文天祥作书招抚宋帝昺、少傅张世杰投降,文天祥不应,作诗《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9年4月,文天祥被押送燕京,5月2日到南雄州。这天正是他44岁生日,心中无限感慨,作《生朝》一首:“客中端二日,风雨送牢愁。昨岁犹潘母,今年更楚囚。田园荒吉水,妻子老幽州。莫道长生祝,吾心在首丘。”5月4日,槛车取道梅岭,至南安军,被锁于舟中。文天祥有感于梅花之风骨,正气凛然,作五律一首:“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廓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文天祥是江西吉水人,宋理宗开庆元年(1257年)状元。他对梅岭非常熟悉而亲切。故他虽在囚车之中,且时值五月,而浮现在他心中的梅岭景色是遍山的梅花,满天的风雨。风雨中的梅花,傲首屹立,如同他的一片赤胆忠心。然而,壮志未酬而身陷囹圄,无限悲愤,决心絶食,以死报国。诗中充满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气慨,雄关为之震撼,岭梅为之肃容。

  文天祥絶食八天,不死。至燕京,关押三年,累逼不屈,被杀于柴市,年四十七。

  《梅关步武图》唱和盛事

  宋代,以梅岭为题的名画不少。清代江苏嘉定人曹仁虎,干隆进士,曾欣赏一幅宋人绘的岭梅图,因作《题宋人岭梅图》长诗一首。诗云:“故人寄示梅花卷,千树万树围重岩。恍疑置身大庾岭,丹岩碧嶂高巉巉。山中腊后花信早,雨雪几日飞毵毵。此时枝头忽破萼,冰魂不畏春寒严。断云高低望杳霭,落月远近迷磐岩。清香未容俗客到,冷蕊时有幽禽鹐。横斜疏密各有态,纷纷桃李皆卑凡“。由此可见宋代岭梅风姿之一斑。

  南海伍秉镛,字东坪,清嘉庆间官岳、常、澄观察使。因策骑北上赴任,子梅村亦策骑送行,至梅关,正值梅花盛开,明月满天,白雪匝地,父子满怀兴致吟咏其间。伍秉镛因作《梅关步武图》一幅。其后,数十诗朋墨友,观画感发,尽倾情怀,作《梅关步武图咏》,计有诗词80余篇,篇幅之巨为历代之最。且佳句连珠,为岭梅增添了秀色。如归安姚文田(嘉庆进士,累官礼部尚书)句:“远近常闻皆玉笛,高低无处不泉声。映岩月向城头没,度岭云从眼底生。”胡长龄句:“明月半规花万朵,满身香雪不知寒。”南海吴荣光(南海人,嘉庆进士,累官湖南巡抚,署湖广总督)句:“梅花开万树,风雪记三冬。”青有庸句:“南枝未落北枝开,带雪迎风香满路。”曾望颜(香山人,道光进士,陕西巡抚,曾署四川总督)句:“凡香俗艳开无际,特与梅花订岁寒。”参与唱和的还有武英殿大学士卓秉恬、工部尚书初彭龄、礼部尚书黄铖、广东才子湖北粮道宋湘等人,为当时岭南诗苑唱和一大盛事,展示了“庾岭寒梅”这一胜景风靡五岭南北的盛况。后来,伍东坪之孙伍竹楼(观察使)把《梅关步武图咏》八十余篇诗词搜集编辑成册,刊印传世。

  殷殷补梅情

  梅岭的梅花,不似陆游笔下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而是“万树锁雄关”、“香飘十里外”,别有一派气势,一番风采。虽然,由于梅岭古道商旅往来者众,难免攀折花枝,若护持不力,岭梅则易衰败。却幸得历代都有护花人,不断补植护持,使之延绵不絶。

  补植岭梅的人,多为仕宦。宋代有一英州司寇父女,植梅题壁,传为佳话。这个英州(今英德市)司寇父女(佚名),都锺情梅花。司寇任满携女北归过梅岭,见岭上梅花衰败不堪,十分惋惜,当即捐俸补植三十本于道旁,并题诗于寺壁:“浈江今日掌刑回,上得梅山不见梅。辍俸买栽三十树,清香留与雪中开。”不久,司寇女随夫出任端州,过岭时见壁上题诗已污损不清,乃挥笔题原诗于故处。行人见之,无不称道。

  浙江仁和徐琪,光绪进士,广东学政。他曾在梅岭题诗补梅,并作记:“余奉命至岭时,适当花开,因折一枝,寄曲园师,吴中一时唱和甚盛。而以南花枝特少,因于科试时补种六百株。疏闻于朝,得旨报可,粤中称佳话焉。”他作的《庾岭补梅》诗云:“岭北花光,补之周郎。岭南寥落,帷见松苍。乃锄明月,分余鹤粮。鹤饥不瘦,花繁且香。吴中唱和,千里诗囊”。

  补梅最多的官员要数明代吴廷举。他是嘉鱼人,成化进士,曾二次出任广东,先任顺德知县,后擢广东右布政使。《明史·吴廷举传》 说他“面如削瓜,衣敝带穿,不事藻饰,言行必自信,人莫能夺。”毕生好学,有书万卷。他也好梅。当他赴任过梅岭时,但见路松,不见岭梅,嗟叹不已,写了《大庾岭路松》四首,其一云:“梅岭无梅已百年,暗香疏影阁吟笺。东湖颇有西湖兴,分得南枝插北边。”于是,他与南雄知府李吉商议,捐俸在梅岭补植松梅1.5万余株。

  清嘉庆丙寅(1806年),有一位候补道杨炜,登岭不见梅,不胜感慨,即解囊捐资,托知县王暹,补植岭梅千本,并为此写有一首长诗以记其事:“…… 兹来应入众香国,为凭驿使穷幽探。索遍千岩哑然失,寻梅竟等寻优昙。絶少千株冰雪艳,更无一树珠苞含。梅岭无梅山亦笑,诗人无诗我更憨。邮商令宰王内史,计树千本长濡涵。要为此山亟生色,薄分清俸吾独犹堪。……”雅人韵事,载入州志。

  当今改革开放以来,梅关古道成为旅游景区,岭梅经多次补植,已重现丰姿。踏雪寻梅的游客与日俱增,岭梅诗苑谱出了许多新的篇章。

  2000年《南雄青年报》刊载《但愿梅岭重现:一路梅花一路诗》 一文,进一步引起人们对重振岭梅风采的重视。2004年有关部门投资百万,从南雄城至梅岭开发26公里梅花长廊。

  岭梅风韵满雄州

  千百年来,咏梅诗韵沿着驿道流淌于五岭南北。而南雄近水楼台,陶冶尤多。岭梅风韵成为南雄文化一大特色。

  南雄历代文人吟咏岭梅的诗很多,而且吟来特别细腻亲切。元至正进士程文表《庾岭寒梅》诗云:“岁暮江南意如何,琼瑶枝上觉春多。罗浮有梦啼青鸟,玉宇无尘倚素娥。自古松筠同节操,由来鼎鼐待调和。可人怀抱清如水,楚调应裁白雪歌。”清雍正进士监察御史胡定《庾岭素梅》诗云:“峻岭标名胜,琪花映雪攒。幽香云际永,瘦影洞中寒。拔俗清堪掬,凌空秀可餐。孤高银汉接,胜似灞桥看。”这两首诗极口赞美了梅花的松筠节操、清雅孤高。南雄仕人在赏梅、咏梅中,为梅花的风格所熏陶,清正节义,蔚成风尚。南雄历代高官显爵不多,而清廉之声载道者不少,如明代与海瑞齐名的“谭青天”、南京户部尚书潭大初。清代遇事敢言,不避权贵的监察御史胡定;有以民为本,实践“官清民安”、“良心难昧”的汪注、汪枚父子;有为官十载,囊櫜萧然的县令杨家祚;有守正不阿名扬福建的分巡兵备道、候补盐运使胡日初,等等。雄城牌坊“万里一清”, 正如梅岭寒梅十里飘香。

  南雄人对岭梅情有独钟。每年冬月,岭梅盛开之时,人们携家结伴,登岭赏梅,乘兴高吟,为一时风雅韵事。人们更喜欢以岭梅为题作春联。沿用最久的是清代邑人进士胡定撰的“梅开庾岭为香国;春到雄州是锦城。”清庠生吕魁士撰的“凌江春色循环转;庾岭梅花次第开。”现代增添了许多新联,如“春到雄州家家乐;梅开古道处处香。”、“庾岭红梅香千里;雄州金叶富万家。”、“梅岭香风苏华夏;雄关正气壮九州。”等等,堪谓满城春色梅占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