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三角洲的农田林网建设
黄伟峰
一、概况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的中部,濒临南海,是一块美丽而富饶的地方。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富,土地肥沃,是以往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素有“广东粮仓”之称。
本区农业生产水平高。但森林资源较缺乏,森林覆盖率仅占21.8%。历年来,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如台风、寒露风和倒春寒等,常使农作物和果树减产或失收。在与自然灾害斗争中,人们采用植树造林的方法来抗御风害。在沿堤围、沟渠处植树,营造防护林,以林护农保丰收,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本区现有农田林网面积约52万亩;占全省农田林网面积的50%,其中以新会、斗门、南海、江门、三水等县(市)的面积为最大。如新会县,有农田林网约20万亩,占全县平原耕地面积的65%。这些林网都是在解放后大兴水利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有力地抗击了台风、洪水和海潮的袭击,在扺御风害保障农田稳产高产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二、珠江三角洲农田林网的效益
1.农田林网的防护效益
本区位于南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风和台风的活动,常给本区农业生产带来灾害。如寒露风、倒春寒、台风、龙舟水等,成为威胁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也是本区农业生产不能获得高产稳产的主要原因。自从建成农田林网以来,对于抗御风寒、以林护农保丰收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收到显着的效益。
(1)在抗御寒露风方面
农田林网可以减少水稻叶片干萎、穗子青枯,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产量。如1978年和1981年,斗门县出现了严重的寒露风、根据大沙农场和白藤湖围垦区的调查观测,林网区和空旷地比较,叶片干萎率(顶2叶)减少30-60%,青枯穗减少5.7%,结实率提高10-20%,千粒重增加0.4-3.4克,每亩产量相差100-150斤。在严重的寒露风影啊下,林网内比林网外少减产15-26.5%。又如1979年,当十三号台风和冷空气侵袭斗门县时,正处孕穗期的水稻发生白叶病,有林网保护的枯叶率为14-28%;无林网保护的,枯叶率为50-80%。同一品种,只要有林网保的,结实率可提高8.8-17.5%,千粒重0.4~0.3克。
(2)在抗御倒春寒方面
农田林网可以保护秧苗,减少烂秧或不烂秧。每年2—3月份,正当秧苗旺盛生长的时候,若遇上较强的冷空气南下,常出现倒春寒天气,致使幼苗糜烂。如1981年2月底,斗门县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倒春寒天气,根据大沙农场红卫分场调查,空旷地烂秧率达43%,而在有林带保护的,如在树高10倍的林带范围内,烂秧率只有5.7%。就是在正常天气下,在林内育秧还能明显地提高秧苗的素质(表1)。
(3)在抗御台风方面
农田林网的效益非常显着。1981年7月6日,8106号台风在台山登陆。在这次台风的影响下,斗门县平均风力为8-9级,阵风11级,最大风速达32米/秒,同时伴有暴雨。此时早稻正处黄熟——完熟期,大风暴雨造成水稻落粒倒伏,损失严重。根据我们调查,在林网保护下,林网内落粒数明显减少,平均每亩减少损失61.2斤(表2)。又如甘蔗倒伏折断。沙梨落果等,林网内更是明显少于林网外。据白藤湖围垦区调查资料,蔗茎高1.5米的,林网内基本上无倒伏,半倒伏6%,折断率3%;林外则全部倒伏或半倒伏,蔗林杂乱,折断率达25%以上。
农田林网所以能抗御灾害天气,是因为林网能减弱风速。可提高气温和土温,减少蒸发。从而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一个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观测表明,当风速较大时,在树高25涪的林带范围内,凤速减弱10-15%;在树高10倍的范围内,减弱风速30%以上。在低温季节,林网内气温和土温一般要比林外高0.5-1.5℃。在大风乾燥的天气条件下,林网内可以减少蒸发20-30%。就是在正常的天气条件下,林网也能促进农作物增产。根据斗门县大沙农场凋查,1980年早、晚稻和1982年晚稻,均属正常年景,但林网内与林网外相比,早稻增产12.2%,晚稻增产0.7-18.7%。
2.农田林网的经济效益
珠江三角洲农田林网,是出各种树木、竹子、果树和蒲葵等组成。本区属冲积平原,土层厚,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据有关部门测定,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全氮约0.15%,全磷约0.08%,全钾在中低围地区高达2-2.6%。加上水分充足,气候条件优越,故林木都能速生高产。如斗门县白藤湖围垦区种植木麻黄,平均每年长高2.26米,新银合欢每年长高达3.55米、用这些树种作为防护林.可以一年成带,二年成林,三年则发挥效益。
本区河网纵横交错,堤围、沟渠较多,利用堤围、沟渠种植防护林,既可少占耕地,又可起着护堤、防浪等作用。如1981年7月上旬一次台风袭击,斗门县全县崩围34处,缺口91个。这些崩围缺口的堤坝中,几乎全部出现在没有林带的地区。
新会县礼乐有外堤长45公里,内堤长232公里,堤围緑化收入,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蒲葵300多万柄,竹子46万多斤,荔枝及其它水果10多万斤。上述几项,1967-1976年平均每年收人41万元,1977年达60多万元。外堤緑化收入,在60年代曾是有名的“一步元”,现在己达“一步元”。斗门县白藤湖围垦区新营造的林网。经营了三年,造林抚育每株成本0.31元,其中木麻黄生长三年,每株树鲜重约50斤,按每百斤1元计每株收入0.5元。由此可见,造林三年即可收回成本并有盈余。
珠江三角洲树木很少,木材、柴薪都非常缺乏。当地用材主要由外地调入,燃料则靠稻草和蔗叶等农作物秸秆,浪费了大量的有机肥料。如能利用围堤道路等种植林木。既可解决用材问题,又可解决部分燃料问题。如斗门县莲溪公社,1969年利用河涌滩地种植水松,到1980年为止,树高达12米;胸径52厘米,已经成材,开始改变缺材少柴的现象。
此外,林网还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对于改善环境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对珠江三角洲营造农田林网的几点意见
从上述情况看,农田林网的效益是明显的,在本区发展农田林网具有广阔的前景,为进一步搞好农田林网的建设,我们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1.制订合理的林网规划
林网的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在已有排灌系统的中低沙田地区,原则上应在原有堤围沟渠机耕道路的基础上,种植2-4行树木(或果树)作为林带,不必重新筑基种树。但应注意的是,近东西向的沟渠或道路,应种植较高的树种作为主林带,近南北向种一些较矮的树种作为副林带。如果是新围垦的地方,应按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注意使主林带尽可能成为正东西方向,副林带则与主林带相垂直,组成网格,每个网格面积约50-100亩,以东西向的长方形网格为好。在不能规
划方田的地方,应充分利用河堤、泥基、路边、沟渠边等种植林带,林带再联结成网,以减弱大风为害,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小气候条件。
2.减少林带速腐
林带遮荫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故应尽可能减少遮荫影响。为此目的,在东西方向上植树时,应把树木种植在水渠、道路的南边,使树影落在水沟或道路上,这就可以减少林带对农作物的遮荫作用。
3.选择适当树种
农田林网树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林网的效益。对林带树种的要求是:①抗风力强,使农作物不易风倒,风折及枯梢;②速生高产,树形高大,寿命长,生长稳定,长期具有防护效能;③根深冠窄,根幅不要太大,树冠不宜覆盖过广;④不妨碍邻近作物生长,没有与作物的病虫害;⑤树木本身具为一定的经济价值。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认为主林带一般采用适于用材和薪炭的树种;如木麻黄、柠檬桉、新银合欢、水松、池杉等;副林带则以果树为主,加荔枝、番石榴等,也可以选种某些竹类。
4.林带要有适当的疏透度
林带防护效益的大小,和林带结构是否适当关系很大。国内外大量观测证明,以通风系数0.3-0.5的疏透结构林带防风效果最好。因此,必须控制林带疏透度,不宜过疏也不宜过密。初植时,可以密些,以后再间伐。如种植木麻黄,一般以2-3行为宜,其株行距大致可采用2×1.5米的规格。
综上所述,在珠江三角洲营造农田林网是一项收益广、见效快、和农业生产密切结合的重要措施。既能抗御自然灾害,又能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其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它必将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等方面发挥更大的效益。
原载:热带地理,1984,4(5):46-48.原文署名农田林网协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