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对外开放加速珠江三角洲市镇发展



  许学强 胡华颖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在执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发展快、层次多的先行地区。  1979年后,中国兴办了四个经济特区,在珠江三角洲就有深圳、珠海两个,其中深圳是我国规模最大、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一个综合经济特区。1984年4月,中央确定开放大连等沿海十四个城市,广州是其中之一。1985年初,整个珠江三角洲又被辟为三个沿海三角洲经济开放区之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加速器,不仅通过加速工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间接促进市镇(包括市和镇)发展,而且还通过加速人口转化,直接促进市镇发展。本文重点探讨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市镇发展的直接影响。对外开放加速市镇发展。

  解放以后至对外开放前,由于本区地处沿海,毗邻港澳,国家和地方均无在此安排大项目,加上合法或非法向外移民多,市镇人口增长缓慢。1957—1978年市镇非农业人口由262.91万人增至307.6万人,年均递增0.7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9%)。实行对外开放后,本区市镇非农业人口由307.6万增至1985年的487.30万人(没有包括自理口粮的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年均递增6.79%,高于同期全国市镇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5.21%)。1986年,本区已形成了一个特大城市(广州)、四个中等城市(佛山、中山、深圳、东莞)、二个小城市(珠海、江门)、12个县城、123个区乡级镇的市镇体系(城镇数目为1985年资料,不包括市辖镇。),成为全国市镇数目多、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之一。

  影响市镇人口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技术和设备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曾以佛山(地级市)、莞城(县级市)、常平(区级镇)三个不同等级的市镇为例,分析来料加工结汇收入与市镇非农业人口历年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两者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98、0.92,说明结汇收入越大,市镇人口增长越快。用同一方法分析番禺各城镇利用外资的金额与城镇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相关系数为0.89,说明利用外资越多,城镇规模越大。

  存在这个关系是不难理解的。先把利用外资作为动因,外资企业在空间集聚,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周围剩余劳力进城,扩大市镇人口规模或产生新市镇。再把人口规模作为动因,一般来说,人口规模越大,其劳动力的数量愈大,素质愈好,基础设施配套愈完善,对外资企业愈有吸引力。而外资企业多为位置依存行业,一般总是选在交通方便、原有基础好的城镇里。以番禺和新会两县为例,外资企业间数分别有67.13%和72.3%集中在城镇。番禺县外资企业合同规定投资额的83.3%、从业人员的77.22%都集中在城镇。  外资企业在空间集聚,加速了市镇人口规模增长。

  从调查资料看,市镇人口规模越大,其人口增长受外资影响越小;反之,越大。因为市镇规模越大,经济基础越雄厚,基数越大,因此,虽然外资企业使得新增人口的絶对数大,但相对增长率却较低。另外,大城市户口管理严,劳动力自然增长絶对数大,待业青年多。勿须在城市以外招工就能满足外资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相对来说,市镇越大,引进外资企业越有可能为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企业,所增劳力也不是太多。  小市镇的情况往往相反。

  二、对外开放加速市镇职能变化

  对外开放加速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变化,作为经济中心的市镇,其产业结构也必须随之或先行发生变化,导致市镇职能的改变。由于不同规模市镇职能的“易变性”或“灵敏度”不同,因而受对外开放影响的程度就有很大的差异。

  长期以来,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多属地方中心型城镇,是农村各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同规模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城镇职能小而全,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镇很少。近几年来,乡镇企业,特别是利用外资的乡镇企业,充分发挥本区优势,冲破了“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框框,大量引进外资、技术和设备,改资源型、封闭型为市场型、开放型,生产出数以百计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远销国内外。在这种形势下,广大城镇除保留原有地方中心职能外,大力发展了专门化职能,形成了一大批以机电、纺织、制衣、建材工业为主的城镇。如南海县的九江、盐步、官山,顺德县的桂洲、伦教、陈村,中山市的小榄等。此外还形成了一些专门性对外开放口岸,如台山县的广海等;一些以风景旅游为主的小城镇,如番禺县的莲花山等。

  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镇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工业、建筑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三产业除商业、饮食、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外,其它均有下降,特别是文教、科研、卫生及交通邮电业下降明显。这说明,珠江三角洲的发展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对文教科研、交通邮电还重视不够,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

   1985年10月广东省政府公布了59个城镇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第一批重点工业卫星城,享有各种进出口税收的优惠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无疑会加速形成专门化的工业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第三产业,特别是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及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以保证城镇协调发展。

  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劳动力资源丰富,原有工业和城镇基础好,对外资有很大吸引力,有条件和可能引进部分大中型项目,扩大县城专门化职能,改变县城性质。变化最明显的是新会县县城会城镇。会城镇是远近闻名的葵乡,直到七十年代葵艺职工人数和产值仍占全镇工业职工总数和产值的:27.6%和20.6%,城镇性质定为“县城,著名侨乡,以支农轻工为主,发展出口商品生产,开展侨胞旅游的葵乡城镇(见新会县会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1978年。)”。开放后引进先进设备,办起新会涤纶厂和近20家织布厂,1984年纺织业和织布业的职工和产值分别占全镇的42.8%,58.7%,而葵业分别下降为5.8%、2.0%,成为众所周知的新兴纺织城。

  中小城市职能变化也很大。如深圳由边防小镇变为以电子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旅游服务的综合性特区城市,珠海由渔村变为以风景旅游为主的特区城市,中山市由普通的县城变为“以轻工、电子为主的工业与旅游、商业综合发展的纪念性旅游城市”。

  长期以来,广州一直是广东省省会,华南经济中心,我国重要对外贸易口岸,国际交易场所。开放后,城市职能变化首先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其就业职工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32.75%上升为1985年的41.19%(表5)。这一方面是出于政府增加了第三产业投资,1981~1985年第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64.97%以上;另方面是由于对外开放,大量引进外资,兴办第三产业。城市职能的另一变化是工业结构更向轻型化发展。1970年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5.78%,以后开始下降;1979年后轻工业比重有所提高,1985年上升到65.18%,轻工产品外贸收购值占工业品出口的85%以上。在工业结构中电子工业、生活用品工业、日用金属品工业得到不断发展,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3.24%上升为1985年的25.81%。

  三、对外开放加速市镇建设

  随着市镇人口迅速增长,市镇用地面积大幅度向外伸展,建筑面积倍增,市政设施水平大大提高。以本区的六个城市为例(未包括东莞市。),近几年来居住水平明显提高,广州由1978年人均居庄面积3.8m2提高到1985年5.59m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31m2),其它中小城市的居住水平也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最高的深圳、珠海分别达到每人平均11.81和8.80m2,六个城市按人均市政设施水平,除个别城市、个别指标外,都大大超过全国所有城市的平均水平。深圳、珠海特区城市市政设施水平特别高,深圳的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辆数,每人市政生活用电量,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下水道长度等指标,在全国所有城市中都高居榜首(表7)。珠江三角洲城镇的市政设施水平也比其他地方高。如台山县1984年一年就在12个集镇,62个村庄兴建了自来水厂;全部集镇和99.0%的村庄都已通电。再如开平县金鸡镇,1982~1984年,集镇用地面积由2公顷扩大到8公顷,楼房建筑面积5.73×104m2,另外还兴建了下水道、农贸市场、自来水厂、文化娱乐中心,成为初具规模的小城镇。

  市镇面貌的改变,主要是我国重视增加市政建设投资的结果,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利用外资,合作兴建住宅,既方便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购房,又加速改善市镇居民的居住条件。所谓合作兴建,一般是港商负责全部投资,我方合作部门负责提供土地,建成的住宅按商定比例分成,属港商的房子可在香港出售。据统计,广州就与20多家港商合作兴建住宅。利用外资合作兴办或改造的还有其它公用事业,如出租小汽车、加油站、大型旅游设施等。

  外资来源的另一种形式是华侨港澳同胞捐赠办公益福利事业。据不完全统计,五年多来,珠江三角洲华侨港澳同胞捐款总额12.6亿港元,其中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四邑地区约6亿港元,以台山最多,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捐赠大多用于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华侨大厦、文化娱乐、商业服务设施等第三产业和公用事业的发展。如新会县罗坑区陈冲镇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赠850万港元,兴建校舍2万多m2,铺设长816m、宽15m的水泥路,建设自来水厂等,城镇面貌日新月异。

  2)中山市因郊区特别大,人口多,所以按人均计算指标值偏低,但不能说明山市市政设施水平低。

  对外开放加速市镇建设,除上述直接利用外资外,还通过“三来一补”和合资经营等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和地方工业,为市镇建设积累资金。如东莞县大朗镇,1984年全区加工费收入459.6万美元,占区乡两级收入的49%,该年利用所得利润40多万元建设厂房,投资85万元建自来水厂,还投资大笔款项建设道路、农贸市场等。

  总之,对外开放增加了市镇建设资金来源,加速改善了市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增加和完善了商业、服务业及旅游设施,提高了市政设施水平,改变了市镇面貌。    

  四、对外开放加速市镇体系空间格局的变化

  开放前,广州是珠江三角洲市镇网络的中心,佛山为次中心。它们与周围的小市镇一起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引力核心  1978年广州市城市人口加上佛山市区人口占珠江三角洲市镇人口的73.27%;工业总产值69.99亿元,占珠江三角洲工业总产值的65.5%。江门、中山、新会是珠江三角洲南部地区小引力中心。南海、番禺、顺德、新会等县及广州、佛山、江门、中山等市是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经济最发达,联系最密切。1978年该区工农业总产值占珠江三角洲工农业总产值的89.67%,而本区面积只占52.09%。这一地带工农业产值平均密度达148.93万元/km2,远远高于珠江三角洲全区工农业产值平均密度86.5 1万元/km2。

  东南部沿海深圳、珠海等地和西部三水、高明、鹤山、恩平地区交互作用引力小,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工农业产值平均密度均在5万元/km2以下。对外开放前,深圳、珠海仅为一边防小镇,边境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整个珠江三角洲的空间格局是以广州为中心,向南部三角洲地区单向辐射,经济发展水平由广州到沿海逐步降低,辐射力逐步减弱,到边境形成一个“絶缘带”。由于界线两边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潜在的联系密切,造成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人口偷渡外流。这不仅说明我国边境地区落后,也说明外来的潜在影响不可忽视。

  对外开放后,最突出的变化是深圳、珠海的崛起,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增大,而且增幅相当大。  1984年与1978年相比,深圳、珠海两市对外交互引力分别增加了753.43%、603.33%,以至深圳、珠海成为珠江三角洲东南部新崛起的一个引力中心。应该指出,我们利用重力模式计算交互引力时,p值以人口数为代表,吸引力随着人口增多而增大。但实际上,引力增大远不只是人口因素的作用,还有其它特殊功能的影响。深圳、珠海是特区、窗口,具有强大引力的香港和澳门透过窗口,大大加强了特区的引力,这一点在模式中难以计算。

  其次,由于沿海和三角洲地区快速增长,造成珠江三角洲引力梯度差异减小,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有均衡发展的趋势。1984年与1978年相比,广州在珠江三角洲的地位有所下降。广州城市人口占三角洲市镇总人口的比重由67.13%下降为57.51%,工业产值比重由65.5%下降为49.25%。虽然如此,广州与佛山一起,仍是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处于三角洲偏北的地位。深圳与珠海兴起于广州、佛山相对应的另一翼,位于三角洲南部,幷且它们的规模和经济水平很快超过了中部地区的其他小市镇,加上它们具有独特的窗口和辐射作用,影响三角洲其他市镇发展。因此,可以认为,开放后的珠江三角洲市镇空间格局变为双翼辐射型,展示两翼齐飞的趋势。

  

  本文所研究的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包括:广州市的市区(包郊区,下同)及番禺、增城县;佛山市的市区、中山市及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县;江门市的市区及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高鹤县;深圳市的市区及宝安县;珠海市的市区及斗门县;惠阳地区的东莞市。面积2.53万平方公里。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