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澳门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规划



  郑天祥 黄就顺

  一、城市性质的演变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四百多年来,城市性质几度变化。

  1557年葡人占据澳门以前,澳门是我国沿海渔舟停泊场所,盛产鱼蚝,是个渔港,兼有一些对外贸易,1553年(明穆宗隆庆初年)澳门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中站。

  1557~1840年,澳门是欧亚贸易中心之一,是一个贸易商业城市,1557~1685年期间是我国唯一对外口岸。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澳门虽然是个自由港,但是英国占据我国香港以及我国五口通商,打破了澳门垄断我国对外贸易的局面;加以海洋交通由帆船时代进入汽船时代,而澳门港日益污浅,不适应远洋巨轮发展需要;葡国在世界上的势力也日益衰落,澳门对外贸易的地位尽为香港所夺。澳门从贩卖华工、贩卖鸦片转为东方“蒙地卡罗”(欧洲赌城)。发展特种行业,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仅有铸炮、造船、神香,炮竹、火柴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人才逾万人。渔业一直有重要地位,1921年曾有渔民六万余人,占总人口的七成左右,至今仍有渔民万余人。不过,赌税一直是澳门的主要财源,约占财政收入的四、五成。

  今日的澳门已不是单纯用赌业来维持,而是以工业、旅游业、建筑业作为整个社会的三大经济支柱。金融业日益发展,有可能成为远东地区金融中心之一。对外贸易和商业也在振兴之中。1982年澳门国民生产总值为113.5亿元(澳门元,下同),其中工业42亿元(1984年已增至73亿元),占37.2%,旅游业28亿元,占24.8%;建筑业10亿元,占8.9%;金融业5亿元,占4.4%;商业9亿元,占8.0%;其它行业占16∶7%(1983年澳门经济年鉴《澳门华侨编》。)

  虽然睹税仍是主要财源,但赌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已日益下降。从就业人口来看,工人已超过七万人,而娱乐业只有五千人左右。因此,不能说澳门是个消费性城市,澳门正在向综合性城市发展。

  二、土地利用

  澳门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后者又称为离岛,基本上仍属于郊区农村,土地利用以林农渔业为主,处在城市开发阶段。澳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系指澳门半岛而言。据1983年香港大学地理地质系安瑞志编1∶8000《澳门半岛土地利用图》量算结果。

  19l0年以前,农业用地约占澳门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到1970年仍占五分之一以上。现今农用地已微不足道,住宅用地占了土地面积的首位,若包括商业区内的住宅用地,几乎有一半的土地属于居住用地,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在三平方公里左右的居住用地上,居住有四十多万人,每平方公里有十余万人,挤逼情形可想而知。据澳门政府1980年调查,全澳有55,000多户,而永久性屋宇住宅只有42,715个单位,因此,不少家庭合住一个单位。另外,有5,043个家庭住在木屋内。全澳门木屋区居民估计有4万人。澳门的住宅建筑大都是两、三层的低层建筑物,1960年以前建成的楼宇平均1.91层。这是因为政府规定楼宇要整幢交易,业主限于财力而无法建高楼。加以离岛交通不便,迟迟未能开发,致使住宅不足。1960年后采用分层交易和分期付款购楼后,大大加速楼宇建设速度和高度,1971年后建成的1,692幢楼宇,平均为8.7层,城市向高空发展,以充分利用空间。不过由于人口增加过猛,住宅不足在短期内尚难解决。

  非商业娱乐用地占用面积较大,主要是指东、西望详山、莲峰山、大三巴等緑化旅游用地。特殊用地系指监狱、坟地、电台等用地。

  澳门土地利用模式反映殖民地城市特色。核心地带为殖民者的行政中心,其毗邻的南部是环境优美的以葡人居住为主的高级住宅区,其北部毗邻最繁华的商业区。商业区处在两大住宅区之间,可充分发挥商业区的功能作用。港口,无论是渔港还是贸易运输、旅游客运,均对澳门发展起重要作用,内港沿岸为早期港口运输和工业集中分布地区,随着港口东移外港,交通运输、工商业随着向东部开拓。

  澳门没有街道用地的统计,只有宽七米以上街道长度的统计,总长九万米。若以平均宽15米计算,道路用地135万平方米,即使加上广场和宽七米以下的街巷用地估计,也不过只占全市土地面积的一成左右。不过,道路、广场絶大部分集中在半岛上,半岛的道路广场用地估计占土地面积的二成左右。在土地利用图表上没有反映出道路广场用地,而是被混在各种用地内。

  三、城市的区域开发与区域构成

  澳门半岛原有面积2.78平方公里,经过多次填海开发,面积已达5.7平方公里,增加一倍有余。凼仔、路环也有小面积填海开发。

  古代我国人民初到澳门,居住在西北岸低地,从三巴门到红窗门,逐步开发西部和中部,即火船头路、草堆街西、而迄白鸽巢以西,以后扩至关闸前和下环。葡人来澳门后,居住在南环及新马路,以后扩至西环、板樟堂、白马行,城市的开发从西部扩至西南部、中部。1930年后,随着西部内港日益污浅,港域太窄不宜填海开发,无法取得新的城市发展空间。而东部外港,水域宽广,疏浚河道的泥沙用以填海,获得53公顷的新填地,东部成为城市发展新区。随着交通的发展逐步开发离岛。

  根据澳门城市形态分布的差异、功能分工及其集中连片程度,可以明显分为商业住宅区、居住区、工业区、机关学校区、港口运输区和旅游区等几个不同性质的地区,这些功能区有的不止一个,而各种功能点则分散于各区中。

  (一)商业住宅区:大致可分为新、老两个商业住宅区,至于小型商业网点则散布于全市各个角落、老商业住宅区荟萃在市区之南,以新马路和十月初五街为中心,包括火船头路、康公庙前地、草堆街、营地街及湾平街一带,是澳门最繁华、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百货公司、银行、洋杂货业集中在新马路;酒楼、茶室业多在十月初五街,牲口、鲜咸鱼农副产品在海傍下环河边新街、海边新街、沙拦仔一带,沿岸渔船,渔栏栉比,分布长1~2公里;布匹业多在草堆街;赌押业集中在清平街、怡安街、福隆街、通商新街,这里也是过去的“红灯区”。

  新口岸至南湾一带,由葡京、总统、东方等豪华酒店组成的新商业区,集中了全市的大型、新型的商业机构、大公司、大银行等高层建筑群,是澳门现代化的象征。

  (二)住宅区:除上述商住区内的建筑物上层分布有许多住宅,还有以下几个住宅区。

  西湾附近环绕海堤的高级住宅区和隐没在西望洋山半山緑树丛中的小别墅群,是澳门环境最恬静优雅的地区。人们游览了南湾繁华闹市区以后,到此海堤漫步,迎着徐徐海风驻足远眺,令人心旷神怡。较高级的住宅区还分布在中北部的柯高马路、雅廉坊马路、美副将马路、新花园等地。

  一般居住区分布在荷兰园、提督马路、大堂街、新桥市、白马行。沙拦仔、沙梨头、下环等处。近年这些地方纷纷改建、新建大厦。

  平民住宅区以砖木结构为主,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台山巴波沙坊、筷子基、青洲等处。近年开始改建了一些木屋,变为四、五层的平民大厦。东北部黑沙环工业区内也分布有不少平民大厦和木屋。平民住宅区地窄人稠,令人感到挤逼,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均差。

  (三)工业区: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部。1984年工业场所调查显示,全市有64%以上的工业场所分布在花王堂堂区和花地玛堂区(分别占42%和22%)。西部属传统工业区,包括林茂塘、筷子基、青洲三个部分,是造船、火柴、神香、粮油食品加工、酿酒、肥皂、造纸、机器制造、水厂等传统工业分布地区,工业企业规模小、工艺和设备均较落后,有待于更新设备与厂房。六十车代该区增添了一些纺织厂和人造花厂。东北工业区过去只有电厂等几间为数不多的工厂,六十年代澳门兴建的纺织、成衣、塑胶、玩具、电子、皮革等新兴出口加工业大都集中于此,有数以百幢计的冷气设施的新型工业大厦。不过,东北工业区已出现挤逼、住宅与工厂混杂、道路弯窄、学校、市场设施不足等环境恶化问题。

  离岛工业不多,只占全市工业场所的2%,工业区尚未成型。不过离岛的工厂规模较大,如凼仔炮竹厂、九澳电厂和水泥厂,都属污染性工业。凼仔拟建占地四万平方米的纺织厂和占地4,800平方米的化工厂,在澳门都堪称大厂。政府有计划将工厂引向离岛,但因交通和生活设施等问题而收效不大。

  (四)机关文教区:政府机关主要分布在西南风顺堂区的南湾附近,学校主要分布在东望洋山的北、西、南麓及南湾一带,各居住区和离岛也散布一些学校。近年在凼仔北部观音山上兴建的东亚大学,占地10.1公顷(25英亩),逐步形成一个新的文教区。

  (五)港口运输区:可分为新旧两个港口运输区。旧的港口码头、仓储设施主要在西部内港沿岸的爹美刁斯拿地马路、火船头街、以迄比厘喇马忌士街,共有大小码头数十个,大都是木码头,正逐步改建为钢筋水泥码头。配合港口客货运输,设有岐关车站、公共汽车总站、至离岛和过海到湾仔的轮渡,以及各种运输机构的办事处,仓储设施和旅店、酒店,过去是澳门最繁忙的地区。

  随着港澳码头东迁外港,外港形成新的港口运输区,客运码头、公共汽车总站相继建立,宽直的友谊大马路上新建海运大楼和许多高层商住大厦,成为澳门都市现代化的标志。

  路环石排湾建有小型集装箱码头,九澳拟建深水码头,路环北部和东部规划形成新的港口运输区。

  (六)旅游区:澳门是个花园旅游城市,旅游点甚多。有妈阁、普济禅院(观音堂)、莲峰庙三大庙宇;各区均有西式教堂;花园广场有葡京酒店,铜马广场、南湾花园、华士古花园、得胜花园、二龙喉花园、螺丝山花园、卢廉若花园和白鸽巢花园等九个花园,离岛有菩堤园、弹丸之地的澳门共有十个花园。不过花园规模都不大,小巧玲珑。著名历史性遗迹有中山纪念馆、望厦古堡、贾梅士情物馆。游乐中心有:跑狗场、回力球场、凼仔赛马车场、路环的黑沙海滩和竹湾水上活动中心。规划在凼仔建度假中心,投资3,000万元,占地13,000平方米。路环辟为旅游专区。

  澳门是中西结合、华洋共处的城市形态与结构,十分复杂。既有富丽堂皇的中式庙宇,令人庄严肃然,又有罗马式精巧别致的教堂。所有政府机构不论式样如何,一律以红白两色装饰外墙和门窗廊柱。新马路和友谊大马路集中豪华高层建筑群,最高的建筑物是33层有隔热反光玻璃大屏幕的国际银行大厦。是都市现代化标志之一。葡京大酒店的鸟笼建筑独具风格,古建筑物多就地取材,如沙梨头、白鸽巢公园西坡及妈阁街一带的花岗岩建筑物。中式住宅多平房式大堂,前有门廊,次为天阶,中有客厅,后有神位,系深广府第。在塔石卢家花园内及水坑尾一带尚可见有。西式住宅多为楼房,有走廊,四面开窗,门楣多作园拱形,红墙粉壁,颇为美观。旧建筑物大都有百叶窗,适应南亚热带海洋气候,新建筑物则用空调。多种多样的建筑景观为旅游业增添去处,系澳门城市风光特色。

  澳门半岛酷似一靴,半岛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4公里,宽约l~2公里。使街道以东北西南走向为长轴,西北东南走向为短轴,形成棋盘式街道格局。不过沿海、沿山则为环状,半环状、自由式道路布局,多有坡度。半岛中心部分有几个放射状街道中心,有利于人车流散向四周。澳门这几种道路框架形态也反映中西结合的特色。不过,总的来说,旧街道狭窄,交通工具不够现代化、多样化,如还有许多人力三轮车。道路负荷过重已成为城市交通的严重问题。1982年每公里道路有汽车218辆,半岛部分更高达250辆以上,超过每公里200辆的饱和度,而且每公里街道内尚有近100辆轻、重电单车和一百八十多辆单车同时行走。道路全部是平交,只有四座人行天桥。

  四、城市发展与规划

  葡人十分重视澳门城市规划,澳督亲自参加澳门城市规划工作会议。都市化总计划工作组设于海外部工务交通司内,工作组组长由工务交通厅厅长兼任,成员有当地的商会代表、厂商代表、建筑商代表及澳门市与海岛市政委员会主席,葡国委派高级视察专员指导规划,还有一名海上工程师参加。

  都市化总体计划先订出各项使用目的的地段,如住宅区或工业区,主要道路(框架)的设计,然后订出各区每段的都市化计划(小区规划),或将现有规划予以调整。一般优先考虑规划新建设地区,如外港新填地、离岛建设等。对旧城区改建也加以注意,如木屋区改建为平民大厦等。

  澳门比较详尽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1971年城市规划草图为代表。1971年在葡京制定的澳门城市规划草图寄到澳门,听取澳门各方面的意见后加以修订。规划草图共分为十一个部分,根据地质地形、河海变迁和人口、经济发展,确定城市发展、用地、交通网、机场、港口、住宅、工厂的布置。澳门城市规划由工务厅贯彻执行。工务厅内设有土地委员会,管理全市土地权益,还设城市管理,屋宇、地产、街道、园林、名胜古迹、测量、河海工程八个科,各科按城市规划意图运作。以下就澳门都市化的几个重要问题加以评述:

  (一)填海开发与港口建设

  澳门人稠地窄:过去和香港一样采取同心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在中心区高密度发展,以充分利用空间。同时在四周不断填海扩展城市区域。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离岛交通的改善,澳门的发展将逐步分散到凼仔、路环,形成多中心的发展模式。填海造地是澳门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澳门长远发展大纲,首先完成澳凼大桥至烧灰炉古堡之间的填海,即填平南湾,继而在外港以东再一次大规模填海,最终将凼仔与路环之间的海面全部填满,澳门土地总面积将发展到三十平方公里,几乎是目前面积的一倍。

  澳门的填海造地是与港口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1923~1926年,为建设外港,需开挖一条长6.5公里、深4.6~5.5米,宽约一百米的航道,挖出的泥沙填成沿岸53公顷的新土地,一举两得,为以后三十年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土地。新填地已发展为新城区,使城市面貌迅速改观。目前已开发完毕,迫切要求再次大规模填海。发展大纲拟结合开挖深水港及深水航道,估计长约18公里,宽100~200米,水深从4~5米挖至8米,所挖泥沙用以填平路凼之间的海面,工程十分浩大,非短期内澳门经济所能承受,而仅仅交私人投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澳门周围海域属珠江泥沙沉积范围,有利于填海造地而不利于筑港和维持深水航道。深水港的建设和维护耗资大,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的吞吐量。有人建议与珠海合建深水港,以分担投资,增加吞吐量,值得考虑。

  (二)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与第二澳凼大桥的建设

  根据澳门政府的长远发展大纲,拟在路凼之间填海的东部建机场,但经可行性研究认为噪音对城市污染严重,而且牵涉到领空权问题。有人建议在边界的前山与珠海市合建一机场,以保持足够的客货运量。

  广东规划修建广州至珠海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这将大大改善澳门对外交通和促进澳门的经济繁荣。高速公路和铁路从何处进入澳门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曾设想从西岸的湾仔建大桥将高速公路引入澳门最繁华的新马路,并可以最短距离通过澳凼大桥到达凼仔。不过,由于新马路太窄,两旁高楼林立已难于拓宽,不能适应大量车流通过和疏散。看来,无论是高速公路或铁路,都宜从关闸进入澳门,经东北部到达新港,通过新建第二澳凼大桥到达凼仔,可以大大促进城市向东部扩展,有足够的空间建设车站、停车场,便于水陆交通衔接。

  (三)城市规模

  澳门近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约在l%左右,但机械增长量大。据人民日报(海外版)1 986年4月24日公布澳门人口为408,500人(截止1985年12月31日)。若按1%增长计算,到本世纪末澳门人口将达到474,285人。1980年澳门人口为268,300人,五年净增141,200人,平均年增长达10,52%。1983和1984年,澳门人口分别净增32,800人和33,000人,其中机械增长27,000~28,000人。若按此增长量计算,到公元2000年,澳门人口将突破九十万大关。加上毗邻的珠海城市人口达到20~25万人。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衡量,城市人口规模过大。除非深水港、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几项大型工程均动工,南海石油开发进入盛期,否则将可能造成失业、生活水准下降、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在澳门也要宣传计划生育,更应控制人口的机械流入。    

  (四)开发离岛

  六十年代提出开发离岛以来,收效甚微,人口增长还低于自然增长,也就是说有少量机械流出。工业场所在全市的比重近年从占3%下降到占2%。究其原因是离岛交通和各种设施仍然不足,半岛东部尚有可供开发的空间。看来离岛的大规模开发有赖于上述几项大工程动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