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广东省城市发展的设想



  魏清泉 刘 琦 陈浩光

  本文拟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广东省城市的发展,城市网络的组织及其空间布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广东省北依南岭,南濒海洋,人口稠密,商品经济发展较早,对外贸易事业比较发达,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基础薄弱。城市发展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1.城市历史久长,但发展缓慢

  广东省许多城市(镇)都上有千年,甚至于二、三千年的历史。例如,省城广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对外洋通商最早的口岸。远在汉代,广州就是与南洋等地贸易的港口,是当时中国十九个较大的城市之一。公元三世纪时,阿拉伯商人在此已有了居留地。唐末黄巢攻陷广州时,发现广州城内外侨己多达十数万人,足见当时商业之盛。粤北的韶关,也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在粤汉铁路未筑之前,韶关是湘、粤、赣三省水陆转运码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韶关为韶州的州治。1927年韶关设立市政府,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省政府搬迁于此,人口由5万突破至12万人。距广州16公里的佛山,也是一个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镇,手工业和纺织业发展较早。往昔商业盛时,佛山和汉口、景德镇、朱仙镇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镇,人口比现在还多,曾达30万人。粤西的湛江发展时间与上海相近,1888年被法帝国主义侵占,开辟为商埠,逐渐发展。在这些骨干城镇的影响下,其它市镇普遍较早发展起来。至解放前夕,广东省的城镇数量远较内地为多,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也高于全国,城镇网络的格局也大体形成。

  建国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广东省的城市数量有了增加,城镇人口有一定的增长。但由于长期以来,广东省属于国家非重点建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慢;粮食生产不足,因而影响城市发展的速度。从1949年~1979年,全国城镇人口数量增长了3.6倍,而广东省的城镇人口数量同期仅增长了0.74倍。三十年来广东省城镇人口在全省总人口中的比重处于下降趋势:1949年为13.3%,1964年为12.8%,1980年为12.68%。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

  2.城镇数量多,分布广,但大部分分布在沿海沿河一带

  广东省有省、地辖市14个,建制镇132个,其中万人以上的镇有115个。这些城镇在平原地区分布较密,而在山区也有广泛分布。例如;三十多万人口的韶关市,还有人口超过四万的乐昌、连州、南雄等镇,都分布在粤北山区。

  广东省海岸线绵长曲折,大小河流总长两万多公里,河海大小港口共有一百多个。许多城市就是在这些港口上发展起来的。全省现有的14个城市,其中有11个靠海,而不靠海的城市,也都有便利的内河运输条件与海洋相联。全省现有的132个镇,有92个沿河分布,23个临海。因此,广东城镇分布的沿河性和临海性十分明显。

  3.大城市得到一定控制,中小城市发展较快

  建国以来,就全国而言,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数量和人口都得到迅速的增长,其人口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而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个数减少了,其人口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重也下降了。但三十多年来,广东省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没有增加,即只是一个广州市,而人口数量也增长较慢,在全省城市人口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1979年约为130万人,到1981年市区非农业人口才233万多人;1953年广州市的人口占全省城市人口总数的33.5%,1981年下降为22.6%。反之,广东省小城市的数量却增加了不少,其人口在全省城市人口中的比重也有所提高。1981年,全国小城市的人口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约14%,广东省却高达65.9%。尤其是中等城市,广东发展最快,其数量和人口都大大增加了。

  广东省城市发展趋向比较合理的另一个标志,是城市首位度的下降。1953年,广东省最大城市广州与第二大城市汕头市人口的比值为7.46,1981年下降为5.20。城市首位度的下降,表明已缓和了非农业人口向一个特大城市集聚的现象。

  4.城镇类型复杂多样,但以港口城镇为主

  广东的城镇类型复杂。从发展历史来看,有二、三千年历史的古城,也有最近两三年才兴建的最新城市。有的历史古老,但发展很慢,如琼山县府城镇,是汉族移入海南首先开发的古城,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是一万多人口的小镇;有的刚设市,但发展很快,如深圳1980年以前只不过是一个两万人的边防小镇,两年多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有十一万人口的城市。从腹地来看,广州是华南的经济中心,吸引范围很大,到达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省区境内,而潮州市吸引范围则很小,基本上是潮安一个县。从职能来看,有以工矿业为主的城镇,如茂名、石碌,有以交通运输枢纽为主的城镇,如乐昌县坪石、东莞县太平;有以行政中心为主的城镇,如梅州市和许多县城;有以风景游览为主的城镇,如肇庆,有以边防口岸为特征的特区城市,如深圳、珠海;有的兼有多种职能,如港口城市湛江,兼有工业城市和行政中心的职能。虽然,广东的城镇类型复杂多样,但以港口城镇为主。在全省14个城市中,有11个起因于沿海或内河港口,有13个城市仍在一定的程度上起着港口的作用;全省现有132个镇,有42个是港口。

  二、城镇大发展势在必然

  世界上的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二以上,工业发达国家更高达70%以上,就是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地区,也在20%以上。目前我国已占20.6%。但广东省只有18.7%。广东的城镇应该有一个大发展。

  首先,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来看。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三十多年来,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城市规模迅速发展,新城市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村也日益受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城乡间在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正在日渐缩小。城市化已成为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和交通运输发达的直接体现者。而且,各国城市化的进程都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低收入国家,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一般在30%以下;中等收入国家,一般超过35%;工业发达国家,则几乎都超过70%(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第148、149页.1980年.)。广东省和全国各地一样,已转入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时期。毫无疑问,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城镇也将会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较大发展。

  其次,从广东省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来看。广东省人口稠密,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农业劳动力已由1952年的1,084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944万人,而同期耕地面积却由4,963万亩减少到4,795万亩。全省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由1.9亩减为1亩,不少地方每人只有2~3分耕地。农业劳动力大大超过农业生产本身的需要,有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将转移到县镇和其它大中小城市去。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普遍推行了联产计酬责任制,农业生产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产品增多了,农村经济由原来的自给或半自给性生产逐步向商品化生产转化,农业生产由过去传统的“小而全”的状态逐步向专业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城乡经济联系加强了,农业同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以及科研、信息机构的联系大大密切了。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或流动于城乡之间从事经济活动的数量成倍增长。它推动了农村集镇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广东省具备加快发展城市的条件:

  (1)目前,广东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虽然较小,但城镇数量较多,市政建设基础较好。广东省万人以上城镇平均密度为0.48座/千平方公里,为全国平均密度的3倍多。珠江三角洲是全国五大城镇集聚群之一,城镇密度比沪宁杭地区和成都平原低,但高于京津唐和辽中地区。全省五万人以上的镇有20个,农村圩镇达2,000多个,大约平均每l00平方公里便有一个,为城镇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广东地处热带和南亚热带,是全国最重要的热带作物和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又有辽阔的海域,经济作物和水果种类繁多,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制糖、丝麻纺织、造纸、橡胶、水产加工和罐头食品轻工业。传统的手工业,如抽纱、烟花、芦荟、竹器编织等行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此外,已查明具有一定储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共80多种;山区林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随着国家搞活经济政策的实施,以上这些轻型工业得以继续发展,可以容纳数量更多的劳动力和城镇人口。(3)广东省毗邻港澳,国外侨胞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扩大了对外经济活动,试办了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不断地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和合资经营企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也使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得到显着加强。

  有人认为,城市的发展取决于粮食生产水平,取决于农业能够提供多少商品粮。从理论上说,无疑是对的,因为剩余粮食是城市及城市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广东缺粮,这是限制城镇发展的一个因素。然而,对广东省这个局部地区来说,却不能认为粮食尚不能自给,就使发展城镇和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不可能的。过去,我们正是由于粮食不能自给的压力,限制了工业的发展,也人为地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以致大批剩余劳动者滞留在农村,造成劳动资源的巨大浪费。采取“人海战术”的办法搞农业,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于大幅度提高;工商业未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农业又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和现代化的装备。与其承袭过去几个人耕一亩田来解决粮食问题的费力低效路子,远不如利用实行特殊政策的条件,走发展城市,用工业带动农业发展的新路。广东省应该利用实行特殊政策的条件,在近期内适当进口部分粮食,充分利用城乡剩余劳动力,发展工业,商业和服务行业等,并以此发展农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未来城市布局发展设想

  城市布局或城市网的组织,可从城市规模系统和城市空间分布的地域系统来考虑。

  首先从城市规模来看

  目前,我国按城市人口数量规模,将城市分为四级:人口超过100万为特大城市;50~100万为大城市;20~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可按此来组织广东省的城市规模系统。

  1.特大城市。广州是广东省现有的唯一特大城市。从广州的物资供应、人民生活、城市交通和生产发展的现状及我国特大城市的情况来看,城市规模过大,弊端太多。因此,广州市应严格控制规模扩大,其它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也应采取限制措施,防止它们在近期内(至公元2000年,下同)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2.大城市。广东省目前尚无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但从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特区建设、地区经济开发和城市发展的合理规模来看,粤中的深圳市、粤东的汕头市和粤西的湛江市,近期内有可能发展成为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深圳市——原是一个2万人口的边防小镇,自经济特区建设后,二、三年内就迅速形成一个拥有10多万城市人口的新兴城市。目前,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一个经济特区,面积32 7.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98平方公里。设市以来,已引进外资兴建了一批技术较为先进的轻工、电子、印刷等企业,商品住宅、旅游业也得到了发展。以后将建设成为以对外开放为主,出口加工工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种养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按深圳经济特区规划和政府有关部门计划,其市区人口将达80万:

  汕头市——现有总人口70多万,其中城市非农业人口42万。根据该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在近期内,其城市人口就将突破50万。汕头市具有其发展的优越条件:地处闽粤沿海航运中点,扼韩江出海口;经济腹地除粤东大部分地区外,还包括闽西南和赣东南大片地方;为我国重要外贸港口之一,对外交通方便,与香港、东南亚联系尤为密切;有较好的轻工业基础,食品、感光化学、电子工业和抽纱、陶瓷等轻工业产品早已畅销国内外;附近的潮汕平原劳动力大量剩余,文化水平高,劳动素养好;本身又设置了经济特区,可以引进外资、原料、设备,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待台湾回归祖国后,发展将会更快。

  湛江市——目前总人口有80万,其中城市非农业人口25万,次于广州、汕头,居全省第三。目前港口吞吐量在全国大港口居第七位。省内阳江以西沿海地区的物资,均向湛江集中。加上它有黎湛铁路同国内联系,经济联系范围达100多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和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口岸,为我国与东南亚、中东贸易最便利的海港之一。湛江市现有化学、制糖、机械、造船、食品、纺织等工业。随着南海石油和水产资源的开发,湛江市的石油、化工、造船、水产加工工业等将有较大的发展,作为对外贸易口岸的地位也将进一步提高。因此,近期内湛江市的城市人口可能上升到50万。

  3.中等城市。广东省现有中等城市4个,即汕头市、湛江市、韶关市和佛山市。从发挥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城市腹地资源状况、现有的基础和建设条件来看,今后除韶关、佛山两市应继续合理发展外,现有的特区城市珠海、新兴石油化工城市茂名、地区经济中心江门和海口,将有可能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它们又可分为几种情况:

  一是原有基础虽差,但地理位置优越,由于国家加强对外经济联系的需要,应加以发展。例如珠海市,它原是只有l万多人口的小渔港,工业基础和城市设施比较差。但它毗邻澳门,地理位置特殊,又有背山面海的优美的自然风光,因而被选定为我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它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前景,幷且已引进了制衣、纺织、电子、塑料、小五金机械、日用品、化工等来料加工项目。现在全市人口为13万人。随着珠海旅游业和加工工业的发展,城市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二是当地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将导致城市继续发展。例如茂名,是在开发油页岩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被称为我国“南方油城”。目前的城市人口不足10万,但它的工业发展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工业产值仅次于广州而居全省各城市的第二。三茂铁路建成后,茂名油页岩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会加强,石油,电力、化学、建材等工业的生产规模也必将进一步扩大,从而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水陆交通便利,附近农业发达,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也应该加以发展。例如江门市,扼西江和韩江连接点,通过珠江三角洲水道网,可通石岐、顺德、广州,向来是四邑、南路和广州、香港、澳门贸易的枢纽。珠江三角洲是重要的粮食、甘蔗、蚕桑、水果、塘鱼商品生产基地。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江门市需要进一步发展支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从而也促进城市本身的发展。

  四是现有的地区经济中心,为了全面开发地区资源,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扩大城市规模。例如海口市,现有人口18万,它是我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基地和海南岛的经济中心。海南岛的面积略小于台湾岛,但其开发远早于台湾,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一般也比台湾优越。台湾已出现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和四个30万以上人口的中等城市。随着海南岛热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并全面发展海南岛地区经济,海口市在近期内也应建成为20万以上人口的中等城市。

  4.小城市。目前,广东省只有9个小城市:深圳、珠海、海口、江门、茂名、肇庆、惠州、梅州、潮州。从加速县镇工业建设,推广亦工亦农制度,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促进小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搞好县城市政建设等出发,今后除了肇庆、惠州、梅州、潮州四市应积极发展外,现在具有相当工业基础,人口在5万以上和位置殊特重要的一些县城,如石岐(9.8万人)、会城(7.8万人)、江城(8.8万人)、莞城(8.2万人)、榕城(11万人)、棉城(9.4万人)、连州(4万人),以及海南岛南部和西南部的港口三亚(3.6万人)、八所(3.7万人)等镇,都必须加强建设,发展为小城市。比如,崖县县城三亚是海南岛南端一个重镇,未来的炼油中心之一,它附近的榆林港,是海南岛南部的一个重要海港。八所是海南岛西部一个港口,有铁路与石碌铁矿联系。海南岛属于我国重点开发和建设的地区,随着热带资源和海洋资源(包括莺歌海石油资源)的开发,经济将有较为迅速的发展。因此,在海南岛进一步发展海口市的同时,还应当将三亚、八所两个港口建设成为规模较大一些的小城市,作为海南岛的次中心。

  其次从城市分布地域系统来看。

  城市空间分布的地域系统,是按经济区来组织的。根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异,地域经济特征,比较稳定的生产方向,经济中心,经济联系,行政区划等状况,我们拟将广东省分成四个一级经济区(过去曾有人把广东分成粤东、粤中、粤北、粤西、海南五个一级经济区,我们认为粤北区应属粤中区内的一个亚区,故不单独划出。):以韩江流域为主的粤东区;由西、北、东三江流域组成的粤中区;以湛江地区为主的粤西区;以及包括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海南区,按照上述的城市规模系统的设想,全省一个特大城市,3个大城市,6个中等城市,13个小城市。

  粤中区是轻重工业发达的综合性经济区,范围最大,包括广州、韶关、深圳、珠海四市和佛山、韶关、惠阳、肇庆四个地区。全区将有12个城市。广州是最大的经济中心。深圳、佛山、韶关、肇庆、惠州、江门、珠海等7个城市为次一级经济中心,石岐、会城、莞城和连州为第三级经济中心,它们将分别或重叠吸引区内的次一级或第三级经济区域。

  粤东区是具有以对外经济联系、出口加工为主,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为特色的经济区,包括汕头、梅县两地区。全区将有5个城市。汕头为全区的经济中心。梅州为次中心,潮州、榕城、棉城等为第三级经济中心,它们也将分别或重叠吸引区内的次一级或第三级经济区域。

  粤西区是具有石油和石油化工为特色的经济区。全区将有3个城市。湛江为全区的经济中心,茂名和江城为次一级经济中心,它们将分别吸引区内次一级经济区域。

  海南区是具有以开发、利用热带资源和海洋资源为特色的经济区。该区无大城市,中等城市海口是全区的经济中心。三亚、八所为次中心,吸引区内次一级经济区域。

  四、加速城市发展的若干途径

  广东省的城市虽然有个大发展,但由于全省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大,经济基础薄,城市的发展也应是有计划地逐步进行的过程。为了加快城市发展的步伐,我们认为,下述四个方面应优先考虑:

  1.开展经济区划,必须注意城市的合理发展

  城市是区域的“焦点”,城市的发展与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必须以区域规划为依据。但区域规划的基础是经济区划。后者是根据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特点,对全国或全省进行战略性的区域划分。它确定各个经济区的地位、作用,揭示各个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特征。只有在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开展区域规划,搞好工业总体布局和城市网的设置,城市的发展才有依据。目前,广东没有开展经济区划工作,区域规划也只是在局部地区进行,以致不少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为使城镇发展和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更好地发挥城市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作用,把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带动起来,必须着手组织力量,积极开展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的工作。

  2.因地制宜加快工业发展速度,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工业是促进城市发生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工业化发展的速度。

  广东省工业的发展,应该因地制宜。有的可在发挥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有的可在增加农林牧副渔产品的加工基础上发展;有的可利用对外经济联系,发展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和合资经营的工业企业。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关于引进外资、引进原料发展加工工业的问题。广东目前的工业发展,面临三个困难:资金不足、原材料不足、动力不足。但有充裕的劳动力,有发展对外经济的良好条件。广东省毗邻港澳,海岸线长,海运方便,国外华侨多,又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利用这个条件,引进外资,引进原料,发展加工工业,增加就业人员,应是加速广东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3.大力发展能源工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创造条件

  现在广东省的能源已趋紧张,煤炭不足,发电量也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市的发展。今后,必须从多途径、多渠道去解决。在修筑京广复线、利用海运增加北煤南运的同时,应大力开展省内的水力、海底石油、油页岩等多种的自然动力资源。水电、火电、核电,都应加以建设和发展。广东省河流众多,水能资源的理论藴藏量有823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有738万千瓦,现在已开发的仅占水能资源的l/4左右。珠江口外盆地、北部湾、莺歌海等地,海底石油资源丰富。茂名的油母页岩可供进一步扩大开发利用。这些都为广东省能源的解决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必须积极加勘探和开发利用。此外,核电站的建设应加紧筹划,争取早日上马。

  4.积极建设县城小城镇和农村集镇

  我们从顺德、兴宁、五华等地瞭解到,当前从农村中解脱一半的劳动力出来,农业的发展速度也不受影响。看来各地情况大体相同。剩余一半的劳动力,全省即近一千万人。若再加上他们的家属,其数量很大,如果他们全都涌入城市,再增加10个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也容纳不了。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县镇和公社集镇的工业,积极建设小城镇,使之成为地方中心,是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布局和城镇人口分布的重要措施。现在全省农村人民公社约2,000个。一般每个公社所在地都有个圩场,即所谓农村集镇,他们或多或少地发展了一些社队企业。如果每个县镇的规模都发展到3万人以上,公社集镇发展到3,000人以上,则全省的县镇和农村集镇就可以容纳近900万人口。可见,加速县镇和农村集镇的建设,是加速城市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