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三国东吴时期交广分治的若干问题



  徐俊鸣 徐晓梅

  一般史志都说,广州之名始于三国东吴时期,但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却标作交州。

  按东汉末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吴遣鄱阳太守步骘率领武吏一千人南行。依附刘表的苍梧(当时苍梧郡治在今封开县江口镇(参看陈乃良着《古代岭南一奇苑》)。)太守吴巨,其初表示欢迎,后又图谋反抗。步骘诱斩了吴巨,集合了水军二万人浮西江而下,与吴巨的余部大战于高要峡(今羚羊峡),于翌年平定南海郡。当时的南海郡治曾迁龙湾与古坝之间(今番禺沙湾附近)。步骘登尉佗(赵佗)旧治(今广州)见“高则桑土,低则沃衍,负山带海,博敞渺目”,  “赌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日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乃扩番山之北以广故城(其实步骘只把甘溪以西的古城向北略为扩大,而未修甘溪以东的部分。实际上,三国时城的范围不及赵佗城大。可参看拙着《广州史话》。),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把南海郡治(当时南海郡仍属交州)迁回今广州(迁城年份,各书不同,现据《水经注·泿水条》。),与此同时,亦将交州治处于此。步骘南来,武吏不过千人,其后招抚当地士卒,亦不过二万,其所以能安定交州,实因得到交州实力派士燮家族的拥护。所以《三国志·吴节》中有“士燮兄弟,相率供命,南士之宾,自此始也。”(据《三国志·吴书》士燮传,其大意是;其祖先为鲁国汶阳人。至王莽之乱,避地交州,其父初为日南郡太守,后迁交趾郡太守。其弟一为合浦太守,次弟为九真太守,另一弟为南海太守。燮谦虚下士,中原人士往往避难者以百数,处大乱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震服百蛮,尉佗不足喻也云云。)

  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交广第一次分治,其原因主要是为了削弱士燮家族的势力。当时分交州东部四郡(南海郡、苍梧郡、郁南郡、高凉郡)为广州,吕岱为广州刺史,西部四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为交州,戴良为交州刺史。但是年士燮死,孙权派陈时为交趾郡太守,调士燮之子徽为九真郡太守,而徽不奉调动,而欲自为交趾郡太守,于是举兵守海口(红河口)以拒戴陈等人。吕岱乃督水军二千人,昼夜进兵过合浦,会合戴陈等俱进。徽闻岱等大军突至,乃大震恐,不知所措,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岱皆斩之。交趾既定,又进讨九真郡,斩获以万数,又遣人从事南宣国化,扶南等国皆遣使奉贡。其时间长短史无明确的记载,仅云:  “俄复旧”,估计时间约需二、三年后各郡复合交州,此乃乱平复旧,并非《晋节》所说的,交广第一次分治“因乱未实行”实不符合事实。

  至于交广再次分治,在吴末孙休时期,大概在永安七年(264年)。距吴亡(吴天纪四年即晋太康元年,公元230年)仅十六或十七年。

  按吴孙权称帝是在公元222年(即黄武元年)而亡于公元280年,其间共五十八年,而二次交广分治合计共约二十年;即称交州的时间共约四十年。所以,在三国东吴时期,番禺及其附近地区称交州的时间比称广州为久,此所以谭氏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只标交州而不称广州的原因。

  至于交广第二次分治的原因如何?史亦无明文记载。惟在《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中有政局不稳的记载。如:  “五月”交趾郡吏吕兴等反,杀太守孙谞,   先是科郡上手工千余人送建业,……故兴等因此扇动兵民,招诱诸夷也。……吕兴既杀孙   ,使使如魏,请太守及兵(即向魏国投降,请魏国派太守和兵)”。故而分而治之,企图稳定政权。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