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省经济特区类型城市发展问题



  张克东

  近年来,广东选择了地理位置适当、主要侨乡分布中心、沿海建设条件较好,和对外经济活动素称发达的三个城市(即原为省辖市的汕头市、和1979年3月由原宝安、珠海县改为省辖市的深圳市和珠海市等)试办经济特区。

  由于特区的兴建,便赋予这三个城市以新的职能,而这些城市的规划建设则为经济特区的形成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从城市分类的角度来看,深圳等市和省内韶关工业类型城市、湛江港口类型城市有的不同,而是属于经济特区类型城市。也有人把经济特区类型城市称为“特别市”。它是在党中央、全国人代会提出要实现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出现的一种新兴城市。

  一、正确认识广东经济特区类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早在1959年,爱尔兰政府就利用香农机场附近地方,办起了“加工出口区”(又称“自由贸易区”),吸收外资,发展了本国经济。二十多年来,“加工出口区”的事业已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广泛地发展起来。现在从巴西、埃及、新加坡等国的“加工出口区”规模较大、效果较好。

  我国对此类“加工出口区”称之为“经济特区”,具有综合的特点,即不单包括工业出口,还考虑农牧业出口的需要,幷兼顾住宅建筑、旅游业的发展。(《有关负责人谈广东经济特区建设》,《羊城晚报》,1980年9月4日。)“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因此在广东深圳等市兴办特区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有益经验。

  兴建经济特区的重要意义,概括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管理体制的改革,把现代化大生产的系统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专门发展特区类型的城市,就是要使特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为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各国友人来特区投资建厂,创造便利条件,现代化大生产具有企业系统庞大,部门结构复杂,市场需求多变等特点;为使企业保持竞争能力求得生存发展,就要既可照顾本企业系统的整体利益,又能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实际情况办事。例如,招商局利用香港的资金开发深圳蛇口工业区,基建投资1.7亿港元,在两年内即完成了全区的基础工程。现已引进的企业有14项,其中5个项目年内即可投产,预计今年(1981年)全区的地租、码头、出售别墅等的收入就有2,500万港元。如以十年为期,到时收入总额就有2.5亿港元,扣除基建投资1.7亿港元,回收盈余将为0.8亿港元,投入少、产出多,基建效果非常显着。分析其经验,就是采取了按工业区指挥部和施工单位间固定合同关系,完全按经济手段办事的方针。

  从招商局开发蛇口工业区的经验中,使我们得到很大启发,深圳其它的地方建设效果差,不及蛇口显着,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管理体制存在“官”,“商”混合不分的缺陷,因此“官”、“商”分开,就能使体制趋于合理。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特区体制的改革,对全国的体制改革亦有很大的意义。

  (2)我们让外商进入特区共同策商出口加工和旅游等事后,就有可能使我们不必出访外国,也能较深入地瞭解当今国际市场进行技术贸易活动的真实情况,真正把别人的先进技术学到手。因此,通过和外商合作在特区进行全面、系统的经济建设,是为我国四化建设培训一批技术骨干队伍的有效途径。

  (3)从生产力地域合理布局观点来考察,兴建特区的意义亦十分重要。因为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还有福建的厦门)等市兴建特区,正是加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因此对沿海支援内地建设,和加强沿海、内地生产力地域分工协作关系,都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二、关于经济特区类型城市发展依据的问题。

  城市发展受区域(或腹地)所支配,故区域范围大小及经济变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特区城市亦毫无例外,其发展亦深受区域范围及经济变化的影响。

  首先,从国内方面来看深圳等特区城市发展的依据。

  汕头市吸引的区域范围较大,包括韩江流域和梅县地区。这里地形的突出特点,是丘陵山地多,平原少。因此发展经济应坚持农林牧结合的原则,才能保持环境的生态平衡,促进山区生产发展,否则将不利于汕头特区经济发展。区域内虽然人多地少,但是居民有良好的耕作习惯和工业技术革新的创造精神,却是发展经济的一大优势。

  潮汕平原是著名的高产稻作区,经济作物生产也有较好的基础;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提高柑、橙、甘蔗等作物的商品率,将直接影响汕头出口工业尤其是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

  能源欠缺是使汕头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区内兴宁煤矿产量不大,供给量少,故汕头特区发展所需动力燃料,需依赖粤北煤矿和粤西茂名炼油厂提供。汕头位于韩江、榕江河口,贯通区域境内的韩江航道,成为汕头特区和腹地联系的大动脉。汕头是粤东重要的海港,交通地位相当重要,从近代至今,汕头港仍在全国外贸活动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海运客货轮和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往来亦很密切,目前码头只能停靠5,000吨级海轮,近期在未修建铁路以前,应加强港口建设,修筑深水码头,才能适应汕头特区发展的迫切需求。

  深圳特区城市位于珠江口伶仃洋东侧、惠阳地区南部。广深铁路和东江航道使得深圳吸引的区域范围很大。深圳特区毗连着的香港,1946年只有160万人,目前人口已达500多万,说明香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迅速发展的。现已成为东南亚主要自由贸易转口港、世界上国际贸易中心之一。这是深圳特区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一个主要因素。深圳是目前广东各特区城市中交通条件最好的一个特区城市,铁路北连广州、南通九龙,成为我国南方陆路外贸的一个重要口岸。深圳特区西部临海的南头曾是港口小镇,亦是解放前原宝安县城所在地。港口水运因铁路兴起而衰落,目前深圳港只是一个中小港口。但深圳特区东临大鹏湾(水深10米),西靠伶仃洋、深圳湾(水深5米),具有良好筑港条件。深圳特区面积(327.5平方公里)较大,之所以成东西狭长的带形(长约80公里),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使特区能够利用海岸线,取得廉价便利的水运条件。蛇口已建3,000吨级码头泊位,水路去香港25浬(46公里),良好的水运条件是加速蛇口发展的主要依据。    

  珠海特区位于珠江口伶仃洋西面,距澳门公里程仅7公里,其吸引腹地为西、北江三角洲、中山、新会等县是省内著名的粮食产区,繁荣的农业是支援珠海特区发展的有力因素。稠密的河网,其有利的一面是便利水运,但对公路运输发展带来困难,珠海至广州公路相距仅百余公里,但要跨越四次江河,目前未修桥梁,全靠轮渡,班车运行时间长达6个小时。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商定建桥计划。珠海特区的水运条件较好,内河船舶可通江门、肇庆等地,东至香港水路39涅(72公里),发展远至新加坡的海运亦有可能。目前正在珠海特区的海岸地带兴筑3,000吨级码头泊位,以应特区发展急需。

  第二、从国外情形来分析经济特区类型城市发展的依据。经济特区为什么不设在内地,而放在沿海?一是基于社会政治原因应建在沿海;另外一个原因,是从深圳等市和港澳地区间、国际间实行生产力地域分工协作的要求,来考虑特区的选地布局问题的。现分析如下:

  (一)  国际间工业地域布局迁移的特点,是导致广东深圳等特区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工业布局的基本原理,是工业企业的兴建应接近原料地或消费区。但是随各国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对这一原理的认识及运用应有所区分。例如西德,其国内缺乏石油,进口石油需经长途运输,却做出了把炼油企业放在本国的布局决策。这样,虽然炼油企业远离了石油产地,但却接近西德国内消费市场。

  纺织工业布局迁移的特点亦很突出。除了可以使其企业接近消费区以外,还由于工业技术日新月异发展,使得纺织工业所需的原料,不限于农产品原料(如羊毛、棉花),化学合成纤维亦可作为原料供给纺织企业需要。由于这个缘故,便使纺织工业布局的地点,发生了跟传统布局不同的新变化。近数十年许多工业原料缺乏的国家,就是运用工业布局迁移原理来发展本国经济的。广东珠海特区引进的毛纺织工厂,便是我国运用工业布局迁移原理,发展经济特区的一个例子。

  (二)  广东的经济特区城市是在国际间生产专业化深入发展的情势下,考虑其发展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出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电子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对国际间生产地域分工协作产生很大影响。目前日本很重视散布于各地的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专业化,一方面是出自大企业财团的利益需要,另外由于企业生产专业化,将带来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好处。我国汕头工业基础好,又有不少技术熟练的劳动力,因此藉助特区加强工业专门化的发展,不仅需要亦有可能。

  (三)现代大城市日益表现出“市郊化”的趋势,这是深圳等特区城市得以发展的又一重要依据。大城市人口密集,用地用水、交通运输和住房紧张的事实,已是众所周知的,工业集中市区污染环境的问题也难以解决。香港已在郊外兴建沙田、荃湾、元朗等卫星城市,原因就在此。在毗连香港的深圳和靠近澳门的珠海,我们具备用水用地充裕、物产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众多等优势,这对香港和澳门有很大的吸引力。

  三、关于经济特区类型城市的性质问题

  特区举办的企业以中外合资项目为主,亦有一些独资项目。原因何在呢?列宁在十月革命后,苏联国家始建之时,曾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在“特”字上做文章——评述我国四个经济特区一年来的实践和前景》,人民日报记者许泓赓,李肇芬,载《人民日报》1981年7月15日第二版。)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技术还较落后的情形下,利用特区,吸收外资,合作经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加速我国经济发展,也是必要的。特区的建设,乃是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性质而言,特区城市应成为发展加工工业、居住建筑业,“第三产业”,实现农牧业区域化、企业化的生产基地;进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技术贸易的中心;训练能掌握先进技术和现代化企业管理人材的据点;逐渐发展成工农牧贸易结合的新兴城市。

  从目前在各特区引进的企业项目中,可以看出工农牧贸易等部门结构的特点。

  深圳特区基建条件较好,引进的项目多,且带有综合性。其中以住宅、旅游最突出,分别占总投资44.35%和22.86%。因为香港市区人口密度甚高,旧住宅区高达7,000人/公顷,新建住宅区亦有2,000—5,400人/公顷。香港地价高昂:市区外侧为10,000—30,000港元/平米;市中心区高达60,000—130,000港元/平米(1978年)。尽管它的建筑发展很快,但限于人多地少和大城市的缺点,要彻底解决居住问题颇有难处(A.B.Mountjor:Housing and new towns in Hong Kong,“Geography”Vo1.65 part 1  NO.286.Jan.1080.P53—57 (A.B.蒙特乔:《香港的住宅建筑和新城镇))。深圳特区地价低廉,平均为4,000港元/平米(1元人民币约折合3元多港币),故港商到深圳开办建筑业有利可图,这种项目成了深圳特区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珠海特区临海多岛屿,海岸线很长。根据游客喜爱大海、蓝天、空气和阳光的心理,现已在临海岛丘风景优美的地方建起了海滨公园、海滩游泳场。此外炮台山观海风景区,石景山、白莲洞等风景点,都是澳门同胞向往的地方。澳门人口27万,高度密集在5.7平方公里的市区,十分拥挤。因而促使珠海特区旅游业发展起来。这里旅游的发展不仅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而且还为属于“笫三产业”的交通运输、商业服务行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许多有益经验。

  汕头六十年代兴起的超声电子仪器厂、汕头公元感光材料厂,技术力量较强,产品适销对路,成绩显着。但是为了更好的赶超国外先进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有必要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和专业性的服务行业均属于“第三产业”的系统。现在汕头特区强调引进电子、化学等科技项目与实验设备,兴办汕头大学就是一例。由此可见,汕头特区正在朝着以“出口加工”为主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特区城市的郊区不仅需向特区提供其发展所需的蔬菜和副食品,而且还要办成农副产品出口的基地。

  深圳特区的近郊,包括罗湖区和南头区的一部分生产大队,耕地面积60,000余亩,低缓的丘陵地亦不少,灌溉水源充足,肥料来源较好,发展蔬菜和农副产品的生产极为有利。现已规划确定常年菜地1万亩,邀请潮汕老农传授种菜经验,并已制订合理的蔬菜政策,因此特区蔬菜的供应问题将可逐步解决。

  广东几个特区城市郊区都是渔业和海洋水产养殖发达的地方,珠海在设置特区之前就是一个渔业为主的县。过去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围海造田,围垦了传统养殖的滩涂,种植水稻,结果挤了海水养殖。据调查,1980年珠海海水养殖的产量只有25.3万担,比过去减少一半以上,这是违背因地制宜原则造成的不良后果。这种不顾经济效益的作法应迅速扭转。

  在深圳特区西部的南头、福田沙头有良好的海涂可以养蚝;盐田和蛇口地区近海捕捞业亦很发达。淡水养殖在引进新的饲养技术后发展很快,现有鱼塘再加上低产田改建的鱼塘总面积共有4万亩。花卉栽培面积随着香港市场需求增长,将扩大到二千亩。珠海特区湾仔花卉栽培业更加驰名,每年输往澳门的鲜花收入常达万元以上。

  深圳特区贴近香港新界地区,铁路至九龙约30余公里,公路通香港九龙的路线颇多,交通十分便利,适合鲜花,水产鱼类、鸡、生猪等鲜货快速远送的要求;香港居民90%以上为我国同胞,最喜爱祖国家乡出产的农副产品;这都是促进特区城市的近郊发展成为农副产品出口基地的积极因素。在一般的城市郊区,普遍都在积极发展机械化养鸡、养猪事业。而特区城市近郊的饲养任务更有其特殊性,应特别注意引进新的良种及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提高畜产品质量,如提高生猪瘦肉的含量,耐长途运输和冷藏等。

  如前所述,我们的经济特区是采取综合发展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工业、建筑和旅游业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农、牧业的发展需要。深圳特区近郊平湖等公社在引进技术发展农牧业方面,已初见成效。在1980年头五个月中近郊三个公社的创汇数额均在100万港元以上。

  四、小结

  在短短的几年里,深圳等市特区的建设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管理体制改革,对引进先进技术的运用,外汇收入的增长等方面,亦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特区城市的吸引区域、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背景、经济基础、交通情况、和人口劳动力的特点;再结合和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各国友人发展对外经济合作事业的可能性的分析,说明设置与建设特区城市是有根据的。

  通过特区城市的建设实践,逐步明确了它的经济性质,而对特区城市性质的分析评价,则是提高特区城市总体规划水平、加快建设速度的重要前提。深圳等特区城市在我国四化建设中,具有国内其它城市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我们深信,在国务院、广东省人民政府、省经济特区办公室的领导下有广大市民的努力奋斗,广东经济特区类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本文承广东省经济特区办公室、深圳、珠海等城建局规划办公室提供资料,曹廷藩教授提出宝贵修改意见,附图承朱健梧同志清绘,在此致以谢意。)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