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荃湾新市镇人口发展的特征
郑天祥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荃湾人口的高速发展
荃湾原称“浅湾”,十七世纪末开始有居民定居,1685年建立油柑头村,1705年建关门口村,1786年兴建著名的“三栋屋村”,这些村庄至今均作为古迹保存下来。1898年,英国强行租借新界时,荃湾是一个约有三千人左右的圩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荃湾和广大的新界地区一样,一直停留在传统的中国农村和乡镇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新界的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较肥沃的河谷平原上。荃湾北靠陡峭的大帽山,南面临海,在狭长的沿海地带上,分布有不多的农田和渔村,因此,即使在新界,荃湾所占人口比例也是很小的。1911年荃湾人口仍停留在3000人左右,1921年还不到5,000人,1931年达5,335人,也就是说,战前的30年,人口还翻不到一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工业大发展,旧市区人口过密、工业污染,迫使九龙市区临海地段的码头、仓库逐步迁到荃湾,发展了工业和开辟了葵涌集装箱码头,人口迅猛发展,1961年达到84,823人,比1931增加14.89倍。1960年宣布为新市镇后,由于荃湾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离九龙旧市区很近,到尖沙咀只有十公里左右的路程,荃湾有优良的海港,是通往新界西北屯门、元朗和开发大屿山岛的门户,水陆交通方便,有相当的工业基础,使荃湾成为香港建设规模最大的新市镇,也是新界最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地区。1971年荃湾人口增加到27l,892人,十年间增加了两倍,是同期香港各地区中人口增长最快的,荃湾人口规模从占新界的第三位跃居到第一位。1971年到1981年人口又增加了123%,达到606,864人,虽然比不上沙田同期人口增长296%居第一位的增长速度,但从絶对增长量来看,仍以荃湾居第一位。沙田由29,478人增至116,807人,净增87,329人,荃湾净增334,972人,是沙田净增量的3.83倍。
现在荃湾已成为香港的工业区和航运中心,人口超过70万,占全港人口的13%左右,而荃湾的土地只占全港面积的5%。
二、荃湾人口构成的几个特点
1.以劳动阶层为主。1978年,荃湾的工人数就已占全港工人数的19.8%,工厂数古全港的13.9%,目前,荃湾有工厂一万多家,约占全港工厂数的五分之一以上。1981年劳工阶层(蓝领)占就业人口的66.3%。在291,334名就业人口中,职业及专门技术人员9,235人,占就业人口3.2%(全港占6%);行政及管理人员2,891人,占1%(全港占:2.7%);文员及售货员44,613人,占16%(全港占27.8%);服务业员工37,199人,占:12.8%(全港占15.7%);农、渔、林,矿工1,239人,占0.4%,运输及一般劳工193,200人,占66.3%(全港占51.1%);军人及其它957人,占0.3%。不过,白领阶层(管理人员和专家)的比重已不断上升,对比1961年荃湾就业人口中,蓝领阶层竟占75.5%,说明人口文化素质已有提高。
2.人口比较年青。1981年35岁以下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反映了新市镇吸引年青的移民。其中5~29岁的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人口最集中的几个年龄组是:5~9岁占总人口的10%,10~14岁占11.1%,15~19岁占12.3%,20~24岁占10.9%25~29岁占8.5%。
3.性别结构中男多女少。1981年男女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1.96%和48.04%,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8,而全港男女分别是52.22%和47.78%,性别比为109。不过,各年龄组之间性别结构又有差别,65岁以下各年龄组,男性均多于女性,65岁及其以上.则相反,各年龄女性均多于男性,反映了女性寿命较长。
4.区间流动人口比例大,尤其是劳动就业人口流动比例很大。由于荃湾工厂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吸引了其它地区的就业人口到荃湾就业,而白领阶层到荃湾定居的兴趣尚不够大,更加剧了就业人口流动的比例。1980年,外区到荃湾就业的人数达110,300人,占荃湾就业机会的44%,不过,荃湾也有103,500人到外区就业(占总人口七分之一,占劳动人口五分之二左右)。
5.中产家庭的比例全港最高。1971年以前,荃湾是香港一个较贫穷的地区,富有的家庭简直是凤毛鳞角。到了1981年,荃湾已变成一个小康社区,低收入的家庭所占比例已低于全港,至于富有家庭的比例,与全港的差距已拉近不少。1971年月收入在800港元以下的家庭,荃湾有68.6%,全港是59.1%;月收入在800~2,499港元的家庭,荃湾有30.6%,全港是36.1%,月收入在2,500港元以上的家庭,荃湾只有0.9%,全港是4.9%。到了1981年,月收入在2,000港元以下的家庭,荃湾有25.5%全港是28.6%;月收入在2,000~5,999港元的家庭,荃湾上升到64.5%,全港只有55.2%,月收入6,000港元以上的家庭,荃湾有9.6%,全港是16.2%。合计比例,1971年荃湾、全港均为100.1%,1981年荃湾为99.6%,全港为100%。
三、荃湾人口发展小议
1.控制人口规模,增辟各种设施和空旷地,建设良好的居住环境。按原计划,1993年荃湾人口将达到96万人,俨然是一个特大城市。荃湾背山临海,北部是陡峭的大帽山区,大部分地区海拨高度在二百米以上,不宜再开辟为建筑用地,宜緑化作郊野游憩地和水源地。沿海水域,除葵涌小湾拟填海充作货柜码头扩展用地外,一般也不宜再作大面积填海,以免影响航运水道。荃湾是新建市镇,按发展面积计算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9,500人,是各新市镇中密度最高的,屯门的密度45,300人,沙田密度32,100人。应控制人口的发展,避免出现旧市区闹哄哄和挤迫现象。宜增辟公园、运动场等各种空旷地,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1960年制订新市镇建设计划时,预计今后荃湾的年人口增长率达36‰,近年,香港人口增长已显着放慢,约为16.9‰,似乎有必要根据人口增长情况重新修订近期新市镇的人口发展规模及其建设计划。
2.重点发展青衣岛和深井的人口,减少荃湾的人口压力。荃湾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今后大规模开发新界西北部和大屿山岛的前哨基地,随着南海石油的开发和香港工业的多元化和高科技化,作为香港工业和航运中心的荃湾,其地位作用将不断加强。青衣岛面积有十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人,已有造船、化工、机械、电力工业和三大油库,是香港规模不大的重工业较集中分布的地区,岛南已建有大桥与荃湾沟通,拟在岛北再建两座大桥,以促进岛北的开发,也为开发马湾和大屿山岛打下基础。深井距屯门不到10公里,东距荃湾4.5公里,是荃湾的一个卫星镇,拟发展到六万人。
3.调整就业人口的流动。荃湾不一定要做到在当地就业这个均衡发展的目标,进出荃湾的就业人口基本上是均衡的,但是,这不等于说是合理的。香港地窄人稠,各区之间经济互相依赖甚强,尤其需要发挥港九旧市区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和人才培训的中心作用,荃湾必须依托归市区,区间人口的一定流动是不可避免的。不过,象荃湾这样高的就业人口流动比例,加上其它人口流动,每天几十万人来回奔波,给交通运输带来巨大的压力,是否需要作调整呢?荃湾预计育75%的人口居于公共屋邨,这个比例是全港最高的,全港是42%,屯门70%,沙田60%。工业的多元化和高科技化也需要提高荃湾专家和管理人员的比例,改善环境。增加私营用地的比例可以吸引更大部分中产阶层在荃湾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