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乡村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曾祥章
近年来,乡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乡村地理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主要有:乡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以集镇为中心的乡村居民点结构体系的改造和建设;乡村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与保护;乡村经济发展模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关键词 乡村,资源,劳动力,经济,社会,结构,效益。
乡村是许多学科研究的客体,不同学科从不同侧面对它进行研究.乡村地理学把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站在地理科学的立场,从区域性、综合性的角度,研究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结构特点及空间分布规律.为乡村的资源开发、村镇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概括起来有:乡村发展的条件和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乡村人口和居民点地理研究;乡村产业结构及布局的合理性研究;乡村历史地理研究;乡村文化景观研究;乡村地域类型研究等。
多年来,国内地理学界进行过大量乡村地理的调查研究工作。如乡村人口和资源的地理调查,乡村工业发展研究,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研究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村发展的大好形势,为乡村地理提供了许多迫切的研究任务,主要有:
1 乡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反过来又加速社会分工的发展。因此,农村中劳力结构的变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方向转化,其本质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基本动因是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近年来乡村劳力转移有以下几种趋势:
①前期大幅度向第二产业转移,主要是乡村工业和建筑业,后来随着第三产业逐步兴起,劳力同时转向第二、三产业。
②以就地转移为主,即由周围农村转移到当地小城镇.也有部分转移到外地、外省或大中城市。
③转移到外地外省的情况,多数是较落后的地区向发展较快的先进地区流动。如广东省内汕头、梅县、惠阳、肇庆等地以及广西、湖南、河南、四川等省流向珠江三角洲。亦有小部分是由先进地区流向其他地区,因为这部分劳力有技术或善于经营,到其他地区承包工程或合作经营各种业务,以扩大发展经营范围,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④转移到当地小城镇的劳力,从珠江三角洲的情况来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住在农村自己家中,早出晚归,到集镇工厂、企业做工,班前班后和星期天在家做农活;一是户口仍在农村家中,人到小城镇上班,暂住镇上。
⑤从外地、外省来较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做工的多是年轻人,有的是靠亲戚朋友介绍,有的是当地政府部门出面组织(如五华县、粤北石灰岩山区各县)。
⑥有相当部分劳力不仅不离乡,而且不离家,就在家中发展家庭工业或搞庭院经济,搞开发性农业。
珠江三角洲农村已有40-50%的劳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较发达的县、市已达60—70%。
农村劳力大量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必然趋势。它涉及到劳动地域分工和分工专业化等问题,要不断研究其面临的新情况,要有计划的合理的转移,避免盲目性,使城乡工农业齐发展,注意培养人才,开发智力资源、提高素质,解决好转移过程中的有关具体政策问题。
2 以集镇为中心的乡村居民点结构体系研究
乡村居民点的形成有先有后,大小各不相同。各居民点之间,通过居民各种经济的和社会的交往活动而互相联结和互相影响。每个居民点对其周围居民点的影响强度,随着居民点规模的大小、职能的变化和距离远近而不同。一般是距离越近,联系越密切,影响越大,距离渐远,这种联系和影响逐渐减小。这符合距离衰减原理。这种居民点间的联系和影响,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为某种居民点的群体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层次和系统性,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某些起领导作用或纽带作用的中心居民点、发展成今天的各级集镇和以集镇为中心的乡村居民点结构体系。这一体系在一个具体的县内可分为县城镇、区级镇、乡级镇、一般集镇、村落五级。自然村落的数量最多、内部功能简单,往上各层次的数量渐少,但影响半径增大,功能趋向复杂。
集镇一般交通方便,是农村工业、商业服务业以及科技文教体育卫生设施集聚之地,是周围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农村剩余劳力的主要吸引场,它不仅与周围农村紧密联结,而且与大中城市有密切的联系,在多层次的城乡网络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通过它维系着城乡之间的有机循环。因此,中共中央在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曾明确提出:“一定要十分注意加强小城镇的建设,逐步用现代工业、交通业、现代商业服务业、现代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把它们武装起来,作为改变全国农村面貌的前进基地”。以集镇为中心的乡村居民点结构体系的研究,要着重研究集镇的发展和布局,着眼于改造在自然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原有体系、建设为适应社会化大农业生产、农工商联合经营以及现代化信息交通、文化、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村镇结构体系。
3 乡村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及乡镇企业发展研究
乡村产业结构研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大致分成三个层次。①耕作业内部,在耕地面积有限、乡村人口多、自给性生产要有适度保证的情况下,正确确定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这几年总的趋势是纠正过去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缺点,调整过程主要表现为经济作物增加,粮食作物面积减少,有少数粮田改挖鱼塘或种水果,②耕作农业与林、牧、渔业的关系。过去集中人力物力在有限的耕地上,造成了结构单一,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经济、生态效益差的局面。这几年加强了林、牧、渔业,大抓开发性农业,③农、工、商,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这几年大力发展了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商业服务业,乡村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当然,合理只是相对的。粮食生产任务还很重,畜牧业、林业、水产还需大力发展。乡村中农业与工业之间,第一、二产业与笫三产业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要互相协调,才有助于发展。
乡镇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生长点和突破口,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出路和推进集镇建设的重要领域。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收入已占农村社会总收入60—70%,乡镇企业的劳力占农村劳力的40—50%,集镇迅速发展,几年间工业卫星镇发展到近200个。
乡镇企业是以工业为主体的,多层次、多行业、多形式的商品经济,与市场关系密切,也与各地的地理位置、资源、技术基础有直接关系。其发展方向及行业结构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要注意乡镇工业布局和乡村环境问题的研究。
4 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
土地及土地利用是地理界一向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自然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由于土地的有限性,人口不断增加,人均土地趋于减少。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有相当的农用地将被建设占用而转为非农用地。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土地的使用经营权将频繁地发生有偿转让,或使原来承包给各农户的分散经营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以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和规模经营效益。这就需要在土地资源详查的基础上,开展土地的分类评价、划分土地等级,并对各类各级土地进行作价,研究土地开发利用和经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出保护土地资源的有效措施。
除了农业发展的四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外,要注意调查矿产资源、建材资源、能源资源及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等、摸清数量、特点及分布,探索开发利用的形式及前景。
5 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各地乡村,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人才、技术、历史基础的不同,在改革开放搞活的形势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例如:广东省云浮、南雄等山区县,立足当地资源,通过开发,加工,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商品优势。云浮县以优质的大理石资源为基础,发展石料开采、加工,形成系列化产品,产品种类达230多种,畅销国内外市场。南雄县利用境内富含钾素的紫色土发展黄烟,从美国引进G28良烟种,生产优质烟叶,同时本县又在烟叶生产基础上发展卷烟业。云浮和南雄是属于开发资源——发展种养业或开采业——加工增值——销售,并带动其他行业兴起的发展模式。其特点是:①产品有地方特色,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易于推销而实现商品的价值;②以自身的廉价劳力开发本地资源,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③生产过程既发挥资源优势,又继承原有的传统工艺,能充分发挥能人的作用;④能使资源、资金、劳力、技术和市场优化结合,形成带头的产业,一业旺带动百业兴。
广东省东莞市农村利用靠近香港及交通便利条件,开展来料加工、发展“三来一补”业务。1979年以来,与外商签约四千多宗,加工企业遍布34个区镇80%的乡村,职工15万人,占全市职工人数46.6%,年收入加工费达6268万元。该市利用留成外汇办实业,带动了自营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因此,东莞形成的是农村剩余劳力与外来资金及国际市场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6 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前述各项是从各个不同方面对乡村地理进行研究。各项研究互有联系,每项研究都应具有综合观点和区域分析观点,这是无疑的。但是,这并不能代替总体规划和综合布局。现在,各地根据商品经济,现代社会生活和各项建设的发展,产生了以县为单位,进行全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根据各县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人才、技术条件和经济基础,以及市场需求动态分析,综合考虑全县城乡生产和建设的发展方向,规模和重点,进行合理布局,统一安排全县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文教卫生科学技术、社会福利,村镇建设及供水、供电、邮电通讯、环境保护等,这种规划和布局的任务十分艰巨,既要全面考虑又不能面面俱到,而必须突出重点,具有自身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要明确主要发展的地区和主要的行业部门,并论证主次之间的有机结合关系,正确确定一定期限内的奋斗目标,以便集中精力,有所突破。
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的经济、社会将更快向前发展。目的是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缩小工农差异、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城市化或城乡一体化,地理科学可加强上述研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发展中国的乡村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