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江门专区低塱田调查报告
沈灿燊 邓国锦 潘树荣
前言
低塱是指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的已利用的低围田,或未利用的洼塘沼地。
江门专区低塱田面积广大,只广四、高要等四县已有707,985亩(包括新会潮水低塱田213,662亩),占全专区耕地面积约9%。若全专区计,达80万亩以上(全区耕地面积1958年为7,786,626亩。)。低塱田以高要、广四、高鹤三县最多(高要228,890亩,广四131,800亩,高鹤133,633亩),新会、台山、新兴、德封、开平次之,分布沿西江、绥江两岸,潭江沿岸和部分山区谷地,高要主要分布在金利、广利、永安、大湾、小湘和市郊公社;广四在清塘、大沙和江谷公社;高鹤主要在三洲;新兴县在都骑公社和腰古公社;德封在江口公社、长岗公社、新圩公社和悦城公社。
低塱田所在的地形位置,一般是面向江河,背靠山地。山麓及河流两岸地势较高,中间地势低洼成锅底状。山地坡度大,土层薄,植被稀少,故保水能力极差。每当雨季大量雨水迅速汇流而下,集中低洼处,此时江水也上涨,洼地中积水不能排出,故一年中积水时间很长,部分地方常年积水。塱底水深可达3-5米,而一般深度只有1-1.5米。
低塱田本是较肥沃的农业区域,自然肥力较高,地形平坦,水热条件充足。但在解放前,堤围失修,每届江水上涨,往往造成堤围溃决,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低塱田耕作粗放,播种和耕作制度混乱,产量极低,每年亩产在100-200斤左右,且水旱灾害频仍,收成缺乏保证。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大搞水利,修建堤围,改变低塱田粗放的耕作制度,加强经营管理,保证了粮食的丰收,使粮食产量每年都大大增加。
目前低塱田的利用情况,仍然依照地势高低分为四种:较高的地方一年双造;地势较低处种单造;更低则为三收或种大禾;更低处则为荒塱,利用养鱼。
由于低塱田面积广大,地势平坦,部分土壤较肥沃,农业生产潜力极大。虽然亩产较低,但由于地广人稀,仍为本专区主要粮食产地,有谷仓之称。解放后,生产虽然不断提高,不少荒塱已经解除常年积水威胁,改为单造田;而过去的单造田,由于水利措施和机械排灌,也多已改种双造,但目前还有荒塱大禾及单造田。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发挥土地潜力,低塱地区必须进一步改造。改造荒塱,增加耕地面积,把单造田改为双造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此富饶之区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改变过去长期反动统治下造成的低产落后面貌,把低塱田改造成为本区的粮仓。故低塱田的研究,是有极大意义的。
这篇报告是本专区低塱田文献资料的初步整理,加上野外观察和访问写成。由于这是个新的工作,现存资料少,且时间仓促,加以作者水平所限,错漏之处定多,希望同志们多加指正。
1 本区广四、高要附近低塱田(洼地)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及类型
1.1 形成低塱田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低塱田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和它的地形发育与水文气象条件分不开的。现将各主要地区的情况简述于后:
1.1.1 地形方面
低塱区的岩石基础(岩性、构造和地形)特征与其形成有密切的关系。现就调查地区所见的一些情况简述如下:
本区的洼地(低塱)主要集中于西、北、绥三江下游交会地区,如西江主要在高要以下,绥江在四会以下,北江在芦苞以下。西江出羚羊峡后,地势突然开朗,在沿江平原的两边,皆分布有一列500米上下的陡峻山地,北列称鼎湖山脉,南列称烂柯山脉。山地与山前平原交接的界线非常清楚。鼎湖山脉向东北延伸,至四会南部称葫芦山脉。这一列山脉据前人论断是断层作用所造成的(
徐瑞麟、蒋溶:广东西江沿岸地质矿产。前两广地质调查所年报,四卷上。)
。永安、广利莲塘一带洼地分布在鼎湖山脉的前缘,金利、蚬岗一带洼地则分布在烂柯山的南面山前地区(烂柯山北面的山前地区亦有大片洼地分布,它与永安、广利的洼地隔江相对)。大旺草塘分布在葫芦山脉南面绥江与北江交会之间。洼地分布的最大特征是背山面水,洼地附近为一片岗地(残丘和台地)、洼地交错分布的平地。现将这些地区总的地形特征略述如下:
(1)山地一般高度约500米上下,主要是由泥盆纪变质的石英砂岩和页岩所构成。岩层皆向东南倾斜,倾角在50°上下,地势非常陡峻,坡度>30°。现代地貌过程非常活跃,以强烈的侵蚀剥蚀作用为主,发源于本区山地的沟谷和小河皆下切很深,形成许多急流、瀑布、峡谷。山坡和山脊的风化层极薄,多为粗碎石砾,有的地方甚至基岩裸露。加上植被稀疏,保水、保土能力极差。每当雨季,山区雨水皆倾泻到山前洼地之中,可见山地的地貌条件对洼地亦有紧密的影响。沿山麓与平地过渡地带,发育有一系列典型的洪积冲积扇,靠近小河附近的组成物质以粗大圆砾石为主。洪积冲积扇的下部逐渐过渡到平地,与低塱相连。
(2)山麓至江边之间的平地,地面呈波伏起状,中、小地形的分异非常明显,调查地区所见皆很相似。在这平地上,基本上可分正、负二种地形形态:甲、正地形是由砂页岩所组成的残丘,疏散分布,高度一般为15-20米,风化层一般较厚。如金利一带,山前有四列由三迭一侏罗纪砂页岩组成的低丘,风化层一般厚约1-2米,丘间即为低塱。在永安一带的残丘,主要是由石炭纪狮岗系砂页岩组成。大旺草塘的残丘,如将军岗、风柜口等,是由砂页岩夹石英岩和砾岩所组成。这些残丘外形皆呈馒头状,它们的特征非常相似。其次,在沿江一带皆分布有一列天然堤,高出塱面2-3米上下,组成物质以粗砂为主,比较乾旱,灌溉困难,多种旱作。乙、负地形主要是指河漫滩平原部分,洼地广泛分布其间,故称低塱。低塱与残丘在形成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洼地的底部非常平坦,表层广泛覆盖着近代的河流冲积物,质地非常粘韧,不易透水和耕作,故洼地受地下水影响甚微。在这些洼地的近
表层,普遍发现有腐木(俗称沉柴)淤泥层,以下为细砂与泥炭淤泥互层,约15米左右以下(此数字变化大),由细砂逐渐变为砾石。这些沉积层的总厚度局部差异很大,可由几米(四会城附近)至80米(金利附近)。一般皆在20米上下为最普遍。
从上述的一般情况看来本区的地形发育是复杂的。现据一些资料,指出如下情况:
从地质构造来看,本区是受断裂作用的区域,洼地的发育是在其下降的断块基础之上形成的。这些断层作用地区,山地是不断上升,河流侵蚀作用强烈,谷底下切现象非常明显(如鼎湖山150-200米侵蚀面)。而山前陷落地区是不断下降,这从沉积物可以证明。沉积物的厚度达40米以上,幅度不小,沉积时间较长。从沉积物质来看,基本上可分二个阶段:下层(15米左右以下)主要由砂砾层所组成,厚度较大(有些达20米以上),金利一带发现下层砾石直径达40-50厘米,主要由三迭侏罗纪砂页岩等组成。从这些材料推测,这些砾石可能由洪积坡积形成。砾石层以上的沉积层,与洼地关系最大,其组成物质主要是灰黑色淤泥和浅黄色细砂土互层,在淤泥层中普遍皆有木本与草本泥炭。这些物质的形成,与近代河流冲积密切相关。由此可见,这些变化说明这个地区近期也是不稳定的,这与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从含泥炭的淤泥层的厚度和变化情况来看,其变化过程中不止经过一次沼泽化阶段。这些埋藏的植物体,目前还不能直接断定它是原生的,还是外来的,但从它分布的范围和数量来看,是相当可观的。其次,它是与黑色淤泥埋藏在一起,假如是外地漂来,它也是在静水地方停积下来,这些静水地区一般植物是比较容易生长的。这些埋藏植物体常和蚝殻分布在一起。另外,水坑的(山麓附近)泥炭是分布在古河道的河床中,显然这与有机体当时的需水条件有关。这些泥炭层的最上层很接近地表,挖沟和深耕即可发现,特别在塱中20-50厘米处即可见到。这说明目前的沼泽化过程很可能是在老的沼泽化基础上发育而成。从泥炭淤泥层在剖面中的重复出现,也可说明沼泽化过程是经过多数的变化。这地区在近代地质时期中发生逐渐的下降,同时沉积了厚层的第四纪堆积物,由洪积坡积过渡到河流冲积,在以下降为主的过程中亦可能有轻微的上升。这些变化对洼地的历史发展是有影响的。关于新构造运动的速度和时间问题,必须联系到整个三角洲和华南,目前还找不到答案。上述这些粗浅的叙述,只能对本区洼地的形成过程提供一些线索。
1.1.2 水文气象方面
本专区低塱田分布最广的广四县及高要县一带,纬度较低,距海较近,空气对流运动和海洋气团过境都盛,雨量十分丰沛。年平均雨量达1,600毫米以上,最大年雨量达2,200毫米以上,个别台站有达到2,700毫米的,每隔4-5年便出现一个2,000毫米以上的丰水年。这种丰沛的雨水,带来了较大的地表径流,使低洼地区积涝了大量雨水。
另外,这里降水另一特点是雨量集中,由4月开始到9月止是雨季,雨量大,其中连续3个月,总雨量约占全年雨量50%以上,而且多暴雨,最大日雨量有达180毫米以上的。这种雨量过份集中,常常带来暴雨急流,使江河水位壅高,低洼地区涝水无法及时排出。
雨日多、雨季长,是本区降水的第三个特点。从4月开始,即连绵不断地下雨,直到9月以后,雨量才渐渐减少。
有时因为飓风的影响,会在8月后带来一个暴雨峯。不过这种飓风雨持续期不长,但暴雨量很大。
上述情况说明瞭本区降雨的特点,使低塱地区在汛期内容易淹积大量的雨水。
另一方面,西、北、绥三江在本区附近交汇,北江三水以上集水面积达46,480平方公里,西江思贤滘口以上集水面积3,520,000平方公里,绥江全河集水面积7,077平方公里。流域内面积大,雨量又丰沛,故汛期长,流量大,集流急,西、北两江洪水常相互顶托,使低塱附近各江水位都急速上升,高水位时间较长。低塱田地势本较低洼,汛期内由于江水顶阻,内涝无法及时排出。以大旺草塘、金利和永安三地来说,低塱最低处标高分别为1.8米(大部分在2-3米之间)、0.2米(大部分在0-1米之间)和1.5米(大部分为2-2.5米之间),汛期围内积水位大都在2-3米左右,而江面大部在4米以上(标高以离珠江口海平面为准,以下同。)
江水水位比塱内水位高,这样,形成了汛期低塱田内大量积水无法外排。
每年4月开始,洪水即接踵而来,以后洪峯相继出现,到5-6月最大,直到9月以后洪水始渐退落。现将三水、四会、芦苞三地水位过程线列后:
此外,本区较大的低塱区都是背山面水,山地多为坚硬的砂岩、变质砂岩和石英砂岩等岩石构成。山高约在300-1,000米之间。向低塱区流的集雨面积都在60平方公里以上,且坡度较陡,一般径流系数大。据估算,约在0.7-0.85之间。故低塱区所负担山地客水集流面积很大。加以雨量丰沛,使低塱区内涝水加重。而塱内本身的集水,又汇流于低洼处,使许多地方终年积水,无法排干。
低塱区的形成和本区的水文气象条件是有极密切关系的。这是由于:
(1)本区雨量丰沛,雨期长,暴雨量多,使地表径流量大,汇集于塱区,形成了长期积水。
(2)西、北、绥三江汛期水位较高,洪峯历时较长,使低塱区在汛期内积水无法排出。
(3)塱区背山面水,负担山地水量,加以本身集流量亦多,加重了低塱区积水的程度。
1.1.3 人为的影响
由于解放前堤围不修,洪水漫堤而入,低塱田地势低洼,洪水退时不易排干,形成了积水。加以山地毫无水利建设,山洪漫溢,加深涝患。部分低塱地区由于疫病流行(如大旺草塘区的血吸虫病),渺无人迹,任由荒草。芦苇漫生,成一片草海。每当汛期,成为北江、绥江的天然滞洪区。年复一年,河岸边沿淤沙渐高,使沙堆内的洼地高度相对地变低,只能溢洪、排洪至一定高度,积水不复能排出。水分损失,只靠蒸发。故区内草泽泥泞,疫病加厉,任由荒弃。
解放后,政府对低塱田的改造十分注意,已在进行研究整治,兴修水利,扑灭疾病。不久当可使低塱田及洼地成为本区一个大谷仓,改变以往的面貌。
1.2 低塱田的类型和各类型的特征
苏联沼泽分类方法,是按照沼泽发展阶段积水补给来源或水的化学性质而定的。但我国低塱田情况和苏联沼泽的情况有所不同,故我们照本区实际情况,定出分类标准。
1.2.1 类型
按照内涝积水成因,淤积层的厚薄,土壤性质,腐殖质多寡,围内水文情况及泥炭层的情况不同来分类。
1.2.2 区
在类型的范围内,按积水的季节变化、土壤的差异和植物生长情况不同而分区。
本专区低塱,按分类标准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
(1)雨水内涝型
低塱发生在向斜谷或断层前的洪积坡积平原下的低平沉积层上。其上河流沉积层不厚,平原上存有残丘。内涝积水全部为雨水和山间洪水,故带来有机质极少。土壤大部分为粘质的潴育性水稻土,不易透水,肥力不太高,多半为酸性或弱酸性。普遍存有泥炭层,离地面很近。地下水位较低。由于人工堤围保护,久已无江洪泛滥。积水位一般不深,水位变化缓慢,汛期后大部分地方乾涸。洼塘水生植物丰富,大部分地方已为人类利用。西江下游一带低塱田属之,可以金利塱田区为代表。
(2)河流泛滥沼泽型
低塱发生在单斜前的洪积坡积冲积扇下面的淤积层上。其上河流沉积层厚,有机物含量多。土壤大部分为沙壤质的沼泽草甸土。多半为中性,腐殖质含量极丰富,土层表面草根很厚(2-3分米),土壤肥力极好。由于以往缺少堤围保护,每到汛期,江洪淹滥,成为江河天然储洪区,每年带来泥沙淤积较多,水位涨落随同江水同时涨落,但亦受山洪影响。区内野草蔓生,芦苇成片,构成一片茫茫草海,尚未加全面利用。北江沿岸一带荒塱草塘属之,可以大旺草塘为代表。
(3)山谷雨水内涝型
低塱发生在山间较低盆地中,大部分在洪积扇下,积水全部为雨水及山洪,地下水位较高。面积多狭窄,土壤属砂壤质的潜育性的水稻土,酸性较强,肥力较差。
2 各主要低塱田的自然地理和开发利用情况
为了能简要地说明各类型低塱田的特点,现择各类型中面积最大的金利、永安和大旺草塘三地分别叙述如下:
2.1 雨水内涝型
2.1.1 金利塱田区
金利塱田区位于高要县东南部,东临西江,北及西北部为尖峯、风吹罗带、旗山、老君顶、烂柯山等400-800米的低山丘陵,南及西南部为鲤鱼尾、将军顶等300-430米的低山丘陵。面积约10万亩。
金利塱田区地势低洼,围内标高大部分在1-2米左右。据金利、蚬岗二公社统计,塱田高程为0.7米的有1,708亩;0.75米至1.0米的有15,796亩;1.1米至1.5米的耕地有28,284亩,1.51米至2.0米的耕地有26,222亩,2.1米至2.5米的耕地有4974亩。而在汛期,西江水位常高在2.5米以上,故围内积水外排困难。
解放前,金利低塱田区水利失修,洪水经常为害,而在旱季,禾苗缺水,水旱灾害常见。解放后,水利建设120多万土方,首先是联围,加高堤围,然后建涌疏水,建机械排灌站,这就使得大部耕地解除积水之害。如金利公社双造田解放前只有12,000亩,现有双造田44,000多亩。过去每年亩产量300斤的挣搞田,现在每亩年产量在650斤以上。
(1)本区的自然条件
1)地貌
本区地貌可分为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台地和平原五个类型(如图1-a和1-b)。
山地丘陵为泥盆纪变质砂页岩及石英岩组成,岩性坚硬。高度一般在500米左右。岩层倾向南30 西,倾角60 ,风化层极薄,局部地方基岩裸露,切割强烈。山麓洪积冲积扇发育,其上部坡度25 ,为粗大的石块组成,直径在30-50厘米。洪积扇上冲沟发育,下切深达5米;冲积扇下部坡度和缓,在5 左右,组成物质较细,直径在5厘米以下。台地 如葫芦岗、春珠岗、田头岗等,为三迭-侏罗纪的紫色、灰白色页岩、砂页岩、炭质页岩组成。砂页岩有轻度变质现象:内含丰富云母,炭质页岩中有数层夹煤层,厚达1米。台地高度在30-40米间,已被切割破碎,成四列残丘,依东北-西南走向断续分布。在葫芦岗、春珠岗一带,岩层倾向北60 西,倾角55 ,岩层风化较甚,残积层厚达2米以上。
平原面积广大,高度在1-2米间。平原的组成物质可粗分为二层:上层为近代河流冲积的黑、灰及淡黄色粘壤土,厚3-4米。下层为第四纪洪积坡积物,厚度变化于30-80米间。由三迭-侏罗纪的砂页岩石块组成,一般直径达40-50厘米。第四纪的洪积坡积物之下为三迭-侏罗纪地层,或为石炭纪石灰层。石灰岩呈深灰黑色,为厚层块状纯灰岩,方解石脉多。石灰岩中溶洞发育。
2)水文气象
本区的雨量情况,以三水为代表。雨量十分丰沛,其特点是:(1)年雨量丰沛;(2)雨量集中在4-9月,尤以5、6、7三月最大;(3)雨日长;(4)雨季较早,有时三月中下旬即开始降水;(5)除6月份有一个雨量高峯外,并受台风雨的影响,在8月后有时另有一个高峯。
本区积水原因,除了地势低洼,大量聚积雨水无法排出外,还受西江洪水的顶托。由于西江汛期水位较高,内塱水面较低,无法启窦,使塱内较长时间积水。但本处处在思贤滘下游,马口峡以下,西江洪水已部分分入思贤滘,洪量一般比高要一带为轻。加以解放后堤围基本已修固,洪水是无法进入的。主要是山地雨水和本身集水的排除。[BFB]
本区特别低洼地方如小湾塱、罗竹大塱、蚬岗石洲塱、蚬岗鸡肉塱等大块地方标高都在0.8-0.9米之间,塱内水位在1.05米以上已开始积水,2.0米左右即几乎全部淹浸,其余地方标高大部分为1.5米左右。围内水尺在2米以上即有部分水淹;2.5米以上淹水面积较大;3米以上如无动力抽排,则积水情况较严重。
我们举出两个不同标高围塱的积水情况,便可见一般:
由上可见,由于塱内地势低平,标高相差不会过大,故水位超过2.0-2.5米以上时,淹水面积和深度都较大,积水量也大,排出困难。
从金利围内涌水位过程线来看(1955-1958年),一般自5月上旬开始,水位即因降水增大而增高,到中旬水位已超过2.5米以上,以后继续高涨,6月初便达到3米,到6月中下旬达到最高峰;直到8月初始退到2.5-2米以下,有时8月中旬以后由于台风雨的影响,又来一个小峰形,时间在10-8天。在某些年份中,7月中旬由于西江水水位有一较低的峰谷,围内及时启,放出积水,水位可一度退到2米以下。但不久,雨天续来,江水高涨,内围水位又告升高。但这种7月有一段暂低水期现象,并不可靠。总言之,4月中以后,水位多升到1米以上,5月中旬达到2.5米以上,此后水位有升无已,6月上中旬达3米以上,到8月以后,始渐退落。中间持续时间在60-70天。
我们拿该围围外西江处的水位过程线来看(1955-1958),可知西江水位自5月中旬即达2.5米以上,以后洪水上升,5月下旬即达3米以上,洪峰频来,虽然呈犬牙交错状,但水位都未达到2.5米以下。此后直到8月初始退落,8月中旬以后又会有一短暂小洪峰出现。即是说2.5米以上的水位,由5月中旬持续到8月初止。
这样,很明显地看出塱围内积水受西江高水位压力很大,围内积水能否排出首先要看西江水位是否退落而定。而2.5米的围内水位,持续期这样长,则田亩被淹面积之大、历时之久则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我们若分析围内水文现象,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①水位变化不像江河水位一样的急升,而是阶级状上升,且上升较缓。雨量较大时,上升较多,但雨后,水位仍退得很慢,直到江河水位低落,围水可以外排时,始急剧下降。这种现象,可看1957年金利围围内水位过程线便十分明显。
⑵山洪较厉害,塱地集积的雨水迅速向低处流动,由于山势峻峭,土层较薄,植被较少,故径流系数大。加以山上良好水利建设,故雨后山洪量特大。由于地势成凹形,径流迅速集中底塱部分。
③积水淤积肥力很小,由于积水全部由山洪和本地雨水而成,故带来田亩中的东西只是山间较粗砂砾堆积在山边冲积扇附近。缺泛肥力,故与河流泛滥带来大量肥活淤泥不同。
④地下水位虽然在1米以下,但一般是丰富的,以往在旱季利用地下水灌溉少,这点应当注意利用。
3)土壤和植被,本区土壤大致有:(i)薄有机质薄层草地红壤。此红壤发育在泥盆纪的砂页岩上、稀疏的马尾松、岗松等旱生植被之下,土层浅薄,一般在30厘米左右,多石砾。在坡度陡处,土层更薄,只有数厘米;在坡度较缓处,则土壤厚度增大。表层含极少量腐殖质,为壤质土。此种土壤大部分分布近山边地带及较高塱田区。(ii)耕作型厚层红壤。此红壤分布在春珠岗、葫芦岗等台地和山麓,有些地方有旱作,黄灰色壤土,疏松,碎块状结构。(iii)潴育性水稻土。以薄耕作层重壤质轻度潴育性水稻土为主,耕作层只有10厘米左右,黑色粘重,烂滑,壤质,根多,肥力中等。10厘米以下为犁底层,黄灰色粘土层,禾根少,较上层坚实,有锈纹锈斑,厚达3米,粘壤以下有沉柴。此种土壤占全塱最大面积,分布在较低塱田区,其下尚可细分土壤变种。
区内低山丘陵多为荒山,山坡上部生草为主;山坡中下部生稀疏马尾松(Pinus massiara),都矮小,一般在1米左右,多生长在沟谷附近。马尾松下面生长稀疏的岗稔(Rhodomyrtus tomentosa)、岗松(Baeckia frulescens)、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ms),复盖度40-45%。平原区多已利用种植水稻;在荒塱和沙涌中生长植物如乌胶、茜草(Blyxaoctandra)、鲫鱼草、水仙花(Harcissus tazetta)和野马蹄(Heleocharis variegata)等,此等植物为良好之緑肥和饲料。
(2)本区低塱田的分区
低塱田的利用情况依地势和积水期的长短和积水深度而分为双造田、单造田、大禾田、荒塱等。此等塱田类型往往呈区域分布,现分述如下:
1)双造田区
双造田以金东围为主,此外是西围的东部及南部,南围的北部等。此处主要为泥肉田(轻粘质潴育性水稻土),耕作层浅薄,只有10厘米左右。积水时期短,受洪水威胁较小,水稻一年可种两季。土质坭多砂少。品种多为一粒种、白禾等。
2)单造田区
分布在茅湾、蚬岗等地。一般地势较双造田所在为低,年中雨季受水淹,故只能种单造。耕作层浅薄。由于生长有许多野生水草,所以肥力中等。在耕作上要早撒或晚播,以防洪水威胁。品种为生苏和三收。生苏特点为适于晚造,耐涝而适应性广;三收则适于早造播种。
3)大禾田区
分布在大塱、小塱、汤塱等塱地附近,其特点是地势低,在洪水期前后受浸,在浸水时间粘粒分散成烂泥状,因此农民叫它“烂湴”,要在冬季西江水位下降后才能排干,因此只能种植大禾。大禾在正、二月撒播,在普通水稻收割后才收割,一年收一次,亩产400-600斤,禾粒粗大,基杆可长达1-2丈。此处水生杆物丰富,有乌胶、茜草、鲫鱼草等,因此土壤有机质丰富,土质肥沃。
(3)劳动人民对本塱区利用的经验
金利低塑田的利用情况,是按照地势高低而分别利用的。在塱底全年积水的地方,用来养鱼。由于塑地水生植物丰富,因此鱼长得特别好。一般塱地二年种禾,一年养鱼,自然肥力丰富,种植水稻基本上可不施肥。较高的一级地方则种植单造禾,品种有大禾、三收、生苏等(其中大禾是生长在最低的地方),最高的一级则种植双造,品种以白禾、一粒种为多。
为了充分发挥本区土地生产力,把更多的低塑田种上双造。当地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搞了许多水利建设,首先是堤围加高、加固,使得洪水不再为患。还建立机械排灌站,用人工控制水量。例如金利公社东围在1956年建立了机械排灌站,使原来的单造田全部改为双造田。
在旱季,东围还利用榄坑水库进行自流灌溉,可灌溉东围西部及北部的较高田地,而在东部及南部则用机械抽水灌溉,这样就使金利东围免除水旱灾害,保证粮食增产。
由于东围内地势也有起伏,在围的西北部高,积水集中东南部,这就使得东南部积水过多,加重了抽水机的负荷。另外,高处患旱时低处需要排水,二处显得有矛盾,因此计划按地势高低起伏情况,把东南部围起来,使不致接受客水而致积水过深。这种因地制宜的措施是正确的。
在金利西围,在靠近山地区,为了保证客水不下塱,联合近山的一列残丘,建筑了一个巨大的堤坝,沿山脚成长条状,把山水集中起来,成一个大的人工湖——北湖。北湖共有160万土方,1959年完成了40万土方,在当年的洪水期中已发挥了防洪作用。今后全部完成后,对于雨季的防涝、旱季的灌溉,都会发挥重大的作用。我们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措施。在金利南围,正计划修建水库,此计划宜早日进行,对解决南围的积水和旱季灌溉都会发挥重大的作用。
2.1.2 广利-永安低塑田区
永安-广利低塱田区包括现广利公社、永安公社和四会莲塘部分。西及西北靠鼎湖山脉,东北为绥江,东连三水的丰御围,南倚西江,耕作面积共147,500市亩(高要122,500亩,四会25,000亩),除部分山边较高的少数旱田外,其余大部分属受积水威胁的低塱田区。
以往,每当4月汛期开始,本区即受涝害,淹水面积很大。由于西江汛期水位较高,洪水威胁本区,常决堤崩围,泛滥田亩,解放后,由于政府大力修治堤围,已无出险;不过仍受内涝淹浸,积水现仍未能及时排出,使稻田损失极大。但本区地广人稀,仍不失为本专区一个重要粮食产地,如能好好改良,对于粮良增产有极大意义。
现本区农作情况以水稻为主,有双造田、单造田及大禾田,其余有鱼花塘、鱼塘和小数旱作地。大禾田常采取轮作方式,即一年养鱼,一年种植大禾。一般土质尚肥,倘能搞好水利、合理利用土地,本区是有很大潜力的。
(1)形成低塱田的有关自然地理条件:形成本区积水的原因,主要是地形和水文气象两方面,而部分人为因素也不可忽视。
1)地形特征
本区背靠鼎湖山脉、山势高峻,大部是300-1,000米的中山,低山,如鹅头山、大瓶岭、鼎湖山、鸡笼山等。岩石是由鼎湖山系的坚硬砂岩、石英岩和页岩所构成。山地南面边缘由于断层影响,成一带状断裂破碎地带。由山间山洪挟带下来的物质,在此形成了连续的冲积扇,冲积坡度为12-150,以后渐向外伸延,成10左右的缓弱倾斜地带。这些冲积扇互相连续成一片广大的洪积冲积平原。
在靠近西江沿岸,由于以往江水泛滥,形成了较广的河流冲积平原,土质为细砂和淤泥,向内有一带1.5-2.5米的破碎台地,属狮岗系的砂页岩,已部分风化,上部复盖着一层较厚的流砂冲积物质,地势比沿岸冲积平原略高。
在冲积扇和台地、河流冲积平原之间,夹着大块的低洼平原。这块平原最低标高为1.8米左右,一般在2.2-2.5米之间,中间分布许多大大小小的沼塱,常年积水,部分则在汛期积涝,冬季10月以后乾涸,成为一片沼塱低地交错的洼地。
这种地形,使雨季山洪沿山和洪积扇泻溜而下,积聚在沼塱地区,而西江沿岸,地势较高,阻碍塱水外流。另一方面,西江汛期水位壅高,朗欲排水亦不可能,故形成了大量涝水积集。解放前堤围不修,常崩堤决围,洪水侵入,更加深了沿塱地带的积水深度。
2)水文特征
本区雨量极为丰富,而且降水日数较多。汛期雨量集中,暴雨量大,这样的暴雨急流,一方面使江水洪量增力,抬高水位;另一方面使内涝剧增,涝水难于排出,形成了广大面积的低塱积水区。
影响本区最明显的水文现象有二:一为西江洪量大,水位高,汛期的持续期长。而且西江在本区适值由羚羊峡流下,江水出峡后分散。,流速铰慢,泥沙大量沉积,渐淤高河床,年年如此,河床日高一日,使本段水位壅高,堤防受压力极大。二为塱田背面山地集雨面积大,山势峻峭,土层薄,植被少,径流系数大(0.7-0.85)。加以雨量丰沛,多暴雨,山洪量极大,全部集流到本区低塱部分。使塱田遭受长期水淹。
一般西江水位从4月开始即高涨,6月达到最高峰。从高要站多年水位过程线来看,7月初旬有一较低的洪谷,塱水本可借此排出,但由于低水期历时只6一8天,而内塱积水过大,以本区山地而论,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以上。涝水过多,短期无法排清,瞬间西江另一洪峰又到,江水水位又比塱水水面高,积水又重新加重。以后洪峰连续到9月,江水始全部退落。一般年份,闭窦(即西江水比内塱水面高,水窦关闭,以防西水涌入)时间约40天。1959年自5月25日起,即行闭窦,连续历时67天。直到8月初始能启窦。而最长的闭窦时间;有达90天的记録。即使启窦后,由于排水很慢,淹水时间仍持续一段时日,故塱田受淹时间很长。
加以本区最低部分在全区中央,本区本身集雨面积亦将达10万亩。径流集中于低地,自行全部排出尚属困难,故塱底地区如丹竹塑、茅洲塱地区常年积水。
在台地及河漫滩平原地区,汛期一过郎患旱。这种旱涝交替现象,形成本区内不协调现象。
本区较大河涌有尢坑河和青岐涌。前者为终年不涸的山溪,后者为绥江下游的分洪道。
但本区地下水位较低,最低的塱底地下水亦离地1米以上,故塱内形成与地下水无关,而只受地面径流的影响。
3)土壤情况
低塱田区土壤分布是有一定规分律的,它和积水情况及地貌有极密切关系。本区的土壤分布是:
靠西江边缘部分(即河流冲积平原)为细砂质潴育性水稻土 (沙田)
在冲积平原和较高塱田交界部分为砂壤质潴育性水稻士 (沙坭田)
在塱田较低部分为轻粘质潴育性水稻土 (坭肉田)
在常淹水期较长的低塱部分为重粘质潴育性水稻土 (塱心死坭田)
在低塱部分为粘壤质潴育性水稻土 (沙底湴田)
在常年积水的塱塘为深草塘
靠近冲积扇边缘部分为砂壤-粘壤质潴育性水稻土 (黄坭田)
冲积扇部分为砂砾质潴育性水稻土 (石仔底田)
(2)本区塱田的分类:由于淹水程度的不同和地势的高低很明显,本区塱田可分为下列几级:
1)旱地:沿江河流冲积平原冲积扇部分,地势高,不易淹慢,土壤为细砂质和砂砾质,但易患旱。
2)较高塱田: 在冲积平原和塱田交界处,和靠近冲积扇边缘部分地区,不常受水淹。即淹,时间也不长,即所谓双造田。土壤为砂壤质和砂粘壤质,但亦易受旱。
3)中级塱田: 地努较低,常季节性淹水;即单造田。土壤重粘质水稻土,不易受旱患。
4) 塱底田:地势最低,常年淹水,为大禾、养鱼轮作区。土壤为粘壤质。
5) 塱塘: 成塘凼状散布于塱底田区,水深常在1-1.5米左右,不能耕作,为本区鱼花养鱼池沼,水生生物较丰富。
(3)目前利用状况和改良的经验: 目前本区大部分地方是播种水稻,特别低洼地方则作鱼塘,塱底部分则鱼、稻轮作,沿江高地、岗地及山边高地则作旱作,极个别地方则养蚕种桑,种植甘蔗、水果、油料、花生等(在砚洲)。
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农民将稻田大部分改种双造,但由于部分地势过于低洼,部分水利工程未修建完成,故单造田和大禾田的面积仍是可观的。而且一遇较大洪水,单造田和大禾田多失收,即双造田亦部分被淹没。以永安公社为例,更可说明这种情况。
现在群众的改良利用塱地的方法大概分下列几方面进行:
1)修建环山排水沟,排去较大山地客水。如修建的鼎湖排湖渠和水坑排洪沟,将山洪部分排出江外,减轻了低塱积水。
2)利用现有的排水涌,如九坑河、新窦河、波罗涌等排水,掌握西江水情,及时启窦排水,加高江边堤防,以防止江洪泛滥。
3)改良水稻品种,及时抢插,分别按积水情况,按双造早单、晚单,并尽量避过涝期。在低塱底部分种植大禾,并轮作鱼业。但鱼塘由于水深不大;缺乏合理管理,产量不高,一般塱塘亩产鱼只200余斤。
4)由政府建造较大的水库,如九坑河水库、鼎湖山水库等,利用水库储蓄大量山洪,减截客水,并利用诸水作旱季灌溉,特别低洼地区则进行动力排水,已作过放淤试验。
这些经验龢利用低朗田的主法,都是很好的,但也存在有些问题未解决。如:
1)由于本区处于西下游,西江洪量大,洪水压力大,本处地势低洼,闭窦时间过长,山
水量多,现在排洪沟不能及时排干。大小水库未能一时全部建好,而且塱内本身集雨过多,汛期淹地仍大,尤其是如果雨季早来或连续暴雨,则问题更大,利用动力排灌全部要4,000匹马力以上,动力来源有一定困难。
2)本区劳动力缺乏,负担耕田面积每人7-8亩,如全部塱田排干,改作双造,则有劳
动力不足之感。至于鱼禾轮作问题,和种植其他经济作物问题,水稻田改作双造问题,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
3)旱涝互替,当积水一干,而大部分地区又缺水灌溉,则需用人力灌溉。
4)如果西江下游思贤溶水闸建成后,西江水位必有一定影响,本区积水问题亦会受一定
程度的影响。
2.2 河流泛滥沼泽型
大旺草塘区:大旺划塘本为昔日的六箔草塘,由六个草塘联成。大旺草塘本为六塘中的一个,后以大旺总称之,大旺本名大汪,朗汪洋浩荡之意,后转称大旺。
大旺草塘位于绥江、北江交汇点,由广四县的五马岗起,沿缓江西至南三县属的龙安到毒河口,沿北江到蒋岸,西折猫坑罗湖、鹅腩山、樟村、东华、上林,返回五马岗止,纵约14公里,横约11公里,全部面积约92,000余亩。其中除附近边地田有5,000-6,000亩已为边乡农民开垦,另有岗地1,500亩左右外,余全属未开发的茫茫草塘,地势十分低平。除零星山岗外,概属芦苇,水草丛生的洼地。
本区塘内草丛中游钉螺,农民入塘大鱼、割草易感染血吸虫病,故大力消灭血吸虫病是本开发区的一个重要问题。
2.2.1 大旺草塘积水区的自然条件
(1)地形
本区北部为300-1,000米的大南山、葫芦山、牛牯岭等山,为泥盆纪石英岩、页岩所构成,东部则为紫红色砂岩等所构成的岗池。东倚北江,南靠绥江,沿两江岗地地势较高,形成四周高、中间低洼的塱塘。东北有龙潭,西北有大坑,两支山水注入毒河,毒河迂逥于塘的中部,流入北江。毒河河床比较低,标高约为-0.2-0米;塱地标高平均在2-5米之间,而以毒河西岸将军岗、风柜口及正岗之间的地势最低,标高约为1-1.8米之间。由于毒河汛期年年泛滥,使靠河岸一带形成瞭高约1-1.2米左右的长形高地,此外,有15-77米的小丘数处,散布于塱塘之中,如将军岗、铜鼓岗、风柜口等,都是经过长期剥蚀后形成的残丘,表层复盖有不厚的风化层(见图5)。
总的说来,本区地形可分四类:(1)北部山地;(2)山前的洪积坡积、洪积冲积平原;(3)低洼塱塘;(4)沿江岗地,并于低洼塱塘中散见小岗丘。
(2)水文特征
和本区其他塱田区一样,本区雨量丰沛并集中,暴雨量大,雨日多。而且当下雨时,整个北江和绥江流域都普通下雨,江水持续期长,水位急速上升,加以西江洪峰亦在此时到达,通过思贤溶进入北江,顶托绥北江水,此时北江上中游洪峰继续分组到来。江水水位都在3米以上,如以1947年为例,便可看到当时江水水位变化情况:
而本塱田区的主要排水道毒河的水位汛期都比北江低,不但塱内积水无法排出,而且当北江和绥江超过一定水位时,由于缺少堤防保护(绥江本无堤防,北江过去堤围亦单溥),洪水常漫入塘内。以1915年为例来说,最大水位达7米,平均亦在4米左右,以大旺草塘洪泛面积55平方分里来计算,则约可滞洪2亿4千万公方左右。常水年在北江最高水位时,一般可滞洪1,500秒公方以上,今举1954年为例列表如下:
一般情况下,在北江水位超过8米发上,都会分洪入塘,这样,就成为北江和绥江的天然蓄洪区。汛期由于塱塘全部淹水,非到9月下旬以后汛期终了始渐排干。而较低洼之地,则始终积水,成为鱼类和血吸虫寄生主钉螺之渊蔽处。
另一方面,北部60多平方公里的山地径流亦集入塘塱中。此种山洪加深了塘内的积水深度,由于整个流域内降水时间相若,故江水与山洪多同时俱来。1985年洪水时,据调查塱塘内水位日可升高2-3米,洪流之急不可谓不大。
(3)土壤与植被
本塱塘除沿山岭冲积的砂砾土、东北河岸有少量砂质土外,其他絶大部分属沼泽草旬土,表土属粘壤土,底土粘性较大。此外,并有少数地方为砂质壤土。
由于塘塱地区从未被开垦,野草漫生,年复一年,表土上层遗留着一层厚约10-15厘米的草根层,密连交错,土色极黑。一入积水区,即可看到此种情况,分布极广。
现将塱塘内土壤分布情况列表于表7。
本区的植物分布,和水文、土壤是有极密切的关系的。由于本区大部分时间被水淹没,故植物以喜湿性的草本较多,而在山丘及岗地附近。则生长一些木本植物,其分布大致和淹水情况一致。
1)山丘小岗较高地方:以马尾松为主,榕、朴、苦栋、仁面、鬼灯笼、岗稳。
2)塱塘内不常积水的较高地区:以白茅为主。
3)次一级积水地方:以野草为主,有牛仔草、白蟮草、鸡筋草、经冬不枯
4)常积水地方:以芦苇为主,间有滑茅,成丛状。
5)最低朗塘轻年积水地方:生长水生植物,有米仔粒、金鱼茜草、珍珠草、马尾茜草,塘内全为密密的植物所掩。由于土质肥沃,野草生长极好,牛仔草长得緑油油,成一遍草海,芦苇比人还高,茎粗比甘蔗还大。水生生物亦极丰富。
(4)血吸虫疫病
本区自然环境,适合于钉螺的生长,且由于冬季气温较高,钉螺不作冬眠,故繁殖很快。环塘塱附近乡民,入塘割草、打鱼,易传染血吸虫病。
以整个地区而言,钉螺分布情况每处不同,以毒河西岸、将军岗、正岗、风柜口间的全区最低洼常年积水地带分布最密,其余大旺西、下布下等地亦多,而较高不常积水地最少。
如能改这塱塘积水情况,当可自然地消灭钉螺生长,消灭血吸虫疫病。
2.2.2 塱塘内洼地的分区
从整个自然条件来看,本区可分为下列几个地区:
(1)塱边区
本区地势较高,不常淹水,标高一般在10米左右,为山边的冲积扇和江边淤积高地。土壤为细砂草旬土和细砂质草旬土。这片地区已部分利用种植水稻、旱作和果树等。荒地一般生长白茅。
(2)塱地区
在(1)地内围,地势平坦,常水年季节性积水,为河流淤积层所复盖,淹水期4-5月。土壤为细砂沼泽草旬土和粘质沼泽草旬土。面积分布最广,丛生野草,尤以牛仔草生长最茂盛,为良好牧区。
(3)塱底区
本区地势更低,半年以上积水,甚至经年不乾涸,全区雨水都集留于此,土壤为粘质沼泽草旬上,多生长滑茅和芦苇,间有野草。
(4)塱塘区
本区为全区最低的地方,积水深度较大,成塘凼若断续地分布在本区中心低地。除生长芦苇外,水生生物大量生长其中。
2.2.3 现在利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过去由于本区血吸虫病流行,百数十年来未经大规模开垦。但塘内资源丰富,除茅草、芦苇可收割出卖外,每年随江水进入塘内的鱼类大量自然繁殖。据1985年不完全统计,农民入塘捕鱼出卖给收购站的数量已达80余万斤,估算若能合理捕捞,可达百万斤以上。此外,野草生长茂盛,其中牛仔草最为牛所喜爱。
1957年开始,国家为消灭水血吸虫病害和开发此肥沃的荒塱地,筹建大规模国营农场,并在山地建筑龙王庙等大小库蓄存山地客水;还在沿江建筑堤围,防止江水泛滥。此外,毒河河床较低,可在河口筑阊,排出内塱积水,使草塘内汛期积水迅速排出。另一方面,刈烧草丛,用拖拉机翻耕,种植旱作,以改变钉镙生活环境,配合卫生部门,消灭钉螺肃清血吸虫病,过几年后,才转作水稻。
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等待解决。
(1)农场筹建后,当可使洪水及山洪不再淹泛。但由于龙王庙水库等工程缓,绥、北两江堤围、毒河口水闸工程都较大,不能立刻完成。目下洪水对农场威胁仍大,农场亦不能俟工程全部完成才开始耕作,卫生部门亦不能待工程完成后再消灭血吸虫,此三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
(2)草塘水利工程全部完成后,不再作天然分洪区,由于此区最大诸洪量达2亿4千余万分方,如全部入江则北,绥两江江水在洪汛时由于水量增大,水位必然壅高。1959年北江洪水与绥江洪水相遇,北江附近水位壅高达1米以上,对大兴围、北江大堤、隆伏围及北江下游一带有影响。如按大水年计算,水位亦壅高6分米以上,这样必需加固、加高上太守堤防,而土方工程又较巨,否则会影响到广州的安全。如果按1915年和1949年两年洪水情况来看,则目前必须决堤,这样,不但影响农作,且对钉螺生长带来了有利条件。淹水一过,水草又蔓生极快,钉螺繁殖极多,对卫生工作带来一定困能,这样,则农业、卫生、水利三方面是存大一定矛盾的。
(3)在未全部消灭血吸虫病以前,农垦工作人员及水利工人在塘内外工作的染病问题值得重视。由于工人达数万,工程重大,部分工程不能离开水中操作,这样,使感染病机会增多,应当如何配合卫生部门,加以预防,免使疫病围达传染到他处,是一个矛盾问题。
(4)本区人力缺乏,将来用机耕解决,但防洪任务仍重,劳动力是一个问题。
其余有一些农产口价格与芦苇、鱼类价格对比收益减少问题,但这只是暂时现象。长远来看,将来农作收益当会比目击前野草、鱼产慢益多得多。
3 对开发低塑区的初步建议
由上述情况,可见低塱区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1)积水内涝问题严重;(2)劳动力缺乏;(3)合理利用土地和土壤改良问题;(4)消灭病害问题。
但因每种低塱田的发育过程和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类活动情况有所不同,故在改良方法上也有不同的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低塱区内涝重,但旱患亦连续发生,故在排去积水时,应考滤到储水问题,丙者应互相结合;其次,水利工程应大中小并举,利用本塱区的地形地势,作多种多样的水工建设;第三,利用土地时,应结合远景规划;第四,应充分利用本区的丰富水力发电,解决目前急需的动力问题;最后,并应在建筑大水利工程前考虑到对西江上下游的影响,相反的,也应考虑上下游水工建筑对本区的影响。
现将我们对各塱田区的改良措施初步建议列后:
3.1 金利、广利-永安低塱田区
根据金利、广利-永安两区的具体情况,首先可以肯定地说,本区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内涝排水,劳动力缺乏,土地合理利用和改土诸问题。我们针对以上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本区地势特别低洼,积水问题严重,一方面是由于背后山地集水面积大,容水量多;另一方面本身集水面积裘广,西江汛期洪水位高,历时长,使内劳积水受顶托难以排出。将来思贤滘筑闸后,西江水位必然相对地壅高,更加重了内涝的程度。故希望由西江自流排水的机会较少,且防洪任务仍重,除加速建筑较大的水库和水利建设储排积水外,目前仍要大量柴油动力抽水。这种方法不但成本高(金东围平均每亩费用5元,个别地方达10元,),而且燃料供应亦有困难,故在西江上游较大水利工程和本身几个大水库全部完成前,应当考虑到其他办法排治涝水,柴油动力排灌只能作一部分动力。
1)本区内涝应蓄排并重,应用分级截流、集中储水的方法。高地则分层储水,控制积水高度;在特别低洼难以排水的低塱塘,筑堤围成圩塘,作汛期储水,备旱季灌溉之用,并可利用作养鱼和繁殖水生生物的地方。
2)多利用山地地形作种种中大小型水库水塘,和多种多样的储水建设。本区有许多有利的地形可利用,北湖的经验很好,对排灌都有很大的效果。由于本区又易患旱,应贯彻储洪、沽涝方针,否则花很大劳力去排出全部积水,旱季又要动力灌溉,耗费人力物力很大。
3)本区水电潜力很大,鼎湖山系、南岭等地方都有良好的储水地形,地质又是坚硬的鼎湖山系和盲仔峡系的岩石,除建大型水库外,应搞中小型水库,作发电用,利用自身电力排水,以减轻柴油动力的负担。
4)注意山地育林,配合林业发展,大量植林,以便将来林大长大后发挥保水缓流作用。这种措施目前虽见效慢,但以后作用是很大的。
(2)本区劳动力缺乏,每人平均耕地达8-9亩,尤其西江思贤建闸后,本区一带防洪任务必然加重。本区地势低平,面积广大,在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应当考虑用机械耕作,并注意改良耕作工具。
(3)应在本区结合改良水稻品种试行改良耕作制度,高要县水利局计划提早早稻的插秧收割,汛期缺提放淤,并从事养鱼;汛后排干,抢种旱熟品种,达到二禾一鱼目的,这是很好的,但应当注意(i)本区春寒威胁仍然存在;(ii)雨期迟早变化较大,暴雨较多;(iii)上游洪峰变化大,在实行改制时,应和水文,气象机关的中期预报紧密合作,以取得更大的效果。
(4)低塱田以往由于河流沉积,一般肥力较好,但自围堤后,与洪水絶缘,每年只是山洪泛淹,一般增大土壤酸性,年低愈外,肥力渐渐减低,故应注意朗塱田区的肥料问题,可利用台地和低丘种植緑肥,利用涌地培育水生植物,充分利用本区丰富的泥炭层,并开采石灰岩中和土壤酸性。本区泥炭层和石灰岩都比较容易开采,藴藏量较多,只需略予加工,便于工作可作肥料。
(5)从本区的自然条件来看,温度、湿度日照,霜情和水热等方面,是十分适合于桑基鱼塘的发展,桑可以一年七造,西江又为著名鱼花产地,而且本区农民对这方面的技术亦有一定的水平,在将来粮食过关的基础上,可考虑改桑基鱼塘。不过桑基鱼塘的改建,花费人力较大,应当配合机械。
最后,我们还建议:如进行较大的耕水工程,应考虑到上下游的影响,如开辟排洪道,应注意排洪下游河段的洪水压力,作全面规划。
3.2 大旺草塘区
虽然目前开发本区存在着某些困能,但由于:(1)可消灭血吸虫病害:(2)可增加大量农产收益。不论在政治上卫生上、经济上都有极大意义,故当地人民响应党开发本区的号召,投入大批力量;是完全正确的。
而且,本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一方面是气候良好,以三水一地来说,年均温度在21.8℃,最冶月1月月平均温度36℃,全年没有冬季,从4月到10月月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絶对最低温度不低于0℃,持续期不过1天,霜期一般由12月份开始到1月下旬结束,实际霜日不过3-4天。加以年雨量丰沛,日照时间长,受台风影响较小,最大风速只4极左右。这种气候十分适宜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土壤肥沃,沉淤层较厚,四、五年内不施肥问题亦不大。且北部有良好的储水山地,可作发电用。 毒河水可在灌溉上起部分作用,地势平坦,适宜于拖拉机机械耕作,潜力是很大的。
此外,交通方便,水路有北、绥两江,陆路有芦西公路、广州一怀集公路、广三铁铁路,都靠近本区,运输十分方便。
(1)我们以为开发本区,围垦的方法是较好的。应当进行下列工作:
1)修好北、绥两江的堤围,及毒河节制闸,防止江水洪溢,以解决泛滥问题。并修好北部龙王庙水库及大捷塘水库:与北部山地排洪沟,以截储北部山地洪水,塘内分极排水,使区内无积水之患。
2)用机械耕作,深耕翻土,全部改为旱作,彻底改就钉螺的生活环境,配合卫生部门消灭血吸虫病,或翻耕后不全部利用,目的在晒土杀死钉螺。如部分积水仍存在,可将积水区围而不垦,缩小疫病发生地区的面积。
3)本区不再作绥、北两江天然储洪和滞洪区,这样应配合北江上游连江口、石鼓塘等水库的修建,保证北江百年一遇洪水在芦苞以下不超过11,000秒分方。然后,配合下游思贤溶闸的兴建,和绥江上游山塘水库的兴筑,降低本区一带两江堤防的最高洪峰相遇。以后,随着北江上游长湖,三星坪等水库的兴修,洪峰必将降低,这样可保证本区不必决堤储洪。
(2)血吸虫全部消灭后,本区应将作物改为多种经营。以土壤、水利、气候情况来看,本区是适宜水稻的种植,并结合以往鱼类大量繁殖的有利条件,考虑部分地区改作鱼塘。山地可种热带香料及果树。
(3)本区龙王庙水库发电量较大,而且接近流溪河新丰江电力网,可发展农产加工的轻工业。
在目前兴修水利时,关于民工防止疫病传染问题,应由有关部门协作,尽量机械化,并由卫生部门指导,以减免疫病的传播。
(原载:风暴潮,国家海洋局出版,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