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粤北喀斯特山区水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研究



  沈灿燊 陈怀生 杨惠民 梁军

  粤北喀斯特地区面积在6000km2以上,占广东喀斯特面积90%以上,占韶关市及清远市两市面积的50%,主要分布在连县-阳山-英德的连江流域,乐昌-韶关-仁化及乳源县西侧的梅花街-大桥和滃江的一部分。组成岩石以透水性较强的中上泥盆纪至上二迭纪的浅海相碳酸岩为主,区内岩溶十分发育,石山嶙峋。耕地面积只有两万亩左右,人口约60万。由于基岩为透水性较强的灰岩,雨季雨水大量渗入地下,一般地表水缺乏、地下有丰富的岩溶水,但许多地区埋藏较深,在几十米至两百米以下,难于自然利用,故用水困难,不但农业生产缺水,甚至饮用水也十分缺乏,因而影响到生产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本区成为广东比较贫困的一个地区。解放后,研究供水的问题,投资共达1000多万元,虽改善了许多地区的供水,但仍未得到预期的效果,如能将本区水资源的规律摸清,合理地开发利用,将有助于改善本区的贫穷落后面貌,将其建设得更好。

  1 粤北地区水资源的特点

  粤北位于北江上游,地处南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暴雨区,雨量十分丰富,年平均降雨量为1440-1600mm左右,暴雨中心降雨量达2000mm以上,为我国典型的暴雨径流区之一,但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其月雨量分配如下表:(单位:mm)

  最大日暴雨量在英德横石塘达348mm(1982年5月11日),连江大湾达367mm(同日)。年降雨量在空间的分布上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并受地形影响,在花岗岩和变质砂页岩构成的地势较高的山地,常形成暴雨中心。在喀斯特洼地中,
四周峰丛的雨水集流而下,常洪涝成灾,但雨后全部积水又从漏斗、落水洞排走,地表变乾旱,雨量丰沛但地表缺水,为喀斯特地区特有现象。

  本地区年水面蒸发量在1000-1200mm左右,其空间分布也是由南向北递减,年水面蒸发可近似作为蒸发能力,可见本区年降雨量大于蒸发能力,气候是比较湿润的。从年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图和平均年径流系数图可知,本区年径流深在800-1600mm左右,径流系数在0.50-0.70之间,其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与降雨量基本一致(见图2,3),这说明粤北喀斯特山区的水资源是比较丰富的。

  但是,由于喀斯特地区特殊的下垫面,使其产、汇流过程不同于非喀斯特地区,虽然雨量充沛,但地表缺水,因此有必要对粤北喀斯特山区水资源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粤北处于亚热带,夏季炎热,秋季冬季昼夜气温差异很大,在石灰岩裸露区山地的地面夏日酷热,加上植被受破坏,许多山地童山濯濯,地面温度极高,蒸发力很大。下雨初时,雨水一接触地面便很快汽化,汽雾腾腾,但当地面热力散失,因无土壤覆盖,雨水无渗蓄条件,便渗漏成地下水或以地表水形式流走,蒸发量迅速减弱。在覆盖型喀斯特地区,则有薄层土壤被覆,部分水渗入土层,雨后仍继续蒸发,因而蒸发量有两种形式:

  N:土壤相对含水量;a:反映土壤、植被特性参数。即降水先渗入土壤中,然后再不断蒸发。

  在降雨后,裸露岩溶区中的雨水迅速渗漏入漏斗溶洞中,漏入地下的水量不久又从天窗、通道涌出,河道河水汹涌,地表径流猛烈泛滥,流势汹汹;雨一停止,水位很快便落下,地表呈乾旱状。由于本区多暴雨,雨量多,雨强大,许多洼地及岩溶小盆地因山洪倾泻而下,无法排走造成洪水泛滥,但雨后1-2天,积水由漏斗、溶洞漏走,地面又呈乾旱,因此,下渗大小速度视:

  ① 溶洞大小及密集程度;

  ② 地下原来水位高低;

  ③ 地下河的大小及情况而定,无所谓蓄满,也无所谓超渗。

  在覆盖岩溶区,土壤层覆盖不厚,雨水渗入土层后,以重力水形式很快下渗,到岩石面,以后便按石灰岩渗漏情况下渗,每当降雨,河川径流很快高涨,但涨势不及前者汹涌,而退洪时也比较缓慢。

  粤北连县、阳山、英德、韶关形成一系列岩溶河谷平原,被部分面积较小的砂页岩、花岗岩等非碳酸盐山地环绕分割而呈盆地状,而粤北山字形构造的前弧翼强烈地挤压,形成线状形断裂带,幷发育成栅栏状地形,这些地形对雨水、地表水的渗漏运动有重要的影响。一般在岩溶和非岩溶接触处,常有丰富的地下水或地表河流,水资源丰富,容易开发;而溶洞、漏斗群的线形地形带,则表现为大量雨水漏入地下,地表乾旱。

  从宏观来看,粤北高山区,大多为裸露岩溶地形,大量漏水,是岩溶水层的补给区。大量水流从溶洞、漏斗渗漏而下,地下河较深,岩溶水深度从几十米到200多米,地表乾旱用水困难。地下河四通八达,非压力水和压力水同时存在,由于地下水埋藏较深,难于自然利用。即使施以简单工程也难以利用。如海拔600多米的乐昌沙坪区,地下河深度从几十米到200米以上,水量丰富,水位年度变化明显,在漏斗中可听到水声潺潺,连县高山区海拔在6000m左右,是一个方圆几十里,起伏和缓的高台地,也有这种情况。在较低的平原或山间小盆地,则多属覆盖岩溶型,在平原上常有喀斯特山峰,地下水埋藏较浅,有丰富的覆盖岩溶水和层间承压水,埋藏深度10m到20m,水量丰富,为排泄区。靠近河流附近的大片高度不同的地区属这类。如韶关的大塘-马坝、乐昌的新村、大园村等地,水井出流量达60m3/h,个别可达200 m3/h以上。在红色砂页岩覆盖地区,常形成承压水,以泉的形式流出,如英德盆地一带,在枯季有10多处流量200L/s以上的泉。曲江县、连县、滃江盆地也有丰富的泉水,许多泉水是以泉塘(泉流出处形成小塘)状出现,对小型用水,引用十分方便。从宏观看排泄区,地下水一般排泄到河流,补给河流,故本区枯季流量变化比较稳定,流量也比较大。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区,即在高山高台与平原间地区具有两者之间的性质,如连县西江区,海拔400m左右,为峰丛、台地、丘陵相间的地区,水的贮藏形式十分复杂,在平坦的公路两侧,地下水埋深只有5-10m,而较高台地,则溶岩水深度在20-30m以上。

  在大的分区中,也常出现小地形的补给排泄和过渡区,在缺水的东山高台地、高山区、三排山区都发现有这种情况,如三排东芒乡小学附近,处于山以下100多米的山坳,覆盖着冲积土,地下水埋藏在10m左右,水量虽不很丰富,但打井可供该区居民的生活饮用水。许多高原缺水区常出现悬挂泉和半山出水溶洞,但水量并不稳定,许多出水溶洞现已枯竭。如阳山县的东山区的蕉弯洞,在河坪乡府附近的山腹处,海拔400多米,洞搞20m,宽100m,深度未知,往日流水潺潺,现已无水(杨惠民.对粤北石灰岩地区水资源的初步印象.1986)。

  初步估计,全粤北区地下河达186条,流量较大的泉达2400个,其中许多喷出量超过100L/s。

  粤北地表水也有它的特点,小支流大多沿非岩溶区或与岩溶区接触地带流出,大支流和干流则沿岩溶低点区顺地势切割而成,大片系统岩溶台地,因渗漏严重,一般没有地表河流,小支流处间有断头河。干流河床中常常有地下水流出和河水潜入。

  河流每次大暴雨发生,地表地下水流很快汇集,涨洪急,峰形尖陡。但由于不断有地下水流补给,退水曲线较缓,退水时间较长,次洪的径流系数较小,大部分现雨水流入地下河或地下裂隙溶洞中,土壤蓄水量和蒸发都很小,现举赤溪站上游流域。

  从年径流来说,枯季地下水大量补给,径流系数是比较大的,由于枯季地下水埋藏较深,蒸发量相对较小,裸露岩区蒸发更少,且粤北大部分植被较差,蒸散发也不多,与蒸发力相比较,相差很远,大部分潜入地下的水流都补给河流,形成枯季河水较稳定,且量大;小部分地下水则变为深层水,不再在本区流出地面。因而年径流系数相对较高,故用水量平衡方法(E=P-R)求陆面蒸发。是不相宜的,因损失主要为渗漏入地下的潜水,而不全部蒸发。应当划分地理景观类型区,计算出下垫面权数,再按不同景观求出实际蒸发,给出蒸发等值线,比较合理(杨惠民.对粤北石灰岩地区水资源的初步印象.1986)(陈怀生.广东粤北石灰岩地区野外考察报告.1986)。

  2 粤北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水作为资源,利用时必须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评价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时,应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应立论。利用地表水的一般方法是:

  (1)利用河川水流,粤北岩溶区的河流,如连江、翁江,都有丰富的流量,在枯季仍保持一定的河水量。近河岸田亩,可利用河水灌溉,但较远处由于岩溶区的地势崎岖、耕地分散,利用河水作为灌溉必须有扬程高度,这样必须解决动力的问题和引水时岩溶渠道的渗漏问题,目前仍有一定的困难。

  (2)建立水库。从30多年的经验得出,建立小型水库是可以较好地解决用水的问题。由于粤北系列溶原台地四周为非岩溶的砂岩、砂页岩和花岗岩小面积高山所围遶,这里山地不透水,地势高,有一定的集雨面积,利用来建造水库,是有利的。如乐昌沙坪区的八宝山的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的山系(与最高峰1520m的石坑连成一脉)流经八宝山的小河汇集附近山地的雨水,水量丰富,当小河流出非岩溶区,到达岩溶区时,便转入地下,目前设计堵河成库,地势很好,可蓄水300-400万m3,建成后,可供沙坪缺水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又如缺水的东山区在花岗岩山地上建成100多万m3蓄水量的东山水库,对解决该区生活用水和部分农业用水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详细查勘可建水库的非岩溶区,找出合适建库的地形,修筑小型水库,水库不宜过大,以符合当地、国家可能投资而为。

  水库建成后,供水时,应当注意下列两个问题。

  (3)由于岩溶区植被多被破坏殆尽,气温日较差很大。在沙坪,据调查,午间地面温度最高可达40 C以上,夜间则降到0 C附近。输水距离较远时,引用水的水管(铁和水泥)易破裂漏水,地面是裸露岩溶层,无法埋于地下,而利用原地面挖渠,因岩溶层裂缝多,漏水严重,因而在技术上研究供水方法是急切的问题,最基本的措施是使岩溶区緑化,以减地面温差。

  (4)水资源的利用应当是综合的,水库应当既供水,又发电,并可养鱼,这是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不容易配合得好。小型发电站一方面可作照明,并可解决目前岩溶区烧饭和小型加工业的能源问题。重复多次利用水,提高水的经济效益,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但在岩溶区建水库,如果没有足够的地质资料和技术力量,会带来失败。粤北石灰岩区岩层有纯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和硅质灰岩等,如在纯石灰岩上建库,技术条件要求高,顺次为白云岩,泥灰岩和硅质灰岩,相对地漏水性以愈后者愈小。在连县高山区,建了围子水库,1958年蓄水时为500万m3,由于石灰岩溶蚀,大量漏水,现已无法供水,阳山高峰区先锋水库,团结水库都因大量漏水而有空库现象。

  利用地下岩溶水。本区有十分丰富的地下岩溶水,利用得当,可解决缺水问题,一般利用方法是:

  (1)开挖水井

  在排泄区,开井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找到准地下岩溶水丰富的地下河,有补给的大溶洞或承压水层,开凿水井,出水量必然较多。在过渡区的小地形排泄区,也有开井的可能,只不过出水量较小而已。

  (2)抽用地下水

  在粤北岩溶高原区,地下水丰富,但较深几十米至100m以上。抽水必须用电,电网架设,输电设备投资较大,与人口分散、目前工农业发展有矛盾,比较困难。可以研究安装水轮泵,找地下河流急、天然落差大的地方,从溶洞放进水轮泵,冲击水轮泵抽水上地面。广西忻城北更加福大队,广西凤山县平乐公社大洞大队,都用这个方法抽提深达50多米的地下水,解决了部分用水困难。如果地下水位变化较大,可用滑道式泵站或电梯式泵站。总之,因地制宜,可提取部分流量,作灌溉和生活用水,投资不大,简单可行。

  (3)引用泉水和溶洞水的水流

  勘察位置较高的地下河位置,造穿洞壁,筑渠引水,并利用泉水筑池蓄水。水量虽不大,但可自流出水,解决附近地区用水困难。

  (4)建筑地下水库

  由于本区岩溶区被非岩溶区包围分割,形成棋盘式岩溶分布,大的地下水库址可能不会多,但如有合适的地方,落差大的溶洞库址,也设法利用,如连山南岗一个洞穴就有较大的跌水,可作小型电站,抽水出地面可用于灌溉。

  总之,利用多种形式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是解决缺水问题的一个可行方法。

  3 森林重植和水资源保护

  森林是保护水资源的重要保证。目前,粤北大部分地区森林被破坏,有些地区童山濯濯,连岩石隙中的树根也被群众挖光,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岩溶区的水土流失是另一种类型,与一般花岗岩风化土壤覆盖地区不同。流失先从山顶开始,山顶林木植被全被毁灭后,所有土壤被雨水、径流冲掉,流失到山腰,久之,山腰土壤也被冲掉,土壤全部聚到山脚坡地。接着,坡地出凹下低洼地有部分土壤外,其余全部流失。一部分被冲漏入溶洞,一部分散失到更低的地方。水土流失后的岩溶山顶,怪石嶙峋,全部裸露,寸草难生。甚至成为石漠,以后极难恢复植被生长。

  粤北植被生产于两种不同下垫面中,一种为非岩溶的酸性土壤和覆盖岩溶区(包括部分小盘地和洼地),这种地区因有土壤覆盖,植物生长比较容易,由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亚热地植物甚至某些热带植物都可以生长,尤其是在有土壤覆盖的排泄区,只要封山育林,种植酸性土植物,则森林郁郁葱葱,并保护了地下水资源。如英德波罗区,以往缺水,封山后种植大量松杉和柑桔等果树,封山10年左右,青山緑水,泉水潺潺,成为附近著名的水保有效区,水资源被保护过来。

  另一种为流失的裸露岩溶区,已无原生植物存在,无法知道以往植物生态,加以没有土壤,水分深藏,地表石头嶙峋破碎而乾旱,暴雨强,温差又大,曾多次试种一般附近酸性地的植物,效果不好。因此,有人说:喀斯特裸露水土流失区无法重植森林,因无土壤水分条件,顶多生长一些藤蔓草木和小灌木。作者和许多学者则认为可以生长植物而且可生长高大植物,可以用科学方法重植森林,当然时间要长久一些。

  喀斯特区植物的特点是耐旱,喜钙质,有特有的生态。以作者的考察,在未全被毁林的广西一些地区石灰岩中常见苦苣苔科植物中的大半。热带亚热带中生长着许多一般生长在温带林中的落叶树种。在相距很远的石灰岩中可见同一种树种,且在不大的石灰岩范围中有许多特有种、型植物和不同级别的生态植物,而相距不过几十米处则有另一些种属,种属丰富,分布复杂。

  在粤北石灰岩区森林植被大部分被破坏,难于辨认其原来植物种类。但在许多石灰岩区内的村落仍存有或多或少的风水林,为常緑阔叶,落叶阔叶杂交林。在50年代初,许多山区森林葱郁,面积较大。目前村落附近的风水林中,仍保持一定高大而较密的林木,覆盖度0.6-0.7,结构分四层。优势树种为铁椆(Quercus  glauca)黄连木(Pislacia  Chinensis)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化香树(Platycarga  Strobilacea)、布荆(Vite  quinate)、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inensis)、圆叶乌柏(Sapium  Rotundifolium)、角枫(Alanguim  chinensis)。高度在20m以上的,除上述的铁椆、黄连木、化香树以外,还有樟叶槭(Acercinmamomi  Folium),苦槠(Castanop  sis  Sclerophylla)酸枣,和朴树(Celtis  Sinensis)有些樟叶槭可高达30m以上。下一层的树林,除上述的香叶树、粗糠柴、布荆、圆叶乌柏和角枫外,还有华南皂荚(Gymmochadus  fera),榔榆(Ulmus  Parirfolia)、阴香、八角枫(Alanguim  Chinense)野胶木(Mastichodendron  Wightianum),和樱叶石班木等,高度在10-12m。第三层为低矮的灌木林,除桂花(Osmanthus  Fragrans),金丝桃(Hypericum  Chinense),木迷     木(Lorapetalum  Chinense)绣线菊(Spiraea  blumei),牡荆(Vitex  Negundo)等优势灌木外,还有小果蔷薇(Rosa  Microcarpa)等10个多品种,最下的草本植物,如扭黄茅(Hereropogon  Contortus)苦草(Micanthus  Sinensis),等20多种。此外还有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金樱母子(Rosa  Laevigata)等藤本(Bauchinia)植物7-8种,其中龙须藤生产较多。

  在高大林木中,如任豆(Zenia  Insignis),阴香、酸枣、香椿(Toons Sinensis)长势都较好,是优良木材,应设法在石灰岩区中加以种植,特别先在有薄层土覆盖的石灰岩上种植再在裸露喀斯特岩上试种推广。

  藤本和灌木林丛,更宜在裸露喀斯特上试种,这些种植物喜钙、耐旱,能在温差大的气候中生长。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水土流失的石灰岩山区的植被,改变生态环境,是有可能的。在土层较厚的坡谷,可种板栗,核桃等经济作物和金艮花、使君子等药用植物,既可緑化,并使水土保持,涵养水源。

  在广西,热带北缘的龙州、宁明、大新等地的石灰岩区,枧木(Excentro  Dendronhienmu),是优势植物,这种植物在别处不生长,即使在与石灰岩交错的酸性土区中也无法找到。它和擎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  Var  Kwangsiersir)都生在很薄土层的石灰岩上,甚至裸露的喀斯特石山上。这些树都是胸径达2m以上,高达50-60m,材积 100多立方米,木质坚硬的乔木,它们的养份从何而得?可否重新种植。研究这些植物对水、光、温度,及养分的吸收方法和过程,对石灰岩区植被和水保,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枧木可否移植在粤北也是值得研究。

  总之,将来在粤北石灰岩区和喀斯特裸露水土流失区,重植森林,尤其是高大的乔木,恢复其四层结构,则水源可得到改善,泉水及溶洞出流会恢复和稳定,气候可以改善调节,土壤可以逐渐复原,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会逐渐优化。

  4 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粤北是广东最大的岩溶地区,目前虽然水资源开发有一定困难,但由于水热条件好,加以非岩溶与岩溶台地相间,有较好地表水蓄存的地方,这些条件,给开发和整治带来了有利方面。

  (1)应当从宏观上研究三水分布、储存、运动规律和条件及环境效应,为水利建设提出科学依据。

  勘测水文地质和地下河分布特点的关系,提出开发地下水的依据。

  (2)较大的水资源开发必须是综合的,水库应考虑发电、灌溉……综合利用,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并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应。而且从长远来看,应结合水土保持和植林緑化措施,以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在植林时,对裸露岩溶山区和岩溶高原的树种、种植方法、森林生态等等,应加以研究。

  (3)利用开发本区水资源,应从整个地区建设规划着眼,按人口分布,工农业发展,城市布设,航运交通等综合计划而合理开发。对目前的短期需水问题,可以从投资少,不妨碍整个长期规划情况下采取措施。对一些与自然规律不相适应的情况,在不影响政治、社会的前提下,加以调整,如村寨的分布与人口发展及供水矛盾,农业旱田、水田所占的比例,人口流动外出作劳务等等,必须总体考虑。

  (4)最后,建议组成非实体的专家小组,组织一批有志的科学家进行本区水资源的开发、整治、合理利用综合研究。

  (原载:资源开发与保护,1988。)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