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华南湿润地区一种产流方式的研究



  沈灿燊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降雨情况不同,下垫面复杂,人类活动频繁。因之,在研究降雨径流过程、产流方式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条件。

  近年来各地大量开展小流域降雨径流预报和径流实验工作,发现许多地区既非“蓄满产流”,又“非超渗产流”。例如东北吉林省乌努奇河吉布吐站,长江流域湖北省汉川径流实验站,华南石灰岩、水稻田区等。说明用Horton产流模式,不能概括全国各地的产流形式。

  多年来,我们在华南地区10个小流域进行了产流研究,发现用Horton概念得出的成果与实际有一定差距。在广西南流江河广东罗定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证实这两个地区都是非Horton型的。

  1 产流理论研究的进展

  自Horton的产流概念问世(1933)(1)和坡面漫流论文发表(1954)(2)以来,长期被引为经典。在我国亦被广泛引用。华东水利学院长期以来在长江下游地区作了大量工作,提出“长江、淮河以南湿润地区基本上是蓄满产流”,对我国南方地区产流预报工作作出了贡献。

  随着水文预报的广泛开展,对湿润地区是蓄满产流的概念有了不同的看法。在成都工学院、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的研究中,都对此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但以上研究,多数仍局限于Horton的超渗产流和蓄满产流的概念,结合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对产流特点作深入的分析还做得不够。

  美国有很多人对表层流、坡地漫流和壤中流等进行了研究,提出很多不同见解,有助于产流问题的解决,例如:

  Kirkby,M.J.和Chosley R.J.(3)发表了壤中流的论文,认为Horton1945年的下渗产流观点,只适合于下渗量少,而且是薄的、半乾旱的、贫瘠的风化粘土区。在他的论文中提出了“贯流”(throughflow)的概念。

  Whipkey(1965)在Allegheng高原区和Beston在田纳西流域的实验结果,都支持他们的论点,并提出了许多实证,认为壤中流能生成一些河流的洪峰。强调在有土层覆盖流域的径流的重要来源,是未饱和土壤中的壤中流。并提出了“表层流”的概念。

  Hewlett和Hibbert的实验资源也和上述结果相同,并提出了“传播流量”(Translatary folw)的概念。

  Dunnc和Black也对Horton传统产流概念提出了怀疑,甚至怀疑在湿润地区Horton的下渗理论是否可以用。他们提出了“部分面积产流”的概念,并引用Ragan(1968)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论点是对的。

  Frccze,R.A在研究潜流补给一文中,认为Horton的理论,在美国西部广大的半乾旱地区,是完全适合的,但在东部有植被的湿润地区,则并非如此。他根据许多实测资料中选出了五种不同产流方式。

  此外,Daslerg和Nevman(1976),Rulin(1966),Hius,Weyman等许多人也根据不同资料,得到不同产流型式的结论。

  综上所述,很多地区的资料,都指出Horton的经典产流方式和湿润地区的产流实况不相合,只适用半乾旱地区和特大暴雨的特殊情况。一些人提出了“贯流”、 “表层流”、 “壤中流”等产流方式的新概念;一些资料分析结果得到了“表层流”是洪峰主要来源的论据,部分人提出了地表径流的产流面积是局部的、分散和变化的,湿润土壤是由下到上饱和的。大量实验表明,不同条件的实验区,得出不同产流方式。也就是说,在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所得到的降雨产流结果是不相同的。必须深入研究流域自然地理条件,重视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华南产流时如果忽略了南方湿润地区、水稻田、梯田对产流的影响,光从Horton模式去找论证,将会使理论和实际情况不符。

  2 南流江产流特点和产流方式

  2.1 流域内与产流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

  南流江博白以上流域面积2800平方公里,流域形状呈扇形,树枝状河系(见图1)。 上游山地,中游丘陵,下游平原,沿中下游河岸是平坦的阶地。

  2.1.1 降水概况

  降水主要是太平洋台风暴雨,台风多由桂南、粤西登陆后,沿下游河谷向上游
侵袭。台风中心带来了大暴雨。也有冷锋低槽锋面雨和静止锋面雨,锋线则由下游移向上游;锋面雨一般比较均匀。另外,高空切变线或高压后部高空小槽东移影响也会形成暴雨;夏季局部地区有热雷雨。年平均雨量为1 600-1 800毫米左右,最大年雨量达2 960毫米以上,最小年雨量为1 066毫米,年降雨变率较大,絶对变率为3.0。这里暴雨特大,6小时雨量可达248毫米(1971年6月1日横江站),238毫米(1971年6月1日大容山站),一日最大雨量达399毫米(1970年5月31日横山站),463毫米(1970年5月31日大容山站),三日最大雨量达572.7毫米(1971年5月)。一次洪水过程总雨量最大达529.7毫米(“7151”洪水,降雨历时3天多一些)。降雨不均匀性比较明显。现举出“7151”和“7161”两次较大洪水各站的雨量累积曲线(图2)来说明由于台风中心移动轨迹的影响。降雨类型可以分为(1)连续性降雨,(2)一般性降雨,(3)间歇性降雨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产流方式有所不同。

  2.1.2 下垫面特征

  流域上游山地和中游丘陵大部分为花岗岩、砂页岩所组成,其余则为石灰岩、碳酸盐类岩层和砂砾岩所覆盖。整个流域被花岗岩和砂页岩山丘所包围,并分隔为三个大的构造盆地:(1)玉林-北流盆地。盆地四周为花岗岩所围遶,盆地东南部为下古生代碎屑岩系,其余为碳酸盐类地层。形成一个长约55公里,宽约15公里的独立贮水单元。主要含水层为中泥盆统灰岩,垂向岩溶发育深度达70米。上覆砂层岩厚1-2米,地势平坦。由于冲积层含砂量多,渗透性好,暴雨时大量下渗,而其河床甚浅,地下水排泄受到限制,故含水层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地下水埋深不到1.5米,许多地方只有几十厘米,且动态稳定,年水位变幅在1米以下,水量充沛,土壤常呈湿润状态。(2)博白-容县盆地。主要是泥盆系、石灰系、白垩系、第三纪地层组成,并有一系列北东向的压扭性断裂和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南北两翼为花岗岩侵入体和前泥盆系碎屑岩,贮水条件良好。盆地主要含水层为中泥盆统灰岩。地下水主要沿断裂带露出,多是承压水,盆地边缘有出露的碳酸盐类地层及构造破碎带,下渗性能较好,故地下水丰富,地下水位高,土壤常呈湿润状态。(3)石南-永红盆地。盆地内大部分为碳酸盐类地层,四周为花岗岩体。由于盆地被不透水的花岗岩和砂页岩所包围,河流切割不深,地下水排泄受到限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贮水单元。盆地内地层破碎,岩溶发育,基岩裸露达50平方公里,覆盖层小于3米。砂多,渗透性能好,地下水埋藏较浅,动态稳定,土壤水分接近饱和状态。

  整个流域大部分覆盖了多砂、厚度不大、渗透性良好的土层,碳酸盐类地层呈裸露状。因此,水流容易大量下渗,加上岩溶溶洞多,裂隙发育良好,地下水埋藏丰富。同时流域四周被花岗岩和砂页岩所阻隔,河流切割浅,淤积大,地下水不易排泄,含水层长期保持饱和状态,特别在中、下游,地下水位较高,极易产生表层流和地表径流。

  此外,水稻田集中在沿河阶地和中下游平原区,在中下游占的面积比例甚大,面积达169万亩。

  2.2 南流江产流特点

  由于以上自然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南流江产流有其特点。

  根据蓄满产流理论,Pa对产流有极大影响。当Pa值小,I0必大,直到蓄满时,才开始产流。如果是超渗产流,则必须雨强大于土壤下渗值,才能产流。南流江多次洪水算出的Pa值很小,用下渗理论算得的I0也很小,且雨强不大,却迅速产流。最明显一次是1963年5月小洪水,当时前期1-4月基本无雨,Pa很小,但一下雨,雨量只有32毫米/日,便迅速产流起涨。这次降雨,显然雨强小于下渗力,说明这里不是一般的蓄满产流,也不是一般的超渗产流。

  绘制出的流域I0~Pa图中,Pa,I0的关系没有规律。表面看来是超渗产流,但产流前雨强大于下渗力和起涨前的雨量不大,雨强较小的降雨也同样迅速产流,故不是一般的超渗产流。

  用相应的R,P,Pa值,点绘R=f(P,Pa)相关图,如不考虑Pa值,点子相对密集,可以定线。但当标上Pa值时,反而杂乱无章,一点规律也没有,无法定线。我们曾用Im=110,100,90,80,70来求Pa,并考虑局部降雨不均匀,用多种计算方法计算出流域平均雨量,结果还是一样,说明产流和Pa关系不大。

  (1)本图用1956-1979年的58次洪水资料点绘。

  (2)雨量用大荣山、三联、南江、横江、六洋、石龙、马坡、关塘、博白等9个站资料用算术平均法计算。但1970年以前资料不完整,有6-7个站未用系列方法延长,只有当大暴雨而降水又不均匀时,用插补法插补。

  (3)Pa从每年第一场洪水前20天进行连续演算方法计算。

  (4)当局部降雨时,流域平均雨量应用局部降水计算方法计算,以增加精度。

  (5)本图P-R相关图,点子比较集中,说明其间关系还是好的,但当配上Pa时,则数据散乱,无法定线,说明Pa对产流影响不大,特别是低水位部分,更加凌乱。

  我们又试绘制R= f(P+Pa)图。图中,高洪水以上关系较好,显然是雨量影响。当雨量大时,Pa值影响相对减小。但中、低洪水时,雨量较小,Pa作用相当增大时,便呈紊乱现象。用Im=100,90,80,70计算Pa,点图情况没有显着变化,只Im愈小,个别点子密集一些。

  (1) 本图用1965-1976年的58次洪水资料点绘。

  (2)雨量用大荣山、三联、南江、横江、六洋、石龙、马坡、关塘、博白等9个站资料用算术平均法计算。但1970年以前资料不完整,有6-7个站未用系列方法延长,只有当大暴雨而降水又不均匀时,用插补法插补。

  (3)Pa用汛期连续演算方法计算。

  (4)当局部降雨时,流域平均雨量应用局部降水计算方法计算,以增加精度。

  (5)本图高水位部分,精度较高,但低水位部分,相对比较偏离。

  P+Pa>300,全部点子合格,合格率100%;P+Pa>200,2点不合格,合格率11/13=85%;P+Pa>150,4点不合格,合格率22/26=85%;P+Pa>100,12点不合格,合格率32/44=73%;全部,14点不合格,合格率44/58=76%。

  (6)本流域水库面积300平方公里,计算时已考虑。

  流量过程线是比较对称的,一般涨洪阶段2天,落洪阶段约3-4天。

  从以上看出:

  (1)产流与Pa关系不大。由于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土壤经常保持湿润,特别是大片间持水量,所以前期雨量计算出来的Pa不能代表真正土壤含水量情况。产流只直接与雨型、雨量有关,产流图中参数Pα失去意义,不能用一般蓄满产流方法去处理。

  (2)显然也不是一般的超渗产流。因为大部分洪水,初期雨强很小,雨量不大,雨强小于下渗能力也能迅速产流。和Horton型超渗产流不相同。

  (3)由于地面絶大部分已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期耕作,土壤上层已有一定厚度的覆盖层,地下水位又较高,下层土壤湿润。当降雨时,地表径流受各种因素影响,观测到的坡面流不大,但洪水迅速起涨,这显然是雨量下渗后,形成侧向的表层流所致。但也有“部分面积产流”现象。

  (4)本流域降水径流关系的影响因素不是用前期雨量算得的Pa,也不是最大雨强,而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和暴雨型。由于地下水位变化较小,而雨型可反映雨期内的雨强变化过程,也可以反映总雨量,所以我们试用雨型作为参数,绘制R=f(Pa+P雨型)。连续暴雨型点、线偏右,一般性雨型在中,间歇性雨型在左,精度较高。但在100毫米雨量以下的中、小洪水,则参数发布有些散乱,但点子还是集中的,可能是当中、小洪水时,水稻田截流、水量下渗、水库等因素在各次洪水中起的作用不同。因此,我们对中、小洪水采用单一的一条综合线,结果也比较好。其经验模式为:

  间歇性雨型R=1.29P0.77

  式中,R——径流深,P——流域平均降雨量。

  (5)总的来说,本流域的产流方式非Horton型的。它具有“侧向表层流”,“水稻田产流”和“部分面积产流”的综合形式。我们称为南流江型产流方式(华南湿润地区,台风暴雨,水稻田,夹杂石灰岩的小流域产流方式)。

  2.3 南流江的产流方式

  不同的景观和自然区,产流方式不相同。每种景观中有它的独特产流方式。

  2.3.1 三地景观的产流方式

  花岗岩三地,有稀疏林木。砍伐的林地土层疏松。山下为开垦的梯田、水稻田或疏松的旱作耕地层。可分两种产流形式:

  (1)土层薄的三地,有部分面积产流现象,产生坡面流,沿山沟经冲积扇下渗后,再溢出流入河沟,亦有沿山沟直接流入河沟的;

  (2)覆盖层较厚的地方,生成表层流,沿山坡地形,以测流方式流入河沟,部分水流下渗。

  2.3.2 丘陵景观的产流方式

  蒸发量大,部分高丘地下水位相对较低,丘陵多开垦种旱作,覆盖层较厚,有明显的两层不同的土壤结构,但丘谷洼地则经常保持湿润。也有两种不同产流方式。

  (1)丘陵旱作地,以表层流为主;

  (2)丘谷洼地则有部分面积产流,生成地表径流。

  2.3.3 沿河阶地及平原景观的产流方式

  沿河阶地及平原区絶大部分都开垦成两造的水稻田。田间经常保持有浅积水层,土壤过饱和。当降雨后,一部分雨水在田内溢过田埂,以地面径流形式流入河沟。另一部分雨水在水田内因重力作用,下渗成表层流,由于水田下层土壤经常湿润,故表层流侧向流动很快,下渗后迅速沿微地形流入河沟,径流系数依各季节水稻田水层厚度及需水情况而定。

  2.3.4 石灰岩峰区和城镇景观的产流方式

  石灰岩峰区表层土薄瘠,当下雨满足土壤含水量后,产流快,径流迅速集入河沟。地表径流的生成形式明显属于Horton产流方式。但有裂缝和溶洞地方,则雨水大量下渗成地下水,是地下水的一个重要水源,构成丰富的地下水带,使整个流域的地下水位很快上升,土壤保持湿润状态,形成了本流域的一种特殊现象。城镇地面透水性小,径流系数特大,产流方式是标准的Horton产流方式,但占全流域面积的百分比小,可不考虑。

  自然地理区的几种景观的综合体。本流域上游基本上以山地景观为主,产流方式也主要是山地产流方式;中游基本上以丘陵旱作景观为主,产流方式也主要是丘陵景观产流方式;沿河两岸及下游区,基本上是沿河阶地及平原景观的产流方式。整个流域则是上述几种产流方式形成的综合结果。

  2.4 雨型和水稻田对产流的影响

  本流域的产流受雨型和水稻田影响较大。

  2.4.1 雨型的影响

  雨量较大时,以雨型影响为主。雨量累积曲线较陡,上、中游表层流和部分面积产流同时发生,下游水稻田区的蒸发量和蒸腾量此时也比较小,溢流快,故径流系数较大,一般当暴雨连续降水型时,径流系数达60%左右。

  当降雨是间歇性时,降雨累积曲线成阶梯状上升(降一时段雨,停8-12小时,又下一阵雨,再停一段时间),这样,产流过程中,下渗量是较大的。由于大部分成表层流,表层流几次断续产流,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水量必较多,因而耗损较大。在水稻田区,由于间歇时间长,蒸发和蒸腾作用较大,故径流系数较小,约40%左右。

  当雨量较小时(只有几十毫米),则景观作用影响比较显着,径流系数规律比较紊乱,要看降雨中心的下垫面情况而定。

  2.4.2大片水稻田的影响

  下雨后,当水位超过田埂,河边阶地水稻田径流很快便流入河槽。稍远地方的径流,则先汇入河槽两岸的水道田埂中,再汇入河槽,水稻田起了调节作用。而表层流由于土壤阻隔,流速相对慢些,故使过程线涨洪段不直线陡升,而稍呈缓斜形,和暴雨小流域的陡涨直线上升有明显不同。这主要是“水稻田产流方式”起重要作用。当然汇流情况也有一定影响。

  2.4.3 本流域流量过程线形状比较对称

  因雨水下渗到包气带后,一部分以侧向表层流形式流走,一部分下渗。由于河床较高,包气带在全洪水过程中部分水量成为表层流。所以,洪峰过后,只有河槽附近的狭窄地区有壤中流的缓慢补给。洪水退落时,便很快回到基流经常补给线上。这和“蓄满产流”地区的退水曲线有明显的不同。

  3 结论

  总上所述,得到下列几点初步的看法:

  (1)“南流江型产流”既不是一般的蓄满产流,也不是一般的超渗产流。是“部分面积产流”的地表径流、“表层流”的侧向横流和“水稻田产流”的综合产流方式。

  (2)结合本流域下垫面地下水位较高、大部分地面保持湿润状态、人类开垦地区较大、暴雨量大等特点,参数Pα意义不大。我们初步试用雨型作参数,绘制R=f(P,P雨型)图,结果较好,但还要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

  (3)估计在粤西、桂南地区,降雨为台风暴雨、地面夹杂石灰岩、水稻田占比例较大的小河流域,南流江产流方式有普遍实用意义。

  (4)研究产流方式,应当紧密结合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华南湿润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雨型多样,有些地区以旱作为主,有些地区则水稻田阡陌纵横,有些地区大面积水土流失,有些则梯田层层;加以近年来大面积平整土地和改良耕作制度,下垫面的景观已完全和自然状态不一样,并在不断改变。所以产流方式是复杂的值得进一步探讨。

  (5)产流理论的研究,不仅与水文预报、水利措施有关,而且与农业、自然地理、林业、城市给水也有关系。因此华南湿润地区产流作深入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原载:中国陆地水文学学术会议论文集,1979。)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