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实验教学工作开新局

  中山大学“地理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源于1929年成立的中山大学地理学系实验室。

  “中心”于2002年10月成立,是专门从事实验教学、服务科学研究的单位。

  “中心”由学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中心”设在中山大学本部(广州南校区),在广州南校区设有:人文地理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数字测绘实验室、专业地理综合实验室、规划设计实验室、教育部“985”遥感与GIS地学应用创新平台、华南滨海水循环综合试验场、在珠海校区设有基础地学实验室,承担中山大学地理学本科专业的基础实验和研究生的实验教学、科研等任务。

  一、人文地理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

  人文地理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是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拥有一批先进仪器设备的现代化综合实验室,资产达数百万元。它的前身是城市与区域研究综合实验室,成立于1995年。实验室的建设得到211工程的支持,近年来985重点学科项目陆续投入经费140万元。购置和更新了性能优良的仪器设备,使实验室的功能更加齐全,也使教学科研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建成了国内城市和区域研究及规划方面一流的开放实验室,为国内城市、区域、旅游、交通等领域的教学、研究、规划、开发提供先进的软硬件平台和相关服务。

  实验室实现全天候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所有仪器设备均面向老师、学生和社会开放,给学生独立自主的操作机会,多年来承担了大量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人材,为人文地理重点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

  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成立于1999年,由遥感应用中心实验室和GIS实验室整合而成。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的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共享平台,总面积达300平方米,装配100台海尔、IBM原装计算机;高性能IBM服务器,网络版多功能SuperMap最新版软件,同时还装备了多种先进的GIS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及地图成图软件,可以满足师生的教学需要及创新性研究。

  可以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城市规划专业、环境科学专业以及有关地理信息的实验教学及科研提供服务。

  三、数字测绘实验室

  数字测绘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1929年成立的中山大学地理系测绘教研室实验室。拥有目前先进的徕卡Scan Station2三维激光扫描仪、徕卡SmartStation超站仪、RTKGPS、后处理差分GPS、RTDGPS、全站仪、电子水准仪、双频数字测深仪等先进的测量设备,同时还拥有多种先进测量软件和网络版成图软件。

  目前开设的实验课程有《测量学与地图学》实验、《数字测量及成图》实验、《土木工程测量》实验、《GNSS卫星测量》实验、《变形观测》实验及《海洋测量》实验等。

  可以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城市规划专业、自然地理专业、水利工程专业、水资源专业等相关专业的测绘实验教学及科研提供服务。

  四、专业地理综合实验室

  专业地理综合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1929年中山大学自然地理实验室。专业地理综合实验室分为:土壤化学实验室、水资源与水处理实验室、土壤与植物标本室和河口海岸沉积动力实验室,共有550平方米。

  可以为自然地理专业、水资源专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及科研提供服务。

   1、土壤化学实验室

  土壤化学实验室主要是对土壤中的化学组成、土壤胶体、土壤溶液、土壤电荷特性、土壤吸附性能、土壤酸度、土壤缓冲性、土壤氧化还原性等进行测定。目前开设《普通地质学》、《地貌学》、《生物地理学实验》、《土壤学实验》和《气象学与气候学观测实验》等,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可以为地理科学、地质、环境等专业的学生的教学及科研提供服务。 

    2、水资源与水处理实验室

  水资源与水处理实验室是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及相关学科共享的实验室,它专为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与水有关的物理、化学、微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实验技能、现代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建立的一个综合专业实验室。目前实验室面积有100m2,配备有显微镜、电子天平、高压锅、冰箱、烘干机、搅拌机、超静工作台等设备一批,同时还购置了一批水文野外测量设备,如数字流速仪、压力式水位计等,目前主要承担的实验课程有《废水处理工程试验》、《水处理微生物学试验》等。同时该实验室也为水学科的相关研究项目提供的实验支持。

  3、土壤与植物标本室

  土壤与植物标本室所储存的标本主要来自湖南、广东、广西和海南的土壤及植物,标本室具有鲜明的华南地方特色,保存有比较齐全的华南地区的土壤、植物标本。部分标本可追溯到1929年,可以为地理专业的学生对华南地区的土壤、植物瞭解、认识提供一个比较好教学平台。

  五、规划设计实验室

  规划设计实验室位于南校区572栋3楼,共拥有120平方米的实验室3间,各实验室内布置有绘图桌椅、模型展示及工具柜、多媒体演示设备、绘图及模型制作工具等等,既可以满足城市总体规划、景观规划、城市设计、详细规划、建筑设计、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系统规划、毕业设计等多门实验课程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师生课后研究型、综合型、创新型实验的需要。

  可以为城市规划专业、经济地理专业和旅游专业等提供相关的实验教学及科研服务。

  目前,中心的实验教学队伍由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和兼职教师担任,现有专职技术人员10人。兼职约40人。

  在 “211”及“985”项目建设经费的大力支持下,对实验室进行了整合和改扩建,实验室规模得到很大发展,同时更新、购置了一批新的教学实验仪器。目前实验中心面积近1400平方米,拥有各类仪器设备约1100台套,价值人民币2300万元。实验教学中心以学科为依托,科研与教学互动,以科研成果促进实验教学发展,近五年科研经费投入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研制和购置总计达1000余万元。

  近五年70%以上的仪器设备得到更新,设备综合利用率95%,设备完好率达95%以上。由于学校对中心建设工作十分重视,仅近五年投入到实验中心建设的资金达1150万元。目前实验中心的设备品质精良,组合优化,配置合理,数量充足,一些前沿高端的实验设备正为实验教学及科研提供服务。

  “中心”制定了多项管理制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内容更新等取得实效;以“按照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作为实验教学理念,创建“厚基础、多实践、强创新、全开放”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适应地学发展的高素质、多样化、创新型的人才,即地理学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开设“开放式、创新性”的实验,确定了培养地理学创新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建立了地理学人才培养新机制,使地理学实验教学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为此,中心重新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包括:《专业地理综合实验教学大纲》《规划设计实验教学大纲》《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大纲》《数字测绘实验教学大纲》,包含综合型、创新型的实验项目272项,共计81个学分1458个学时。

  秉承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经过80多年的发展尤其近十年的发展,地理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实验环境优美;“中心”实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研究活跃,教学改革成果显着;“中心”管理科学,教师队伍稳定,教师素质高。

  近年来,依托人文地理全国重点学科、地理信息系统全国重点学科(培育单位)、“211工程”、“985建设”、教育部遥感与GIS地学应用创新平台,华南滨海水循环综合试验场,大力开展综合创新性的实验教学,实验中心着重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创新。

  (1)实验内容统筹安排,构建各层次的实验内容体系,避免重复,各门实验课程内容之间合理衔接,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性。

  (2)加强实验技术和方法的综合,设立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引入科研成果和与地方经济结合的实验项目,使实验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项目密切联系,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有机结合。

  (3)加强与精品课程配套的精品教材建设,引入国内外方法成熟、适合本科生实验教学的先进实验项目,使教材建设有利于学生自主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

  (4)实验教学采用开放模式,实验室每周开放六天,每天开放15个小时,其它实验室随时预约开放;

  (5)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教学方法,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激发学生实验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实验习惯、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考试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方法,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6)采取在校学生、教师、教学督导组、综合问卷、调查表、网上反馈、座谈和教学检查等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7)结合学科发展,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和中心在实验教学人员组成方面,采取了专职、兼职相结合的队伍组成,有利地促进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整体优化。

  专职实验教师主要负责专门实验课程以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等工作;兼职实验教师主要是基础课、专业课的任课教师,主要负责课程内的实验、实习课程,同时也是野外综合实习的骨干教师,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连续性;此外,学校规定知名教授每学年必须为本科生开设课程,并在教学、科研类岗位聘用中规定了兼职实验教师承担本科生实验、实习、指导科研立项、毕业论文的基本工作量要求,有力保障了实验教学队伍的作用。

  (8)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紧密联系实际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应用性)是学科的特色之一,野外实习是学科特色的体现,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一是通过野外实习,实现书本知识与野外实践相结合;二是提高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三是提升学生对地学科学的深入理解,进一步构建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地学思维。培养具有地学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我们以地理学、水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专业为基础,同政府、企业、大学等合作,建立了校内、校外、境外、国外等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实习基地22个,其中,校内实习基地3个,校外实习基地17个,境外、国外实习基地2个。22个实习基地中,自己出资建设的基地有4个,与政府合作建设的有10个,与企业合作的有5个,与大学合作的有3个(见表一)。

  表一 实习基地建设情况一览表

  (略)

  上述综合实习基地的建立与运行,构筑了先进的、符合地学区域性、综合性、应用性特点的课外实习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对于地理学问题综合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9)以学科发展指导实验教学,把科研融合到实验教学中

  地理、地质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中心努力把握地学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在重视地学基础实验的同时,积极开展3S(GIS、GPS、RS)等新技术应用实习,将3S技术广泛应用于地学学科专业相关课程的实验、实习和科研、毕业论文,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心所属的实验室广泛支持了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室内外教学实习。

  实验教学中心未来的发展思路是:把实验中心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培养“高素质、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即地学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全国具有教大影响力、辐射力的实验教学中心。

  规划设计的一支劲旅——规划设计研究院

  李立勋

  中山大学地理学科是中国文革后最早开展城市规划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单位之一,仰赖老一辈地理学家如许学强、魏清泉、刘琦、陈浩光、司徒尚纪、陈烈等先生的开拓与引领,加上年轻一辈的努力跟进,已经成为中国城市与区域研究及规划实践领域的重要力量,富有特色并享有盛誉。多年来,不仅在教学与科研领域成绩显着,也在规划实践领域努力耕耘,成为中山大学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力量。

  为统筹学校多学科力量、形成统一的品牌、更好地开展城市与区域规划实践,学校于1998年成立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大规划设计研究院拥有多学科综合优势,从事区域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业园区规划、旅游与风景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项目选址与可行性研究等业务。多年来以广东为重点,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完成数百项规划设计和研究任务,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和信任。2007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增选为常务理事单位,2008年被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补选为理事单位。

  近年完成项目主要包括: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广州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海南城乡总体规划、海南省房地产发展战略及中长期规划、湛江市城镇体系规划与总体规划、越南南河省南定市总体规划、广州市番禺区发展战略研究、广州市白云区总体规划、广州市番禺区商业网点规划、深圳市宝安区近期第三产业项目用地布局及用地政策研究、广州市轨道交通对居民出行影响研究、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八号线海珠区段建设期间经济影响研究、广州市中心区内环路建设对沿线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广州市城中村规划建设管理对策研究、广州市南沙地区村镇建设规划管理政策研究、广州市城中村改造试点石牌村旧村改造规划、顺德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增城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南海南国桃园旅游度假区规划、西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越南凤翔湖生态旅游规划、越南陈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山旅游风景区规划等。

  当前是中国城市化加速与深化发展期,也是城市建设全面提升时期,社会发展对城市规划的需求日益旺盛,为城市规划学科与专业规划设计机构的发展提供非常优越的环境。中山大学规划院将借此之势,创造条件,积极开拓,以期获得跨越式发展。其发展目标是:(1)成为国内有声望、广东有影响、专业有特色的规划设计研究院;(2)成为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规划设计研究与高级规划人才培养的功能;成为规划教学的实习基地与规划研究的实验基地;(3)成为中山大学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品牌。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