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规划要跟研究结合起来——访陈烈教授

  十年磨一剑——从农村娃子到知名教授

  “千年古松破石生,广阔天地腹中藏”

  “我这么拼命,我有两句座右铭:一句是‘千年古松破石生’,松树硬是破开石头长下去,说明一个人的生活,搞学问,是要有坚强的毅力,像松树破石才能够长,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坚持下去,才能够慢慢地从必然获得自由;另一句就是‘广阔天地腹中藏’,你们看过那溶洞没有,那些溶洞口很小,一进去就很大,什么景色都有,什么大闹天宫啊,如来佛哪,把整个天地人间的故事都写在里头,那实际上就是把广阔天地腹中藏,这世界那么大,多少矛盾、不顺心的事儿,都藏在心里,就是说能够容量、容忍、包含,这样才能够有和谐的心态。”陈烈老师用几十年的奋斗,向我们阐述了这两句座右铭的真谛。

  陈烈老师出生于一农民家庭,“妈妈不认得字,爸爸也不认得几个字”。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中山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并考上研究生,不幸的是,这时恰逢文化大革命停招研究生,研究生资格被取消。后来陈烈老师被分配到三国时期司马飞隐居的地方——湖北襄樊市南漳县的一个小镇“锻炼”,先是挖煤、烧炭、种田,两年后被调到镇里的一所中学(二中,当时南漳县的重点中学)边劳动边教书,一教就是八年。陈烈老师回忆:“事实上去了那里,没有学生,也没有老师,大家都忙于文革。课室没有门,也没有窗……这十年很艰难,对那边的气候也不太适应,文革时人际关系不好,生活条件也很差。一天吃八两米,那时候除了八两米啥都没有的。早上二两,中午二两,晚上四两。早上吃完早饭后,去山上挑煤,要到窑洞很深的里面……”

  面对这样的境遇,陈烈老师一度感到前途渺茫。但怀揣着这两句座右铭,他又慢慢地振奋起来,以广阔天地般的胸怀包容了所有的困难,以古松破石的精神坚持自己的信念。“我这个人个性比较强,一直坚持要学习,坚持要把业务学好,这个我很明确,我不管到哪里都是坚持这个理念。我在中大读书时成绩都很好,毕业以后糟糕了,到中学去我搞不了业务,那怎么办?我还是坚持,专业没办法学习,我学习别的,学什么?我喜欢写字、画画,还能够编节目,我编节目给学生他们排练,我在一旁指导,然后他们去比赛,曾经获得湖北省二等奬……另外由于我本科时基础比较好,我在湖北工作十年把它与实际联系起来,用经济地理角度总结他们发展过程中哪些对的哪些是不行的……”

  就这样,凭着对学习的满腔热情,陈烈老师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顽强地逆流而上。后来78年恢复考研究生,他马上就响应了,当时箱子一打开,那些书是封在箱子里的,十年没打开,全被老鼠咬光了,里面都是老鼠屎老鼠尿,没有一本好的……当时不准我考试,怕我考上跑了,我花了很大代价才争取到报名,然后又不给我任何时间复习。那么十年都没有复习没有看专业书,不给我复习那就难搞了……本来考试像政治、外语都有提纲的,我没拿到,也不知道。后来要考试我走了三十多公里到县城,一早出发,九点多钟纔到。我问他们怎么复习,他们说有提纲,按提纲复习。一听我就慌了,糟糕了我没看过提纲,当时第二天就要考政治。后来我问他们要了提纲,拿回来看看。看了提纲我就晓得,觉得自己很被动了……”。然而陈烈老师并没有放弃。

  专业书没办法看,“就靠一个是原来的基础,其次就是靠科学院(北京地理研究所)的一些师兄帮忙找一些资料,还有我考吴传均先生的研究生他也给我指导;再者由于我本科时基础比较好,我在湖北工作十年把它给联系起来,用经济地理角度总结他们发展过程中哪些对的哪些是不行的,考试时我把它作为例子写上去,他们都很感兴趣”。“他们不给我时间复习,我就学生晚自习到十点以后,我坐下来复习,一直搞到两点,我坚持了一个月,就这样”。

  考试前一天才知道有复习提纲。“简单吃晚饭以后,我就抓题,因为原来有基础了,有复习嘛,我就根据提纲抓了几道题,抓了我就来背,那天我背到天亮,没睡觉,后来一考,考得很好,我写字也很快……当时报名一万多人,我的政治考了第一名”。

  “后来考上了,吴先生问我有什么要求。我想着到北京去可能吃东西不太习惯,我就说,如果可以,我就回广东母校去,后来吴先生同意了。因为原来我在中大地理系是个学生干部,听着地理系的名字很亲切,就回来了,读了3年研究生。”就这样,陈烈老师在艰苦奋斗十年后,终于如古松般破石而生,再次回到了母校中山大学。

  南漳县并没有给陈烈老师如同司马飞般的厚待,陈烈老师在这里获得的并不是平静,而是迷茫——“最痛苦的是当时毕业以后要考研究生,考过了,但是文化革命来了,没有机会学习,却被搞到湖北一个中学去教书,当时确实感到前途很渺茫;”但恰恰又是在南漳县的十年磨炼,使得陈烈老师找到了以后奋斗发展的目标和原动力:“研究生毕业了以后呢,年纪也不小了(已经四十几多岁),躭误了十年。当时经济也很困难,出来时就几十块钱工资,还有两个小孩,还要照顾妈妈,等到83年才把家属调过来。为了这,还欠了别人八十多块钱,当时一个月才51块钱。当时我发誓:我前半生已经被躭误了十年,现在研究生毕业了,我一定要用比人家高一倍的效率把业务干上去。人家用十年,我必须用五年就完成,不然我后半生就被动了”;他那著名的县域规划理念也是在此萌芽:“因为我被分配到湖北山区那个县里头,我就看到他们的县长、县委书记抓改制、抓粮食,我觉得他们太缺乏知识了,缺乏科学知识,缺乏经济地理知识。明明违背自然规律的,他们照样做;明明违背经济规律的,他们照祥做。所以当时我就觉得,如果有机会研究,我一定要研究县域。”在两句座右铭的支持下,他做到了。

  做事儿要有功德心

  “我有一个理念,不管做什么事,要有一个功德心。为一个县,一个镇搞规划是为了这个县这个镇的老百姓,为了这个县这个镇有个好的发展思路,为了这个县这个镇的经济发展对老百姓有好处。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千方百计去做。所以,做事,我从来都很认真的,不是对哪个领导负责,更不是为了赚那几块钱,而是要对得起这个任务,我向来都是这样。”

  近几年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市县都来请陈烈老师为他们的农村做规划,陈烈老师目前为止一个都没接。有一个县邀请陈老师为其下300个村作规划,每个村两万元报酬,但陈烈老师拒絶了这项报酬为六百万元的工作。

  “事实上这样做了以后,虽然赚了钱,但对这个地方毫无用处。就点论点、千篇一律的规划是没法实施的,新农村建设要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一个县几百个村,首先要从县域角度来进行整体规划;再者三百个村也不能每个村做一个规划,要分类。有些村是要通过规划加快它发展的、有些是要控制它发展的、有些是要限制它发展的,比如说有一些几百年来生活都很苦的、生活条件很差、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农村,这些村是要随着城镇化的过程慢慢把它迁离到城镇来的,但是如果对它们一个一个进行规划,就变成在法律上肯定它们,到时候国家有重大工程要实施,比如说南水北调要穿过这些农村,它们就有依据说我法律上有规划我不能搬迁,为国家建设增加阻力,这样就不合实际,而且以后还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所以我强调,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以县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从整个县域的角度来确定哪些村是要促进发展的、哪些是要限制发展的、哪些是要让其自然消亡的……对它们进行分类规划。而现在政府出钱来搞规划,搞完后又没用的,等于瞎费力,我们搞学问的不也相当于浪费生命?这种规划别说是六百万,就算是六千万我也不能接,那是无用功没意义嘛,我赚你的钱做什么?也是一种功德心啦”。

  说完后,陈烈老师也很可爱地“呵呵”笑了起来。

  匠心独具——陈烈老师的规划理念

  “地理研究大的东西有必要,但是,一定要和实践结合,实实在在,空对空没什么意思。”

  面对当时社会上“地理危机”,“地理无用”,陈烈老师冷静的思考,地理这样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为什么会无用,为什么会形成危机?思考的结果是从前的地理学虽然也是研究区域,但是长期以来停留在现象描述的水平,并没有和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只有把地理学应用于指导区域发展,这样才能有生命力。于是,老师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要“用实践来检验地理学到底有没有用”,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后实践。就这样随着一个个项目的成功,一个个地方的发展不仅老师早已是国内外公认的规划专家,也使当年的地理无用论不攻自破。

  不仅如此,陈老师还有一个理念,“不管做什么事,要有功德心”,为一个地方做规划,是为了那里有一个明确的科学的发展思路,为了那里经济发展对老百姓有好处,而不是对哪个领导负责,更不是为了“赚那几块钱”。“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就要千方百计去做”。正是基于这两点:实践地理学和为地方发展提供科学思路,陈烈老师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兢兢业业近乎“拼命地”走在规划实践的道路上,现在老师已是六十余岁的高龄,依然在四处奔波。

  “发展与协调发展”

  发展与协调发展是老师谈到规划理念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这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提法不谋而合。事实上,发展与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自八十年代之初就一直贯穿于老师的每个规划之中,所谓发展就是一个规划一定要能够指导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份规划能够落实的基本前提;协调发展就是先发展地区与后发展地区的协调,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协调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其基本思想是以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以持续为特征的资源利用  和以公平为特征的社会发展的统一体。例如:广州增城市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就是遵照“以荔城(市域中心镇)为中心,新塘(市域重点镇)为次中心,广深线(铁路)和广汕线(公路)为重点,抓南部(平原河网区)带北部(丘陵山地区)”的点、轴、梯度空间发展战略模式。即先集中有限资源强化重点城镇、重点轴线和重点区域的发展,然后依托先发展的区域带动落后或缓发展区域的发展,达到区域协调、平衡发展。

  “规划要跟研究结合起来”

  “研究一规划一设计”是陈烈老师坚持的技术路线,一份科学的规划一定要以充分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和前提,对一个地区做规划要先研究资源环境条件,把这个地区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城镇、乡村等等这些要素同在一个层面上,坚持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明确这一地区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突破口,战略对策。定位做好以后,接着就是经济发展设施配套,城镇体系构建,这其中包括资源怎样开发,环境怎么保护等等。研究清楚了,一个地方的科学发展思路也就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的规划才有份量,才能具备科学性、前瞻性、实效性  和可操作性。

  同时,老师非常重视规划研究与实际调查的结合,“到哪里首先考察,不考察不发言”。老师主持参与的规划项目,哪怕再小的乡镇都要亲自考察,做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公众声音”。对于就规划论规划,脱离实际的风气,老师风趣的批评,“拿张图回来,在电脑里搞啊搞,跟个机器人似的”。老师对于自己的博士生也有同样的要求,实践一总结一再实践一再总结,“好的学生要在实践中锻炼出来”。

  “坚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为一个地方的发展把脉依靠任何单一学科的知识都是不够的”,只从一个学科,一个角度提出的方案就是片面的,要为地方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思路就要依靠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这其中包括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规划学、建筑学、环境美学等等。

  “小县域,大战略”

  县域是我国古老而稳定的微观地域单元,是我国的基层政治、经济实体。整个中国县的范围、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0%以上,人口占80%以上。我国目前许多问题,如三农问题、教育问题、城市化问题,都在县里。没有县域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县里人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所以,老师认为县域经济是基础,小县域、大战略。在1989年、1990年老师分别做了顺德和南海的发展规划,做出许多开拓性研究,影响很大。当时,黄秉维院士给予高度评价,“本身是为发展地理学做贡献”。这也坚定老师做县域研究与规划的信心。此后,县域研究与规划一直是老师关注和工作重点。

  (采访者:张步晋  史昆龙  廖军)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