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上午,当大多数同学都沉浸在疯狂的暑假里的时候,我们地理学院校友寻访队来到了广州地理研究所,拜访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张虹鸥。
印象中大:黄进教授的严谨治学态度记忆最深
张所长是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79级经济地理专业学生,恰逢恢复高考不久。据他介绍,当时的中大名气不小,名居前列,但经过文革的“清洗”,师资力量还是遭到了较大的损害。想起求学的那段岁月,他觉得当时的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服从性较强。而学校当时组织的课外活动较少,平时的课余生活主要以班级活动为主,也正因如此,当时的班级很团结。
当问起有没有一些发生在中大校园里较难忘的故事或印象较深刻的人时,他微微思考了一下,然后戏谑地说道:我记得很多好笑的故事,但不能说!神秘的表情与幽默的语调引得会议室里一阵哄堂大笑。平时紧张有序工作之余,不忘适时轻松一下,我想这就是张所长的一项魅力之处吧!
随后他又补充道:其实印象较深的故事还是蛮多的。就像当时教我们地貌学的黄进老师。他对我们学习和生活都很严格。即使在大热天,在课堂上他看到了有人衣扣解开来了,他都会要求将它扣起来。黄进老师对生活和工作抱有严谨的态度,记得又一次为了做地貌填图,他带领班上的同学由韶关步行走到广州,做学问相当务实。另一位是许学强老师,记得有一次有一位美国的教授过来讲课,讲了两个星期,但全班人都不明白他在讲些什么。在最后一节课,许学强老师用两三个小时梳理了脉络,全班同学就都豁然开朗了。也有其他一些优秀的老师。当时的老师总体来说是很认真的,他们一心一意地搞教学,不像现在的老师承担较多的科研项目和课题,而渐渐地疏远了教学的主题。
工作心得:团队、全面、实际
张虹鸥校友谈到了广州地理研究所发展历程时,反复强调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他提到研究所在承担广东主要的重大规划项目,得到了很多单位的协助,才把项目顺利完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完成一个大的规划项目的。同时,他以工作多年的工作经验启示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不但要掌握相关的规划理论,还要对所研究的区域较熟悉,不熟悉所研究区域,就无从以全面细致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问题。
在问及长期从事学术方面的研究是否会感到枯燥时,张校友笑谈到:我不是只搞学术啊,我还搞行政呢!这又引起了大家的欢笑。
他又说到,地理工作者在大学校园里,理论研究要多点,但在研究所里,纯理论研究较少一点,研究的都是些实际问题,根据实际问题做研究。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政府要摸清广东的资源分布,到后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要开展珠三角城市群的规划、环保规划,这些项目主要都是由广州地理研究所来承担。所以,研究所从事的都是比较实际的工作,不存在枯燥的问题。
这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大学里跟研究所的工作对象不同,更是提醒了我们在校大学生,要多走出校园,会发现许多事情跟我们原来想的不一样。
寄语学子: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他还提醒我们,在大学里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思维”,良好的思维方式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巨大作用。此外,还有一个综合能力的问题,他谈到,以前来地理研究所,有一个学习、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但现在,来到地理研究所,自己就要马上发挥作用了。这对人的实际操作能力有较高要求。
近年地理研究所招聘方面倾向于硕士生、博士生,也会要求综合素质、能力较强以及对工作的钻研精神、团队精神。张所长鼓励更多的地理学院的的学生来广州地理研究所学习和工作。刚就业时,少计较一点工作上的报酬。他透露:在地理研究所里读研究生不收学费,幷且还有津贴,第一年每月500块(在北京上理论课),第二年(跟导师做项目)起有1000多块。但对学生要求较高——研究生毕业时要在SCI上发表至少一篇论文。他还强调,经济地理专业研究培养出来的研究毕业生能力不错,就业时核心竞争力很强。
当谈起北方的大学与中山大学的一些异同时,他指出中大的学术氛围确实没有北方浓,这当中可能受到岭南文化的一些影响,这直接体现在中大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较弱。在此,张校友也谦虚地表态说自己读的书不多。但做人哲学、讲述人生道理、科学家等成功人士传记之类的书,还比较喜欢看。
采访感言
回顾整个采访过程,我们发现,张所长确实如他所说的那样,是个务实的人,这一点,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在他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方法中看出来。另外,他也信奉着:有能力者,始终能发挥作用!的确,像建设厅房庆方校友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一样:“金子始终是金子,到哪里都是会发光的。”
我们相信,在张虹鸥所长的带领下,广州地理研究所定会为广东的发展和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校友寻访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