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伟大的母校促成我的成长——记我在国外的学术生涯

  往事并非如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珍藏着许多记忆,许多思念,甚至永远都无法忘却的那种终身难忘的眷恋。我1959年考入中山大学,5年的母校生活;毕业后又工作了45年了,人生的道路上风风雨雨,斗转星移,并在国外度过好几个春秋,个人的成长,并在学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却难忘记自己美丽可爱的母校——中山大学!

  1964年6月我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的学术殿堂里,但刚刚踏进社会大门,却碰上了“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风波。整整10年的光阴浪费了,失去了青春活力。虽然我们想好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奋斗,但在65-74年的十年间,每天都在参加运动,学习毛主席著作,一点业务都不准学习,外文也不能读?!只有到了1978年的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科研事业逐渐恢复了正常。

  30年前的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深受国内外人民的热情欢迎。过去东、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我国与美国的政治联系以及正常的学术、科学、文化交流很少,两国关系始终披着一层厚厚的神秘面纱,令人像是雾里看花,呈现扑朔迷离的前景。中美两国人民、两国的科学工作者多少年来一直盼望着太平洋彼岸的两个大国能够阳光满天,充满彩虹,自由交流!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78年10月的金色秋天,中国科学院地理代表团接受了美国科学院的邀请正式访问了美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派出赴美访问的地理代表团,过去中美两国常常对立,没有外交关系,只有1979年元月才正式建交。当时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所长黄秉维院士(他是中山大学第一届地理系的毕业生)为我们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是中科院地理所的吴传钧院士。中美两国地理学家相互访问,进行学术交流,打开了两国的学术交流的大门,当时很多科学家称之为“破冰之旅”。

  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前后,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也有很多中国的大学生走出国门,在先进国家学习、工作、生活。我第一次访美之后,又申请了美国著名的路斯科学基金会的奬学金。1983~1984年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工作与学习,后来又多次到美国参加国际会议、学习与讲学。每次在美国、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访问、工作之时,都会想到我是从中山大学毕业的,母校的老师、领导把我们年轻人培养成人,老师的辛勤劳动,教学育人的崇高品德、精神,我们永远不忘。常常在国外的一些城市、名校与乡间访问之后,想到我们中山大学的美丽的康乐园、图书馆、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和园丁们的辛勤劳作。

  毕业后,我曾多次在广州参加学术会议和省市一些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评审,每次都回到自己的母校看看她的新面貌,回忆我们母校老师的辛劳,像我们地理系的老先生们,曹廷藩教授(系主任)、梁溥教授、叶汇教授、朱云成教授、王正宪教授、徐俊鸣教授、杨克毅教授等等,他们慈祥可敬的长者,品德高尚的为人,日夜为我们地理系学生们培养教育的辛劳,都是永远值得我们记忆的,永远值得我们发扬广大的!我们的中山大学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沐浴着改革开放后科学春天的阳光雨露,在春天的原野耕耘,又播种了多少春天的故事,培养了成千上万的科学工作者、国家机关的干部和人民教师、工程师等等,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写下了多少动人的诗篇。

  1978年访美后,在中科院各级领导的培养教育下,我先后出版了12部著作,在国内共发表了160多篇论文,培养了30多名研究生,并在全国40多所大学讲学访问。1998年被评为中科院首届双文明标兵,当时全院134个研究所推荐了60多名先进人物,最后经过多次评议,评出10名。我也是第一次在全院十佳人物中获此殊荣。后来我又多次出国访问、讲学、合作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前后又6次赴美、12次访日、4次赴欧洲5国访问,拿到了美国路斯奬学金、京都大学、科隆大学、华盛顿大学的奬学金,为中国、中科院、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争取到了一些荣誉。我深深感到,我们虽然是“文革”前的大学生,过去政治运动浪费了整整10年的时光,英文基础也不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还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1992年我的第一本专著《中国的城市群》出版了,达100多万字,也获得过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奬、华东地区优秀图书出版奬,这都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进行创新研究,多次出版的。2008年10月,《中国城市群》(第四版),总发行量超过10000册,已经成为我国各省市城市群规划重要的参考书,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城市群列入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形态”,国家十分重视城市群区的发展规划,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用科学发展观的新视角,重视各地区的城市群规划,国内有成百上千的学者研究这一重大问题,我不过是在20年前开始研究,首次提出中国城市群的科学概念,并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政府官员的认同。我感到欣慰,也深深认识到在中科院的学术环境中自主创新是多么重要。

  (姚士谋系中山大学经济地理专业1964届毕业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