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序 一


      
  大埔桃源有一鲤鱼石,此间古有“小憩亭”,亭中有联云:

  何处问桃源?此去天然开一洞;

  相逢是萍水,且从石上话三生。

  阅《桃源古今文萃》至此,不禁心中怦然一动:“三生”者,前生、今生、来生也。而触动我的“三生”,却是我家的三代人,均与大埔有未了之缘。先是外祖父郭宝慈,全民直选的第一任民国国会议员,他与大埔邹鲁是知交,邹鲁亡命日本,是他一手安排的。他本是日本京都大学的农科博士,后来则出任过梅县农专的校长。而后是我的父亲,不止一次向我提及他在大埔兴建的工程诸如桥梁、仓库之类。而我,襁褓之间当随他辗转于大埔,十年前拍连续剧《客家女》,更算是旧地重游,踏遍了号称“山中山”的大埔,自然,桃源是少不了一行的。

  记得当时就纳闷过,怎么又来了一个“桃源”在这深山里?在湖南省作协时,我不止一次陪同国内外的作家叩访过常德的桃花源,一直认为那便是正宗,其他,都是后人假托的。直到这次读这本文萃,翻阅大埔及桃源的史料,方得知此桃源非彼桃源,原名为“泥源”,又为“黎源”,泥源者,当是此地的瓷土出名,烧制的陶瓷远销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著名的“高陂瓷”的主产地之一。之所以后来改称桃源,当是这烧制出来的陶瓷,异彩纷呈,争妍斗艳,美不胜收,令观赏者目不暇接,如入桃源之境吧。

  其实,桃源之名,又何止得自这里的陶瓷和自然环境呢?且不道这里发现过不少新石器时代的石GFDA8等文物。宋末元初,这里还有一位民族英雄许夫人,叱咤风云,浴血奋战,当可与粤西的冼夫人并驾齐驱,可惜今人提及她的已不多矣。近代又有谢道隆,字颂臣,当年是与民族英雄丘逢甲一道,在甲午战争之后,奋起保台,并任义军壮字营统领,兵败后亦与丘逢甲一道内渡。读丘逢甲《送颂臣之台湾》八首之七与八,迄今仍壮怀激烈:

  送颂臣之台湾

    七

  王气中原在,英雄识所归。

  为言乡父老,须记汉官仪。

  故国空禾黍,残山少蕨薇。

  渡江论俊物,终属旧乌衣。

    八

  预计君来路,榴花照眼中。

  山光仍故国,海气满征篷。

  鳌背看红日,鲲身静黑风。

  洗尘尊酒在,收泪话瀛东。

  可列数的历史人物,还很多、很多,一个小小的桃源乡,却有一部大大的文化史——这也正是客家民系深厚的人文底蕴所在!

  毫无疑义,一部《桃源古今文萃》,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文、是诗、是联,更是活生生而又沉甸甸的历史,是一个民系昂扬的精神风貌。他们万难不屈,置之死地而后生;他们酌酒对月,涵汇宇宙于胸臆。大凡客家人所到之处,不仅锄间飞翠,更兼笔底生花,他们开拓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天地,更是精神的时空。物事有代谢,唯有精神是永远不坠的!

  文明华夏五千年,沃土神州三万里,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我想,在我们脚下的任何地方,只要善于发掘,总是可以发掘出神奇与璀璨出来的。哪怕今天已是不毛之地,没准也能找到昔日的辉煌沉积。透过深深的、一层又一层的文化沉积,我们当看到的是怎样闪光的历史、先人们怎样伟大的创举……历史的记忆,从来是一个民族最有价值的财富,而且是任何人也掳掠不去的。

  包括这部《桃源古今文萃》也一样,它所体现的那种一脉以贯之的、执着的人文精神,在中国人中,尤其是客家人中,是无法僭夺、也无法抹煞的。诵诵内中字字珠玑的诗篇、文句,我心中涌起的,就是这样的几句话。

  总而言之,今日应约为《桃源古今文萃》作序,当是三生有幸。其实,自己学识尚欠,写这个序,难免战战兢兢,思之良久,才硬着头皮写上几句。

  好在这都是心里话。

  也但愿所有人都说的是心里话。

  都能说心里话。

  这世上能传下来的,也只有心里话而已。不是吗?

  是为序。

   谭元亨

  癸未年末——甲申年初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