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桃源地名溯源

      
  据《潮州志》〈兵防志·关隘〉第三十七页记载:“泥源,亦称桃源,在古源甲,距高陂约五十里地,当张公岭山麓,张公岭为通饶平县城之要隘,清代设有单竹塘讯,高涧塘讯,各驻兵数名,以防此路。民国以来,埔饶间每有军事动作,必驻重兵于此。附近十里为九子輋,有路经白瓦狮通饶平。约十里为乌石岭,有路经亭岽凹达饶平之三窟,在军事上虽为重要之路,亦为埔饶往来之间道也。”

  据乾隆《大埔县志》记载:“古源甲蒲田坝下水三里至黄竹居汛与海阳属之赤米田汛接防,东去二十里至泥源村风吹 (今割隶丰顺)与饶平之凤凰山连界,有小路通饶平。”

  据民国《大埔县志》〈地理志〉二十一页记载:“泥源,亦称桃源。在古源甲,距高陂四十里,有市场。在距市场二十里三县岽侧分水凹为通饶平大路。凹下外为饶平之舂米窟。”

  据民国《大埔县志》卷三〈地理志〉第十八页记载:“桃源,区署南四十里,东接漳溪,西界丰顺,南界饶平,西北接桃花。面积纵约二十里,横约六里。陆路东南通饶平,西通丰顺,北通高陂。居民一千一百零七户,五千七百三十人。以陶、农为业,每年产陶器约十万元。村中有泥源墟,商店四十间,售油米等货。”“象墩,区署南五十里,东南接饶平,西南接丰顺,北接桃源。东有分水凹通饶平,南有伯公凹通丰顺,为乡中要隘。面积纵五里,横约四里。陆路东通饶平坪石,南通丰顺白芒輋,西通下輋,北通桃源。居民一百五十七户,七百四十五人。以陶、农为业,有窑厂十座,产额约万元。村内有商店四间,售油米等日用货物。”

  范贤志供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