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名片· 标志· 景区——关于建构十三行博物馆的设想

  【提要】为发挥“十三行”历史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有必要利用方便条件、面对国际社会开设“十三行博物馆”,作为广州宣传名片、树立名城特色标志,有效保护历史街区,开展全方位的文化旅游活动,以此提升广州的文化地位。

  【关键词】广州 十三行历史文化 十三行博物馆 十三行步行街 十三行旅游区

  代表城市特质文化的历史文物古迹、历史建(构)筑物、历史街区及其遗址,是城市的名片、标志和代表性景点。它们可以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让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搜集历史的信息,继承历史的传统。它们可以界定历史的时空,让人们感受历史的氛围,身临其境、触摸历史。它们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所在,可以为今天的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让空虚的意境转化为不尽的物质实体。

  十三行专题纪念性博物馆是广州、广东的一张名片,乃至国际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是民族文化教育发达的标志。特建议乘迎亚运之际,因势利导,利用“文化公园”既有展览设施,花尽量少的钱,筹建十三行博物馆,整合周边相关的十三行遗址,打造十三行历史文化旅游街区,促进广州名城科学发展。

      一、十三行博物馆的目标——城市名片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最辉煌的历史。广州作为大清国的“商都”,一脉相承170年,“一口通商”85年,垄断全国对外贸易,参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活动、沟通中西文化交流、影响国家重大事务,肇至社会经济转型、社会制度转型、城市建筑文化转型,对全中华民族统一性国家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研究这段历史、宣传这段历史、借鉴这段历史,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有人不重视这段历史,难免已经、或正在、或将会犯错误。

  伴随广州的这段历史,从数千年的地主经济体制中,冒出了一个特殊的、新型的商务活动集团——十三行。“十三行”是人、是物?是制、是治?是商、是文?是历史、还是传说?是进步、还是后退?承认它、还是不承认它?都值得我们去认识、去研究,以期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科学地发展(图1)。

  发挥历史文化作用最好的方法之一,首先就是认真地展示、纪念有关的历史文化。十三行是大清商都的业务主体,新型经济制度的始作俑者。十三行的文物、古迹、遗址,风俗、地名、民间艺术成果等都是历史文化精萃存在的事实证明,都是现代都市值得借鉴的文化基因所在。十三行进出口商品很多遗物都陈列在美利坚、英吉利、法兰西、普鲁士、瑞典国等博物馆中;成千上百的外销画被世人收藏。中国国家档案馆藏的十三行诏书尚没与公众见面;故宫深院里的自鸣钟均来自十三行总口。现存行商建筑园林遗址遗构(石作、木雕、灰塑、碑刻等)亟待收集研究;每个行商的兴衰史,大量的文字书籍画卷迫切需要整理宣传;国内外存取相关十三行的景物景点画作更需二维、三维图像模型展示。日不落大英帝国的东印度贸易公司是中国的老对手,其历史档案与十三行密切相关,历史档案几乎是对等的。需要十三行博物馆展览的东西实在太多。

  博物馆作为集收藏、研究、社会教育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文化设施,是承载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举办十三行博物馆是广州人民多年来的诚挚愿望。荔湾区曾办过类似的展览,狭窄的楼梯口都塞满了珍贵的展品;因缺少馆室,只能草草收场。省博物馆偌大一个展室只展出几条帆船模型。一个城市博物馆的多少,说明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有多少。乘着亚运会雄风,展示十三行风采,又是名城广州一次难得的机会。

  如何建构十三行博物馆等,拟提供以下建议,仅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二、十三行博物馆的选址 —— 文化公园

  博物馆选址对于展出效果影响颇大,相关的环境氛围,能使展览工作获得身临其境的效果。“十三行博物馆”选址当年十三行夷馆所在地——现文化公园,将是最佳方案。理由是:

  1. 具有遗址真实性意义

  文化公园是十三行夷馆区遗址。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这块地一直空着,后出现过一些小街小巷。遭日机轰炸后,清理场地办过华南地区土特产品展览。得亏兴办公园,有幸保留了不少十三行时期的夷馆遗址。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之一,就是特别强调真实性。遗址能给人“真正”、“真实”的感觉,给人“确实”、“可信”的印象,还能给人有“原初”、“最初”的意思。遗址积淀着相关历史信息,历代叠加物,也具有相关的文物价值,可让人们“读”出这一历史长卷的各个章节,不仅仅只是原初的真实情况。博物馆作为学术研究基地,通过收藏和研究文物古迹,承担文化延续的使命。

  2. 具有现场示范性功能

  文化公园现为一块被高层建筑鲸吞而残存下来的开阔地,尚有十三洋行夷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遗物留存,亟待进行有效保护利用,不然极有可能近期就会遭遇彻底的毁灭。如当年的美国花园遗址,半条同文街、半条靖远街及其牌坊遗址,部分洋行商馆前半截遗址,尚可明确加以标志铭记,以资纪念展示。博物馆是历史遗存最为知心痴情的保护者,可以有效地守护脆弱的历史遗存,并抑制房地产商进一步对遗址地带的鲸吞蚕食(图2)。

  3. 具有枢纽性组织作用

  文化公园设置十三行博物馆,有利于保护遗址环境的完整性及关联性。“风荡彩旗飘五色”(清·叶詹岩《十三行诗》)的十三行夷馆是整个十三行时期代表性的历史景观。围遶夷馆区的涉外买卖街、货栈、公行、海关、码头、炮台以及后期的租界领事馆等等都能于此博物馆找到相应的位置关系,有利于形成保护的完整性意念,有利于用正确的方式清理开放,而并不需另行“大拆大建”。

  4. 具备核心体辐射作用

  十三行属于全广州以至全广东,有必要将十三行博物馆纳于全市、全省视野。分布在全市、全省与十三行相关的商埠文化遗址、遗存——古村落、古塔、古寺、古祠、墓碑、海关、会馆、税口等等,已共同构成了一个“泛十三行”文化圈,其核体部分当为夷馆建筑群及其周边的历史街区。将十三行博物馆建在夷馆遗址区内则能发挥“核体”的辐射作用,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图3)。

  5. 具有现成的展览条件

  文化公园现有状况很适合开设十三行博物馆。场地规模适中、现有园林建筑本身就是按展览馆建筑形制设计建造的。园林道路基本上已成为与大型展览建筑群配套的路网,大面积园林地面的铺装,众多周边公共服务建筑的出现,完全适应大规模人流集聚与疏散的要求。虽文化公园内的景观建筑早已商业化、商场化,早已失去幽深、生态化的园林特质,倒是为开展博物馆活动提供了来往交通、客源聚集、参观服务等相适应的环境条件。

  6.继续发挥公园的功能

  将文化公园改设博物馆,并没有削弱公园固有的社会化、生态化功能。转型的过程中,说不定还能增加原址的緑化率,减少原址的房屋容积率;增加原址的景观容量,减少原址的残缺景象。一些群众性的民俗文化活动——如元宵赛灯会、中秋菊花展、汉城象棋赛、少儿诗朗诵、粤剧粤曲私火局、新春舞龙舞狮等,照样可以持续进行;且因博物馆的开放型特质,定会开展得更加火热频繁。十三行文化准确的定性定位输入,还会引发更多国际性的商务活动、国际性的学术活动在此开展,使这个积弱积贫多年、只求谋养退休职工而惨谈经营的市级公园焕发出新鲜的生命力。

             三、 十三行博物馆的建造——改名就行

  选址科学合理,建造也将是很节省的。建设博物馆不一定要大把大把地烧钱,利用旧建筑,胜过盖新楼、建新馆。利用各种各样的旧建(构)筑物——比如旧有的民居、祠堂、商店、工厂、办公楼、船港车站、地下室、炮台、防空洞、火车皮、料石仓、桥头堡,等等、等等,都可以开办出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来。旧有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真实形象的展品,本身就是一位会说话的讲解员,其四周就是就是当年立体的历史环境。原址、原真、原貌、原环境是博物馆最理想的选址。选址文化公园举办十三行博物馆,操作起来却是异常简单可行之事,而意义和效果却是无与伦比的。“人之为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1. 换牌改名,旧馆新用

  建议选址现文化公园内几个大型的现代展览馆,将其适当改造就行了。位于公园轴线以西的第七展览室是目前唯一尚没有经商的展馆,但其中多个展室已改为儿童活动用房,往日的各种展览活动不常见了。如果将此开辟为十三行博物馆,直接布展就行了。其他展室当前干什么暂时照样干什么,必要时调整作展馆备用。

  2. 配套正名,旧园新用

  博物馆常常实现园林化环境,园林化环境适宜布置博物馆。园林化环境易于保护文物,展览文物易于提升园林的格调品位。两者的互促关系十分明显。现文化公园内的“汉城”原为十三行夷馆前的“美国花园遗址”。虽此“园中之园”毫无汉代历史渊源,然毕竟具有较好的园林景观,可保留作为博览建筑环境配景为好,并供参展人员饮茶休憩、调整行装、候展停歇使用。当然不宜将展览文物放在这么一个“汉风”式的小园林之内。否则,既毁了园林本身,也不便博物馆使用、发展。

  3. 改姓更名,广场新用

  事物的命名向为人们重视,尤其涉及事物的定性定位定格问题、旨在明确宣传主旨的时候。往往一个名称就是一个价值连城的广告词、一个絶佳的旅游形象理念创意解说词,一个关键性的卖点。现公园中心广场是一个造型颇有特色的露天舞台,然长期闲置无用。要发挥固有作用,得开展文化活动或商业活动。如果是前者,将“中心广场”名称变为“十三行广场”名称就行了。不论是办展,还是经商,公园一定得要改“性”、转制才行。这并不影响广大公园职工继续就地工作,只需少部分职工转移开辟其他新建城市公园(先进城市500米内就应该有个公园)即可。

  4.用法更名,景点新生

  “文化公园”既没什么文化个性、也没什么緑化特色,应类似当年市府门前“人民公园”(孙中山时代原名“中央公园”)一样,变成一个开放性的、大众化的、历史性的、四通八达的市民广场——“十三行文化广场”,并设立纪念性标志物(哥德堡来访时,文化局曾表态如此规划)。在此情况下,在真实历史遗址基础上,可以复修半条十三行时期的同文街及靖远街的一座入口小牌坊,作为两处历史景观。罗哲文先生论证:按原址、原材料、原工艺、原型制修复的历史性建筑,同样具有某种文物价值。

  四、十三行博物馆的外延 —— 商旅街区

  博物馆是城市信息中心,是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是重要的旅游参观景点。为了把十三行打造成城市的名片,须以市政府的名义将十三行商埠文化做大做强。“十三行”涉及到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黄埔区、白云区等基层单位,须将分属不同单位的有关遗址地段从全市角度加以整合,打破条条块块的人为分割与制约。建议首先将十三行夷馆遗址地带(文化公园)、十三行路、及其路北的历史街区加以整合统一规划,形成广州名城“十三行历史文化街区”,划定“紫线”加以法定保护。左邻右舍的越秀区也有相关遗址地带,应该积极响应。

  1. 建立十三行商埠文化博物馆群

  西堤是十三行夷馆区的地理延拓,西堤建筑是沙面特区的经营延拓,而沙面也是十三行的遗址延续。据西堤建筑群的历史背景、功能特质与现有情况的有机渊源,宜开辟为广州首个博物馆群——海关博物馆、邮电博物馆、名人陈白沙博物馆、早期商场博物馆等等,与十三行博物馆遥遥呼应。西堤博物馆群在展览内容上也为十三行博物馆的延伸发展,具有陪配村、烘托作用。集群的规模效应,也是不能低估的。

  从另一种角度看,承启公司的商住大楼则是破坏十三行遗址的最险恶者。如果说要该公司对社会作出稍许回报,以赎其不良影响的话,该公司应将临十三行路的大型楼盘底层空间捐献一部分,可做十三行博物展览之用。

  2. 精心打造十三行商务旅游步行街

  现十三行路原为十三行夷馆北侧的一条“涉外街”,类似其他地方的“中英街”。关于这条街的历史故事很多。十三行路构成了一条历史性的坐标参照轴,它的基础就是当年“十三行街”的遗址。这也是任何人不可颠覆的。当前应该组织力量打造成一条具有历史信息内涵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利于开展国际性商贸旅游活动的步行街(图4)。

  销售如外销画、瓷器、广丝、广绣、茶叶等有关十三行旅游纪念性商品。现承启公司经营的批发市场与该路段的历史文化氛围格格不入,其经营方式造成了该路全天候的次序混乱。应改革商业模式,复兴旅游步行街。

  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宣传十三行,很有必要在未来的“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步行街”的东、西两个入口,各修建一座十三行牌坊,作为一个地标、作为一个21世纪的纪念物,锁定十三行路的文化遗产价值,彰显这一历史文化名街。牌坊应采用中西合璧风格式样,同西关骑楼街取得一致,预示十三行的。牌坊本身目前并不算文物,只能说是由一般人兴建的21世纪现代构筑物。但若干年后,经过自然和人文的考验,有可能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正如唐代黄鹤楼被毁,宋代、清代重修的黄鹤楼均有一定价值。越秀山上的楚亭不是“楚廷”之物,只是纪念标记物,现今却成了文物。如是,十三行牌坊要修就得修好,不宜当临时任务应付(图5)。

  穿过牌坊,步入十三行街,现在当然见不到丝毫当年十三行夷馆的踪影——这可是西洋建筑最早传到大陆的样板,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为了弥补这种心理损失,可利用街道地面铺装手法,将“万国旗飘”的夷馆风光落地阴影“铺设”在街面上,由此勾引起人们对当年十三夷馆历史的回忆。光线方位角与太阳高度角的气象特征均符合自然原理。

  3. 永久保护十三行历史文化街区

  线性的十三行街的保护离不开同时保护街道以北成片的街区。现在的桨拦路、和平路、复兴路以及其他迷宫式的南北东西小街小巷,虽然很破旧,但它们是距离十三行时期最近的街道遗产。相比广州其他城区,再也难找到这样完整的历史地段。其中许多商铺还习惯于用“行”命名,不能不说这就是因历史街区的存在而自发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城市趋同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惟有各自的历史街区、传统文化才能显示出该城市的身份和城市的文化文化归属”。给定一个科学、可行、不因领导变动而变动的规划,真正依靠广大群众,历史街区的保护意义、旅游价值,必将会日益显露出来。

  参考资料:

  1. 江滢河.美国藏清代广州文献研究[J].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广州市社科联. 广州市第七次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11. P245-250

  2. 范岱克.西方学者关于广州历史文化的研究[J].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广州市社科联. 广州市第七次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1C1. P230-244

  3. 陈志云.博物馆在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地位、作用[J].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广州市第六次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1.4. P154-157

  4.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苏州宣言》.1988.4.

  5.杨宏烈.广州十三行商埠文化遗址保护利用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7.

  (杨宏烈,广州大学 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