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山仙馆魂兮归来

  【提要】广州行商园林“海山仙馆”在岭南园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选择原真遗址的适当地段,利用“务实”、“务虚”两种可行性手法,再现其园林艺术,纪念其历史文化,很有意义。

  【关键词】 海山仙馆 遗址分析 复兴传承 虚实手法


  广州有近百年“一口通商”的历史,由于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十三行”商人,在其167年的经济社会舞台上,给上下几千年的封建帝国,带来相当有意义的影响。即或在园林营造艺术方面,也萌生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中国古典园林——行商园林。众多行商园林现已灰飞湮灭,只有其中最大佼佼者——海山仙馆在今荔湾湖公园西南一隅留下了部分园林遗址和自然背景。恢复部分传统景观、传承岭南古典园林精华,倍受世人关注。能否让“海山仙馆”魂兮归来?了一个广大民众的文化情结。

  一、海山仙馆的时空坐标定位

  在纵向时间轴上,1830年—1873年间,位于广州西关的大型自然山水式古典私家园林“海山仙馆”,虽然只存活了40来年,但在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却十分显赫。从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的背景条件来看,“海山仙馆”是中国地主经济时代向近代社会海上贸易经济时代转型期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使用管理模式上看,它有别于之前山西晋商庄园式园林和安徽盐商发迹后所经营的徽派式园林,以及此后江浙买办商人的近代园林。海山仙馆是伴随着十三行“一口通商”而兴,且与外商交往所营造的商埠口岸园林,具有半官半民、半公半私、对内(国人)对外(他国人)、半开半闭的使用特质。一个记载了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经济更新的历史名园,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在横向空间体系方面,海山仙馆及其所在的通商口岸和相关的十三行,举国上下,独领风骚;多国之间,声誉远播。从文化形态上看,它处在大陆文化圈与海洋文化圈相切之点,是中西文化相碰撞的产物和牺牲品;在岭南园林中的地位更是卓尔不凡。存活至今的岭南四大古典园林是以耕读文化、隐逸生活为主要包藏内涵的园林,无论经济实力、规模范围,无论在南北园林、中外园林交流方面均不及海山仙馆,“一草一木,备尽华夷所有”。海山仙馆为其真山真水,占地200多亩,开放洒脱之态,“宏规巨构,独擅台榭水石之胜”,是岭南古典园林中的“大哥大”( 图1)。

  海山仙馆在造园艺术成就方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自民国政权转移到岛上后,中国私家园林出现了一个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衰落期。据传说,海山仙馆的最后遗存毁于20世纪50年代。不然,集岭南古典园林艺术之大成者,广纳外来文化之影响者的海山仙馆距离我们并不如今仿佛隔着“万里长城”之遥远。

  深谙行商园林艺术之造诣的莫伯治院士,在他许多著名建筑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灵活运用了精湛的“海山仙馆”园林艺术。如泮溪酒家中的廊桥遗构、北园酒家的水榭画意、南园酒家的望楼云墙,都含有“海山仙馆”风光韵致,给当代人留下深刻印象。正如“十三行”这段历史,“古代史不管,近代史也不管”的状况应该得到纠正一样,广东园林也不应该是断代史,不应该跳过或忽视“海山仙馆”—— 一个被抄没拆卖了的商家“大观园”。

  二、海山仙馆遗址的文化价值

  恢复名胜古迹是社会稳定、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的表现,历朝历代概莫例外。2007年年初的《名城报》报导:南京采用传统城市肌理再造的方法,保护明清街坊景观;苏州启动孙子遗址修复工程,将《孙子兵法》诞生地打造为“城市名片”;上海朱家角治水解难题,重现百年古镇“小西湖”胜景;开封整治河道拟再现宋汴京四通八达的水系风貌,并刻下《重修金明池记》的新碑;海口琼山区修复具有500多年历史的马鞍街,重塑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广东潮州已恢复世上最古老的启闭式浮桥——明代湘子桥及其桥面上的亭台楼阁;云南建水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把建水推向世界;天津恢复核心历史遗迹,让大直沽重现“洋务运动”。……上述事例均涉及到古迹遗址历史文化的原真性保护复兴问题。

  复兴“海山仙馆”不仅是广州人,也是包括世界各地知晓“十三行”那段历史的人们共同的愿望。莫伯治院士指证“海山仙馆”既乃行商园林中的佼佼者。若恢复再现其传统风貌比其它几个行商园林的基础条件都要好——因为其遗构遗址的可考证性具有文物价值、美学价值、名城社会环境价值。

  真实的遗址被破坏或失踪了,不得已另择他地按“文”按图索骥重建,已不足为奇。历史名楼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著名道观永乐宫等,历代新建时亦无不如此。事实证明,择址另建,只要有社会需要的基础、只要作的好,谁也无可非议。“海山仙馆”是广州的名园,也有一张价值极高的全景图传世可资参考。但可能还有许多人一下子难以接受,移址新建方案虽能获得一个完整的“古园”,却担心古园移植水土不服,周边环境方位关系同历史迥异,其效果确实没有足够的把握,我们不妨暂且不表。

  如果像成都“杜甫草堂”,由区区一个普通草堂遗址,逐渐演变为一个城市森林公园,一个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区,原真性、纪念性、艺术性、可持续发展性均得到科学统一,不可谓不成功。这是千百年来地方官民们的贡献。广州或可借鉴?如果说杜甫草堂是“由小做大”的话,因条件不同,海山仙馆则“由大做小”宜无不可。两者都可谓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遗址公园。

  许多“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的荔湾人,对海山仙馆大半个世纪以来的遗址变迁情况心里最有数,对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也感受颇深。他们对再现“海山仙馆”的风韵面貌具有最准确的掂量。

  当年“海山仙馆”就坐落在现荔湾湖公园西南一侧。馆址上“唐荔园”的龙船楼(有莫伯治院士拍摄的遗照为证)遗址还在。上世纪90年代埋没的荔枝涌遗址及荔枝湾连通珠江的“出海口”都是最有说服力的、不移动的历史地理参考地标“点和线”。众多历史画卷、法国人于·埃及尔1844年的摄影图片、大量外销油画等文献也可与此相互印证。将图1与荔湾湖公园(图2)相对照,现公园南门一带土地及湖面、荔枝涌以南的多宝路昌华横街范围内,是为“海山仙馆”遗址无疑。既然是历史遗址(哪怕是很小部分)也就可以按“历史遗址”的身份打造它的文化景观形象,建立起特有的文化地标符号,哪怕恢复一小部分原构,亦可向世人传达有根有据、涵养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帮助人们“回过头去寻找未来”(“look past for future”)。

  三、海山仙馆的文化复兴构想

  传统以何种转换机制孕育当代?年轻学者李敏泉在《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中说:“传统基因与现代元素重组——重构,它既不是回到过去,也不是要步入异域,而是要明确与强化当代在世界现实层面上的历史投影,创造传统与时代共生的‘同心圆’,同心圆越多,干涉图像的‘涟漪’越丰富、美妙……”。海山仙馆的文化复兴就是对这种“同心圆”美学的追求。

  能按原址复原完整名园当然是较理想的复兴模式,如“爱情之园”—— 绍兴沈园、近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私家园林等的复修就产生了较好地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国家名人、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还专门撰文肯定了后者的文物价值。然而不幸的是海山仙馆缺乏上述两园精确的遗址平面图,且整个荔湾湖周边已被高楼围合,按1 :1的比例修复,肯定是不可能的了。为了让“海山仙馆”在其遗址地段留下一片投影,采用“务实”手法修复部分园林建筑,采用“务虚”手法弘扬园林整体文化,则还是可行的。修复著名古建,即使没有历史上的原真价值,也会具有当代的纪念价值和未来的文物价值。

  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经过遗址考证,尽量按历史建筑的规格、材料、营造法式及其景观环境等要求修复古迹的手法,是为“务实”手法。通过命名标牌、放録像、播放音乐、挂原始图画(照片、或地图)、立雕塑小品等,唤醒人们对历史的回顾或记忆的环境艺术手法,是为“务虚”手法。采用务虚手法彰显传承历史文化的佳例就有《唐荔园》。海山仙馆前身含“虬珠圃”,其原址唐代就是游览胜地,南汉为皇家御园。当年两广总督阮元之子阮福与友人来游,十分赞赏这里“荔林夹岸,白莲满塘”风光,十分念及这里的历史名胜。可“惜唐迹之不彰也”,特将“虬株圃”更名“唐荔园”加以纪念,并写下《唐荔园记》。阮元则留下《唐荔园》长诗,画家陈务滋留下“唐荔园”

  画卷。阮元父子为保护传承一方胜迹采取瞭如此“务虚”的保护举措,也是一种伟大的贡献。当今“海山仙馆”的复兴不妨亦可运用“命名”的务虚方法 —— 此乃被动无赖、但也相对可行、为善为真的手法彰显胜迹之美。

  属于海山仙馆一部分的唐荔园遭受重创后的40年,进入了二十世纪50年代。因有心人(莫灼明等人)为保留这一名胜的历史文化根脉,继续坚持沿用“唐荔园”之名,经营这块园中之园,有幸保留了相当部分的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信息,避免了名园遗址惨遭彻底破坏和覆灭的命运(图3)。

  莫灼明先生建议以维护整个荔湾湖公园的物质架构作为文化的躯体,对其输入“海山仙馆”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公园抽象空洞的物质躯殻藴含有鲜活的精神灵魂。其中絶大部分只须用“务虚”的手法就能使海山仙馆“借尸还魂”,让这块拥有一千多年园林史的历史地段文脉相承。这样的文化定位方案与现代公园功能不存在任何冲突之处,反而提高了公园的文化档次,使一个底藴浅薄、内涵空泛的抽象的公园变为有文有史、有思想境界的风景名胜。

  其实,此处“务实”复兴的手法也是十分经济可行的。公园内现有景观特色因历史、地理等缘故,仍多多少少保留有当年海山仙馆“妙有江烟水意,好景天然包藏”的环境遗韵;在此基础上“略成小筑”加以标点,就能“足征大观”也。另稍加建筑细部装饰,重新演绎园林空间,极易获得“喜从新构得陈迹”(清阮元“唐荔园”诗)的效果。

  当年海山仙馆的正大门(或住宅大院大门)位于现公园南大门(图4)以南。南大门前荔枝涌以南的土地现已被大量西关古民居占满。它们是与行商园林时间差值最小的“历史背景”,而且其中还有与海山仙馆存在近亲血缘传承关系的名园“小画舫斋”。将计就计给予传统民居成片保护,将是十分正确的决策。如是,条件只允许在现公园南大门一带树立海山仙馆标志性景观构件或小品。如果在此能恰到好处地复建一个原海山仙馆的历史景物作为入口象征标志,则是很理想的事。

  根据拓扑几何学中二维、三维空间拓扑不变量定理(不必强调闭合线路形状、大小逼真的要求)来理解、传承“海山仙馆”园林艺术,重组景点路线,只要能明确体现“池广园宽、红蕖万柄、风廊烟溆、迤俪十余里”为岭南园林之冠的特色(图5),就是很适当的了。景区景点之间、堤岛之间多用游廊、小桥加以联络,既回归了传统名园,又延续了游览路线、丰富了景观层次。古今咸宜、进退佳胜。

  在景点立意命名上,应多撷取原海山仙馆亭、台、楼、轩等富含诗、文、画、题咏等点景手法来构思意境。如“眉轩”、“雪阁”、“小玲珑室”、水榭、文海楼、戏台等大量上品题名,匹配“轩窗四开,山水廊庑回缭”的景观设计,结合展览活动,大可营造出“藏古辑今,崇文好艺乐技”的氛围。公园现有建筑细部构造上的缺失或肤浅,正好可用当年海山仙馆中的文字图案、材料工艺及室内外家具设施来加以充实和填补。适当地点添置一座小巧玲珑的五层石塔或高台雪阁等原物复制品,

  可供现有贫乏无味的土山石丘顿生风光,“苍岩翠岫”、“松榆蓊蔚”。原属于海山仙馆内的古石“软云”应“物归原主”(图6)。

  为获得最真实的历史景观背景,最为经济、生态的手法是大量种植有地方特色的乔灌藤草等亲水性植物。在现有硬化地面和硬质景物所占比例很大的情况下,岭南絶色:红荔白荷浓荫,应积极加以维护扩展,充分再现“千树荔枝四周水,江南无此好江乡”(张维屏诗《广州松庐诗钞》)的景象。

  四、海山仙馆魂兮归来不是梦

  同治十二年(1873年),海山仙馆终结。如同一曲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时时萦绕在广州人的心头。100多年的历史积淀,“海山仙馆”早已成为岭南园林艺术审美对象中的经典。

  在一个公园緑地投资比例并不大,人均拥有公园用地很少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有必要复兴像“海山仙馆”这样的古典行商园林,“圆”广大市民、国内外学者、十三洋行的传人一场“甜蜜的梦”。“海山仙馆”呼唤当今的潘仕成、阮元父子。如此,“魂兮”或能归来!

  当年园主潘仕成捐出很多钱财兴办了不少公益事业,得到了皇帝和百姓的好评。现今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有益于全社会的事业,谁愿为之?当年阮元父子为彰显历史文化“唐迹”,将南海人邱熙建的“虬珠圃”更名为“唐荔园”,“喜从新构得陈迹”。当今,可否有某大官或大官之子,再来彰显“海山仙馆”?[XCH7.tif]

  据报导:南京有当代房地产富商投资博物馆事业,一者实现了个人的艺术嗜好,二者也有利于社会公益事业。江苏同里镇企业家陈金艮先生自幼热爱中国园林,发达之后修建了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静思园(图7)。用他的话说,我造园是为了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广州十三行时期是中国第一商埠、“天子南库”,行商最有钱。今天,广州发达了的房地产商多得很,可有谁愿意掏钱来修园?让广大民众共享改革开放的好处?又有何制度能创造一定的环境条件,让这些当今的潘仕成们能回报社会,多多造园积德?

  注释

  〔1〕黄佛颐编篡《广州城坊志·荔枝湾》卷五记:海山仙馆“宏规巨构,独擅台榭水石之胜者,咸推潘氏园。园有—山,冈坡峻坦,松桧蓊蔚。石径一道,可以拾级而登。闻此山本一高阜耳,当创建斯园时,相度地势,担土取石,壅而崇之。朝烟暮雨之余,俨然苍岩翠岫矣。一大池,广约百亩许,其水直通珠江,隆冬不涸,微沙渺弥,足以泛舟。面池一堂极宽敞,左右廊庑回缭,栏盾周匝,雕镂藻饰,无下工致。距室数武,一台峙立水中,为管弦歌舞之处。每于台中作乐,则音出水面,清响可听。由堂而西,接以小桥.为凉榭,轩窗四开,一望空碧。三伏时,藕花香发,清风徐来,顿忘燠暑。园多果木,而荔枝树尤繁。其楹联曰:荷花世界,荔子光阴。盖纪实也。东有白塔,高五级,悉用白石堆砌而成。西北一带,高楼层阁,曲房密室,复有十余处,亦皆花承树荫,高卑合宜。然潘国之胜,为其真山真水,不徒以有楼阁华整、花木繁耨称也”(俞洵庆《荷廊笔记》)。

  〔2〕莫伯治.广州行商园林[J]. 艺术史研究第三辑,2003.P457

  〔3〕任  军.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庭院[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7.P1

  〔4〕广州荔湾区文化局、广州美术馆.海山仙馆名园拾萃[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P12~15

  〔5〕陈泽泓.南国名园 海山仙馆[J].广州市荔湾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别有深情寄荔湾(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P56

  (杨宏烈(1946-)男,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伟昌、邱燕,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