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节 海洋生物学家瞭解的南海海洋生物资源

  我国海洋鱼类十分丰富,并具有明显的特点:1. 鱼的种类多。中国海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近40个纬度。生活在中国海的鱼类旣有暖水性的,也有暖温水性和温水性的,黄海北部有冷水性鱼类。南海的许多鱼类则与印度洋鱼类相似,因此,我国海洋鱼类的种类位居世界前列。2. 高产鱼种类少。中国海水文气象要素差异大,季节变化亦大,因而适应多种鱼类生活,但也因此不能出现巨大的单一鱼类群体。除少数鱼种年产量在30万吨以上外,大多数鱼种的年产量约在5万吨以内。3. 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由于我国近海饵料丰富而广泛,因而缓和了鱼类之间的食饵竞争,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饵料基础的丰富也使鱼类的食性比食性单纯的高纬地区鱼类复杂得多。有的鱼旣食浮游生物,也食底栖生物。鱼种间关系复杂。4. 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7月产卵。产卵场则广泛分布于江河入海口,近岸浅滩处及离岸较远处等内外水域。5. 分布比较集中。中国海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鱼种,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局限,水平洄游范围较小。如大黄鱼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60米,小黄鱼在深于100米的海域不多见。在100~200米深的海域则生活一些暖水性的鱼类。各种鱼类多麋集在大陆架浅海水域,渔产分布比较集中。

  有关南海海洋生物资源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从海洋生物学家那里得到瞭解①。 

  南海海洋生物资源种类很多,主要海洋植物是海藻,海洋无脊椎动物有棘皮类的海参、海星和海胆,腔肠动物有珊瑚和海蜇,多毛类有沙蚕,贝类和头足类软体动物,甲殻类的虾、蟹等;脊椎动物有各种鱼类,还有海龟等爬行动物和鲸、海豚等哺乳动物。它们有的可供食用,有的可供药用,有的可作工业原料,用途甚广,资源丰富。据统计,南海的底栖动物达6000多种,南海的鱼类2000多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栖息约1000种以上鱼类和多种其他游泳动物。

  1. 海藻资源

  南海有丰富的海藻资源,经济价値较高的,有褐藻类的马尾藻、羊栖菜;红藻类的紫菜、江蓠、海萝、鹧鸪菜、海人草、麒麟菜等。

  马尾藻俗称海茜、海底藤、海藻、海草、玉草、茜米、龟鱼茜、牛尼茜、台茜等。南海北部沿海产马尾藻种类较多,估计有50种以上,已知的约有30多种。常见的种类有铜藻、裂叶马尾藻、匍枝马尾藻、亨氏马尾藻、半叶马尾藻、鼠尾藻、瓦氏马尾藻、羊栖菜等。产量大,分布广;多盛产于沿岸多砂石底的浅海海湾区域,冬春季是繁茂生长期。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以马尾藻作为药材和食品。在现代,马尾藻是褐藻胶工业的重要原料,可以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碘和氯化钾等。马尾藻也是很好的农田海肥。个别种类可作食用、饲料和药用。中药上的“海藻”,就是多种马尾藻,特别常用的是羊栖菜。据《本草纲目》上记载,羊栖菜有主治“瘿瘤结气”、“利小便”、治疗奔豚气、脚气、水气浮肿、宿食不消等功用。

  褐藻类的海带和红藻类的紫菜,是我国当前海藻养殖的主要对象,它们是经济价値较高的副食品,还可作药用,治高血压等。海带属冷温带性种类,南海也有养殖,但远不及紫菜养殖。我国进行紫菜养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南海北部沿海的紫菜,主要有:圆紫菜、绉紫菜、长紫菜、坛紫菜、广东紫菜、越南紫菜等种。冬春季紫菜叶状体喜附着生长于潮间带的礁石上,春夏季紫菜丝状体寄生于死贝殻内。过去多引殖福建产的坛紫菜,近年来已人工培殖成功珠江口附近生长的广东紫菜。广东紫菜具有耐高温、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等优点,是适宜南海北部人工养殖的种类。紫菜作为食用和药用,历史悠久,唐朝孟铣的《食疗本草》中就提到紫菜,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紫菜能“主治热气烦、凡瘿结积块之病,宜常食紫菜……”。江蓠是很有人工养殖前途的经济海藻。南海北部沿岸江蓠属种类有23种,主要经济种类是江篱、缢江蓠、扁江篱、凤尾菜等。

  江蓠俗称海面线、发菜、海菜和粉菜等。多生长于肥沃平静的浅海海湾内各种基质上。全年都能生长、主要成熟季节为夏季。江篱是我国海藻胶浆工业的优良而重要的原料之一,用于提取琼胶;药用主治肠热病,养胃滋阴。

  海萝俗称红菜、赤菜、鹿角菜、胶菜、红毛菜、石花菜等,主要有海萝和鹿角海萝两种。分布很广,主要生长在中潮带和高潮带下部岩石上,常成群丛生,成熟期12~4月。

  海萝体内含胶质很多,可提取胶浆,用作丝绸纺织品浆料的主要胶质原料,广东名产云纱就是用海萝胶浆做浆科的。海萝也是常用食品和草药,主治风湿病和关节酸痛。 

  鹧鸪菜和海人草是著名的驱虫药用海藻,可驱除蛔虫、鞭虫、螩虫。鹧鸪菜俗称蛔虫菜、乌菜、石疤,主要生长于粤东闽南海河口附近的中、高潮间带岩石上、防波堤上和红树林树皮的阴面,成熟期在冬春季,采集期为3~4月。

  海人草主要分布在东沙群岛和澎湖列岛,以东沙群岛的质量最好,产量也多。海人草生长于大潮线下2~7米深处的珊瑚碎块上,成熟期8月,采集期8~3月。海人草是经济藻类中较突出的一种,藻体丛生,高约20厘米,暗紫红色,软骨质,有不规则的二叉分枝,茎部因分枝早脱落而裸露,固着器呈盘状。除用以驱蛔虫外还可治肺病、皮肤病等。在西沙、中沙群岛珊瑚礁礁盘上生长的藻类约有400种,常见的有蔗藻、总状蕨藻、团扇藻、网胰藻、乳节藻、棉絮藻、匐扇藻、松藻、刚毛藻、石灰藻、仙掌藻、法囊藻、喇叭藻、粉枝藻、麒麟菜等。麒麟菜属主要有麒麟菜、琼枝和珍珠麒麟菜,其中的琼枝是重要的海藻胶浆工业原料,也可以提取琼胶。琼枝生长在珊瑚礁环境中,并以石珊瑚作为它生长附着的基质,常繁殖于大干潮线以下1~2米的碎珊瑚块上。琼枝主要产于海南岛东南部至澎湖列岛一带的珊瑚礁岸礁中,在海南岛东岸已将琼枝作为主要的养殖对象。

  麒麟菜是南海诸岛重要的珊瑚礁经济藻类,仅西沙群岛每年生产干品达300多吨。

  2. 海参、海蜇、虾和蟹

  海参是名贵的海产食品。海参生活在海底各种底质上,只是不栖息于红树林附近。它们摄食有机质碎屑和微小生物,如硅藻、有孔虫、放射虫、桡足类、介形类和腹足类。海参种类繁多,形状各异,有的呈蠕虫状,有的呈圆筒状,少数呈萝卜状。各种海参生活习性也有所不同,有的在海底迟笨地匍匐、潜伏、吸附在礁石或其他底质上,有的能游泳,有的有冬眠或夏眠的生活规律。它们受到刺激时,参体强力收缩,压迫内脏从肛门排出来,这叫做“排脏”现象。再生力强,有的横切成二、三段,每一段可再生一条完整的海参。有的海参与潜鱼共生,潜鱼从泄殖孔钻入海参体内,昼伏夜出,又帮助海参清理体内排泄物。南海最主要的食用海参是梅花参、白尼参(二斑参)和黑尼参。最大的梅花参,长可达l米,宽11厘米以上,晒干有7~8两,有“参中之王”之称,由于背面有梅花瓣状的突起,因此叫做梅花参;又因状似菠萝,且呈橙黄或橙红色,又称菠萝参。白尼参体肥,扁卵圆形,呈浅黄褐色。乌尼参体宽厚,乌黑发亮,两端圆钝,呈扁椭圆形。除海参外,棘皮动物还有海胆、海星,有的可食用,有的可药用,另有一些有毒。海胆的生殖腺可以制酱,俗称“海胆膏”,是高贵的营养品。珊瑚礁洞穴内有一种著名的石笔海胆,殻很坚厚,长着粗状的褐色大棘,大棘经加工后可制烟咀,所以又称烟咀液胆,据说大棘磨醋可治耳炎。另一种喇叭毒棘海胆,看去好像全身开满小花,背緑边白,基部是紫色喇叭状的棘,棘刺着人,毒液进入体内,轻则头晕目眩、心跳加速,四肢无力,呼吸和说话都困难;重则引起死亡。著名的有毒海胆还有刺冠海胆,在它聚集的地方,鱼类也较少。

  珊瑚礁沙底或沙泥底常栖息着贪食的海星,它掠食软体动物和海胆、蛇尾等棘皮动物,长着五六个以至40多个的腕,摄食方式有二,一是把捕获物整个呑入口内,再吐出剩下的残骸;一是把腕包围食物,翻出自己的胃消化肉质而弃掉残骸,因而能掠食比较大的动物。镶边海星、眞五角海星、蔷薇海星等煮水口服,可治甲状腺肿大。

  海蜇是体型较大的浮游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南海北部常见的食用海母有四种:根口水母科海蜇属的海蜇(俗称水母、白鮀、红鮀、白蜇、红蜇)和黄斑海蜇(荔枝鮀、花蜇),以及叶腕水母科的叶腕海蛰(粉鮀)和拟叶腕海蜇(粉院)。其中以海蜇分布最广,产量最多。泰国湾也盛产海蜇。

  海蜇是沿岸暖水性大型水母,成体行浮游生活。在风浪平静、多云、阳光不太强、阴天时,一般漂游于海洋上层,遇暴风大浪或阳光过强,一股下沉于下层。海蜇的摄食方式比较特殊,在腕翼上有许多吸口,靠吸口周围的许多小触指捕取食物,小触指上具有许多能分泌消化酶的腺细胞和刺胞,刺胞能放射出有毒的刺丝杀死小型动物,主要食物有硅藻、甲藻、纤毛虫、有孔虫以及挠足类、端足类等小型浮游甲殻类以及其他浮游幼体和小鱼等。食物进行体外消化,然后由吸口吸入,经各分支水管进入胃腔。海蜇常与水母、虾和玉鲳共生,海蜇在海上漂游时,这些小虾小鱼就随之栖息于海蜇伞下和口腕周围,受到海蜇保护,每当有外物或敌害接近时,这些小虾小鱼立即躱入并触动海蜇,引起海蜇立即收缩伞部,并把这些小鱼虾包蔽在伞腔和各口碗内,海蜇也下沉深处以逃避敌害,它们彼此受益,相互依赖。

  海蜇每年春季繁殖生长于河口海湾,随着西南风出现和暖流加强,成体由西南向东北沿海漂浮北上,分布于水深40米内浅沿岸一带。东北季风兴起又随着漂浮南下。北部大陆架主要海蜇渔场在粤东韩江口外,春汛(4~7月)捕捞伞径30~40厘米的北上的春海蜇,秋汛(8~10月)捕捞伞径50~80厘米的南下秋海蜇。黄斑海蜇是热带性大型食用水母,整个南海都有分布,是广东沿海的主要捕捞对象,渔期与海蜇相同。叶腕海蜇和拟叶腕海蜇也是广布南海的大型食用水母,也是捕捞的主要对象,但拟叶腕海蜇产量较少。

  海蜇可供食用和药用。加工制品,称为海蜇皮,是著名的海味和出口商品。海蜇具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降压消肿的功能,主治气管炎、哮喘、高血压、胃溃疡等症。

  南海海域生活着许多甲殻动物。

  浮游甲殻动物的毛虾、莹虾、磷虾是经济鱼类的重要天然饵料,有的也可食用。对虾科的对虾、新对虾、仿对虾、鹰爪虾等经济价値较高。龙虾也是经济价値高的大型虾类。南海具有较丰富的虾类资源,年收获量约15~20万吨。主要虾类渔场在泰国湾、马六甲海峡附近沿岸海区。南海北部的珠江口海区,也是较重要的虾类渔场。毛虾是十足目樱虾科毛虾属,主要种类有日本毛虾、红毛虾、锯齿毛虾和中国毛虾。毛虾体长一般20~40毫米左右,是大型浮游动物,主要栖息在沿岸浅海,每年春、夏季大量在河口和海湾繁殖,繁殖力强、生长迅速、产量大。毛虾是著名海产食品,除鲜食外,还制成千虾酱、虾皮等。

  莹虾是樱虾科虾属,体长一般在10毫米左右,是浮游生物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种类有宽腹莹虾、刷状莹虾、中华莹虾和正型莹虾等。生物量以春、夏季最高,主要出现在近海区,秋季以后生物量显着下降,高生物量区从近海移向中部海区。

  磷虾属于亚磷虾目磷虾科,也是海洋浮游生物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种类有宽额假磷虾、中华假磷虾和太平洋磷虾等。磷虾个体较小,一般体长10~20毫米。宽额假磷虾是南海北部海区的主要种,最高生物量出现在秋季的粤西中部海区,繁殖期在秋、冬两季。磷虾可供食用,除鲜食外,常制成虾酱作调味品。磷虾也是经济鱼类和鲸类的主要天然饵科,它的数量分布情况常对经济鱼类的资源和洄游有影响。

  对虾是大型虾类,体长100~300毫米。主要种类有墨吉对虾、中国对虾、长毛对虾(均称大虾、白虾、明虾、红虾)、日本对虾(竹节虾、斑节虾)、短沟对虾(丰虾、凤虾)、斑节对虾(草虾)和宽沟对虾等。主要栖息在泥砂底质的浅海区,广布南海北部。广东沿海鱼塭养殖中,墨吉对虾也是主要养殖对象。南海南部主要种类有墨吉对虾、印度对虾、斑节对虾、短沟对虾等10多种,产区以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沿岸为主,尤以马六甲海峡南部为最高。对虾是名贵食品,经济价値高,在渔业上占有重要地位。

  新对虾是比对虾稍小的中型虾类,主要种类有:近缘新对虾(中虾、赤爪虾)、刀额新对虾(芦虾、沙虾)、周氏新对虾(黄虾、麻虾、芝虾)、独角新对虾、中型新对虾、黄新对虾等。主要栖息在珠江口等河口沿岸浅海区。新对虾也是重要经济虾类,产量较大,干制品是名贵海味“虾米”。

  仿对虾是中小型的对虾,主要种类有:长额仿对虾、小仿对虾、角仿对虾。仿对虾俗称九虾,产量较大,供鲜食和干制虾米。

  鹰爪虾也是中小型虾类,体长约60毫米左右。主要种类有鹰爪虾、黄褐鹰爪虾、剑额鹰爪虾、澎湖鹰爪虾。南海北部分布较广,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粤西近岸海区。鹰爪虾俗称厚殻虾,是近海渔业的重要经济虾类,干制品是名贵海味“金钓虾米”。

  此外,南海北部沿岸浅海还有小型对虾类中华管鞭虾(红虾)、须赤虾(厚殻虾)等。南海南部还罗氏沼虾,又称淡水长脚大虾、马来亚太虾,体长达3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虾类之一。罗氏沼虾的幼体必须在半咸淡水域生长,是沿岸或淡水区域养殖的对象。

  龙虾广布于南海南、北部和中部岩礁、珊瑚礁海区,主要隐居于礁石洞穴里,以小型动物为食。以密毛龙虾、杂色龙虾为主。龙虾个体大,最大体重可达10公斤,肉味鲜美,是上等海产食品,殻可制美观的工艺品。

  南海北部常见的蟹类有:短桨蟹、短眼蟹、豆蟹、扇蟹、绵蟹、银光梭子蟹、磁蟹、玉蟹、关公蟹、馒头蟹、黎明蟹、蛙形蟹、蜘蛛蟹和菱蟹等,形态多种多样,但主要经济种类只有三疣梭子蟹、远游梭子蟹、红星梭子蟹、锯缘靑蟹、异齿蟳、斑纹蟳和日本蟳等。锯缘靑蟹俗称水蟹、肉蟹、膏蟹,主要栖息于盐度较低的潮间带和沿岸浅海泥砂质底部,是质量最好的食用蟹。梭子蟹主要栖息于近海泥砂质底部,在港湾和河口附近数量比较多,是主要的经济蟹类。蟳也是梭子蟹一类,常栖于泥底海藻之间,也是重要的食用蟹类。

  珊瑚礁生境为隐居的甲殻动物提供多样化的栖息环境。在西沙群岛,已知大型甲殻动物约350种,其中珊瑚礁蟹类有180多种。这些种类大都体型细小,形态色彩多种多样。它们或以珊瑚礁中各种洞穴缝隙为栖息隐蔽场所,或与各种生物共生。例如:斑纹光背蟹专门在海参触手间生活,有的蟹在砗磲体内共生,岩虾与海葵共生,寄居蟹也很多,它们以各种螺殻作护身殻。

  3. 贝类和头足类软体动物

  南海自大陆架到珊瑚礁群岛以至深海,栖息着种类繁多的贝类,经济价値较大的有鲍、牡蛎、贻贝、蚶、蛤、珍珠贝、马蹄螺、蝾螺、凤螺、宝贝、砗蟝等。

  鲍鱼实际上不是鱼,是属于软体动物腹足纲的贝类,又称九孔螺。南海北部常见的种类有耳鲍、羊鲍、杂色鲍等。鲍多栖息在潮下带浅海的岩礁上,用足紧紧地吸附着岩礁。一个贝殻长约15厘米的鲍鱼,约有200千克的吸着力,因此它能忍受海水的冲击;捕捞时必须乘其不备突然捉住,否则很难把它从礁岩上取下。鲍鱼主要以藻类为食,常生活在盐度较高、潮流通畅、藻类丛生的海域。鲍肉是著名的海味,鲍殻是常用中药“石决明”。

  牡蛎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牡蛎科,南海北部沿海约有18种,其中近江牡蛎、密鳞牡蛎、僧帽牡蛎、长牡蛎等是重要的养殖种类。南海南部泰国湾和巽他大陆架近海也有牡蛎养殖。牡蛎是近岸常见的附着贝类,一般附着栖息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0多米的岩石等基质上。牡蛎俗称蚝。近江牡蛎栖息在河口潮下带,个体较大,是广东珠江口附近历史悠久的主要养殖对象。唐朝的《岭表録异》载:“水淡则蚝死,太咸则蚝瘦,大约淡水少处蚝易生,咸水多处蚝易肥。”牡蛎生活于咸淡水交汇之处,南海北部和台湾海峡,我国粤、桂、闽、台等省区沿海,适于养殖牡蛎的滩涂、港湾很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牡蛎经济价値高,肉旣可鲜食,又可制成蚝豉、蚝油,是名贵海味。牡蛎殻和蚝珠是常用的中药。

  贻贝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柱目贻贝科。南海北部近海种类较多,约有20多种,是沿海常见的附着贝类,常附着栖息于低潮线至水深5~6米的水流通畅的岩石等基质上。贻贝是著名的海产食品,干制品叫淡菜。南海北部主要种类是翡翠贻贝,它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是重要的人工养殖对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南海南部巽他陆架海区也有出产。另一种寻氏短齿蛤,俗称“薄殻”,是一种小型贻贝,在沿海是重要的养殖贝类,产量极大,肉味美,可供食用,也用作饲料和农田肥料。

  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列齿目蚶科。南海北部沿海种类也较多,约有10多种,栖息于近岸浅水粉砂软泥滩涂底部。其中泥蚶和毛蚶是重要的采摘和养殖对象。蚶肉供食用,蚶殻供药用,即中药“瓦楞子”。

  蛤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眞瓣鳃目。蛤的种类很多,重要的有帘蛤科的蛤仔、文蛤、日本镜蛤、靑蛤、蛤蜊科的西施舌,主要栖息于潮间带和近岸的浅海泥沙底质区。蛤类都是常见的海产食品,南海南北部均有出产。有些种类的贝殻如文蛤殻是常用的中药“蛤殻”、“沙扒殻”。此外,中国緑螂(大头蛏)和蓝蛤(红肉、白蚬)都是南海北部沿岸产量相当大的小型养殖贝类,供食用、饲料或作农田肥料。重要的贝类还有江珧、红螺、泥东风螺、香螺、玉螺、泥螺、海兔等。

  盛产于北部湾的还有日月贝(飞螺)、珍珠贝。

  日月贝包括日本日月贝和长肋日月贝两种,属扇贝科。殻薄形圆如扇,上殻红色,下殻白色,故名日月贝。栖息于水深15~20米沙或沙泥质底部,静止时平伏海底,常在水中迅速移动,所以称“飞螺”。全年都可生产,以3~5月为主,日月贝的闭殻肌发达,味道鲜美,干制品称“乾贝”或“带子”,是名贵的海产食品。

  珍珠贝种类较多,主要有合浦珠母贝、大珠母贝、珠母贝、解氏珠母贝、企鹅珍珠贝等。其中经济价値大的养殖珠母贝主要为合浦珠母贝和大珠母贝。北部湾北部浅海,是合浦珠母贝的重要产地。合浦珠母贝主要栖息于水深5~10米沙泥质底部,常以足丝附着在石上,产卵期5~9月。我国著名的合浦珍珠,就是合浦珠母贝的天然产物。自汉代就已采捕,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目前,合浦珠母贝已能人工育苗和进行人工养殖育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沿海建立了许多珍珠养殖场,进行人工养殖和育珠生产。珍珠是名贵装饰品和名贵中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値。贝肉鲜美,是名贵食品。贝殻以及加工的珍珠贝殻粉,都作中药。

  大珠母贝是大型珠母贝,殻高达20多厘米,主要栖息于水深15~20米的礁石上,常以足丝附着在礁石或海铁树上。主产海南岛西北部沿海。目前大珠母贝已能人工育苗和进行人工养殖。其贝殻较大,是贝雕工艺的著名材料,也是中药“珍珠贝殻粉”的原料。

  南海南部泰国湾和加里曼丹沿岸,也有珍珠贝的出产。

  南海中部的珊瑚礁群岛为软体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环境。有些种类栖居于珊瑚礁礁石间或裂缝中,有的种类固着在礁石表面,有的种类钻孔穴居于礁石内或石珊瑚骨骼内。许多种类的贝殻造型奇异,色彩绚丽,引人俯拾观赏留念。很多种类是肉味鲜类的食品,有的贝殻有较高的经济价値。据调查,西沙群岛栖息有软体动物约500种,腹足类最多,约300种,主要有宝贝科、芋螺科、骨螺科、凤螺科、马蹄螺科、蟹守螺科、笔螺科、笋螺科等种类。其次是双殻类,主要有砗蟝科、蚶科、贻贝科、珍珠贝科、帘蛤科、樱蛤科等种类。常见的马蹄螺有大马蹄螺、塔形马蹄螺,斑马蹄螺、尖角马蹄螺等。经济价値最高的是大马蹄螺。俗称公螺、又名高潄贝,多栖息于数米深的岩礁穴隙间,以海藻为食。殻大,高达140毫米,贝殻珍珠层坚厚,可作贝雕、钮扣原料和作中药。贝殻硏粉极光滑,是珍贵的油漆涂料调和剂。马蹄螺肉质优良鲜美,是上等海味食品。

  珊瑚礁中常见有金口蝶螺和带蝾螺,它们栖息于低潮线下海藻繁茂的礁石下面,金口蝶螺数量较多。蝾螺的贝殻坚实,珍珠层厚而非常光亮,可供作贝雕工艺材料和代替珍珠粉做中药。蝾螺的厣也很坚厚美观,除观赏外,亦可作中药,称为云母石、水云母、文武石、催生子、锚沙、郞君子。蝾螺肉可供食用,并加工作罐头食品。海南岛岸礁区所产的夜光蝾螺、俗称夜光螺,个体大,是珍贵的工艺材料。

  在珊瑚礁间藻类丛生的砂沟上,可见到凤螺。常见的大型种类有蜘蛛螺、水字螺和瘸平顶蜘蛛螺。它们的贝殻较大,殻口具鲜艳瓷光,贝殻边缘有爪状长棘,形状很像笔架,所以俗称“笔架螺”。肉可食,贝殻可作观赏和贝雕工艺材料。常见的小型种类有斑凤螺、篱凤螺和花凤螺。篱凤螺殻口呈鲜红色,又称“红口螺”。它们也是经济价値较高的贝类,肉可食,殻口美观可供观赏。

  宝贝是栖息珊瑚礁生境的主要贝类,种类很多,我国西沙群岛就有40多种。宝贝的贝殻表面都有一层极为光滑的珐琅质,色泽鲜艳并具各种花纹。活动时外套膜包住贝殻。宝贝昼伏夜出,白天藏匿于礁石洞穴或孔隙里面,晩上出来活动觅食,以珊瑚虫、有孔虫和小的甲殻动物为食。宝贝雌雄异体,夏季交配产卵,产块状卵群。亲体有护卵本能,伏卧在卵群上:保护卵至孵化为止。宝贝中最名贵的是个体较大的虎斑宝贝,其他常见的种类有山猫眼宝贝、肉色宝贝、卵黄宝贝、阿文缓贝、货贝、环纹货贝、蛇首眼球贝等。有些种类贝殻色彩异常美观、逗人喜爱。

  宝贝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搜集利用,古代不少民族都以宝贝作货币使用。汉字“贝”字就是以宝贝的象形演化而成。宝贝多作观赏的收藏珍品,肉可食,贝殻可作中药,药名“贝齿”、“紫贝齿”、“白贝齿”。

  砗蟝是热带珊瑚礁的典型贝类,也是双殻类中个体最大、寿命最长的贝类。贝殻大者长可达l米,重约300千克,可生活80~100年。主要栖息在低潮线以下浅水礁池的礁石间,以足丝固着在岩礁的缝隙内或附着在坑漕的礁石上。砗蟝张开双殻,露出蓝色、褐色等花纹多彩的波状外套膜。外套膜内缘有许多突起的水晶体构造的“眼”,外套膜表皮下面组织内繁殖有很多共生的虫黄藻。砗蟝主要以滤取浮游植物的硅藻等为饵料,但也通过体内血液中的变形细胞,输送虫黄藻到消化道内作食料。砗蟝肉可食,但因它食大量虫黄藻,以致有股异味而不大可口。闭殻肌厚大味美,是上等食品,干制品俗称“蚵筋”。砗蟝贝殻洁白美观可供观赏和药用。

  世界上共有六种砗蟝,我国南海诸岛都有生长。常见的有砗蚝、鳞砗蟝、长砗蟝和大砗蟝。此外,贝殻洁白如瓷的卵梭螺,形如唐朝官帽的唐冠螺,可作号角用的法螺,那是个体大、经济价値较高的常见贝类。

  芋螺科也是重要的贝类,西沙群岛栖息有近40种芋螺,贝殻花纹斑点绚丽多彩。芋螺又名鸡心螺,它的口腔底部的齿舌上有箭状齿,箭齿有毒腺,人若被刺有如蜂蜇,严重者可有致命危险,但肉经煮熟去毒可以食。

  南海的头足类软体动物,分布广,数量丰富,经济价値较高。主要由有鱿鱼、墨鱼和章鱼的乌贼科,枪乌贼科、蛸科和柔鱼种的种类组成,在渔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鲍鱼主要属十腕目柔鱼科和枪乌贼科的种类。在南海北部大陆架有台湾枪乌贼、火枪乌贼、神户枪乌贼、田乡枪乌贼、杜氏枪乌贼、剑尖枪乌贼、莱氏拟乌贼、太平洋斯氏柔鱼、夏威夷柔鱼等10多种。在暹罗有剑尖枪乌贼、杜氏枪乌贼、印度拟乌贼等。泰国湾的鱿鱼产量约占整个南海头足类渔获量的一半。

  著名海味“中国鱿鱼”就是台湾枪乌贼,它数量多,个体大,肉质细。主要密集区在台湾浅滩、南澳岛近海、汕尾近海、珠江口和海南岛东南近海。渔期4~10月,最高生物量在7~8月。台湾枪乌贼主要捕食鱼类、头足类以及长尾类、短尾类、异尾类、端足类等甲殻动物,并有种内相互残食的习性。白天栖息于底层,夜间洄游至中上层活动。一年之中,春夏季向近岸洄游,秋后则向外海洄游。有喜趋光习性,尤喜蓝色光。所以在夜间可利用灯光引诱钓捕。台湾枪乌贼当年性成熟,是一生一次多批产卵的类型。产卵期6~9月。产卵前约一个月,雌雄亲体开始进行交尾。交尾期间,台湾枪乌贼在岛礁周围粗硬底质上产卵。卵子呈鸡蛋形,被白色胶膜,卵径6~7毫米。卵子包在棒状的卵鞘中,每一卵鞘有185~225个卵子,卵鞘长170毫米,每26~28个卵鞘附着在一起,呈云块状成片铺于海底。产卵后,雌雄亲体即栖于卵场之间和边缘保护卵子,孵化后才离开,待海况条件适宜,继续产卵。产卵后,亲体消瘦,或者死掉,或者被其他动物吃掉。台湾枪乌贼孵出后约五个月,即可生长到胴长300毫米左右。一般胴长200~480毫米,优势胴长150~250毫米,优势体重80~180克。台湾枪乌贼生活周期短,寿命只有一年。

  南海深海盆海域的头足类资源也比较丰富。水上灯光诱集试验,光诱30分钟后,平时一般有十几尾到几十尾鱿鱼趋光捕食,到3~6月繁殖期,则多达百尾左右。有些海区形成鱿鱼群体密集区,很有渔业开发价値。目前南海深海盆海域头足类软体动物资源基本上还没有开发利用。头足类中占优势的主要是柔鱼科的鸢乌贼等几种大洋性柔鱼。

  鸢乌贼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大洋海域。胴长10~24厘米。产卵群体,由胴长17~23厘米性成熟的个体组成。鸢乌贼主要捕食端足类、桡足类和磷虾等浮游甲殻动物,并追捕呑食灯笼鱼类等小型发光鱼类。鸢乌贼具有集群性,喜趋弱光,游动迅速灵活。繁殖期为3~6月。

  墨鱼约有10多种,分属乌贼科和耳乌贼科。南海北部大陆架主要有虎斑乌贼、拟目乌贼、金乌贼、曼氏乌贼等。密集区与鱿鱼相似。最高生物量出现在2~3月份,这时分布在近海区较多。4月以后逐渐离开近海区,而在11月份至次年1月份多分布于外海区,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洄游。南海南部大陆架海区也有墨鱼出产,暹罗湾的墨鱼,多为乌贼属种类。    

  章鱼游泳能力差,有营钻穴潜伏和爬行的习性。南海沿海渔民,根据章鱼这种习性利用螺殻、缸子或笼子来诱捕。

  章鱼属八腕目蛸科(章鱼科),主要种类有:眞蛸、短蛸、长蛸、卵蛸等。章鱼分布较广,主要在沙泥质底部,数量远不及鱿鱼和墨鱼多。最高生物量出现在7、8月份。

  在南海诸岛珊瑚礁洞穴中也栖息有不少章鱼,常见有双点蛸等数种。

  4. 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   

  南海上生活着多种爬行动物,有海龟、玳瑁、蠵龟、海蛇和鳄等。

  海龟,一般甲长80~l00厘米,体重90~150千克;最大甲长可达140厘米。我国南海诸岛海龟产卵盛期为5~9月,南海南部为3~9月。此时雌龟和雄龟在珊瑚礁岛屿附近交配,雌龟晩上爬上海边沙摊挖穴产卵,每一产卵期分批产卵,每次产75~200个卵。卵子圆形,卵径44~50毫米,卵殻柔韧。卵子在砂穴中经60天左右孵化。孵出的仔龟龟甲长44~55毫米,仔龟爬出砂穴,越过海滩入海发育成长。

  玳瑁个体较小,甲长一般为60~80厘米,体重50多千克。玳瑁产卵期和产卵习性与海龟相似。雌玳瑁每一产卵期也分批产卵,每次产50~200个卵,卵子与海龟相似而较小,卵径约30~40毫米。在珊瑚礁浅水礁盘中,经常可以捕捉到甲长30~60厘米的小玳瑁,反映玳瑁向珊瑚礁的定居性较强。

  棱皮龟与其他海龟的甲板不同,背腹部都是皮革质,有纵向的龙骨状棱突,背面七条,腹面五条。棱皮龟最善于游泳,体型最大,一般甲长140~170厘米,最大甲长可达250厘米,体重一吨。棱皮龟在南海的产卵期为3~9月,马来半岛东岸丁加奴沿海,是棱皮龟的著名产卵场,当地设有棱皮龟孵化场,进行人工繁殖保护和孵化放流。棱皮龟每次产卵50~120个,卵径50~90毫米,约60天孵化,初孵出仔龟甲长58~60毫米。

  海龟和玳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値,肉和卵都是美味食品,龟甲是名贵中药,玳瑁甲片还是名贵装饰品。因此每年要捕杀大批海龟和玳瑁,估计全世界捕杀海龟年达33万头以上,据报道,东南亚地区捕杀大小玳瑁年约5万头。目前海龟类数量鋭减,许多产海龟国家都采取繁殖保护措施,如禁止挖食海龟卵,保护产卵场,禁止滥捕并限制捕捉头数等。我国南海诸岛是重要的海龟类产地,也十分重视和采取有效的繁殖保护措施,合理利用海龟资源。

  海蛇在南海南部约有20多种,在北部湾已知的有7种:长吻海蛇、哈氏平颏蛇、环纹海蛇、靑环海蛇、淡灰海蛇,小头海蛇和海蝰。每年4~9月,正当西南季风盛行,南海暖流深入北部湾的季节,在北部湾便有大量海蛇出现,渔民称之为“向风蛇”。海蛇主要栖息于近底层,但常上升到海面上浮游,并有趋光习性。海蛇主要以鱼类和头足类软体动物为食物。

  北部湾数量最多是长吻海蛇,主要分布在湾的中部。其次是哈氏平颏蛇,分布于水深70米以浅的沿岸海区。淡灰海蛇和靑环海蛇,则主要分布在湾的中部和北部。海蛇一般长度60~l00厘米。长吻海蛇个体较小,长度30~90厘米。靑环海蛇个体较长,长度一般80~150厘米,最大可达200~250厘米。海蛇为卵胎生,大都在沿岸带繁殖产仔。幼体在沿岸带发育成长。海蛇是有毒动物,海蛇毒是神经毒和肌肉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横纹肌,毒性比眼镜蛇毒性大50倍。海蛇可供食用、药用和皮用,药用价値较高,鲜蛇浸酒或蛇血服用,可治风湿性关节痛、腰骨痛和妇女产后风。鲜蛇和干制蛇肉可以食用,蛇肉可治小儿营养不良。

  此外,南海还有鳄类。在古代,南海北岸也有发现,如唐朝时就有韩愈在潮州祭鳄鱼的事。

  南海热带海洋中还有一些海生的哺乳动物,它们可谓海上的兽类。

  目前,对南海海域海洋哺乳动物很少作过调查硏究。在南海北部沿海,经常有鲸类游来,个别搁浅在海滩上,大亚湾一带是重要的鲸类出现海区,渔期11~3月。从平时海上航行观察所知,这个海域每年都有鲸群游过,而且海豚的数量也不少,往往数十尾成群地在海面上跳跃嬉戏。南海的鲸类资源尙待开发和合理利用,并应注意繁殖保护。

  已知南海鲸类有须鲸亚目的座头鲸(巨臂鲸)、蓝鲸、鳁鲸(绍鲸)、灰鲸、小组鲸、长须鲸(鳍鲸)、鳀鲸(布氏鲸、竹样鲸)、露背鲸(黑眞鲸);齿鲸亚目的抹香鲸、小抹香鲸和虎鲸,以及海豚类的眞喙海豚、蓝白副喙海豚、胆鼻喙海豚、无喙海豚、无鳍鼠海豚和灰海豚等。

  南海常见的须鲸类主要有座头鲸、蓝鲸、小鳁鲸和灰鲸。 

  座头鲸体长9~18米,平均体长雌鲸12.72米,雄鲸12.42米。有栖游于沿岸岛屿、岩礁间的习性,主要摄食大型浮游甲殻动物和小鱼等。座头鲸是世界广布种,南海北部我国主要渔场在台湾南部和珠江口东面的大亚湾,捕获头数占所有捕获鲸类的90%,渔期11~5月。

  蓝鲸是世界广泛分布的躯体最大的鲸类,南海捕获的平均体长,雌鲸24.8米,雄鲸18.18米(在南极捕获的最大体长为30.5米,体重130吨)。主要摄食大型浮游甲殻动物和小鱼,渔期2~3月。

  小鳁鲸是世界广布的小型须鲸类,体长4~8米,平均体长雌鲸6.93米,雄鲸6.14米。为索饵和生育进行南北洄游。主要摄食太平洋磷虾和玉筋鱼、鳀等小型鱼类。南海北部主要渔场也是在大亚湾附近,渔期11~3月。

  灰鲸又名克鲸,体长12米左右,少数鲸群为生殖和索饵,于冬季沿海岸南下洄游到南海北部沿海,主要栖游在大亚湾至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东部沿海一带。灰鲸有喜欢接近沿岸的习性,所以极易因捕捉过多而资源遭受破坏。目前已成稀有鲸种。

  南海常见的齿鲸类有抹香鲸,体型特殊,具有巨大的头部。主要活动栖息于南北纬40度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南海数量较多。一般体长10~20米,平均体长雌鲸10.6米,雄鲸14.5米,雌比雄小,差异较大。近年来,一般只能捕到10米以下的个体,体长9.6米的个体,体重为5.5吨,体长19.2米的个体,重达25吨。通常行一雄多雌的群居生活,往往由少数雄鲸和大群雌鲸、仔鲸结成数十头以上的大群或5~10头的小群,在海中生活。每年抹香鲸群为生殖和索饵进行南北洄游,主要呑食乌贼,也喜食鱿鱼和各种小型鱼类。胃容量达300公升以上,呑食量相当大。因此,对渔业有一定的损害。抹香鲸有极好的潜水能力,深潜可达2200米。它还有追逐船只的习性,常常撞翻小船,又能把大船螺旋桨撞坏。每年l~4月,可在南海北部海域发现抹香鲸,此时也是捕抹香鲸的渔期。抹香鲸肉味鲜美,近似牛肉,可鲜食或制罐头,皮坚韧可制革,体油、脑油和龙涎香是抹香鲸身上的三大宝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値。龙涎香是抹香鲸大肠末端或直肠始端的病变分泌物,呈灰色或微黑色,本身无多大香味,但燃烧时香气胜过麝香,熏过之物久留芳香。龙涎香是制造最名贵香料的原料,也是名贵的中药。

  南海常见的海豚类有:虎鲸、眞喙海豚、蓝白副喙海豚、胆鼻海豚、无鳍鼠海豚等。

  虎鲸又名逆戟鲸,体长5~9米左右,是最大的凶猛海豚类,广布全世界。它主要袭击和呑食鲸类、海豚类、其他海兽类和金枪鱼,以及海鸟等,是对海洋动物资源危害最大的猛兽。

  眞喙海豚,广布全世界,喜群游于沿岸内湾。体长1.3~2米,3~4龄性成熟,体长1.7~1.8米,雄体比雌体长0.1~0.2米,寿命25~30年。主食鲱、沙丁鱼等小鱼和枪乌贼等头足类软体动物。

  蓝白副喙海豚,体长1~2.7米,4龄性成熟,体长1.8~18.5米,雄体比雌体长0.1~0.3米,每胎有大小胎儿各l头,有春季和秋季两个分娩期,哺乳期6~12个月,寿命25~30年。广布于大西洋和太平洋,喜集群,主食头足类(枪乌贼)。

  胆鼻喙海豚,广布全世界海洋。性情温和,不太怕人,容易驯养,体长2.53米,通常2~10头成群,主食鱼类和头足类。

  无喙海豚广布世界海洋,长1.7~1.8米左右,集群性,有时溯河而上。主食鱼类、头足类和甲殻类动物,有时也食海藻类。

  无鳍鼠海豚,俗称江豚、江猪、海猪,体长1.0~1.7米,体重20~60千克。主要栖息于热带和温带海洋,常出现于近海和浅水港湾,也能上溯江河。主要以甲殻类、小鱼和头足类为食物。这种海豚骨骼很轻,体重30千克的个体,干骨骼只有1.5千克重,肉可食,皮下脂肪油主要用于工业,也可药用。

  鲸类和海豚类肉和鳍可食、鲸油可作工业用油,也可药用,皮和食道、胃囊可作皮革原料,肝和内脏可作维生素、激素等药用原料。鲸须、骨、齿等可作工艺品。肉粉、骨粉、血粉等可作饵料、肥料等。因此,鲸类和海豚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値。海牛和儒艮也是南海沿岸偶而可见的鳍足类海生哺乳动物。海牛以北部湾北部海域较多。儒艮又称美人鱼,主要栖息于南北纬15度之间的海区。体长1.5~1.7米,主食海藻,由于有抱仔哺乳游泳的习性,被人误称为美人鱼。

  5. 南海大陆架的鱼类

  南海北部大陆架包括北部湾和海南岛至台湾南端的大陆架,是亚热带-热带海区。表层海水温度年平均23.5~26度,最低是2月的16.4~21.8度,最高是7月的27.2~29.6度。冬季水温要比西南部大陆架低4~10度。因此,这里的鱼类有一部分属于亚热带区系,与东海和日本南部区系关系较密切,另一部分则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系。

  广东渔谚说:“第一鲳,第二  ,第三马鲛王”,它们是经济价値高的食用鱼类。

  中国鲳(白鲳)主要栖息于水深30~120米的海区中上层,春季自外海深水向近海作生殖洄游。主要摄食小型水母、浮游甲殻动物和小鱼。体长一般120~240毫米,最长可达400多毫米。群体小,栖息分散,一般只作兼捕对象,产量不大,但内质肥美滑软,较为名贵。鲳科鱼类还有燕尾和银鲳等。华  常栖息于河口浅海区,罕见而名贵。马鲛鱼是中上层结群洄游鱼类,游动迅速凶猛,常成群追捕呑食小公鱼、圆鲹、小沙丁鱼、鲐等小型鱼类以及鱿鱼(枪乌贼)和虾类等。产卵期较早,1~3月马鲛鱼群就从外海分批游向水温逐渐上升的沿海港湾一带,作生殖和索饵洄游。体型较小的斑点马鲛(扁鲛)、线边马鲛(线鲛)更为名贵,体型较大的康氏马鲛(竹筒鲛)次之。较名贵的食用鱼类还有鲱科鱼(三来)、鳓鱼(曹白)、鳀科的鲚(马齐、凤尾鱼)、鳗鲡科的鳗鲡、鮨科的石斑鱼以及鲷科鱼类(立鱼)、大黄鱼、海鳗(门鳝)等。

  鲱科鱼类有强的趋光习性,因而可用灯光围网诱捕。鲥鱼春季进行溯河产卵洄游,珠江口一带产量最多,主食浮游动物。渔期2~6月和8~11月。鲥鱼一般体长200~500毫米,重约200~500克,肉细味美,鳞下富含脂肪。鳓鱼体长160~540毫米,重250~600克,4~6月在15米以浅的河口附近产卵,这时是盛渔期。产卵后鱼群分散索饵,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以虾蟹、头足类、多毛类和鱼类为食物。

  除鲥、鳓外,鲱科鱼类常见的还有金色小沙丁鱼(黄泽)、脂眼鲱(鱼亁、强鱼)、斑鰶(黄鱼、油鱼)、圆腹鲱(海河)和中华靑鳞鱼等。金色小沙丁鱼分布范围广,产卵场多,产量最大,广东省年收购量达3~6万吨。

  鲚有七丝鲚、凤鲚和刀鲚三种,3~6月溯河洄游或在咸淡水域产卵,鱼肉味鲜美,可制成著名的凤尾鱼罐头。鳀科鱼类除鲚外,还有小公鱼、棱鳀、黄鲫等。以小公鱼产量较大,盛渔期6~8月,小公鱼是肉食鱼类的重要天然食物。

  鳗鲡(白鳝、凤鳝)仔稚鱼是叶状幼体,有明显的变态,幼鱼溯河回到淡水中生长,成鱼在海中产卵,是名贵的食用鱼类。鳗鱼类还有海鳗、鹤海鳗(门鱼先)等,都是栖息于底层的肉食性凶猛鱼类。海鳗和鹤海鳗产量较大,主要渔获体长为740~940毫米,体重5~7.5千克,大的可达15~20千克。海鳗肉厚质细鲜美,含脂量高,可鲜食和制成咸干品。海鳗鳔干制可作“鱼肚”,是名贵海昧和滋补品。石斑鱼常栖息于沿海岛屿附近岩礁间海底,呑食鱼虾,是凶猛鱼类。

  主要有:宝石石斑鱼、网纹石班鱼、小点石斑鱼、靑石斑鱼、鲑点石斑鱼(红斑)、六带石斑鱼等。体型巨大的黑石斑鱼,俗名趸五色,一般体长60~70厘米,最大体长达2米,体重达200千克,是名贵食用鱼类,在珠江口近海偶尔可捕到。

  鲨鱼约有20多种,主要是:狭纹虎鲨、条纹斑竹鲨(狗鲨)、噬人鲨(靑鲨)、阴影绒毛鲨、梅花鲨、瓦氏斜齿鲨、黑印眞鲨(仔鲨)、侧条眞鲨(竹狗牧)、乌翅眞鲨、阔口眞鲨、灰星鲨、前鳍星鲨、路氏双髻鲨、锤头双髻鲨、无沟双髻鲨(后三种均称公仔鲨)等。大小不一,通常体长几十厘米至几米,重的超过500千克。最大的鲸鲨长达18米,体重达20吨,但不凶猛。一般鲨鱼都很凶猛,常成群追捕鱼类、头足类和虾蟹等为食。遇人也常攻击,在海中游泳要加以提防,鲨鱼嗅觉很灵敏,人如被它咬伤流血,其他鲨鱼立即群集围攻,以致丧生。虎鲨和斑竹鲨卵生,其它鲨鱼为卵胎生。12~5月均可见怀胎鲨鱼。双髻鲨怀胎多达36尾,一般6~8尾,4~6月产出仔鲨。3~6月鲨鱼群体最密集,形成钓捕旺季。较大的鲨鱼须用延绳钓,经过一番惊险的搏斗,才能制伏它而把它捕获。鲨鱼的鳍是名贵的鱼翅,肝脏是炼制鱼肝油的原料。鲨鱼肉可鲜食或制成干。皮被盾鳞,呈细沙状,所以叫做鲨鱼。

  及达尖犁头鳐是大型的鳐类,重可达l00~200千克,卵胎生,每胎3~5仔。大的颅骨可制成明骨,鳍是名贵的鱼翅(群翅)。日本鲾鲼也是大型底栖鱼类,它的鳃是著名中药“鱼彭鱼鳃”,专治小儿麻疹。赤魟、尖嘴魟等鳐类,在尾部背面有一根带锯齿的硬棘或大刺,基部有毒腺,人被刺后会引起剧烈肿痛,甚至死亡。电鳐有四种,体型较小,体盘近似圆形,在鳃孔和胸鳍之间有两个大型发电器,内有数百个电柱,能放电。广东人称它为“震手甫”。

  大黄鱼和鮸鱼是石首鱼科中经济价値高的鱼类。大黄鱼(黄花色、金龙鱼、金鳞鱼)栖息于60米较浅的近海中下层,产卵场均在河口附近或岛屿内湾近岸浅水区,主食小型鱼类和虾蟹。它能发声,经验丰富的渔民可根据声音判断大黄鱼鱼群所在,进行捕捞。大黄鱼分布广,在南海北部产量不大,大黄鱼鱼鳔干制品黄花胶是名贵的食品“鱼肚”。体型较大的鮸鱼,肉鲜美,含脂量高,鮸鱼鳔干制品鮸鱼胶,是名贵的海味和滋补品。石首鱼类常见的还有棘头梅童鱼(狮子鱼)和小型的叫姑鱼、黄姑鱼、 、白姑鱼等。

  大部分鱼类都是用底拖网捕捉的,一网之下,种类很多。除上述鱼类外,还有鲹科、金线鱼科、羊鱼科、狗母多科、大眼鲷科、笛鲷科、双鳍鲳科、海鲶科、带鱼、黄鳍马面鲀等鱼类,都是底拖网的主要捕获物。中、上层鱼类还有鲭科、乌鲳科、飞鱼科等鱼类。

  鲹科鱼类多达30余种,有经济价値的主要有蓝圆鲹(池鱼、巴浪),长体圆鲹、巴拉巴裸胸鲹、高体鲹和竹荚鱼等。其中以蓝圆鲹产量最多,在渔业上占最重要位置。蓝圆鲹是喜结群洄游的中、上层鱼类,夜间有趋弱光性,喜蓝緑色光,所以可用灯光围网捕捉。它以浮游动物为食,生长迅速,渔获体长130~280毫米,寿命短,怀卵量大,平均怀卵达12.6万粒,所以增殖能力较强。

  金线鱼科鱼类主要有长尾鳍金线鱼(红三、瓜三)、黄肚金线鱼(黄肚)、日本金线鱼、六齿金钱鱼等。长尾鳍金线鱼主要分布在水深30~90米泥质或泥沙质底部附近。黄肚金线鱼分布较深,约60~120米,是外海性经济鱼类。

  羊鱼科鱼类主要有马六甲绯鲤(红线、金丝、藤丝、赤鯮、厚麟)、条尾绯鲤(朱笔、蜡烛油、三条)、黄带绯鲤等,是以底栖动物为食的小型鱼类,体长75~200毫米。俗称羊鱼、剥皮、沙猛。黄鳍马面鲀产量大,它是底层鱼类,具以浮游动物为主的广食性。作索饵和产卵洄游时,常密集成大群,其他鱼类往往回避让路。但经济价値较低,除食用外,可制鱼粉作禽畜饲料或作农业肥料。

  狗母鱼科鱼类主要有狗母鱼、大头狗母鱼、蛇鲻(狗棍、丁鱼)和龙头鱼(九吐),栖息于底层。以蛇鲻为主,其中多齿蛇鲻捕获量最多,其次是长条蛇鲻、花斑蛇鲻和长蛇鲻。蛇鲻主要摄食鱼类和头足类,对经济鱼类和头足类资源有一定影响。

  笛鲷科鱼类主要有红鳍笛鲷(红鱼)、画眉笛鲷和紫鱼,食用价値较高。红鳍笛鲷栖息于水深30~100米的中下层,喜在散礁或起伏不平的贝殻、泥沙底部,主要摄食鱼类和甲殻类底栖动物。个体较大,体长150~660毫米,渔获以350~430毫米为主。

  大眼鲷科鱼类有长尾大眼鲷、短尾大眼鲷、黑鳍大眼鲷和拟大眼鲷。食浮游甲殻动物,兼食底栖动物和小型鱼类。有昼夜垂直移动习性,白天常栖息于水深60~120米的沙泥质底部,晩上常游到中上层觅食。生长迅速,一年体长达150~210毫米。

  鲷科鱼类是杂食性底层鱼类,黄鲷(波立)和二长棘鲷体长40~260毫米,主要渔获体长为100~170毫米,产卵期12~3月。眞鲷、黑鲷、灰朗鲷、黑鳍鲷、平鲷统称立鱼,经济价値较高,但产量不大。眞鲷、黑鲷等可作港养对象。

  双鳍鲳科鱼类主要是印度双鳍鲳,栖息于水深60~120米外海区的小下层,白天食底栖动物,晩上垂直移动到上中层,摄食浮游甲殻动物,印度双鳍鲳是南海北部的优质渔获种类之一。

  鲭科鱼类是结群中上层鱼类,可分鲐鱼类、金枪鱼类、马鲛鱼类。鲐鱼类主要有日本鲐、狭头鲐(麻鲛)、羽鳃鲐等,有趋光性,常与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等鱼群混栖,是灯光围网渔业的主要经济鱼类,产量比较大。日本鲐(花交)长180~600毫米,食用价値较好,但夏季易腐,鱼肉中组氨酸分解为组氨,食后会引起过敏性食物中毒。

  金枪鱼类是肉食性凶猛鱼类,追捕呑食小型鱼类、头足类和虾类,渔汛4~8月。主要有靑干金枪鱼(靑甘)、白卜鲔(白卜)、圆舵鲣、扁舵鲣(竹棍、炮弹鱼)等近海洄游性小型金枪鱼类,体长350~650毫米。扁舵鲣、圆舵鲣和日本鲐一样,如肉变质,食后会引起过敏性的组氨中毒。

  乌鲳属乌鲳科鱼类,体长150~450毫米,是喜集群的中上层鱼类,主要栖息于水深60米左右水色澄清的海区。春夏间随暖流向近海洄游,5~8月为产卵期。主要摄食浮游被囊类(渔民称它为“水银”)、小型水母和浮游甲殻动物。“水银”出现的多少可以预兆乌鲳的丰歉。乌鲳白天喜阴影,夜间有趋弱光习性。渔民因而创造了草席遮阴诱捕和灯光诱捕。乌鲳群集洄游往往有一尾“带路鱼”,利用它这种习性渔民创造“鲳引”(一种木制鲳形板,漆白色、渔民又称为鸡鲳板、鲳排)传统作业方法,把“鲳引”放入海中拖曳,引诱乌鲳成群入网而捕之。乌鲳是食用价値较高的鱼类。

  鲻鱼科鱼类主要有鲻鱼、棱鲻、英氏鲻、棱鲻、前鳞鲻等,主要栖息于浅海港湾或河口咸淡水区,广盐性,对环境适应力强。食浮游生物,又能呑食海底游泥,从中摄食底栖硅藻、有机碎屑和小型动物。它们是重要经济鱼类和著名的海湾养殖对象,主要通过随潮游进的幼鱼,“纳苗”进行鱼塭养殖或捞取鱼苗。

  鲀科鱼类是著名的有毒鱼类,主要有黑鳃兔头鲀、杂斑免头鲀,大眼兔头鲀、棕斑兔头鲀、黑点东方鲀、条斑东方鲀、白点宽吻鲀、水纹扁背鲀等。栖息于近海底层,摄食小型底栖动物和小鱼虾。它们的卵巢和肝脏有剧毒,血液和内脏都有毒性,主要含河豚毒素和河豚酸,是作用强烈的一种神经毒,能阻断神经干的冲动传导,麻痹横纹肌和呼吸肌,使呼吸停止而死亡。但河豚毒素可作药用,有镇痛等功能。兔头鲀、东方鲀等个体较大的种类,将内脏除弃、血液洗凈后,新鲜或晒干的鲀鱼肉,经长时间烹煮后始可食。鲀鱼肉鲜美,民间也有作药用。

  在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航行,时常可以看到跃出海面的飞鱼,是外海和大洋性上层鱼类,春夏间常游到近海一带索饵、产卵,摄食浮游甲殻动物。飞鱼科鱼类主要有弓头燕鳐鱼、点鳍燕鳐鱼、小鳞燕鳐鱼、前斑燕鳐鱼等。弓头燕鳐鱼体长170~240毫米,4~6月产卵,怀卵量达1.5~3万粒,渔获主要是产卵群体。

  在南海北部近海区水深30米左右常有密集的带鱼群。带鱼科鱼类主要有小带鱼、沙带鱼和带鱼,以带鱼为最多,分布广。带鱼喜群集洄游,昼夜垂直移动,有趋光习性,喜弱光厌强光。带鱼游泳迅速,是肉食性凶猛鱼类,捕食鱼类、头足类,并有同类相互咬食现象。体长35~l00厘米,产卵期4~l0月,主要渔期2~5月。

  在沿岸浅海区港湾,有游动缓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海龙科鱼类,主要有粗吻海龙、克氏海马、日本海马,还有个体较大的刁海龙、大海马和三斑海马。它们有特殊的生殖习性,雌鱼产卵于雄马尾部腹面的育儿囊中,在囊中受精孕育孵化。日本海马和三斑海马是人工养殖的主要对象。海龙和海马的干制品都是名贵的中药。

  南海西南部大陆架包括泰国湾和北巽他大陆架,是典型的热带海区。表层海水温度年平均超过27℃,最低是1月约26℃,最高是4月达3l℃左右。这里的鱼类完全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系。

  中上层鱼类中经济价値高的主要是羽鳃鲐,它有三种:短体羽鳃鲐、羽鳃鲐和范氏羽鳃鲐。羽鳃鲐摄食浮游生物,栖息在盐度较高(30‰以上)的海区。短体羽鳃鲐可栖息在盐度低于28‰的河口海区,生长快,孵化后五个月体长可达15厘米,怀卵量达20~50万粒,在泰国湾产卵期较长,为2~9月。

  重要中上层经济鱼类还有尖吻小公鱼、小沙丁鱼、宝刀鱼、圆鲹、银鲳、乌鲳、金带细鲹、鰆鲹、西鲱、白卜鲔、靑干金枪鱼、刺鲅、魣、马鲛、厚唇鲻鱼和飞鱼等。

  南海西南部大陆架底层鱼类种类很多,在拖网渔业中,一网之下,通常有一半左右是体长15厘米以下的小型非经济鱼类,只能作养鸭、养鱼的饲料或作鱼粉。

  底层经济鱼类主要是鲾科、金线鱼科(六齿金钱鱼、日本金线鱼)等鱼类。渔获量较高的还有:鲹科、羊鱼科、笛鲷科、大眼鲷科、石首鱼科、狗母鱼科、海鲶科、裸颊鲷科、鳂科、魣科、鮨科、带鱼科以及鲈、鲻和鰕红等种类。

  在泰国湾沿岸,遮目鱼、尖吻鲈、鲻和鰕虎鱼是重要的养殖鱼类。

  6. 南海深海盆和珊瑚礁的鱼类

  南海500米等深线以深的海域,统称南海深海盆海域。我国南海诸岛,除东沙群岛外,均位于这个海域之内。南海深海盆海域总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约占南海总面积的44%。深海盆中部是一个平均深度为4300米的深海平原,目前已知最大深度5567米。

  南海深海盆的海洋学特点是具有热带大洋的特性。除西南部受湄公河径流影响外,由于没有性质截然不同的水系在此交汇,南海深海盆的温、盐度的水平分布比较均匀。整个表层温、盐度的水平差异较小,表层水温分布趋势是南高、北低、表层盐度分布趋势则为南低北高,水深50米以浅水层为均匀层。海水的垂直分布可划分为五个水团:表层水(深0~75米)、亚热带下层水(深75~300米)、中层水(深300~900米)、深层水(深900~2500米)、底层水(2500米以深)。

  由于上述的海洋特征,海洋生物主要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系的热带大洋性质,种类繁多,以大洋性和深海性的种类占优势。海洋生物种类同邻近的太平洋西部和黑潮暖流关系比较密切。这里分布有大洋性的上层鱼类,如黄鳍金枪鱼、强壮金枪鱼、鲣、裸鲣、箭鱼、东方旗鱼、白枪鱼、刺鲅、针飞鱼、鲯鳅等,棘鲯鳅、蛇鲭等都是常见的优势经济种类,还有大洋性的深海鱼类,如灯笼鱼和圆罩鱼类等,种类也较多。大洋性上层鱼类是南海深海盆海域最主要的渔业对象,主要有鲨类、飞鱼类、金枪鱼类、箭鱼、旗鱼类和刺鲅等。

  鲨类常见的有:灰鲭鲨、长尾鲨、须鲨、居氏鼬鲨、尖头斜齿鲨、侧条眞鲨、鸟翅眞鲨、白边眞鲨、大靑鲨、路氏汉髻鲨等十多种,其中以白边眞鲨和大靑鲨数量较多。 

  白边眞鲨俗名白翼鲨、白鳍鲨、全长80~239厘米,主要渔获全长101~220厘米,体重50~200千克。凶猛肉食性,主要捕食鱼类和头足类。卵胎生,怀孕期l0~2月,怀仔5~8尾,初产仔鲨全长约50厘米。

  大靑鲨俗名水鲨、锯峰齿鲛,一般全长2~3米,最长可达7米以上,渔获全长210~260厘米,体重100~200千克。凶猛肉食性,追捕呑食鱼类、头足类和大型甲殻类动物,并常捕食受伤漂游的鱼类及其他动物,有“海洋清道夫”之美称。它常随暖流进行季节性的南北洄游,卵胎生,每尾鱼怀卵量100个左右,卵径约1厘米。6~8月交尾,9~2月怀孕,每尾雌鲨怀仔18~66尾,3~5月产仔,初产仔鲨全长约40厘米。渔获中大靑鲨数量最多,是钓鲨渔业中的主要捕获对象。

  飞鱼是典型的大洋性上层鱼类、遍布整个海域,约有十多种,主要有针飞鱼、短鳍拟飞鱼、翱翔飞鱼、点鳍燕鳐鱼、小鳞燕鳐鱼、斑鳍燕鳐鱼、背斑燕鳐鱼等。飞鱼集群洄游,趋光性强,以尾鳍击水跃出水面,藉助发达的胸鳍滑翔,可连续击水继续滑翔数次,滑翔距离可达数十至100多米远。离水滑翔是飞鱼逃避敌害的本能。针飞鱼个体小,燕鳐鱼个体较大,体长227~281毫米。主要摄食端足类、桡定类等浮游甲殻动物。产卵期3~6月。

  飞鱼数量较多,资源丰富,有待开发利用。除食用外,金枪鱼类是深海海域最重要的经济鱼类。在深海区主要有黄鳍金枪鱼、强壮金枪鱼、长鳍金枪鱼、鲣等大、中型金枪鱼类;在珊瑚礁浅海区主要有新金枪鱼(靑干)、白卜鲔、裸鲣、扁舵鲣等中、小型金枪鱼类。

  黄鳍金枪鱼俗称黄鲮甘、鱼串子,是热带大洋性洄游鱼类。长1~2米,重30~90千克,产卵期3~8月,渔期10~6月,它是南海金枪渔业最主要的捕捞对象。黄鳍金枪鱼主要摄食小鱿鱼,其次是小头足类、小鱼、甲殻类和大型浮游动物。

  强壮金枪鱼也是肉食性的热带大洋性洄游鱼类,俗名大眼甘、大目串。它是大型鱼类,长1~2米,重50~150千克,产卵期4~9月,渔期10~6月。一般洄游于20~120米水层,最深可达250米水层,是垂直分布最深的金枪鱼类。

  裸鲣俗名白甘,是南海诸岛邻近海域的重要经济鱼类,长0.4~l米,最长1.67米,重达60千克。

  金枪鱼类是国际上经济价値较高的鱼类,在日本、欧美一带视作较为名贵的上等食品,肉质丰满,呈粉红色,因肌肉内组氨酸含量高,略呈酸味。肝可制鱼肝油。油浸金枪鱼罐头和冷冻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箭鱼、旗鱼类是较大型的经济鱼类,主要有东方旗鱼、白枪鱼、蓝枪鱼、箕作枪鱼、箭鱼等,都是金枪鱼渔业的重要捕获对象。这些鱼类在南海海盆海域也比较多。

  东方旗鱼俗名巴蕉旗、帆旗鱼、雨伞旗鱼,形状特别,第一背鳍又长又高,状似帆旗,吻尖长呈箭状,上颌比下颌长约一倍,用以攻击其他鱼类。一般长2~3米,体重50千克以上,游泳迅猛、捕食鱼类和头足类,产卵期4~8月。  

  白枪鱼俗名白皮旗鱼、白旗,是个体较大的旗鱼类。长2~3米,重50~200千克,最长可达4米,重560千克以上。凶猛、肉食性。它是旗鱼类中的优势种,有重要的经济价値。形状相似,但体型较小的还有蓝枪鱼、箕作枪鱼。

  箭鱼俗名剑旗鱼、丁挽旧旗鱼,体型大,较旗鱼粗短,吻长而扁平,前端尖细、两侧扁如刀刃。第一背鳍前部高呈三角帆状。体长可达3.6米,重300千克以上,一般长1.5~2.5米。游泳迅猛、性凶猛,以箭状上吻攻击大型鱼类和鲸类,并经常向木船进攻而折吻,箭吻折断后,可以再生。曾有报道木船的船板被箭吻揷穿深达56厘米。

  刺鲅俗名马交、交吹、棘鰆、土拖,体型呈长纺锤形,体侧有横斑带纹约30条,长一般0.9~1.5米,最长3米,重可达50千克。凶猛肉食性,捕食鱼类和头足类,常追捕白色鸡毛、白布等假饵而上钓捕获。所以它是拟饵曳绳钓渔业的主要捕获对象,产量较高。

  在南海深海盆海域常见的大洋性上层鱼类,有经济价値的还有:鲯鳅、等棘鲯鳅(均称老靑、靑衣)、斑条魣(黑吹、墨吹)、郞萨魣(吹鱼)、蛇鲭、玉梭鱼、纺锤鱼师(手鱼)等。这些鱼类个体都较大、其中玉梭鱼,在我国西沙群岛曾出现食用中毒现象。

  栖息在神秘的深邃水层和海底附近的大洋性深海鱼类不少,目前瞭解的不多。偶尔能捕到莽撞上游的“来客”,略知其一二。对于这个黑暗、寒冷而高压的海底世界,有待将来逐步揭开其中的奥妙。

  发光是深海鱼类的特点之一。中深海小型发光鱼类,往往在夜间上游到较浅的水层,常见的有大量的灯笼鱼类。它们一般长只有10厘米左右,体侧下部常常生有多种排列形状的发光器,能发光,又有趋光习性。灯笼鱼类有夜表性,夜间出没于海水上表层,常被大洋性上层鱼类和头足类所呑食,在海洋生物食物链中占有重要一环,因而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常在上层捕到的大型深海鱼类是帆蜥鱼,体型细长而侧扁,最长可达3米,一般42~150厘米,重2~4.5千克,生活在深1500~3000米的水层。它们白天潜伏在深海,夜间游到上层觅食鱼类、头足类、甲殻动物,凶猛贪食,呑食量大。一尾帆蜥鱼可发现胃中有鱼类13种48尾,还有其他动物20多个。它们还有同类残食现象,往往中鱼吃小鱼,而这条中鱼又被大鱼所呑食。这样的食性,表明深海鱼类食物选择性差,几乎遇到什么食物就呑食饱餐。帆蜥鱼肉质松软,含水量大,食用价値很差,但是从它的食物中,可以采集到许多难于捕获的深海动物和深海鱼类,在科学硏究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500~3000米的中深海水层中,采获到数量最多的是圆罩鱼类,这是小型的发光鱼类,长只有几厘米,呈黑色或灰色,眼睛很小,分布广,数量多。

  其他常见的中、深海水层鱼类还有:银斧鱼、烛光鱼,具有扁菱状的体型,体侧下部发光器非常发育;凸齿鱼、后肛鱼,具有特殊的向上凸起的眼睛;巨口鱼和黑巨口鱼,口大,牙齿特别发达;奇棘鱼在早期发育阶段,眼睛向两侧长长伸出,形成奇特的柄眼,随着成长,柄眼逐渐收缩而成正常的眼睛。

  珊瑚礁鱼类种类繁多,体型各异,花纹绚丽,五彩缤纷,但大多数是小型鱼类,有的游泳迟钝。在西沙群岛初步调查,已知鱼类约有500种以上,南沙群岛种类更多。典型的珊瑚礁鱼类有雀鲷科(约40种)、蝴蝶鱼科(约40种)、隆头鱼科(约50种)、刺尾鱼科(20多种)、海鳝科(20多种)、鹦咀鱼科(20多种)以及鳚科、鰕虎鱼科,鳞鲀科和鲉科等种类。

  在珊瑚礁浅水礁盘上,一群群异彩竞艳的珊瑚礁小鱼畅游嬉戏,有些种类已适应珊瑚礁特殊的生境条件。礁盘水下有如“海底花园”,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珊瑚好像树丛花卉,雀鲷好像在树丛上敏捷跳跃的麻雀,蝴蝶鱼好像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多种雀鲷、豆娘鱼和叶鰕虎鱼,与礁石珊瑚共栖,小小的鱼体进出自如地穿梭于珊瑚枝桠和缝隙中,借此栖息和避敌。双锯鱼和宅泥鱼同大海葵共生,平时在大海葵附近闲游觅食,遇有危险就迅速地钻入大海葵的触手丛中隐藏。潜鱼(隐鱼)和海参共生,钻入海参的泄殖腔内栖息,晩上外出觅食。石斑鱼、海鳝、刺鲀等潜伏在珊瑚礁的洞穴内,伺候猎物到来猛然呑食。鹤咀鱼、鳞鲀等牙齿长成板状,能咬碎珊瑚,呑食珊瑚虫和其他珊瑚礁小动物,它们是珊瑚礁的破坏者。

  我国南海诸岛的重要经济鱼类,在西沙群岛约有40种,在南沙群岛约有80种。产量上占重要位置的是珊瑚礁附近的中上层鱼类,其中以梅鲷类产量最大。

  梅鲷主要有褐梅鲷、金带梅鲷(渔民均称为石靑)和黄梅鲷(英尾),群体大都体长170~230毫米,最长超过300毫米。繁殖期2~4月,这时密集洄游,结群产卵。梅鲷是西沙群岛渔汛的指标种、渔民以它们的性腺成熟度做渔汛开始和结束的标志。笛鲷科鱼类主要有红鳍笛鲷、千年笛鲷、紫红笛鲷(均呈红色)、紫鱼、緑鳍鲷等大型种类,体长一般520~890毫米,体重2.5~10千克,最大的可达15千克。还有金带笛鲷、四带笛鲷(赤爪)等小型种类。

  较名贵的经济鱼类是鮨科的花点石斑鱼、蜂巢石斑鱼、黑边石斑鱼、网纹石斑鱼、鲑点石斑鱼、高体石斑鱼、斑点丸棘鲈、红九棘鲈、尾纹九棘鲈、鳃棘鲈和侧牙鲈等。高体石斑鱼是大型种类,一般体长490~780毫米。

  鳞大肉质差、价値较低的鹦咀鱼类,大都是小型鱼类。主要有红牙鹦咀鱼、带纹鹦咀鱼、灰鹦咀鱼等,均称为双曼公。驼背鹦咀鱼(双曼公、靑浪)最大,体重可达30~50千克,经济价値略高。它们往往数十上百尾成群在礁盘上觅食,张开坚固的大板齿,啃咬珊瑚虫体和贝殻。鹦咀鱼群遇敌受惊时,有成群排粪的特性,以大量鱼粪搞混水体,有如放烟幕一样,乘机逃之夭夭。一般用围网捕捞鹦咀鱼。

  鲨鱼和鳐鱼类有大靑鲨、灰靑鲨、双吻前口鲾鲼、无刺鲾鲼、条尾魟等大型鱼类,体重数十至数百千克。还有居氏鼬鲨、黑基齿鲨等,主要用延绳钓钓捕。在珊瑚礁附近海区,常见有成群结队出水面低飞的燕鳐鱼(飞鱼)。

  珊瑚礁的经济鱼类,还有长吻裸颊鲷(连尖)、红纬裸颊鲷、线棘裸颊鲷(均称花鳞鱼)、灰裸顶鲷(白立)、斑魣(黑吹)、油魣(吹仔)、六带鲹、珍鲹(古尾)、刺鲅(交吹)、扁舵鲣(竹棍)、白卜鲔(白卜)、裸鲣(白甘)和海鳝等。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