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多的早期人类活动遗址在洞穴中被发现,说明天然的山洞是当时人们居住地点的良好选择,但也不是所有发现人类化石的岩洞都是人们的居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彭书琳先生在对岭南地区人类化石分布规律硏究中将这些出土人类化石的洞穴分为三类:
一类,是人类的住地;二类,是人类活动的遗址;三类是偶尔遗存有人类化石的洞穴。
(一)作为人类的住地的洞穴。
在这类洞穴里,不但保存着人类遗骸和动物化石,而且还有人类生活的遗迹和遗物。如宝积岩的宝积洞、白莲洞、独石仔、封开黄岩洞麒麟山人的盖头洞。
宝积岩是一处典型的人类居住洞穴。宝积岩所在的宝积山,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孤岭,海拔210米,西北与老人山为邻。两山之间原有一条小河。洞口略呈三角形,高约4米,方向朝西南,离山脚相对高程约8米。进洞后主洞口开阔,好像一座圆形的大厅,主洞之外还有支洞,洞内地面平坦,适于人类生活。在主洞灰黄色胶结土中发现化石和石器。
白莲洞是一个半隐蔽的岩厦式洞窟,外厅十分宽敞、明亮,但洞口正中有一块巨大的白色锺乳石,将敞开的洞一分为二,洞的后部有长穴道支洞,洞口南面是一片开阔的波状起伏的溶蚀平原,北、东、西三面是成簇成片点缀在平原上的孤峰和峰林式丘陵。洞口向南,高出附近地面约27米。洞穴本身很适合人类居住,背风向阳可求得冬暖夏凉,洞穴地面离山脚高可保持乾燥。洞周围的丘陵平原,也是人类狩猎采集的理想场地。白莲洞文化堆积较厚,遗物丰富,包含着从旧石器时代晩期经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连续层位。下层是棕红色砂土堆积,出有明显旧石器风貌的打制石器和燧石小石器,大熊猫、剑齿象等絶灭的动物化石和人牙化石。其C14年代为11500年。这个遗址的上层还发现一批距今7500年左右的遗迹遗物。
独石仔是一处由裂隙溶蚀形成的山洞。洞在山的东麓,高出当地河水面10米,洞口向东南,高15米,宽2~8米,深40米。洞两端较高,中部稍低。洞内堆积有明显的连续性,并留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在堆积层中发现大量的石器、骨器、烧骨、炭屑、灰烬和烧石,可知这是一个人类居住了相当长时期的遗址。
(二)作为人类活动地址的洞穴。
当时人类外出狩猎和采集时歇息或躱避风雨,曾经利用过这些洞穴。这类洞穴,或因洞口方向不是背风向阳,或因洞内过分潮湿,或因洞内外缺乏水源及生产、生活基地不适合人类居住。如干淹岩、定模岩、九楞山人洞、甘肖洞等。
(三)偶尔遗存人类化石的洞穴。
这类洞穴由于洞口大狭窄,人类不便出入,有的甚至是裂隙,人类遗骸因野兽搬运或流水冲刷带进洞内保存下来,如马坝狮子岩、柳江人洞。
岭南地区早期人类居住类洞穴遗址有如下共同特点:
1. 主要分布在孤峰丛山麓,洞口的相对高程在5~20米之间,根据地质变动情况,5米以下也不方便;2. 洞口的方向中一般是向南或向东有利于躱避寒风,同时,对低纬度地区来说,洞口的这种朝向也是光线最充足的,白天依靠自然光在洞内活动,不需要照明;3. 洞口大小适中,一般宽高5米左右,太小出入不便,太大不便堵塞,野兽易于侵入;4. 附近有水源,或者河流经过洞口前,或者洞内有地下水流动,便于人类取用;5. 附近有一段开阔的地面,可供就近采集植物的根、茎、叶、果,狩猎飞禽走兽和进行浇水捕捞。适合以上条件的洞穴在岭南地区是很多的,但是眞正发现人类化石的洞穴还很有限。这同文明时期人类返回这类洞穴活动有关。一般来说,岭南地区洞穴中的人类化石保存情况都不好,絶大多数都是零星的牙齿,很少有体骨、头骨保存。远古人类活动的洞穴也是后来人类容易活动的洞穴,千百年来大都经过人为的破坏,原有堆积层已被弄得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
早期人类的石器工具主要为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手斧等几种,砍砸器是石器组合中数量最多的一大类石器,刃缘有直刃和刃。单面刃砸器数量最多尖状器、刮削器、手斧等几种。
另外,从近年的考古发现看,在坡地上也有早期人类遗址发现。
进入新石器时代,大量的遗址位于海边和河旁。形成沙丘、贝丘和坡地型遗址。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