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廖盖隆
廖盖隆,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学家。广东省信宜市白石镇扶龙管理区蔗坪村人。生于1918年3月。1930年至1932年,在吐珠高小读书。1932年至1935年,在怀新初中读书。1935年至1938年,在高州中学高中班读书。1937年抗战爆发后利用假日做了一年抗日救亡宣传工作。高中毕业后,于1938年,前往陕、甘、宁边区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初在马列学院中国问题研究室工作,研究并讲授中国现代革命史。1941年4月调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任经济财政小组长,并被聘为中共中央主办的《解放日报》特约撰稿员,发表了多篇关于国民党财政危机的论文。1944年4月调《解放日报》社,先后任国民党区新闻部副主任、主任,国内新闻部副主任、主任。1950年任新华社副总编。1951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处副处长、报纸处处长,兼任抗美援朝总会宣传部副部长。1957年调中央政治研究室历史组工作。同年6月至1961年6月,任朱德政治秘书。1961年7月至“文化大革命”前,任中国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主持《非洲手册》的编写工作。1975年1月在中联部研究组工作。同年7月到毛泽东著作编委会办公室,任《毛泽东选集》第5卷注释组副组长。1977年6月调任中联部西亚非洲研究所筹备组长、所长,并任《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一书的编写组长。1979年9月调任毛泽东著作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1980年3月至1986年11月,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对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指导,以阐明两场革命、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为内容,为新时期中共中央党史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兼任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还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兼职教授。这期间,他作为代表出席了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1990年离休后,仍先后任全国中共党史学会顾问、副会长,继续努力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写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新中国是怎样诞生的?》(英译本名《从延安到北京》,1950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党史探索》(1983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83年)、《全国解放战争简史》(1984年)、《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1987年)、《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88年)、《毛泽东思想史》(1993年)、《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1995年)、《中国和全球走势》(1996年)。
他担任主编的书刊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1987年)、《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的研究方法》(1987年)、《新中国编年史》(1989年)、《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1991年)、《中国共产党发展事典》(与丁晓春等共同主编,1991年)、《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七十年》(1991年)、《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画册)》(与谷长春、蒋齐生共同主编,1991年)、《中国名人大辞典》三卷(与范源、罗竹风共同主编,共收人3万多人,1991——1993年)、《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与孙连城共同主编,1993年)、《社会主义百科要览》(与梁初鸿等共同主编,1993年)、《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与刘佑兴等共同主编,1993年)、《抗日战争写真》(1996年)。此外,1982年至1987年间还主编出版了6册《中共党史文摘年刊》。
廖盖隆十分关心信宜家乡社会事业的进步与发展,1992年9月为新编《信宜县志》作序;1995年至1996年把他编着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理论家笔下的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史》、《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著作赠送给信宜市图书馆。
(本文原载于1996年12月《信宜文史》第十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