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母校关键词:真好


  四月的湛江,已是骄阳似火。赶上两点十分的上班车,刚摘下眼镜擦擦汗,忽见左前方的座位上,一位平头银发,脸色红润的长者,微笑着向我招手,是梁桂梧老师!我的学长,我的老同事。因他已退休多年,我们便少见面了。我赶紧迎着走过去,挨着他坐下。“小卢子,我想给你开一份工资,不知你想不想要?”多么亲切而熟悉的乡音,我笑开了,一下子不明白幽默的梁老师的意思。见我笑望着等下文,梁老师这才告诉我:“2005年,是我们母校高州中学的百年校庆,你有什么感情,不妨写下来吧,写好就寄到中山大学刘琦教授那里。”

  啊!母校,百年校庆,多么激动的时刻!母校,母亲!仿佛一位世纪老人,飘逸着银色长发,微笑着坐着祥云飘然降至我的面前。离开母校已整整二十年了。此时此刻,万语千言也无法表达我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打开电脑,键入“高州中学”一词,哇!屏幕上嵌满了“真好”二字!真好!真好!真好!……是的,我满脑子浮现出来的都是母校的各种好来,可惜我的拙笔不知从何写起,不知怎样才能写尽母校的好。奔腾不息的鉴江水啊,你是一位滔滔不絶、慷慨激昂的演讲者,你教我吧;巍峨耸立的观山啊,你是一位深沉睿智的长者,你教我吧;你们都见证了我母校的辉煌。

  无需咖啡的刺激,只有一杯清茶的氤氲,袅袅升腾着热气,朦胧中,二十年前的往事如电影放映着,感谢“蒙太奇”手法的发明者,使我得以连缀和拼接影片中的分镜头。

  分镜头一:

  一九七八年的中秋,是我平生第一次过的有月饼吃的中秋。以前在农村,因家里穷,虽然中秋年年都过,最奢侈的享受是生产队做豆腐来分,算是过节了,但未曾尝过月饼的香甜。那天,城里的黄河清同学,邀请我们几个到她家吃饼赏月。第一次去城里人家,难免有点紧张和局促不安。几个人你推我我让你,谁都不敢先进去。很快地,这种气氛就被河清家人的热情所融化。就像夏天的冰棍在暖阳下变成水一样,融进了他们一家。她老家在福建,老奶奶很慈祥,很富态,用浓浓的乡音和我们谈着话,拉着我们的手,不停地往我们手里放月饼。可惜我们听不太懂,河清在一旁当翻译,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笑声。河清的妈妈是县一小的老师,慈爱、温柔、细心。她不时地进出于厨房和客厅之间,一样样的水果端上桌来。记得当时她还发现我是几个中胆子最小的,特害羞,不怎么敢吃。就特意拿了一个鸭梨给我,“吃吧,不要客气,你们应像姐妹一样,像在家一样,我只有河清这一个小孩,希望你们以后多来家玩,好热闹些”。一个平凡的动作,一句轻轻的话语,可对于失去了母爱的我来讲,无异于滴水成冰的冬日得到一盆红红的笼火。这一幕,久久地温暖着我脆弱的心。

  分镜头二:

  一九七九年的五月十日,是母校校庆,也是高州中学复校后第一个校庆日(那时按1903年5月10日为建校日来纪念)。我们是复校后第一届初一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未见过大世面。那天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各项庆祝活动,如参观校史展览、拍照、聚餐、文艺晚会等等,紧凑而有序,始终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到处是欢声笑语。很多校友不远千里赶回来了,校史展览馆前的空地上停了四长排小车,其余的只能停在操场那边去了,这阵势在当时来讲可谓排场了。走进校史展览馆,我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那份好奇,那份激动,那份自豪,我为母校的辉煌而震撼!在那里,我知道了为了革命牺牲的朱也赤烈士,知道了当年徒步到延安参加革命的廖盖隆,知道了培育出优质水稻的科学家丁颖……我们的校友遍及全国各地,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高州中学的学子们。

  分镜头三:

  那年冬天,很冷,我们没有什么棉衣棉鞋之类的,只好穿四、五件单衣,加一件“波恤”,就是那种厚的圆领球衣吧,现在早已没人穿了。晚上穿着球衣睡,还冷得难以成眠。我从家里带来的棉被,已不知盖了多少年了,又薄又硬又黑,可以说跟盖着硬纸片没什么两样的了。杨一挥同学的是新的棉被,又大,于是我拿我的被子垫睡,和一挥一起挤着睡,盖着她的新棉被,就这样,我俩抗拒着冬夜的狰狞。

  由于特冷,好多同学都长了冻疮,我们本地叫生“萝卜花”的,又红又肿,又痒又痛,钻心的那般感觉,个别同学还被折磨得彻夜呻吟,甚至忍不住哭出来了。我们的阮如兰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头。那天上午上完第四节课,我们远远就看见阮老师微胖的身子,艰难地蹬着自行车,车后架上捆着一大捆萝卜叶,老师如霜的头发在寒风中飞扬。那夜,几个冻疮较为严重的同学,在泡了阮老师用萝卜叶熬的水之后,睡了很久以来的第一个安稳觉。什么叫师爱?什么叫母爱?阮老师用她的行动诠释着这人间之爱!

  蔡秀萍同学,家住城西西岸大队。得知萝卜叶能治冻疮,吃完晚饭后,借了一辆自行车,直奔家里的菜地,连头带叶拔了一大捆萝卜,天已断黑,来不及回家告知家人,就冒着寒风往校赶。同窗情、姐妹情,那个严冬我们的心底暖洋洋的。

  分镜头四:

  一九八一年,中国女排夺取世界杯冠军。下午放学后,我们全体同学端着饭在饭堂观看直播,当女排姑娘的一记重扣,粉碎了对手捧杯的梦想时,我们全场起立,欢呼雀跃,敲着饭盅,互相拥抱,击掌,那份激动絶不亚于朗平或梁艳。正当大家沉浸于这喜悦的时刻,不知谁说了一句,“复习班的同学拿了红旗来了,他们要上街狂欢庆祝”。激动的情绪最容易感染,同学们呼啦一下子涌出校门,自觉排成队,沿着东门那边走,沿路喊口号,放鞭炮,击脸盆。有些老师也加进了我们行列,仿佛一下子年轻十岁,记得当时年龄颇大的梁瑛老师一直走在队伍的前头。街坊们都跑出来看热闹,个个洋溢在这胜利之中。绕城一周,回到了学校,同学们意犹未尽,聚集在操场里,唱国歌,喊口号。见此情形,学校领导马上派人搬来十几张乒乓球台,拼成一个临时舞台,同学们纷纷上台演讲,抒发心中的爱国激情。记得当时钟竞达主任还叫我上台去讲,虽然我心中澎湃激荡,但由于胆小,还是未敢上台,不免留下遗憾。“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的同学正是这样洋溢着爱国激情。

  分镜头五:

  一九八四年的七月七日上午,高州二中考场。平时学习不错的我们,面对这高考的独木桥,也还是有些紧张。多年寒窗苦读,背负父辈师长的殷殷期望,怀着人生的远大理想,走到这人生抉择的关头。考场如战场,能不紧张吗?进考场的钟声响起,犹如吹响进军的号角。考生们纷纷鱼贯上楼,找到自己的“据点”。我正从二楼往三楼走,突然从楼道里走出一个人,不由分说就往我嘴里塞几片东西,等我回过神来,谭可老师熟悉的声音响起:“雪容,镇定,不用怕,就当平时测验一样,你每次测验都考得很好的。”目光中传递着坚定、沉着和自信。含着老师给的“定心片”——后来才知道是花旗参片,我平生第一次品尝花旗参的味道,把一切包袱丢在走廊里,轻松走进了考场……

  若干年后,当我和我的同事讲起这一经历,讲起高考前,我们各班的老师给我们煮緑荳莲子糖水解暑,讲起在流感横行的日子里,老师为我们煎煮中草药汤时,同事们都大为震惊,羡慕我有这么好的老师,幷且调侃我:“你买了多少花旗参给你的学生吃呀?”说来惭愧,我还真没买过,但谭可老师以及高州中学的这些老师的爱心和精神,将激励我一生,我将永远感激老师,永远爱我的学生。

  一个个镜头,一幕幕,清晰,模糊,模糊,又清晰……

  不知什么时候,儿子已把“高州中学,真好!”这几个字,做成了艺术字的电脑屏幕保护,不停地闪现着,一如夜空中璀璨的星星,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真诚地祝福,我的母校,欣欣向荣,桃李芬芳!

  (作者系高州中学1984届校友)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