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怀念母校——广东高州中学
2005年3月15日是我们的母校——广东高州中学校庆10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全校欢腾的日子里,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因为我中学时代在高州中学读书,大学毕业后又回到高州中学工作。可以说过去是高州中学教育了我,今天又是高州中学培养了我。因此,母校校庆到来的时候,我的心情特别激动,使我想得很多很多……。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广东高州中学历史悠久,过去是省立重点中学,是高州革命的摇篮。解放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解放后又为新中国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建设人才。这所学校师资水平高、校风好,是人才成长的好地方。高州中学的办学声誉,家喻户晓,饮誉中外。1954年我初中毕业时,慕名考上高州中学读高中,入学后百闻不如一见。从外县市初到高州,人地两生,无亲无故,生活十分不方便。可是我们一入学,高二、高三的老同学便主动帮助我们拿行李,带我们找宿舍,并热情地为我们铺好床,一切都安置得十分妥帖,还带我们办理一切入学手续。然后又主动带我们参观校园,介绍学校的情况,使我们有一种“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的亲切与激动。接待我们的师兄,早、晚饭后还主动到宿舍找我们谈心,问寒问暖。又带我们游宝塔、参观缅茄树……等等。使我们熟悉高州环境,那种到新地方的生疏感和恐惧感全消了。每日下午洗澡时,要用小水桶从十多米深的水井打水上来用,我们这些新同学没有打水的绳子,也没有水桶,只好拿着一个脸盆在水井边等候。高二、高三的老同学见到拿脸盆的人都是新同学,因此他们把打上来的水首先倒给新同学,然后再留给自己。使我们感到在高州中学处处遇亲人,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高州中学学习、生活比在自己家里还温暖、亲切。在校外,高二、高三的老同学,看见我们这些新同学,虽然不认识名字,见到我们戴着高州中学的校章,都主动点头问好,像老朋友那样十分友好。在大街上,老同学见到我们的老师,主动上前向教师鞠躬敬礼。在师兄带动下,我们也这样做,表达我们对老师无限尊敬。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觉得考上高州中学读书十分幸福。
在学习上,我们对老师十分崇拜,觉得我们的老师知识水平很高,他们头脑里的科学知识十分丰富,我们拼命学也学不完。1954年我们刚入学不久,全世界掀起反对美国使用原子弹的浪潮。为了提高我们对原子弹的认识,克服对原子弹的恐惧心理,坚定反对使用原子弹的决心。高州中学邀请我们的物理老师张仲照,向全校师生作一次“反对使用原子弹”的讲座。他从人们熟悉的荷叶上的水珠讲解表面张力的问题;从分子、原子结构讲到电子核里的电子层,讲到电子能级,又讲到如何用中子撞击电子核,使电子核析放出大量能量,这些能量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也可以用来发电造福人类。而美国用来制造原子弹企图侵略我国和其他国家。所以我们要坚决反对使用原子弹。我们刚考上高中对原子理论的知识十分贫乏,经过张仲照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们听得滋滋有味,恍然大悟地认识到原来电子核外还有许多电子层,一层一层地绕电子核旋转,像天体那样,许多恒星绕太阳旋转那样,越听越神奇,从而越感到我们的老师真伟大,他们头脑里的知识十分渊博。如果自己有老师那么多知识就心满意足了。我暗下决心努力学习,一定要把大自然奥秘弄清楚,让科学为人民服务。因此全校同学勤奋学习的风气很浓很浓。
为了培养每个学生都成才,我们的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十分严格。李宗耀老师上化学实验课就是这样。他说:“我们做实验既要做实验又要注意节约化学药品,滴两滴药品就够了的,就不能滴三滴,用两克药品就可以获得实验效果的,就不能用三克。”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验技术,每个同学都要到消防沙箩旁用药匙挑沙入试管,做到要多少就挑多少。此外,每个同学还要拿两支试管到水龙头前,以水代替化学试剂,从一个试管倒进另一个试管,做到一滴一滴地倒,要多少滴就倒多少滴,不能一下子就倒半个试管。掌握到化学试剂的技术后才能参加化学实验。一个实验小组四个人,刚好坐在一张四方台的四边,做化学实验时,双手要放在胸前实验台中间,到人人距离一样,使同组四位同学看得清清楚楚。一些同学担心化学试剂弄伤手,便把试管放在实验台外或放近身边去倒化学试剂,这些不规范的做法,一律受到批评。一些同学思想紧张,实验时倒多了化学试剂的,又要重新到水龙头前练习倒水,直到技术过关了,经老师检查合格了,才能参加做实验。经过李宗耀老师的严格要求和严格训练,我们的化学实验次次都做得比较好。
高州中学与学生心连心,与人民群众也心连心。我们虽然在学校勤奋学习,但是对人民群众的疾苦也十分关心。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每年农忙季节,学校就组织我们下乡帮助农民插央,收割水稻等;天气乾旱,学校又组织我们下乡帮助农民挖井抗旱,天气寒冷有霜冻,学校又组织我们下乡帮助农民晚上烧火堆熏番薯苗;高州开展扫盲运动,学校又组织我们深入居民区,挨家挨户地去发动群众参加扫盲班学习文化。每户居民见到戴着高州中学校章的学生到他们家里和他们谈心,谈学习,他们十分高兴。经过我们耐心发动,一些原来不打算参加扫盲班学习的人也高兴报名参加了。因此高州中学在群众中威信很高。
在高州中学这个锻炼人的大熔炉里,我们迅速成长,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母校。1980年由于工作需要,我回到母校工作。我把在母校工作的机会,作为我向母校汇报工作,报答母校对自己培养的恩情的机会;作为继承母校光荣传统,在自己手中发扬光大的机会;作为高州中学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机会。在母校工作的25年中我刻苦工作,我任教的毕业班,高考成绩基本上年年在茂名市取得第一名,为国家培养出两位省级高考文科状元,两位全省第二名,一位全省第六名,一位全省第十名等六名省级尖子。写出多篇专题教研论文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与他人合作出版的专著有五本。经过45年的工作,我的汗水没有白流,所教的学生遍天下,他们均为国家的建设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党和政府也给予我很高的荣誉。把我评为高州第一批中学高级教师,并选为茂名市第七届人大代表,高州市第四届政协委员,茂名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先进教师,茂名市数学研究会副会长兼高州市数学研究会会长。
看过去,望未来,今天的高州中学群星灿烂,不但有人数众多的高级教师,还有很多特级教师,全国先进教师,省市先进教师和劳动模范。广东高州中学不但被评为省一级学校,而且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现在的母校——高州中学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进行素质教育,朝着全国1000所示范性高中迈进。高州中学将在广东省普教系统培养人才的“百、千、万”工程中,涌现出更多的教育专家、名校长、名教师。明日的母校将更加光辉灿烂。
(作者系高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