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怀念恩师梁同寅校长
“梁同寅校长,是高州府圣人!”当我还在乡下读小学时,就听见叔伯们这样说了。
为了让我能考上九中(其时我们家乡的人仍这样称呼广东高州中学),父亲把我从化州乡下带来高州,送入茂师附小读六年级,住在高州中学对面的双牌学舍。这回听到关于梁同寅校长的传说就更多了。
梁同寅校长疾恶如仇。有一次,高州城全城学生和各界民众在圣殿坡开大会。梁校长在主席台上,当着那时被茂名县百姓骂为铲地皮县长陈子和的面,高呼:“打倒贪官污吏!”全城为之轰动,无不拍手称快。
但我最关心的是高州中学招生方面的事,所以梁同寅校长主持招生的传说,至今记忆犹新。
每年暑假,学校开始招生工作后,所有寄来、送来给他的私人信件,一律不拆;待放榜后,他才一封封阅读处理。不到録取分数的人,谁也休想进高州中学,县长缪任仁的儿子,也只好乖乖地下读茂名中学堂。
每年招生考试的作文题,不但由他出,而且由他亲手书写,密封;考试预备号之后,才由教务处分发给监考员。其他科试题,也要由他筛选,定稿;让一位职员在他的寝室里印制、密封。考试结果了,那职员才能走出他的家门口。
録取新生,分两次放榜。第一次为初榜,公布根据笔试成绩録取的名单,再行复试,即口试。口试由他主考,进行问话,观看考生健康状况。因此民间有个说法:梁校长要挑靓仔。口试后再行放榜,才是正式録取。
此外,还有一个传说,令我最神往:“贼佬不抢四爹”。
有一年腊月29日,梁同寅校长晚饭后才带了个小听差回家过年。在十二张塘径,他遇到了两个持刀“打脚骨”的强盗。梁校长见状,把身上的两毫银给了他们。那强盗不相信他只有两毫银,便搜身;可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翻遍了,空空如也。那强盗便放了他。小听差则催他说:“深夜了,四爹快走!”不料,梁校长才走出几步,那两个强盗又赶了上来,拦住去路,问:“你是四爹?”梁校长说:“我是排行第四”。又说:“你家在帅堂?”梁校长说:“是在大帅堂。”又问:“你是九中校长?”那听差连忙说:“不是,不是!”他怕强盗知道他是校长,会认定他有钱,而凶狠起来。梁校长却说:“我是在高州中学教书。”不料,那两个强盗竟向梁校长又鞠躬,又道歉,把那两毫银退还给梁校长。梁校长起初有点愕然,但随即便说:“你们大概太穷困了,这两毫银就当我送你们籴升米过年吧!”那两个强盗再次深深地鞠躬之后,迅速消失于夜幕中。“贼佬不抢四爹”便在茂名县、高州府传开了。
于是我就十分想见一见这位高州圣人了。
一天,我跟父亲上街,经过高州中学门口时,父亲突然停住脚步,对我说:“站在学校大门里的那穿黑衣服的,是梁同寅校长。”我忙转过头看去,但只见他的背影了:个子不高,似乎微微有点驼背;一套蓝黑衣服,皱巴巴的;一双布鞋,很旧了。我大为惊讶,是鼎鼎有名的高州最高学府的校长,怎么会是这个模样呢?我见过很多出入于高州中学的老师,大都穿中山装或穿长衫,还有人西装革履,戴着金丝眼镜,趾高气扬的。我把这个疑惑告诉父亲。父亲说:大凡一门心思全放在做学问、做事业的人,生活都很俭檏,往往不修边幅。这就是大家说的“大智若愚”吧!这种人,才是国家民族的中坚。
1948年暑期,我和另两个同乡投考高州中学。我的试室在礼堂。第一堂考国语,预备号后,监考员拆开题目,贴在墙上石柱上。作文题是《我们要爱永远的少年》,纵写在整张竹纸上,字迹十分工整。但我懵了。结果,我名落孙山。后来,又参加了茂名县中学统一招生考试,入了茂名中学堂。
有一次,那个考上高州中学高中的同乡来我家作客,父亲问他学得怎么样。他兴奋地说了差不多一个小时。
高州中学就是跟别的学校不一样。校风好、学风好,同学们个个有理想、朝气勃勃,学习自觉勤奋,教师都很有学问,听说梁同寅校长聘请的老师,第一个条件就是中山大学的毕业生。他们讲课,明晰、透彻,一听就懂,而且可以说过耳不忘。作业不多,但做过之后,这一节的知识就消化了。闲有余时,就读课外书。图书馆里有很多进步书籍,苏俄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有;有本《交际大全》,实际是《大众哲学》。同学们读课外书多了,又促进了功课的学习,成绩提高快,同学们的思想很活跃。梁校长果真办学有方。
他还说,今年是梁同寅先生任高州中学校长十周年。全校师生要在他长校十年之际,捐款建一座“同寅堂”,以褒扬他办学有方,成绩超卓。但梁校长十分谦虚,竭力反对。后来几经老师们推心置腹的劝说,学生代表反复恳切的请求,他在不愿与全校师生违拗过甚的情况下,勉强同意了。那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台”。舞台口南侧墙根上,立了块石碑,记述建堂的缘由,列了捐资人的姓名。它是全校师生、或者应该说是全茂名县、全高州府百姓对梁同寅校长的一片敬爱之心的表现。很多人说:它比封建时代帝王敕命建造的牌坊有更深广的内涵。但1950年2月,当我到高州中学注册时,“同寅堂”已改成了“解放台”。听说,1949年,高州城一解放,梁同寅校长便断然下令改了。当时,全校师生虽然觉得十分惋惜,但毫无办法。
也许是命运注定我要做梁同寅先生的学生。1949年,高州城一解放,便对城区中学作调整,茂名中学堂与茂名女子中学合并为茂名县第一中学,我成了茂一中学生。1951年1月,又对各中学的班级作调整,茂一中拨两班初二级学生给高州中学,我在其中。
高州中学果然与别的学校不大相同,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由你不向上,不由你不勤奋。于是我的成绩直线上升。1951年元旦作文比赛,我得了奬,被推选参加全县中学生作文比赛;校庆四十八周年智能运动会时事竞赛,我得了初中组第一名。我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1951年到南盛乡做春荒救济工作,受到学校的表扬。
1951年秋,我初中毕业,免试直升本校高中,我只交了六张免冠半身相片,便入了学。九月中旬,父亲来信,说家庭经济困难,要我停学回家。
我在校长室里,向梁同寅校长申述了停学理由后,说:“我想找份工作做,积点钱,完成高中学业。”梁校长问:“你准备找什么工作?”我说:“县政府正招收乡村工作队员,我想请校长向有关部门推荐我去应招。”梁校长说:“好。我请陆士风校长去县政府联系一下。”接着又问:“你在哪里开饭?”我说:“和两个同乡在千乘馆自己煲饭。”校长又问:“还有米么?”我说:“这两天还有。”不料,这时梁校长从口袋里掏出两万元人民币塞给我,说:“拿去籴米”。我不肯,也不敢接。哪有学生用先生的钱之理?这时,我想起父亲曾说过的一句话:“天地君亲师,要尊师如尊父。”我坚决不肯接领,再三推辞。但梁校长硬要我收起,说:“就算我借给你籴米吧!”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只好含着满眶热泪,双手接过钱来。其时,我差点哭了,赶快哽咽着向校长告辞,快跑回西地宿舍,伏在床上哭了起来。梁校长关心我,比我的父亲还细心周到啊!
第二天早上,我正在教室里上课。传达冯文汉通知我到校长室去。我急忙跑到校长室里,看见梁校长已在那里等我了。他对我说:“陆士风校长去县政府联系过了,乡村工作队员已满额,小学教师尚欠很多。不知你愿不愿意做小学教师。”我忙说:“愿意,愿意!”梁校长说:“好吧。你回去上课。我再请陆校长去文教科联系联系。”那天下午,梁校长又通知我到校长室。他告诉我:“陆校长已经联系好了,正好云炉乡有个小学校长到文教科要教师,那校长明天上午10时到学校来与你相见。你在门口中厅等他。”两位校长就这样为我的工作而奔波,如今想起来,仍激动不已。
第二天,那小学校长来了,见过面后,他说:“虽然还‘嫩水’点,但个子不矮了。开学了,你明天就到学校去。”
就这样,我参加了革命工作,做了人民教师。从那时起,我就决心以这两位校长为榜样,像梁同寅校长那样,工作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又悉心爱护学生。五十年来,我在梁校长那崇高精神的熏陶和鞭策下,努力工作,关心学生,个别学生突然碰到困难,我也像梁校长那样在经济上帮助一下。不料,我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梁校长永远活在我的心里,永远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路标。提笔写这篇短文时,我曾几夜彻夜难眠,含泪吟成一律,聊表寸心。
已过古稀忆少年,心潮澎湃拨朱弦。
南盛救济播党恩,学校表彰励我GFDAA。
愚生偶欠一箪食,恩师慨馈两万元。
三尺讲台五十载,难报慈母三春暄。
(注:其时两万元人民币足可供一个半个月伙食。)
(作者系高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