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高州中学事略(补正本)


  卷一 明清时期(1569—1911)

  上编 明代(1569—1644)

  隆庆3年(1569年)

  南岳书院

  广东高州中学的前身,为明代隆庆3年(1569年)高州知府吴国伦创办的南岳书院。

  附:吴国伦简介

  吴国伦,字明卿,兴国人,进士出身,“后七子”(明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的并称)之一。其人“少有隽才,于书无所不窥,为文落笔千言立就,尤长于诗”。曾授中舍,“寻,擢谏垣”。他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奸邪分宜柄政,慕其才,欲致之,不能也”。后,杨继盛“疏斥分宜”。杨被分宜迫害至死,“知交亲戚悉引避”,而吴国伦与王世贞往哭之,且恤其孤。“分宜恚恨”。吴国伦被“左迁宪幕”。浮沉下僚。分宜败,吴国伦“稍迁至谯郡守,复徙高凉”。适岛夷——倭寇侵扰高州城,吴国伦率领军民抗岛夷,获胜,把倭寇直驱至里麻。为民拥护。(《高州府志》有传)

  附:关于书院

  书院之制始于唐朝。初为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唐玄宗开元6年(718年)设丽正书院。13年(725年)改名集贤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官等,掌经籍,搜求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书院。这是官办书院。私办书院,以个人读书治学为主,如卢观9年(635年)在遂宁办的张九宗书院,贞元中李渤隐居读书的庐山白鹿洞。又如南唐时,在白鹿洞旧址所建的庐山学馆。唐末至五代,连年战乱,学者多择名山胜地建书院,作为聚徒教授之所。至北宋,书院盛行,并形成制度。其时,书院是讲学肆业之所,以讲读经籍为主。最有名的是白鹿(宋时庐山国学馆又改为白鹿洞书院)、石鼓(一说嵩阳)、应天(一说睢阳)、岳麓四大书院。南宋时,书院大兴,几遍全国。原多民办,后经朝廷敕额、赐田、奬书、委官,遂成半民半官性质的教育中心。元代,由于政府的奬励和支持,各路、州、府皆设书院。书院遍及全国。明清时,书院益增,但多数成为习学业、应科举之场所。明代最有名的书院是无锡的东林书院。顾宪成、高攀龙、钱一本等主持该书院。这个书院,讲学又议政。“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这个书院的楹联。被阉党所杀的周顺昌(即高中语文课本《五人墓碑记》中的周顺昌),是这个书院(东林党)的主要成员之一。清代以民办书院发展为快。光绪27年(1901年),清政府采纳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将书院改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

  作为古代教育中心的书院,一般选址于山林名胜之地。书院主持人称为“山长”、“堂长”或“山主”、“堂主”;由办院人聘请或自任。他们必须是名重一时的学者。书院学士,大多为有志于学的成年士子(学子)。研习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间亦议论时政,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书院一般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难论辩、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教学。

  就高州的书院而言,有据可查的有清康熙36年高州知府郑梁、茂名知县钱以垲相继建立的三至书院,康熙38年茂名知县钱以垲建的安乐书院,康熙51年茂名知县孙士杰建的敦仁书院、近圣书院和观澜书院。到清末,高州除了府办的高文书院,县办的三至、安乐、敦仁、近圣、观澜书院外,还有高明、朋来、茂山、四水、东津、拱极、墨池、笔山、参天、潘江等书院。能称为书院即有山长、有学生、有课程、有经费足以维持者,其时只有府办的高文书院,县办的近圣书院、敦仁书院和乡办的梅坡书院、南宫书院。此外,高州城内还有许多称之为“书院”的大小房舍,但这些不是士子习业之所,而是各县、区、乡、各姓族为其子弟来府应试居住或商旅暂住之所,废科举办学堂,特是民国时期,多为各校学生外宿之所。有些就名副其实称“学舍”、“试馆”。高州士民皆以“馆”称之,如文学馆,千乘馆。各县区乡所建的,如丽泽书院(茂西)、起元书院(茂北);为某姓族所建的,如干乘书院(梁姓)、文范书院(陈姓)、协中书院(李姓)、文疆院(黄姓)等。

  万历40年(1612年)

  笔山书院

  是年,高州知府曹志遇(字二箕,兴国人,进士出身,以尚书郎出守高州。他丰神岳立,凛不可犯。他到职后豪民蠢吏屏迹,深得百姓拥戴。他被调离高州之时,“老幼攀辕塞道”),重建郡学,扩大其规模;设学田以助贫士膏火(灯油钱,似今之助学金)。竣工后,他为书院题额,曰:“笔山书院”。

  他主持修高州府志(第一本府志)。

  下编 清代(1644一1911)

  康熙48年(1709年)

  敷文书院

  是年,高州知府吴柯(江南徽州人),改建敷文书院。

  《高州府志》:一说吴柯所建书院在按察分司旧址,为义学,不曾命名“敷文书院”。一说高文书院原名敷文书院,在府城东按察分司旧址。康熙48年知府吴柯改建。

  注:按察分司:清承明制,设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管司法,正三品官。分司,即分道巡察。分道巡察长官称分巡道.清制,高(州)雷(州)廉(州,现属广西自治区)曾为一道,驻高州。

  敷文书院体制,大概如下:(一)管教人员:山长1人,负责教授及评卷。由高州府聘请科甲出身而学行优异者任之,任期1年,修金每年400两,由官府送给;另由学子每人题银10两。监院1人,负责收卷、发卷、传达山长命令及办理院内事务。由高州府委派候补佐杂人员充任,年薪百余两。(二)学生:正课、附课生各约30人,生员(已获秀才功名者)、童生(凡应考生员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称童生)各半。光绪12年,决定有科之年,添员生8名,无科之年添童生8名。初由高州府招考,后由巡道招考。入选者入院肄业,免修金。院之斋舍(40个)备各生住宿。膳食自理。正课生每年由官府给膏火钱约20千文,附课生不给予。(三)课程设置:讲授经史词章及八股文,每日考验1次,评定甲乙,择其成绩优者,贴之院壁,以备观摩。府、道、县每月亦轮流出题考试,谓之月课(课,试验、考核)。生员名列超等、童生名列上取者,均分别发奬,以资鼓励。(四)经费来源: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1>田地租;<2>公项息银;<3>公捐息银;<4>捐项息银;<5>罚款息钱。(五)支出项目:山长聘金、修脯、节敬、席敬、肄业生、童生60名每月膏火钱1000文,共支9个月,文昌宫灯油、监院薪水、道县礼房及书院门号房工食。如有不敷,由府库借垫,列入交代作扺。光绪3年后,经费略有增加,为添招生员、童生膏火之用。此外尚有府道拨给书院宾兴银1000两(宾兴,《周礼·地宫·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郑玄注:“兴,犹举也。民三事教成,乡大夫举其贤者能者,以饮酒之礼宾客之,既则献其书于王矣。”后代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谓之宾兴。此沿古制。明清时,各县均有“宾兴祠”),发绅经营,每年得息银300两,作书院正附课生监宾兴之用。

  雍正8年(1730年)

  敷文书院

  是年,知府张兆凤(字吾坡,浙江分水人,拔贡出身,由教习,历官至知府。“为人敦厚、有气节,治民如治家,坦怀抚谕,恳中人心”。在任六年,“士民久于其化,咸服从信爱,不忍为欺”),初到任时,见笔山书院颓废日久,即相度遗址。见门峙三峰,形如笔架,层峦耸秀,望而知为地脉锤灵;惜仅存数椽,风雨不蔽;慨然鸠(购,雇也)工补葺。添建讲堂、问字亭,左右增建书舍。制宪(清朝对总督的尊称,也称制台。宪和台都是对高级官长的称呼)鄂公题额曰:“敷文书院”。抚宪(清朝对巡抚的称呼。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的长官。总揽一省军事、吏治、刑狱等,地位略次于总督,仍属平行,又称抚台、抚军)杨公嘉以“敬业乐群”匾额,并题联柱,鼓励学子。竣工,延师训士,“薪水悉予捐给”。张兆凤恐事难经久,清出茂名梅録(今吴川市治所。1949年前隶属茂名县,茂名县,即今之高州市。今之茂名市,20世纪50年代前原为茂名县的一个乡。60年代,在那里开发油母页岩,建县级市,名曰茂名市。茂名县遂改高州县)铺租,得溢额银51两5钱4分,“详奉提准”留充书院公用;又规定茂名县每年解(上缴)学租72两零9钱1分,这三项一向为府署别项之用的款项,“详奉列制宪批准,并入书院”,作为“延师课士之资”。他本人每月必亲身“授餐课艺”,评定甲乙。其文采可观者,赏给楮墨价(楮,借代纸,奬以购纸笔墨的钱。似今比赛之奬),以示鼓励。“诸生执经问业,琐琐若布衣师弟然”。“自是,士子就业于斯,教学相长,寒署不辍,获隽者数数。六属远乡僻壤,闻风兴起,户诵家弦”。雍正12年(1734年)岁考应试者,数倍于昔日。六属士民,交口同称:“是咸太守之功”。张兆凤离任日,百姓攀辕号泣,六属奔送者不下万人。

  附:《高州府志》关于南岳书院、敷文书院的记载

  顺德编修龙廷槐记略云:高州郡城旧有南岳书院,创自太守吴(国伦)公,题为笔山。雍正年间,太守张兆凤重加修葺,更名敷文。府志原注云:据区大伦云:名笔山书院即旧南岳书院址。据张兆凤所记,敷文书院即笔山书院址,系张兆凤改建。府志以为昊柯。县册,一以为义学,一以为高文书院址,参差不合。循绎各条,吴柯所建者,按察分司旧址,县城东,自名义学,不名敷文书院。张兆凤所改建者,则笔山旧址,在城西,鄂尔达题曰“敷文书院”。今高文书院,则城东义学故址。

  干隆19年(1754年)

  干嘉之年,世社稳定,书院讲习之风甚盛。大家讲学于书院,流派形成于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先后由钱太昕、姚鼐任山长,均开一时风气。后者人称之为“桐城派”。兴书院之风,更盛于清初。其时敷文书院日久残破,知府杨锡绂曾重修,但终因经费不足,而日更残废。

  干隆19年(1754年),分巡道王概,清查旧项,捐添膏火,重修学舍。其时,高州城内,不少书院已或废圮,或改公署,修复工费浩大。其租田多寡不等;分则不足,合则有余。王概便将不能维持的15个书院(高明、朋来、茂山、四水、东津、拱极、墨池、笔山、参天、潘江、三至、安乐、敦仁、观澜)的地租清查俱拨敷文书院,永为宝案。自是,高州文风日盛,丙子科(干隆21年——1756年)乡试获隽8人(一说7人)。

  嘉庆5年至8年(1800—1803年)

  高文书院

  监院萧翔云(兼主讲席,生平不详)

  其时,浙江督学阮元,创建“诗经精舍”,成为大家。他巡抚广东,建学海堂书院,倡经史之学,培养大批知识渊博的人才,影响很大。

  其时,杜安诗(字蓉镜,顺天宁河人,干降庚寅—1770年恩科举人,嘉床4年——1799年知高州)。“杜公洁己便民,和易近人,兴贤爱士”。他到高知时,“目击书院废坠,慨然曰:‘端士习以厚民风,为政首务,孰逾于此’,治事之暇,留意文教”。

  时,茂名有私垦官坡者。杜公令“清丈续追,责其入官。除修府城及化州、电白、吴川三县仓廒外,所余1400两,用于高文书院扩学舍、给膏火”。他本人又捐薪俸,“鸠工庀(pǐ,备具)材”修缮书院,增其体制。嘉庆5年(1800年)6月动工,次年7月落成,易名“高文书院”。

  经修建后的高文书院,颇具规模:大门3楹,两旁有耳房;稍进是仪门,与左右角门共5间;东西列学舍,各21间;中间建讲堂,名曰“卷棚”;次为光斋堂;再后是攀花居。可谓“藩垣庖GFDA9(bì,浴室),靡不毕具”了。不久,又“徇诸生之请”,于东偏避地数亩,构筑瓣香楼(两层3楹,画栋雕梁,檐牙高啄。建国前后,二楼为美术室,首层为学生会办公室和学生会干部宿舍。西有小径通过圣街,名曰“瓣香楼道”。此楼于文革期间,高州中学被诬为“封资修”黑堡垒而撤销后,被折毁)以祀吴(书院始创人吴国伦)、曹(扩建书院者曹志遇)诸公。楼前辟为射圃(建国前后,为三合土排球场、坭底篮球场),并于左建一小亭。茂名大尹萧富锤掌管这项修建工作。他捐献白金600两,资助这项工程。参加管理这项工程的,还有茂名岁贡梁应元、廪生招元储,生员古来泰、何其光、苏玉堂等5人。此外还有一位为书院捐田租供修脯膏火者(其姓名待查)。

  全部工程,于嘉庆8年9月竣工。于时规模大体具备:“山光水色,坐收胜概;佳卉名花,环映左右;藏修游息之地,各得其宜”。便延请茂名学博萧翔云为监院兼主讲席。知府杜安诗又拨款245两为基金,以每年得息银73两5钱,由董绅收集,科学年作书院正附课生监百名宾兴(其时府县都没有这项基金)。其间,杜知府“政事之暇,时进诸生于堂而课其艺业”。“经其指授,咸有法度”。“所奬拔士,多速飞”。庚申(嘉庆5年——1800年)、辛酉(嘉庆6年——1801年)两科荣膺乡荐(由州、县地方官荐举赴京师应礼部试的人)以及拔萃贡成(拔贡,12年一次,每府学2名,州县学各1名,由各省学政从员生(秀才)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者)各5人。

  杜知府临行之日(任期满),又出捐橐装银400饼,留充宾兴。府志云:“至今士心,犹依向之”。

  府志还有一记载:茂名进士梁联德曾出资修葺书院,并添设膏火。其事言之不详。

  嘉庆18年(1813)

  员生林召棠(字芾南,吴川人)癸酉科拔贡生命入官署肄业。丙子年(嘉庆21年,西元1816年)中举人。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癸未殿试状元。

  道光6年(1826年)

  是年,巡道叶申万(福建闽县人,进士出身),拨书院宾兴本银2000两,发电白、博茂两地生息。道府征三年,共息银720两,拨廉州(今广西合浦)240两,高文书院480两。给高文书院款作两用:一为高文书院进学童生奬赏,160元;一为正附课监生(明清在国子监——国家最高学府肄业的,统称监生。初由学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许。干隆以前,并加以严格的考课。监生有举监、贡监、恩监、优监等名目。后则仅存虚名,不被重视。至于一般所称的监生,指由捐纳而取得功名者。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名而欲仕者,均必先捐监生,作为出身,但不一定在国子监里读书)赴科宾兴320两。

  咸丰2年(1852年)

  是年,伊霖(字云岩,满州正黄旗人,举人出身)署高州。他拨款重修高文书院。署高州不久,任高廉道护。曾因残酷镇压高州、广西一带农民起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富户醵(集资)金祝贺他。他不接受此银两而拨给书院作经费。

  咸丰5年(1855年)

  信宜县梁巍(字恩焕,顺天举人,庚戌进士)改修书院的内堂、厅房、门户。

  咸丰6年(1856年)

  郡人为祀(祭祀,纪念)伊霖,于高文书院内的光斋堂楼上,挂匾,曰“志伊”(后人称之为志伊楼),并规定每年秋祭之专款,以行纪念。

  是年高州城遭特大洪灾。民间流传,水淹过“文明门”,仅露“文”字头上一点。书院楼舍,多圮于大水。

  咸丰10年(1860年)

  山长:梁方岩(举人出身,生平不详)。

  是年,陈兰彬(吴川县人,进士出身,曾任中国留美学生的领队。他曾以“慕科学新知,注重洋务”见知于德宗光绪皇帝,被任命为首任驻美钦差大臣和驻古巴、秘鲁的首任大使,后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兼礼部、兵部侍郎——明清。正二品官,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即部的长官。晚年主讲高文学院,主修《高州府志》)、杨颐(茂名县人,清国史馆编修、工部侍郎,曾主持高州印金会、宾兴祠)2人提倡重建高文书院。

  这次建成大门、二门、大堂、光斋堂(上层为志伊楼),又建内堂。工费浩繁。为筹集资金,按县签题派分斋房。茂名得西斋20房,其余五个县各得东斋4房。又每捐钱百千文者,酬以禄位。于东斋傍余地并监院公所原址建房屋,每房1间,为2位或3位捐资寓所。房门额书曰:“某公禄位房”,并祀牌位于院内志伊楼。

  同治6年(1867年)

  是年,巡道陆心源(字子稼,一字刚父(甫),号存斋,晚号潜老人,浙江归安人,举人出身)是晚清四大藏书楼(即铁琴铜剑楼,在江苏常熟,创始人瞿绍基;八千卷楼,在杭州,创始人丁丙、丁甲兄弟;海源阁,在山东聊城,创始人杨以增)之一皕宋(皕音bì璧,二百也,宋,意为二百种宋刻,极言收藏之富)楼的创始人。他为书院捐银300两及前筹防局为书院捐钱200千文。2项合共559千990文,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59千90文。又将六属公捐银367两拨给书院,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银36两7钱。陆在任期间,还兴建道南书院,修复敦仁书院,重兴帅堂渡桥,修上宫湾路,政绩显赫,为民称道。

  同治12年(1873年)

  高州知府额哲克(生平不详)为书院捐银500两,并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银50两。

  同治13年(1874年)

  高州知府楼震(浙江人,进士出身),审讯结束唐演勋等诉讼案,罚钱500千文。楼震将此罚款拨入书院,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钱50千文。

  光绪3年(1877年)

  高州知府张联柱(江苏江都人,副贡出身)审讯结束石城绅士江国镛一案。江怨案得申,感知府之恩,捐钱1500贯。张联柱将此款拨入书院收入项。此款息钱作增添生童两个膏火,余钱60千弥补旧管欠项。

  知府张联柱是年核实书院公款每年应收租息银239两5钱9分,息钱380千零623文。支延山长聘金、修脯、三节敬、席敬,书院肄业生童60名每月膏火钱1000文,共支9个月。另支文昌宫灯油、监院薪水、道府县礼房及书院门号房工食外,如尚不敷支,均由府库垫支,列入交代作扺。

  是年巡道何应祺(湖北善化人,监生出身),给书院捐银140两,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银14两。

  光绪10年(1884年)

  知府张云(江西人,拔贡出身)发出王伯霖给书院捐款银113两,本银300两,俱于是年交绅董生息。

  光绪14年(1888年)

  山长:许汝韶(广东茂名人,举人出身)。

  是年于东西斋前各筑短垣。

  学政叶大焯发出罚款息银40两(本银400两)。此款与光绪10年知府张云发出的王伯霖捐款息银,经禀巡道崇绚定议,用于添童生(有科之年,添员生8名,无科之年,添童生8名)膏火之开支。

  是年,巡道王之春(湖南清泉人,监生出身)为书院捐款280两,拨款300两;知府杨霁(正红旗人,探花出身)捐款200两,茂名知县潘泰谦捐款200两:共1000两交茂名,发绅经营,每3年得息银300两。此项息银,每届科年,作书院正附课生监宾兴,由绅董分发。曾立碑于书院,经其事(其碑湮没)。

  山长许汝韶禀请,每科年五月初一,由道署礼房请出现银两,交绅董带省,分发其奬赏之费。每学政临高之日,亦由该房请出现银两交绅董分发。

  光绪15年(1889年)

  是年,翁同和为书院题匾,曰:“敬业乐群”。题楹联曰:“学有根基培养坚时乃担得圣贤许多事业,士先器识源流贯后方做成民物莫大文章”;为内堂题匾,曰“高堂”。楹联为翁方纲所书。

  附:翁同和与翁方纲

  翁同和,同治、光绪二帝的师傅。字叔平,江苏常熟人。咸丰6年中状元,入翰林院为修撰,历任户部侍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扶植张之洞,反对李鸿章。因向光绪皇帝推荐康有为,支持变法,被西太后下令革职,永不任用,驱逐回原籍。离京时,两袖清风。大学士恭禄送他白银千两,被他拒絶。他以书法名于一时。他的书法“堂庑宽博,骨格洞达”。晚年凄凉,有人出重金求购其书法。他以曾为两帝之师,不便卖字为生而一概拒絶。他为书院大门、内堂所书所题之匾不知何年湮毁,实为可惜。翁方纲官至内阁学士。他是清末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与当时的刘墉(影视连续剧《刘罗锅》中的主人翁原型)、梁同书、王文治齐名。是时,任广东学政。

  光绪24年(1898年)

  是年高廉分巡道叶大遒,提倡学术,奬饬士风,拨道库余款,于旧有正课、附课生外,添设膏火额20名,改名曰:“内课外课附”。

  是年考选入院生徒,报考者数待业人,榜发多知名之士,由是高州“文风丕(大也)变”。每逢月课,叶巡道亲自阅卷改文,士子益加奋励。至朱提学时,折奏广东文学,列茂名于优等。时论多归功于叶巡道。其时书院大门存其署联,曰:“观山锺秀气,学海助文澜”。又堂联云:“爱之能勿劳,不啻父兄教其子弟;学而优则仕,须知经济发为文章”。

  此外,自书院成立至是年,以个人名义为书院捐款而有案可稽者,计有:进士梁联德捐石鼓圩地一所,价值千两,每年租钱120千,协官收解本书院。嘉庆22年职员梁健祥,拨所买5里4甲朱愈球民米3斗2升、曹乐石栏埕塘等垌租20石充支膏火。学使傅棠捐廉100两。附贡周振宇、周振英,控邹土玺田价,知县王熙臣讯追,拨100千文贮府,充膏火。署知府戴锡纶查贮存银600两,分发六属取息添支膏火。道光元年贡生陈灿猷拨土名山儿坡下边民地一段,官斛斗租2石5升、民米2升,每年租钱1154文充支膏火。知府黄安涛将例贡生谭嘉谟缴屋价400圆发茂、电、化、石4州县交当铺生息,每百圆银,递年生息12两6钱充支膏火。

  光绪29年(1903)

  高郡中学堂

19世纪末,20世纪初,鸦片战争使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人民内受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外受帝国主义欺凌和掠夺,灾难深重。有识之士多方寻求救国之道。有人主张改革教育,学习西学。其时,在世界范围欣起科学与民主之风。中国出现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维新派创建了时务学堂等一些有影响的新式学校。其后两湖总督张之洞等奏请停止科举考试,兴办学校。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

  是年张之洞奉命拟订了《奬励留学毕业生章程》。其中规定:凡是日本各类学堂获得优等文凭回国者,可分别授予拔贡、举人、进士、翰林等出身。此《章程》后经请政府修订批转全国,成了清政府制定考核回国留学生的蓝本和各省奬励録用回国留学生的依据。

  是年春,高雷廉巡道吴永与邑绅士江慎中、周廷劢、梁宗矩、李维寅、李崧年等筹备建立学堂,议决将高文书院改建为高郡中学堂。由府库拨款5000两充建筑费。以附加六邑钱粮每升2文,并原书院膏火、田、租、海防、屠捐等拨充常年经费。派江慎中、周廷劢(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前清举人)和李培森(字植阶,茂名即高州市人,前清廪生,他一直在高州中学任文牍员,负责图书馆工作,到1940年)等管理建筑事宜,建筑礼堂和东西楼。是年6月兴工。并报请学政。是年11月接获“准立案改制令”。

  还有一位参加高州中学筹备工作,后又留于高州中学任教的梁树熊先生。他是位忠诚的民主革命者。他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搞民主革命,并积极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他参加革命组织,参与攻占高州道台衙门的战斗,后主管革命政府民政工作,后又任县长,为政清廉。他不久弃官从医。他在广州的医务所,成了一些支持孙中山革命人员的联络站。1922年6月12日,陈炯明叛变革命,企图杀害孙中山先生。梁树熊先生最先得到情报,并与有关人员保护孙中山先生脱险。

  光绪30年(1904年)

  监督:江慎中。

  是年7月修建扩建学舍竣工。继续筹备各项事宜。高州知府英麟主持招生,委任江慎中为监督。招新生160名。

  光绪31年(1905年)

  监督:江慎中。一说吴周瑞(举人,北京大学毕业),一说梁庚桐(举人)。

  其时教师有:周相臣、朱振基、卢易初等高州府知名人士。

  是年农历2月初十日(即新历3月15日)开学。新生160人,分3班授课,先补习高小课程。暑假前举行甄别试,不及60分者,编为预备班;及格者编为甲乙两班,修习高小课程。

  按照《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堂开设课目有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图画、体操、英文、修身(以四书为主)、经学(讲读“五经”)。

  附:关于学校于《经学》课的历史和斗争

  晚清兴学,张之洞是主要设计者。在他主持编制的《学务纲要》中,阐述具立学校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又说:“中国经史,即中国宗教,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所谓三纲三常,尽行废絶。中国必不能立国矣”。

1906年,章太炎(国粹派代表人物)号召,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热肠。是年清朝学部颁布“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规定“经学”为必修课目,要求中小学堂“对其经义,必条分缕析,编为教科,颁之学堂,以为圭臬”(圭臬,“圭表”和“鹄的”,比喻准则或法度。圭表,我国古代天文仪器,在石座平面上放一个尺(圭),南端立一个标竿(表),根据日影的长短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和长短;鹄的,箭靶子的中心)。张之洞在他主持编的《学务纲要》中规定:初等小学堂读《孝经》、四书、《礼记》节本,高等小学堂读《诗经》、《书经》、《易经》、《仪礼》,中学堂读《春秋左传》及《周礼》,每周授课为12小时。国文课在3种学堂每周授课分别为4、8、4小时(今之语文科其时正式命为“国文科”。该科大致包括读文、作文、写字、说话——附设官话等4部分——笔者注)。

1909年,清学部对中学读经作出调整,初等小学堂《孟子》、《中庸》、《大学》缓读;中学堂借学德国经验,分为文实两科。文科读《礼记》而实科只读《春秋左传》。1911年又作调整,初等小学堂只读《孝经》、《论语》,高等小学读《大学》、《中庸》、《孟子》。文科中学读《礼记》节本。

  辛亥革命后,1912年蔡元培出任民国教育总长,正式取消“读经”科。颁发国民教育宗旨时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明令全国废止读经。

  袁世凯恢复帝制,1914年“饬京内外各学校,中小学修身及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务以孔子言为指归。”1915年1月22日又责令教育部抛出《特定教育纲要》,明令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初等小学读《论语》,中学读《礼记》节本、《左氏春秋》节本。1915年袁氏在《国民学校令》中,以法律形式确定读经在学校中的地位。

  袁世凯失败,教育总长范源廉于1916年10月再次发布废止《读经》令。

1936年,陈济棠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广东省教厅指示中学开“经训”科,恢复读经。1938年陈济棠离任。广东省教厅指示撤销“经训”科。

  光绪32年(1906年)

  是年正月添招学生1班名为丙班。新生仍补习两年,始按章程开课。

  光绪33年(1907年)

  监督:黄敏孚。

  江慎中辞职,由黄敏孚接充监督。是年招生1班,编号为丁。第1届甲乙班开始按中学课设置授课。学制4年。

  光绪34年(1908年)

  监督:高葆勋、周廷劢。

  黄敏孚辞职,由高葆勋接充。高葆勋是年10月辞职,周廷劢接任。

  宣统元年(1909年)

  是年第一届高小毕业,乃本校毕业最先之一班。毕业生22人。未获毕业的15名学生留校补习。

  宣统2年(1910年)

  是年招生戊班。遵新章程,分文实两科,学制仍为4年。本校只办文科班。招收的是各县高小毕业生,不再补习。

  高小补习班毕业13人。未获毕业的高小学生2人,是年冬全部合格毕业。高小班停办。

  宣统3年(1911年)

  高州官立中学

  是年初,甲、乙班毕业。此为第一届中学毕业,毕业生63人。

  奉命更为“高州官立中学”。招生1班,编为己班。

  是年课程设置为:

  己班(一年级):修身、国文、英文、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

  戊班(二年级):修身、国文、英文、历史、本国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

  丁班(三年级):修身、国文、英文、历史、地理、算学、化学、图画、体操。

  丙班(四年级):修身、经学、国文、英文、历史、地理、算学、物理、法制理财、图画、体操。

  每个学生学科成绩统计分为7栏:1、学期试总分;2、学期试平均分;3、原有临时考试平均分;4、临时考试合计分;5、学期总平均分;6、旷课应扣分;7、扣实分数即学期分数。操行分甲、乙、丙、丁四级。

  是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者在武昌起义,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是年干支纪年为“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

  附:农业科学家丁颖

  是年毕业的乙班学生丁颖,茂名县今高州市人,毕业后考取国立广东高等师范等校博物科,毕业后考取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公费留学生。学成归国,从事水稻良种培育研究,1949年后,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今之院士)、全国人大代表,东德、前苏联授予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捷克斯洛伐克授予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有传。即于《广东高州中学校史·校友小传》中有传记)

  附:林砺儒关心母校

  是年毕业的甲班学生林砺儒(原名林绳直),信宜县人,考取公费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归国后先后任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长、文理学院院长等职。建国后任政务院教育部副部长。1953年,教育部直接拨给高州中学一批理化实验仪器和药品。1963年来信指出:高州中学,1903年开始筹办1905年正式开始上课。校龄应从1905年起计算。

  卷二 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民国元年)

  校长:陈树森。

  监督改校长。校长由广东省政府教育司委任。

  陈树森校长5月到任。学校6月复课。11月丙班毕业,36人。

  奉命废文实分科。

1913年(民国二年)

  广东省立高州中学

  校长:程焕球(茂名即高州市人,广东高等学堂毕业)。一说为陆荣钧,前清拔贡,七品小京官(二月到校)。

  陈树森2月辞职。省教育司任程焕球为校长。程于2月到校。

6月奉命改校名为“广东省立高州中学”。

  是年开设科目为:修身、历史、国文、英文、算学、图画、地理、物理、化学、博物、手工、乐歌、法制经济、体操。

  是年在校生共4个班:四年级丁班24人、戊班21人,三年级己班63人,一年级庚班70人,共178人(其时,招生在春季,毕业在冬季,是年无毕业班。此项在校人数统计,为冬季在校人数。下同)。

  此时学校虽名为省立,经费仍然由地方筹集,主要是各县的钱粮带征(似今之教育附加)。按规定每征米1升,附加钱2文。此项带征,由各县直解本校交割。经费的另一来源是学费。自是年下半年(8月)起,学生一律交学费,每生12元。

  是年实收870千零2297文,支出11199千零零9文,入不敷出。

1914年(民国3年)

  校长:林正煊(广东高等学校毕业,10月到任)。

  程焕球10月辞职,林正煊接任。

  是年冬,在校学生3个级,共3个班:四年级己班54人,二年级庚班59人,一年级辛班51人,共164人。是年7月,毕业1个班(丁班)24人。12月又毕业1个班(戊班)21人。成绩未达标准、降班(留级),庚班1人、辛班2人。

  是年实收银6393元零8仙,支出9637元8 角8仙4分,仍入不敷出。

1915年(民国4年)

  校长:陈宪弼(福建船政学堂毕业,甲午科举人,拣选班知县)。

  林正煊6月辞职,陈宪弼7月到校接任。

  是年庚班课程为:国文、英文、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手工、乐歌、体操、物理、化学。

  是年在校学生每级1个班,共4个班:己班52人,庚班59人,辛班51人,壬班50人,共212人。

12月,毕业1个班(己班)52人。

  附:关于校友陆志云的说明

  一位校友来信,提供校史资料,云:陆志云,曾就读于高郡中学堂。他是中国同盟会的老会员,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辛亥革命,长期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工作,对革命卓有建树。他是孙中山先生1922年6月12日在广州蒙难时,全力救护孙中山先生脱险的主要人员之一。今查高郡中学堂档案,甲、乙、丙、丁、戊班,均无姓陆的学生,己班有两位:陆澔、陆士武。笔者推测有两种可能:1、陆志云曾读高郡中学堂,但未毕业即离校,故毕业名册没有其名。2、陆志云可能是陆澔、陆士武的字、或号、或别名。今存疑,録以待考。

1916年(民国5年)

  校长:林拔萃(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广东省高等师范毕业)。

  学监梁纶邦。

  陈宪弼5月辞职,林拔萃5月接任。

  是年在校学生,每级1个班,共4个班:四年级庚班58人,三年级辛班46人,二年级壬班40人,一年级癸班49人,共193人。

  附:林拔萃助学基金

1996年,林拔萃之子孙林沛增、林茂增等,集资捐献6万元,建助学基金,“以纪念先父曾从事高州中学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对先人的怀念。”

1917年(民国6年)

  梁纶邦2月辞职。

  是年在校学生,每级1个班,共4个班:辛班46人,壬班46人,癸班49人,第11班49人,共194人(11班学生原有59人,退学11人,只有48人)。

  庚班是年6月毕业,58人。自是,毕业、招新生均在秋季(学生数统计为秋开学后人数)。

  由是年起,班别改为第X班。是年招收的一年级新生班编为第11班。

  是年收入10906元3角6分2厘,支出10974元 5角4分7厘。

1918年(民国7年)

  校长:程焕球(广东高等学堂毕业)。

  林拔萃8月辞职。程焕球再次任校长,8月到任。

  是年在校学生每级1个班,共4个班:壬班42人,癸班43人,第11班48人,第12班59人,共192人。因不合升级标准,而降纸(留级)者,全校6人,癸班3人,11班2人,12班1人。毕业1个班(辛班)45人,招生1个班(第十二班)59人。

  附:烈士朱朝柱

  朱朝柱(又名朱也赤、朱克哲),辛班学生,是年毕业。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茂名县支部书记、茂名县农民协会筹备会主任、中共南路特委委员、南路农民革命委员会主任,1928年12月牺牲。

1919年(民国8年)

  是年确定以“诚爱勤俭”为校训。

  自是年起,各班设立学生自治会。各班自治会均制订规则。在校遵守校规外,在私室游息时,恪守各班自治会的规则,如有违反,则按章处罚。

  秋,新学年课程设置及时数如下:

  癸班(四年级):修身1时,国文5时,国语(其时国语以学习普通话为内容)2时,英文8时,历史2时,地理2时,数学4时,化学4时,法制经济2时,图画2时,手工1时,乐歌1时,体操3时。

  第11班(三年级):修身1时,国文5时,国语1时,英文8时,历史2时,地理2时,数学5时,博物2时,物理4时,图画1时,手工1时,乐歌1时,体操3时。

  第12班(二年级):修身1时,国文7时,国语1时,英文8时,历史2时,地理2时,数学5时,博物3时,图画1时,手工1时,乐歌1时,体操3时。

  第13班(一年级):修身1时,国文7时,国语1时,英文7时,历史2时,地理2时,算学5时,博物3时,图画1时,手工1时,乐歌1时,体操3时。

  是年在校学生4级共4个班:癸班34人,第11班37人,第12班46人,第13班50人,共197人。毕业1班(壬班)41人,留校补习毕业1人。12班降级一人。

  学生家庭职业:业儒70%,业农20%,业商10%。

  是年薪俸总数8703元7角5分。校长薪俸最高,每月80元,书记员(文书、钞写的职员)每月14元,教员以教课时数计薪,最高60元,最低6元。

  设备费支1368元1角2分9厘,杂费、仆役工农等共支1159元3角7分2厘,杂支特别费729元6角4分。全年共支11960元8角9分1厘。

  为保证学生健康,是年学校设养屙室。

  附:关于国语

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一套学习北京话的注音字母。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施行。此套注音字母,国民党政府改为注音符号。1958年全国人大批准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此方案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语音。建国前称“国语”,建国后称“普通话”。

  附:林柏生

  是年毕业的壬班学生林柏生(信宜人)。后曾任民国中央立法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任伪国民党中央常委、宣传部长、伪安徽省长,是汪精卫心腹死党,罪恶累累的汉奸卖国贼。日本将投降前,逃往日本,后被捕回国,于1946年10月8日经当时的民国政府首都高等法院判处死刑。

1920年(民国9年)

  校长:骆鸣銮(徐闻人,北京大学法学士,考取分省县知事。9月到校)。

  程焕球8月辞职,骆鸣銮接任;骆12月辞职,欧钟瑞接任。

  是年学校编制如下:校长一人,学监2人,教员14人,职员6人,其中校医1人,书记员2人,此两人中有1人专职钢笔书记员。

  是年桂军入侵,高州府各县俱有兵事,物价高,粮捐多,学校入不敷出。

  是年在校学生4级共4个班:第11班32人,第12班36人,第13班39人,第14班34人,共141人。毕业1个班(癸班)34人,招新生1个班34人。

  是年对学生的训育,提出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训育方法。凡学生言动交际稍有不合校训者必随时纠正,以养成完全人格。在校内成立校友会,以联络感情;成立自治会,以砥砺道德;举行演讲会,以练习辩才;组织阅书社,以增广见识。

  是年教员中具北京大学学士学位的有:杨伟绩(文学士)、唐英(文学士)、吴希伯(文学士)、林应运(文学士)、程焕琮(文学士),获前清功名的有彭治经(廪生)。此外,职员为廪生者有李培森、李槐森二人。

  学生家庭职业如下:业儒60%,业农25%,业商15%。

  全年薪俸支银9131元6毫1仙,校长工薪、职员工薪与去年同。教员工薪最高72元,最低12元,以任课时数计算工薪。设备修缮费1165元7毫6仙,杂费仆役工农费1210元4毫,杂支730元29仙。总支12236元零6仙。

  本年收支入不敷出,赤字1840元6毫6仙。

  附:黄平民

  是年毕业的癸班学生黄平民(廉江人),毕业后考取法国勤工俭学半公费生。1923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5回国,曾在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工作;曾参加广州起义,受伤;曾任中共南路特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候补委员。1928年12月牺牲。

  附:丁衍庸家属和学生捐建丁衍庸艺术馆

  是年毕业的丁衍庸,茂名(即今高州市)人。毕业后留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科习西洋画。归国后,与蔡元培创办中华艺术大学,筹备广州市立美术馆,曾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洋画教授,在香港创立德明书院,任艺术系主任,后任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国画教授,清华艺术系主任。2004他的家属和学生捐赠40多万元和30多幅画作给高州中学,建立“丁衍庸艺术馆”。

1921年(民国10年)

  校长:欧钟瑞(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北京大学法学士。1月到校)

  学监兼教员:杨伟绩(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北京大学文学士)、王柏(东莞人,北京大学修业考取分省县知事。9日到校,第二年1月辞职)。

  编制为:校长1人,学监2人,舍监1人,教员15人,职员7人。

  是年课程设置时数变更不大,只一、二、三年级国语分别增加1小时。

  是年在校学生4级4个班:第12班37人,第13班43人,第14班33人,第15班57人,共170人。毕业1个班(第11班)32人,招新生1个班57人。

  是年学校向省教厅报告第二期课程实验情况。报告用表列形式。实验报告的科目有:国文、算学、英文、本国地理、体育、军事训练、西洋近代史,党义、法学通论、文字学。各科内容包括;教材、作业、方法、时间、总结、意见等6栏;每栏又分:甲、是期预定范围,乙、增减或变更教材,丙、增减或变更之原因,丁、备考;甲项中又分6项,预定范围,预定事项,预定方法,预定时数,预定结果,意见;总结栏分3项:结果、困难、备考。

  是年聘用一批名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如:朱振基(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前清副贡,两广练习所毕业员,考取第4届候补分省县知事,高州有名的书法家),1月到职。还聘用了一批青年教师,如彭治经(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前清廪生),吴希伯(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北京大学文学士),黄嘉桂(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广东高等师范英文部毕业)。

  是年收入10715元3角1分4厘,支出12426元3角7分9厘。

1922年(民国11年)

  是年在校学生4级4个班:第13班42人,第14班33人,第15班57人,第16班44人,共177人。毕业1个班(第12班)37人,招新生1个班44人。

  第13班四年级的课程为修身、国文、英文、历史、地理、化学、算学、法制经济、手工、乐歌、体操。其余各年级课程不变。

  是年科目,比实验课程第三期报告的科目增“普通科英文”1科。

1923年(民国12年)

  是年在校学生4级4个班:第14班29人,第15班47人,第16班44人,第17班57人,共177人。毕业1个班(第13班)43人,招生1个班57人。

1924年(民国13年)

  是年在校学生4级4个班:第15班44人,第16班46人,第17班50人,第18班57人,共197人。毕业1个班(第14班)29人,招新生1个班57人。

  是年收入18203元4角6分 5厘,支出17925元9角8分9厘,其中建筑修葺约5000元。学校收支,10多年第一次有节余。

  附:梁华盛

  是年高中毕业(一说肄业)生梁华盛,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军校毕业后,曾任蒋介石警卫大队长,国民党第十军军长,抗战时期任第四战区政治部主任,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军团长。抗日胜利后任东北九省保安副司令(司令为杜聿明),吉林省府主席、国民党中委、伪“国大代表”。1949年去台湾。他退出军政界后,仍任国策顾问、广东同乡会会长、高雷同乡会会长。

1925年(民国14年)

  是年四年制停止招生。秋,改三三制,初、高中均为肄业3年。

  是年,招收三年制初中一年级新生2个班,82人;编号为初中第19班、20班。

  是年招收的新生,始有女生。

  在校学生旧制3个班,第16班46人,第17班50人,第18班57人,旧制第15班毕业,44人。

  是年3月15日为建校20周年。为此,欧钟瑞校长向校友及各界发动捐款,举行庆祝活动。除了开纪念会、印特刊外,在瓣香楼侧建纪念亭1座,新式教学楼1栋,同时改建校门。

1924、1925年“校款支绌非常,均由欧钟瑞校长借垫”。欧校长垫支学校欠款,开高州中学校长掏腰包办学之先河。欧校长深得师生拥戴和高州府各界的赞扬。

1926年(民国15年)

  广东省立第九中学。

  校长:欧钟瑞。

  是年奉令改校名为“广东省立第九中学”。

  在校学生旧制第17班49人,第18班45人,新制初中二年级第19班44人,20班45人,一年级第21班64人,共234人。毕业旧制1个班(第16班)47人,新招新制初中1班64人。

  为解决办学校经费不足,自是年起,高州府设防务附加1种,由承商按月缴交本校,作为经费收入。此种附加,由正饷带收,每升加三文。

1927年(民国16年)

  校长:彭泽夏(字海筹,茂名即今高州市人)。

  欧8月辞职,彭9月到任。

  是年在校学生6个班:旧制四年级第18班41人,新制初中三年级第19班30人,20班35人,二年级21班62人,一年级22班59人,23班67人,共294人。毕业旧制1个班(第17班)49人。

  是年开设科目:公民、三民主义、国文、历史、商业、地理、英文、化学、物理、乐歌、博物、修身、法制、手工、簿记、体操。

  是年收入21716元6角2分6厘,支出20870元7角6分9厘。由于加收带征,经费略有结余。

  是年上半年开除两名学生:李雅度、陈文炎。他们在校读书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即被学校开除。之后,陈文炎曾参加广州起义,李雅度是茂名沙田起义领导人之一(1928年3月21日沙田3000多农民起义)。均于1928年牺牲。

1928年(国民17年)

  校长:古懋维(茂名人,北京大学文学士,曾任县参议长)。

  彭泽夏6月去职,古懋维7月到任。

  教务主任:欧桂年(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国立中山大学本科毕业)。

  总务主任:古绍颐(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国立中山大学政治系毕业)。

  是年5月,校学生自治会与县城各中学学生自治会同步组织纪念“5·1”、“5·4”活动。校长彭泽夏不准学生开展纪念活动。学生罢课,组织纠察队维持学校秩序。县城各中学学生自治会闻讯,率领学生,冲进高州中学,支援高州中学学生的革命行动,并声言要痛打彭泽夏。彭闻风逃窜。学年考试没有举行即放暑假。事后,学校开除两批学生,共20人。据记载,被除名的学生有:高中第1班3人,初中22班1人,24班6人,25班6人。李仕奇、崔景灏就是其中的两个。纠察队员吴麟瑞,尽管与彭泽夏校长有亲戚关系,亦不能幸免,被给予严重警告处分。6月,彭去职。

  是年,旧制18班41人毕业。自1905年招收旧制中学(四年制)生,至是年毕业18次,毕业生共686人。新制初中第1届毕业,19班30人,20班35人,共65人。

  是年秋,奉命办文科高中。招收三年制高中文科班新生1个班,27人。招收初中2个班(24、25班)84人。在校学生还有初中三年级21班51人,二年级22班51人,23班56人。在校学生共269人。是年全校留级生35人,休学25人。

  秋,奉命倡导童子军。初中一年级学生全部加入童子军团。并依广东省党(部)童军团体登记请求表请求登记,成立童子军团部。童子军团设正副中队长各2人,分为9个小队,设正副小队长各9人。童子军课,列为必修课。每周军事训练1小时,政治训练1小时。

  附:关于初中童子军和高中军事训练

1907年英国的巴登·鲍维尔根据自己的设想,在布朗岛尝试创办了英国童子军运动。1909年,一天,伦敦起了大雾。美国人威廉·D·鲍伊斯迷了路。正当他不知所措时,一位男孩子在身边说:“我可以帮你什么吗?先生。”鲍伊斯如遇救星,将自己要去的地方告诉小男孩。“那我带你去吧!”男孩主动地说。到目的地,鲍伊斯掏钱答谢他。那男孩说:“不!先生,我是童子军,我帮助人的目的,不是为了回报。”“童子军?什么意思?”男孩作瞭解释。鲍伊斯十分感兴趣。办完事情后,便请男孩带他到不列颠童子军办事处。他见到了童子军的始创人,听了介绍后,决心回美国办童子军。1910年,美国童子军诞生。

  童子军,有组织、誓言、口号、守则、座右铭、军礼。而各样都有其丰富的内涵,比如童子军军礼:右手,拇指扼着小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伸直、并拢,举至额上帽沿。其意义为:强大者扶助弱小者,三个伸直并拢的手指,代表智、仁、勇。童子军有三大目标:人格发展、培养公民、适应社会。童子军的准则为:守信、忠诚、助人、友善、谦恭、善良、服从、乐观、节俭、勇敢、清洁、虔诚。

  童子军团员,有统一的着装:头戴黄色船形帽,也有戴竹篾织的盔形帽,黄色上衣,黄色短裤(冬天,马裤),脖子上系领巾(三角形,一般为蓝色,也有黑色的),领巾有标志。各校童子军团的标志不同。高州中学童子军团领巾的标志是:三角处有1用白布条(约1厘米宽)缝成的桃子的轮廓;三角的两边,距边沿1厘米处,有同样大的1条白线。此外还有胸章(上胸口袋上,一边佩戴校章,一边戴童子军团章);有肩章,肩章下端有五色彩布迭成的穗形饰物。还有一条救生绳(俗称系(jì)绳),从左肩往胳肢窝绕过,再通过左胸口袋盖里侧,横跨胸口,把绳末装入右胸口袋里。裤带还扣上童子军小刀(多用小军刀)等物品。童子军每人还有一支齐眉木棒,俗称“童军棍”。操练时,手持此棍,如步兵持枪操练状。

  其时,高级中学军事训练为通习科。高中一二年级军事训练每周授学科2小时,术科1小时。学科教材主要是《步兵操典》。高中的军事训练,也有特定的着装。一般为灰色或黄色的中山装;大盖帽,有帽徽;帽徽为圆形,蓝底,有阳文“军训”二篆字;有领章,亦为蓝底阳文“军训”二篆字;帽徽、领章均为金属制品。上军事训练课,固然必须穿军训装,就是平时上课,也要穿着这套服装,而且教官还要常检查军风纪。最初军训处有枪支子弹,还有实弹射击科目。抗日胜利之后,军训枪支均无枪栓了。军训教师称教官,为上级武装部门委派,不属学校教师编制。

  是年奉命废学监制,设教务主任、训育主任、事务主任建制。高州中学不设训育主任。训育事宜,从在校教职员中选出若干人组成训育委员会,办理训育工作。委员会内,设组织、指导、宣传3科。以委员会主任总其成。训育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把各班学生自治会分为若干组,每两个星期开辩论会、演讲会或研究会1次,并指导学生对于党务政治及社会问题之认识,考查学生的思想、言论;办理食宿之秩序及卫生等。

  是年高中文科课程设置如下:国文、算学、英文、本国地理、体育、军事训练、西洋百年史、党义、法学通论、文字学。每周授课30节。其中军训3小时(学科2小时,术科1小时)。为办好文科班,学校聘任了一批在社会上有名望的教师。廖孚五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文学士。他知识渊博,讲学出众。教材他能倒背如流,深刻的哲理,能作通俗的阐释,深受学生欢迎。其他学校教师纷纷来校听课学习,传媒也争相报导。

  是年7月,省政府开始直接给高州中学拨款,体现了“省立”的性质。仍收学费:高中每生每年20元,初中每生每年12元,分两期缴交。

1929年(民国18年)

  校长:古懋维。

  秋,开始实行学分制。撤销训育主任建制。

  是年在校学生:高中第1班21人,第2班22人,初中三年级22班52人,23班55人,二年级24班39人,25班41人,一年级26班47人,27班50人,初中毕业1个班(21班)51人。

  是年春,课程设置如下:

  高中(文科)第1班(二年级)必修科:国文、英文、党义、体育、军事训练、科学概论、修词学、论理学、心理学、英文小说、政治概论。

  第2班(一年级)必修科:党义、国文、英文、算学、体育、军事训练、近百年史、文字学、社会学、物理、地理;选修课:法学通论。

  初中课程:一年级(必修科):国文、英文、算学、党义、体育、公民、地理、历史、生理、植物、手工、乐歌、图画、童子军。

  二年级(必修科):国文、英文、算学、党义、体育、公民、历史、地理、物理、博物、工业、音乐、图画、国语。

  高中军训,用《步兵操典》、《野外勤务》。高中英文用《纳氏文法讲义》。选修课本,高中国文用《高级古文读本》,初中国文用《初级古文读本》。

  有关部门决定,为增加学校经费,各县钱粮附加从是年起,由每升钱2文,改为每升银4厘。

1930年(民国19年)

  是年改建前座为二层洋楼式办公楼。

  是年在校学生,高中每级1个班:第1班20人,第2班20人,第3班46人。初中每级2个班:初三级第24班58人,25班41人;初二级26班44人,27班49人;初一级28班49人,29班41人;共346人。初中毕业2个班,22、23班,共107人。是年初中饬令退学1人;留级,高中2人,初中5人。

  是年收费:高中每人每年20元,初中每人每年12元,住宿费一律收4元8角。均分两学期缴交。

1931年(民国20年)

  是年春,全校高中均为文科班。秋,奉令高中办普通科。普通高中新生班称第4班,36人。初中6个班,共346人。是年毕业高中1个班(第1班,文科班),20人;初中2个班(24班、25班),共79人。初中招新生2个班,90人。是年饬令退学,高中1人,初中4人;留级,高中5人,初中11人。

  是年各级开课时数如下,高一普通科33小时,文科班二年级31小时,三年级27小时。初中各年级授课增为35小时。

  是年收入与常年一样,分9项:<1>粮捐附加(六邑粮米每升加4厘);<2>膏火款,前高文书院膏火款;<3>学费宿费;<4>府学租款;<5>坡租;<6>母金利息及馆租;<7>防务附加;<8>戏捐;<9>省府拨款。共收入47139元7毫5仙2厘;支出40360元7毫4仙4厘。

  是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炮击沈阳,同时在吉林、黑龙江发动进攻,史称“九一八事变”。全国人民同雠敌忾,爱国热情高涨。11月高州中学学生在抗日救亡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国义勇军。(其时县城各校参加者达400多人)。自备军械军装,聘请车贺龙为教军,早晚操练。

1932年(民国21年)

  是年春奉命开始办三年制师范班(因广东五师范撤销)。秋,招师范文科班1个班,称“师1班”,原高中班称“普X班”。同时增设附小。附小第一任主任为曾述颐(本校高中毕业生。一说,是方树声)。校址在陈家祠(即今高州市看守所位置)。

  在校学生(附小不计)高中3个年级:三年级第2班21人,二年级第3班34人,一年级第4班40人,共95人;初中3个年级:三年级26班42人,27班45人,二年级28班36人,29班37人,一年级30班50人,31班41人,共342人。是年毕业:高中1个班(第2班)21人,初中2个班(26班、27班)87人。是年学生被饬令退学,初中14人;除名,高初中各1人;留级,高中9人,初中31人。

  学费、住宿费与去年相同。

1933年(民国22年)

  校长:梁麟(茂名即今高州市人,广东高等师范英文部毕业)。

  教导主任:丁宗城。

  古懋维1月辞职,梁麟1月到任。

  是年,高中文科停办。奉命废学分制,同时实行专任教员制。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任教员有国文科的朱振基、张仲奇,英文科的黄绮丹,史地科的丁茂生等。

  师范班课程设置如下:一年级必修科:党义、国文、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算学、社会问题、体育、音乐、伦理、教育概论、小学行政、应用农业、实用美术、军事训练;选修科:英文或国文。

  二年级必修科:党义、国文、历史、地理、化学、算学、社会问题、体育、音乐、论理、教育心理、小学教学法、应用农业、实用美术、实习、军事训练、卫生、公民;选修科:英文或国文。

  三年级必修科:国文、地理、物理、算学、体育、音乐、论理、测验及统计、小学教材研究、应用农业、应用美术、实习、卫生、公民、经训;选修科:英文或国文。

  是年毕业:高中第3班36人,初中28班、29班共77人。

  是年改建图书馆,增建课室3座,均为2层的小洋房,每座2个教室(上下层各1个)。至此,教室、宿舍等乃渐臻完备。

  梁任期间,购置大量图书仪器,特别购进大量进步书籍。梁校长还让学生广泛阅读进步书刊。此举深得学生赞扬。

1934年(民国23年)

  秋,上级指示,再次强调中学生作文,要用白话(现代汉语)。在广州如广雅和中大附中等,早就要学生用白话作文,而且出版了《中学生文摘》(优秀作文选)。

  “五四”运动时,先进人士提倡白话文,但此前,高初中学生作文仍用文言,如是年之上半年初三级语言教师彭仲勋(拔贡出身)仍要求学生用文言作文并用《左传》笔法。

  是年毕业,高中1个班(第4班),初中2个班(30班、31班)74人。

1935年(民国24年)

  广东省省立高州中学

  是年4月奉省教厅第935号训令,将“广东省立第九中学”改名为“广东省省立高州中学”。

  是年首届三年制师范班学生毕业。丁茂生先生在《同学録》中题字:“人伦表率”。这在毕业生中影响很深。

  是年毕业:高中1个班(第5班)48人。师范1个班(第1届第1班)52人。初中1个班(32班)55人。

  是年秋起,学生实行军事管理,高中新生一律住校。学籍管理也严:转入学生,要呈报省教厅批准。

  学校依部定标准,购置理、化、生物、算学仪器、药品、标本1批,价值3000多元;购置图书及军训、童军、音乐、体育用具1批,价值1000多元。

  是年学校编制:校长之下,设教务、训育、事务、体育四处,各设主任1人;处下分设9个组,设组长9人;组长由处主任或专任教员兼任;初中部设主任1人,专管初中事宜。

  设教务会议,下设文史、英文、算学、理化、博地、体育等科务会议,研究教学事宜。

  教学上,强调实习而且作为上报栏目之一。是年向省教厅汇报称:高中、师范科生实习农艺每周2时,由教员领导到本校农事实习场,分组种植。高中普通科生理化学实验每周2时,因未建有实验室,故实验时学生不能全体操作,只在原课室轮流分组,每次3组,每组2人实验。其余各生在座观察。教员则负指导之责。初中理化实验,则由教员实验,学生在座观察而已。

  梁麟校长再次强调,高初中作文,必须改用白话文。

  是年经费来源为:省库拨支经费34911元;省教厅拨童训、军训经费2098元;6县粮米附加费7817元;校产收入费4482元;6县防务附加及戏捐3957元;学费2923元。合计收入56191元。支出 64130元(连附小)。

1936年(民国25年)

  是年奉命停招师范科。师范科共招生4年,每年1班,共4班。

  是年,陈济棠任广东省主席,省教厅指示恢复读经,开“经训”一科。

  春,师范班课程设置:一年级:公民、体育、军训、卫生、国文、算学、地理、生物、农艺、美术、音乐、教育概论、经训;选科:国文或英文。

  二年级:公民、体育、国文、算学、历史、化学、农艺、美术、音乐、教育心理学、教材及教法、乡村教育(下学期)。

  三年级:公民、体育、国文、算学、物理(上学期)、测验及统计(下学期)、实习、乡村教育(上学期)、论理(上学期)、农艺(上学期)、音乐、教材教法、小学行政(上学期)、农村经济(下学期);选科:党义或法学。从广州执信女子中学转来的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成绩表中,有“家事”一科。

  是年毕业班举行会考。毕业:高中1个班(第6班)42人,初中2个班(33班、34班)71人,师范1个班(第2届第2班)49人。初中会考33班1科不及格8人,留级7人。34班1科不及格2人,留级1人。是年其他级留级4人,饬令退学2人。高中毕业升入中山大学8人,襄勤大学10多人,其他大学及学院各10多人。初中毕业升入本校高中28人,入高州农校、茂名师范各7人。

  经费收入:省库拨支经费40963元,本校自收:各县粮附加15754元,校产收入2987元,戏捐1200元,初中附小学费2820元,初中宿费192元,合计粤币(广东省发行的纸币,俗称“东纸”)63647元。本年度决算:入粤币59714.965元,岁出粤币57835.603元。

  是年,学生受择师之风影响而出现旷课择师现象。梁柏松(广东高等师范国文部毕业)来校只上三堂课,学生不满意,要求撤换,未果。学生旷其课。梁终被解聘。

1937年(国民26年)

  校长:余兆田(广东高等师范文史部毕业)。

  梁麟2月辞职,余兆田9月接任。

  在校人数:师范第4班46人,普通高中二年级第8班48人,一年级第9班46人;初中二年级37班46人,一年级38班39人,39班40人。是年毕业:普通科高中1个班(第7班)48人;师范科第3届第3班39人(一二科不及格者4人);初中2个班(35、36班)共44人(会考一二科不及格者33人)。去年会考不及格,是年补考及格毕业9人。初一级饬令退学4人,留级10人。

  余兆田在任期间,大量购进进步书籍,先后达800多种,价值约1500元。图书馆藏书空前充实。

  “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

  七月九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抗日。高州中学进步师生积极响应中共号召,自发组织起来,自觉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学生抗日救亡活动空前高涨。师4班学生廖盖隆、杨优德和普8班余荣中等于暑期组织同学留校搞抗日宣传。下乡宣传历时10天。秋,新生一入学,即又组织进步同学,成立“抗日救国星期六下乡宣传队”。全级分成5队,每队20—50人不等,到县内东南西北中5个区宣传。同时又组织“抗日救亡剧社”、“新书合作社”等进步团体。在没有共产党组织具体领导的情况下,主动根据革命报刊介绍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开展工作。就这样,他们一直做了1年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1938年(民国27年)

  校长:曾绍洙(阳江人)。

  训育主任:黄耀光。

  总务主任:余致甫。

  余兆田8月调任,曾绍洙接任。

  全国抗战。国难影响,教职工薪俸折半。学校经费日渐紧少。

  是年奉命停招初中,只办高中,每年招收新生3个班。

  是年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如下:一年级:公民、体育、卫生、军训(下学期)、国文、英文、算学、生物学、本国历史、本国地理、图画、音乐、经训。

  二年级:公民、体育、国文、英文、算学、化学、本国历史(上学期)、外国历史(下学期)、本国地理(上学期)、外国地理(下学期)、论理(下学期)、图画、音乐。

  三年级(普8班为三年级):公民(上学期)、体育、国文、英文、算学、物理、外国历史、外国地理、图画、音乐。

  是年毕业初中1个班(第37班)25人,高中1个班(第8班)50人,师范1个班(第4班)44人。

  秋,上报是年毕业生的成绩报表有如下栏目:各科各学期成绩、各学期成绩合计、各学期成绩平均、每学期成绩平均的3/5、毕业考试成绩、毕业考试成绩的2/5,3/5+2/5为该生该科的毕业成绩。毕业试的科目有:公民、国文、英文、算学、生物学、化学、物理、本国历史、外国历史、本地地理、外国地理。不考毕业试的科目,以各学期的平均成绩为毕业成绩。最后归纳为3大项:①各科毕业成绩总数、平均数;②操行成绩(分甲、乙、丙、丁四个等第,丁为不合格);③体育成绩。

  抗日战争处于防御阶段。广州形势紧张,学校教师、学生各自疏散。不少在广州读书的茂名籍学生,转到高州来。这学期开始出现有借读生。三年级学生郭惠球是借读生,1938年冬来借读,无第一二三四学期成绩,只有第五、六学期成绩。在呈报表的备注栏作如是说明:这种学生又可申请作转学生。又如江友成,毕业成绩报表中“备注”说“该生于民国26年9月入校借读。当时无第一二学期成绩缴验,只列第三四五六学期成绩呈报。兹该生又请求改为转学生,经已呈报钧厅察核在案,现在仍未奉令核准”。这段为木刻印文字,中留年、月、第几学期为空格,空格用笔填写。该班就有这样的学生9人。

  其时高州中学聘请了许多有名望的教师,他们都是从广州疏散来的。女教师陈瑞华(算学)、梁秋荷(物理)等一直到抗战胜利才离校返广州。著名教师丁景尧也从是年起在校任教,直到解放后,调广西桂林师院。

  二月,高中部师生于开学后用一周时间学习口头宣传及防空、救护等知识,并准备标语、漫画及街头演出的节目,然后按学生在东南西北中五个区的籍贯组成五个宣传队,自带钱粮,深入农村宣传抗日,讲解防空、救护知识,为期一个月。

  学校组织排演了《放下你的鞭子》、《雷老虎》等话剧、活报剧(由谭国模老师导演),在校内外演出宣传抗日。

  冬,学生周瑞腾、梁巨汉、郭高厚、吴绍仲等10多人凑钱到广州买回100多本马列主义书籍,在高州城“成蹊书室”成立真理读书会,定期学习讨论,宣传马列主义真理。在校内组织大型读书会,各班都有同学参加。他们读社会科学书籍,如《世界往哪里去》、《政治经济学大纲》、《大众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邹韬奋主办的《大众生活》等书刊。这些进步书刊同时在同学们中秘密传阅。

  其时训育主任黄耀光(绰号GFDAB牛佬)逼学生集体加入“三青团”。同学恨之入骨。地下党利用他上《公民》课骂人之机,把他搞臭。校长余兆田终于解聘了他。

  是年师4班毕业。至此师范班全部毕业,毕业生共184人。附小随之而并入茂名师范附小。附小也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如沈季平、刘美藩、鲁阳、吴光勇、吴汉标、江淑琼等均为附小毕业生。

7月师4班的廖盖降、杨优德和普通班的杨琳熙(杨毅)、卓树基、程均昌、杨进琳、刘叔祥(女)、余荣中和初中37班的李涉珠(女)等9人失踪。原来他们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去了。

  是年毕业生中有:廖盖降、熊夏武等。

  附:廖盖隆

  是年师4班毕业生廖盖隆于7月奔赴延安后,先后在解放日报社、新华通讯社、中共中央宣传部、中联部工作,曾任朱德政治秘书,毛泽东著作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党史研究室专职副主任,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他对母校十分关心,即使是晚年,北京校友会每年开会必到会,每逢校庆,必有题词。每出版著作必送一本给母校。母校90周年时,他亲笔写了小传在专刊上发表。

1939年(民国28年)

  春,高州城遭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狂轰滥炸,学校被逼迁往城东镇头岭,建茅棚上课。

  是年招高中3班,编号为15、16、17班;又分甲乙组,甲组重数理,乙组重文史。15、16班为甲组,分别称甲一班、甲二班;17班为乙组,称乙班。每班四五十人,女生极少。是年毕业:初2个班(38班、39班)62人,高中2个班(9班、10班)109人。

  其时广州已沦陷。在广州读书的高州(茂名)子弟纷纷转学入高州中学就读。此后不少大学教授、高级知识分子逃难到高州。他们中许多人先后为高州中学聘用。如著名的算学教师曾纪伦、张仲照(解放后调华南师院任教授),音乐教师孔昭萱等。这给高州城带来新思想,出现了“广州旋风”,形成更高层次的文化氛围。高州中学的校风向着爱国、民主、勤奋的方向发展,教学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

1938年12月28日,香港学赈会青年回国服务团第一团一行26人到高州。是年三月中共服务团支部在学校吸收梁昌东入党。9月,中共高州中学支部成立(此为中共高州中学第一个支部)。支部书记罗锦清(又名罗汉,他解放后在广州氮肥厂工作)。党员有陈伟、陈升华等。

  某日,日寇飞机又空袭高州城,轰炸高州中学,志伊楼被炸毁,一人被炸死。某日,学校膳堂炊事员阿火的妻子在学砚塘边工作,被炸死。

  时任七区专员者为张炎。他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组织学生军开展抗日活动。高州中学很多学生参加学生军。专员公署举行学生抗战智能比赛,高州中学演出的《战时家庭》(区毓栽老师导演),获戏剧汇演2等奬。自此学校每年举行一次班际戏剧比赛,挑选演员充实剧社;挑选好剧目,到社会公演。

  抗战教育深入到各个领域。总务主任余致甫为女生设计了1套校服(救护服。其时女生随时担任救护伤员工作),粉蓝色衣裤、配黑皮带,雅淡、飘逸、端庄,得到师生好评。

  附:张炎及其学生军

  张炎,国民党左派,接受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坚持抗日,保护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在高州任七区专员时,发动高州府各县工农知识分子,组织学生军,轰轰烈烈开展抗日活动。他下令枪毙了汉奸林绳武(信宜人),深得高州六属军民拥护。他与由地下党领导的“香港青年回国服务团”(团部设在益寿奄)合作。回国服务团组织读书会,指导学生、青年读进步书刊,如《大众哲学》等,并揭露托派的行径,高州学生民众抗日情绪高涨。高州中学也有不少学生参加学生军。全校师生受到很多锻炼,做了大量的抗日救亡工作。抗日救亡剧社,演出《血钱》。学校组织歌咏队、漫画组,用歌曲、漫画控诉揭露日寇肆意滥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唱抗日救亡歌曲,动员百姓抗日。其时即使是初中学生,也积极投入抗日工作,如沈季平,便是抗日积极分子。但不久张炎被迫离职。国民党左派领袖李济深得悉,即赶到高州营救,但已被蒋介石密令杀害于广西。由于高州的抗日势力强大,后来令日寇望则却步。1945年春,日军到了南盛,却不敢再举步北移。

1940年(民国29年)

  校长:陈智干(化州人,3月到任,兼任七区专员张炎的高级参议)。

  校长:梁同寅(茂名人,广东省高等师范英文部毕业,曾先后任广东省督学、茂名县教育科长、茂名中学校长。8月到任)。

  曾绍洙2月去职,由陈智干接任。陈智干8月去职。梁同寅8月接任。

  训育主任:杜之森。

  是年毕业初中1个班(40班)50人,高中2个班(11班、12班)101人。

  为避免日寇空袭,2月,高州中学奉命迁址黄塘乡双花村、大坡垌村(今高州水库库区),借用土地庙、黎家祠等4处为学生宿舍,新建部分瓦房和葵蓬栅作办公室、课室和单身教师宿舍。条件十分艰苦。

  秋,奉命重办初中。

  是年,增聘在高州很有名望的程登瀛(中山大学数天系毕业的高材生,任数学课)、汤鲁焕(曾出版诗集,任语文课)、张聂峰(中山大学毕业,美国哈佛大学毕业,曾任广州文化学院外文系主任兼教授,任英文课)、罗荣巨(著名歌唱家,解放后在华南歌舞团工作,任音乐课)等为教师。

  这两年来,高州受外地影响,又出现一股择师风。其时高州中学有若干成绩异常好的学生,有四人尤为突出,同学称为“四大天王”。他们知识面广、思想活跃。程登瀛初涉中学教坛,情绪一急,讲话困难。加上同学对他的教学风格未习惯,便派卢仲衡等为代表,向梁同寅校长提出另请数学老师。梁校长说:程先生是中山大学数天系优秀毕业生。如果你们能找到一个比他更好的先生,我可以考虑你们的意见。过了一段时间,学生熟悉了程老师的教法,不但不再要求替换,还赞扬他教得好。

  此前,有一班学生对英文教师张聂峰的教学有意见,要求调换教师,未果,便旷课,学校被迫辞退张老师。但事后相当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后悔了。这回部分学生对程登瀛老师教学有意见,则由学生代表如卢仲衡等向校长提出意见,商量研究,不采取暴烈行动,深得全校师生赞许。1946年,张聂峰老师又被聘请回来任高三级英文教师。

  是年上半年,中共高州县委派党员李康寿入高州中学。中共高州中学支部工作,由党员教师李康寿负责。单线联系的党员教师有李锦波、学生邓静宁。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杨牒青(杨增)、苏如轼、叶秀森、吴美玉等。党员还有梁绍魏、杨韬熙(由茂中转来)和吴卓璧、李会芳(由信宜转来)。学校支部遵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成立读书会,开展阅读进步书刊活动,争取进步同学。地下党组织进步刊物进学校,在同学间秘密传阅,如《救亡日报》、《新华日报》、《群众生活》、《大众》、《青年导报》等。这项活动搞得很活跃,效果很好。其时同学们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生最大快乐事,半夜关门读禁书”。

  是年,中统特务关维德到高州中学任职员。他以教工面目出现,掩盖其特务罪恶行径。他收买拉拢教务员邓锑华、门号员(门卫)邓其分、职员梁三友为其效劳,与训育主任杜之森、军训教官陈昌互相勾结,发展反动党团组织,监视迫害进步师生。地下党组织与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组织学生消极扺制,不参加这类集会、不领表;还在同学中揭露三青团、国民党的丑行劣迹,使其无法发展组织;同时把训育主任和军训教官搞臭,然后要求学校辞退他们。陈昌于1943年终于被梁同寅校长解聘。关怀德后任七区中统特务头子,在高州城南华路开设“中庐”,收罗爪牙走卒,监视、迫害、镇压革命师生、进步人士,以后又任南路中统特务头子。湛江解放后,企图外逃,在水东被捕获,于1951年5月在广州被人民政府镇压。

  是年学校演出《雷雨》(汤鲁焕导演,邓静宁饰繁绮),向社会售票公演,收入作剧社剧务经费。

  附:梁巨汉烈士

  学生梁巨汉是年高中毕业,他曾于1937年参加张炎的学生队,任副小队长,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任化州一中教师,曾发动抗日起义,在廉江组织200多条村的抗日联防区,在反日伪扫荡战斗中牺牲。

1941年(民国30年)

  是年,学校聘请了在高州基督教会工作的美国人裴XX(其时,全校师生尊称其为裴姑娘)担任英文课。开高州府聘请外籍教师之先河。

  是年毕业高中2个班(13班、14班)102人。

  春,高州中学向省教厅报告表中所列的各级学生前学期成绩简表,有如下项目:科别(普通科、师范科)、班次、全班人数、优等生(学习成绩在80分以上、操行及体育成绩列乙等以上者)之人数、中等生(学业成绩在60分以上、操行及体育成绩列丙等以上者)之人数、一二科不及格准予随班附读者之人数、三科以上或主要科二科不及格者之人数、试验未毕或未与试验之人数,共9档。

  春,国民党茂名县党部派人来校搞军训。某日,教官要搜查男生宿舍。学校领导闻讯即派工友通知学生,并由工友关上用作男生宿舍的祠堂的大门。学生则把进步书刊如《新华月报》等,藏于横梁的牌匾后、神庵的神主牌座下。教官检查,没有发现什么,只好把一位姓梁的学生发表于壁报上的文章撕走。当天,这个学生悄然离校。

  是年5月,高州中学向省教厅报告情况如下:

  普通教室9间,每间可容50人;图书馆1所,阅览室可坐50人;运动场4所;教职员寝室30间;学生寝室新建3座,每座可容60人;借用祠堂庙宇4大座;集会室2所,各可容30人;仪器药品标本室1所;办公室:总办公室1所,高一办公事处1所;体育机械室(小室)1所;膳堂5所;溶室8所;储藏室1所;军训团、学生自治会1所。以上为新迁校舍而言,原校不列。图书:中文23154册,外文306册;物理仪器200余种,366件;化学仪器数十种,315件;博物仪器数十种,137件;特种仪器2种2件;动物标本210件;植物标本309件;矿物标本数十种160件;模型6种20件;化学药品百余种354件;医学药品5种;各种挂图10种250件;学生实习主要用具27种;童军用品5种180件;体育用品7种60件;后方服务及训练器材50件。

  学习环境如此恶劣,教学困难重重,但在爱国精神的鼓舞和鞭策下,教师工作仍一丝不苟,学生学习尤其自觉勤奋。生活虽然艰苦,但课外活动却十分活跃。寒假,学校演出《雷雨》(张聂峰、汤鲁焕、林植枢三位老师导演)。林植枢、汤鲁焕老师还当演员,与学生沈叔平等同台演出。开高州师生同台演话剧之先河。但只演出一场,便被国民党茂名县党部下令禁演。全校师生愤愤不平,深尝社会黑闇之痛苦。还举行了作文比赛,题目为《荒村夜雨》。获第一名者是二甲班的苏凤元,第二名是三甲班的容宗浚,第三名是二甲的陈伟。还举行了歌咏比赛,第一名是梁瑞芳。

  是年秋,党支部书记罗锦清毕业,陈华任代理支部书记。

  地下党支部领导进步学生与反动势力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

  上级党组织指示高州中学支部,加强对山区人民的教育宣传,因为那是打游击的好地方,百姓群众苦大仇深,易发动组织。于是党支部利用学生自治会,开办平民夜校。在校本部和高一住地的小雅村办农民夜校,在离校本部三华里的老鸦办一间分校。初由叶秀琛、吴美玉等女同学发起,由冯宗基同学负责。唐智芳、叶世贞、苏凤元、周汝琚、李勤芳、谢恕才、沈幼平等积极分子积极响应,参与筹办,并轮流到校上课(一说由梁绍魏、吴卓璧、李会英、陈明及叶秀琛、吴美玉任教员。他们大都是地下党员)。他们利用夜校,教入学者识字、唱抗日救亡歌曲,宣传抗战,进行爱国教育。

  是年收费有改变:高中每人每年学费8元,图书费2元,体育费1元,住宿费2元;初中每人每年学费5元,其他与高中相同。

  附:林天蔚赠房产

  是年毕业的高中14班学生林天蔚,曾应邀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访问研究员、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会研究所教授。退休后,任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教授。他的侄子林衍龙委托他管理其父亲林挺生在高州城北街的遗财,房子1幢。1999年林天蔚征得林衍龙同意甘愿放弃其所有权,捐赠给高州中学。

  附:沈叔平奬学金

  是年高中毕业的沈叔平,北京大学毕业后,考入北大法学研究所为研究生。1948年奔解放区。后,于革命大学任教。1960年至1979年受错误处分,长期劳动。1979年纠正后于北京大学法律系任教。他逝世后,他的学生设沈叔平奬学金。凡广东高州中学高中毕业生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者,奬人民币五千元;每年奬两人。当年无人考上者,奬金滚下下一年。

  附:许国枢助学金

  是年高中毕业学生许国枢,旅美华侨、博士,于1995年,母校90周年大庆时,捐款人民币10000元设置助学基金。他在来信中说:“最好用来生利,每年将利助一、二个优秀学生”。

  附:梁艺明和李永华

  是年毕业的13班学生梁艺明,中山大学毕业后,应邀赴台湾。从事开发地下水工作。曾任机械修配厂厂长,后任台湾糖业公司台北总公司副经理。14班的李永华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1948年到台湾任台北建国中学美术、历史、国文教师,退休后任南亚工业专科学校副教授。兼台北高雷同乡会常务理事、奬学金委员会副主任。他们两人于1995年母校90大寿时,专程回校参加庆典。

1942年(民国31年)

  是年毕业高中三个班(15班、16班、17班)共113人。

  其时课程设置如下:初中一年级必修课:公民、体育、童子军、国文、算学、博物、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选修科:英文。

  二年级必修科:公民、体育、童子军、国文、算学、卫生、化学、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选修科:英文。

  三年级必修科:公民、体育、童子军、国文、算学、生理、卫生、物理、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选修科:英文。

  高中一年级:公民、体育、军训、国文、英文、算学、生物学、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

  二年级:公民、体育、看护或军训、国文、英文、算学、化学、历史、地理、图画、音乐。

  三年级:公民、体育、军训或看护、国文、英文、算学、矿物、历史、地理。

  其时学籍管理和升留级制度也很严格:初中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结束,3科不合格者甄别(取消学籍),初一初二级学生,3科不合格者留级,两科不及格者,随班附读,第二年参加补考,直到合格为止。高中学生两个主要科不合格或3科不及格者留级,两科不及格者,准随原班附读,第二年参加补考,直至取得合格。新生入学,学校验过的证件,还要送给督学验证、签字、加盖“验讫”章,方可退还学生。考试纪律也很严。学生期考时,算学科考试夹带,取消考试资格,给予留级处分。转学来的学生要经过考试。是年8月,香港培英中学的学生李锡钰、知用中学学生李誉芳、德明中学学生江茂康,要求借读,也要经过考试,才准予入学。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嚣张气焰受到挫折,对我后方的狂轰滥炸逐日减少。机关学校陆续迁回城内原址。高州中学在山区,交通不便,购买困难,师生水土不服,生病的人数日多。经省政府批准,是年8月又迁址回茂名县城东郊镇头岭。在那里搭盖瓦房和蓬房共16棚(间),每棚可坐50人,作教室、办公厅、图书馆。白天在棚里上课、办公。同时修葺原校校舍,为员生住宿及自修之用。一说,准确地说是迁回城郊潘州公园东南文笔岭之间的荒地,搭扎竹棚作教室,学生则自己找房子居住(学校已无宿舍)。此项费用,均由师生员工和各界捐题而来,省政府也拨来了部分经费。国难当头,师生视校如家。是年演出话剧,用以筹款。先后筹得1000余元,用于购置桌椅、架床、教具等。

  其时,广州培正中学、广雅中学、香港文化中学、新会县的国民中学、协和中学等学校的学生数十人转学来高州中学就读。

  地下党支部为了掌握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权,以便利用合法地位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便通过串连,推选中间偏左的古茂建当选学生自治会主席,挫败了训育主任杜之森让反动党团骨干掌握学生自治会的阴谋。

9月,高一级成立党支部,书记是李载赓(李明),党员有陈成等4人。高三甲、乙两班都有党小组,组长分别是周茂森、梁绍魏。地下党坚持与国民党作斗争。一次,梁华盛集中全城的学生在圣殿坡开会,他攻击中共的抗日主张。彭仲声同学举起校旗率队退场。其他学校队伍也相继离场而去。反动政府虽追查此事,但全校上下团结一致与之说理,加之梁同寅校长暗地支持,梁华盛也无可奈何。

  是年,师生又同台演出《日出》(林植枢导演)和《傀儡现形记》(据俄国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改编,覃恩汉导演)。

  这一届高中毕业生中有卢仲衡、车见道。

1943年(民国32年)

  是年毕业初中1个班(41班)41人,高中三个班(18班、19班、20班)133人。

  是年高初中三年级毕业成绩表中的科目是:高中:公民、体育、军训、国文、英文、算学、矿物、物理、历史、地理。

  初中:公民、体育、童子军、国文、算学、生理卫生、物理、地理、劳作、图画、音乐,选修科:英文。

  是年元旦,高州中学学生到西岸红花坡参加军训和童军检阅,并参与队列队形操练比赛。学校事先作了充分准备。当比赛结束,宣布德明中学为第一名时,高州中学队伍立即举旗带队离场,抗议评定不公。此事为七区专员、师管区及茂名县政府当局所不容,要学校惩办为首者。领队的谢教官,离校出走。之后梁校长在学生大会上说“这是高州中学的奇耻大辱”。出布告将高中各级3名带头学生开除。刘少波(现名刘志,在广州市商检局工作)就是其中一个。

  日寇为占华南,又疯狂轰炸高州城。为避免损失,是年2月高州中学又奉命迁址往帅堂,借梁氏家庙(一说梁氏宗祠)和与之隔河的大坡村吴氏宗祠为校舍。

  是年春,日寇占广州湾(湛江)。高州中学地下党支部奉命建立和发展游击小组。是年,党组织有较大的发展。党员遍及高中三个年级,共13人,支部书记仍是李载赓。

  是年“双十节”正是蒋介石出任国府主席时,国民党通知全国庆祝。当天杜之森集会,大讲蒋介石如何伟大。这时同学们发现他背后贴着一幅用抹屁股的草纸画的漫画,画着两个乞丐捧着两个碗在地下乞求,以示“国庆民穷”,让他丑态毕露。是年,在帅堂借小学学舍,办农民夜校,宣传抗日救亡。冬,学生会组织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出专刊宣传抗日。

  是年学校接到通知,在高中毕业生中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保送到全国著名的浙江大学就读。学校在应届的高中毕业生中选了毕业成绩综合分第一名的周宗霖,第二名的林广明,第三名的阮春生等3人送浙江大学就读。开我校免试保送学生入著名大学的先河。时因抗战,浙江大学已迁往贵州,3人未能成行。一说保送入浙大的三名同学是丘国栋、杨松华、阮春生,三人都到贵州大学就读,阮春生可能因病未读毕业。又一说是周宗霖是保送读浙大的优秀生,因浙大迁往贵州不愿前往,他的名额由杨松华顶替。丘国栋的成绩也是数一数二的,或许是林广明不愿去,由丘国栋顶补。按:据上述材料综合推论:①最初被学校保送者为周宗霖、林广明、阮春生。②周宗霖、林广明不愿往贵州,名额由别人顶补。③到贵州读浙大者为丘国栋、杨松华、阮春生三人。

  是年高中毕业生中有沈季平(闻山)、李灏、田凡(吴文俅)、丘国栋、陈华、林克、江可伯等。

  附:江可伯捐赠房产

  是年高中毕业生江可伯于1992年7月,把位于湛江市赤坎区民主路门牌144号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占地面积144m2,建筑面积288m2)捐赠给广东高州中学。高州中学以150000元人民币卖给中国人民银行赤坎支行。此款项用于建筑新校舍(前楼)。

  附:李灏捐赠音响设备

  是年高中毕业生李灏于1995年2月捐赠高级音响设备一套,价值人民币10000多元。他在来信中说:“我同其他许多同学一样,都为自己是高州中学的一名学生而感到自豪”,“兹值母校90周年大庆之际,……送上音响设备1套,以略表庆贺和崇敬之忱!”。

1944年(民国33年)

  训育(教导)主任:莫嗣祥(茂名人,省立襄勤大学教育学院毕业。8月到任)。

  学校在乡村,教学生活诸多不便。是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学校又迁回高州城原址。

  是时,学校的建制如下:校长之下设教务、训育、事务、体育四处。各处设处主任1人。处之下分为9组,各组设组长1人。组长可由处主任或专任教员兼任,设初中部主任1人,有童子军区部,由童军教练员负管训之责。有1个军训团,应有教官2人,助教3人,其时教官只有1人。军训教官、助教之薪津,由师管区发给。还有党团区分部各1个,均无专任人员。

  教务会议之下,设文、史、英文、数学、理化、博地、体育科务会议,每学期最少举行两次会议,讨论改进教学和补充教材等事宜。

  设置公费审查委员会,还遵章由校长、各处主任、级任、教员组成审查委员会,审查学生,审定操行成绩,决定公费生。

  因班额增加,教职员增加,校内运动场、教室、教师宿舍等不敷应用。梁同寅校长擘画,拆去原膳堂,填平学砚塘北岸,扩大运动场;在操场后紧接近圣街边增建教室宿舍1座。又在城东高州中学所管辖的城壕地段内建平房3所,为教师宿舍(在城东门外学校所管辖的城壕地段为:北起今高州中学环城东路教师宿舍(地下为印刷厂)北墙,南至今高州市建筑总公司新办公楼南墙。该地段于1961年办农场时,经丘继英校长手把此段地产与高州县看守所——劳改场管辖的第一河旧河床对换。把旧河床改为鱼塘。在今高州市第4中学校教师村(教师宿舍)内。今高州市4中校址包括文笔岭南麓至今引鉴河边,当年规划为高州中学新校园区。1960年已开始建筑新校舍,两幢宿舍及学生膳堂已经落成。后因3年经济困难,迁校计划下马,划拨的农田,办成校农场。1969年高州中学被撤销,该址办环城中学。此校,后改高州高第4中学)。这两项工程共用20余万元。均由校产拨发。

  是年,向省教厅报告,①学校界至如下:学校环境仍为高文书院旧址,前临街(中山路)后接常平街(近圣街),左为本校之学砚塘,右枕公共体育场(高州城人俗称“圣殿坡”,即今市委大院前草坪及市人民大会堂处)。②学校有中西文、新旧图书25000余册,物理、化学仪器200多种,化学药品150余种。

  是年高中每级3个班,435人,其中女生42人,初中4个班(初二级2个班)187人,其中女生16人,共622人。毕业初中1个班(42班)38人,高中3个班(21班、22班、23班)109人。教职员26人。教员所任功课,均为其所学之专业。

  每日上课时间:上午7时升旗、早读或早操,7时40分上正课,一连三节,均编授主要课程;下午1时至5时。下午有课外活动,其内容如:小组讨论、各科研究、爬山、越野、生产、训练、歌咏、戏剧、演讲、练习等。各科教员选择适合的参考书目,公布给学生,让学生循序阅读,并考察其阅读心得。每周有周记,作业给予评分,以别其勤惰。每月有国文研究,及读书札记,由班主任批阅。各科考试分段进行,国、英、数3科加倍。考试规则极为严格,以养成自读书、读真书之风气。各科于学期分别举行比赛,引起学生竞争心理和学习兴趣。

  是年,地下党支部工作很活跃。春,学生自治会改选,李载赓当选主席。学生自治会掌握在地下党手中。3月,利用“三八”节,由党员容剑锋主持出版《“三八”节专刊》,宣传妇女解放。5月,利用“5·4”青年节,由学生自治会主席、地下党支部书记李载赓主持召开“民主宪政”辩论会,宣传要民主,反对独裁。不久,日寇进犯,茂名告急,学校停课,地下党支部发动同学各自回乡宣传抗日。是年4月,地下党支部贯彻南路特委传达南方局关于建立独立自主的武装力量的指示,在校秘密建立游击小组。10月,地下党奉命组建别动队,队员10多个人,杨超任队长。原计划在城内镇压一批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反动分子,如中统特务关怀德、伪县长陈子和等,然后转入农村,分散到各地组织武装斗争。年底,形势急剧变化,游击小组奉命上山,杨超等辍学上山下农村,参加武装斗争。冬,学校一批学生参加了南路起义。还有一些学生,根据上级指示离校回乡组织武装斗争。高二级的吴汉兴还是茂东区的负责人之一,他于1949年5月在分界反扫荡斗争中牺牲。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日寇占领了沿海一带和桂、柳、宁沿线。地下党通过学生自治会向学校当局要求放假1个月下乡宣传抗战。在宣传中,师生巧妙地宣传了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思想和战略技术。是年,地下党支部又发动打击全校师生憎恨的有特务行径的训育主任杜之森和军训教官陈昌。此两人终被解聘。梁校长聘了思想好暗里支持革命的莫嗣祥为训育主任。

  是年在帅堂,仍借小学校舍办农民夜校,宣传抗日救亡。

  是年,演出《复活》(曾邦迈导演)。

1945年(民国34年)

  是年在校学生:高中9个班,每级3个班,共414人,其中女生41人,初中4个班,三年级2个班,其余各一班,共174人,其中女生11人。全校588人,其中女生52人。毕业:初中一个班(43班),高中3个班(24班、25班、26班)127人。

  教员24人,职员14人。教职员学历都很高。其中外国大学本科毕业2人,国内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4人,高等师范毕业12人,国内本科大学毕业13人,专门学科(大专)毕业2人,其他5人。教职员中工资最高280元,最低51元(生活补助、津贴未计)。

  男女同班分班问题,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争论十分激烈。鲁迅曾辛辣地讽刺过男女不能同学同泳的谬论和错误做法。其时茂名虽然有女子中学,茂名县有些中学初中不招女生,而高州中学仍坚持男女同班。

  上年度第二学期(即本年的上半年)学生毕业成绩呈报表,把学生的成绩归为三大类:体育、操行和和各学科平均成绩。操行为甲乙丙丁4个等第。

  上报的毕业成绩册中的科目如下:高中:公民、军训、国文、英文、算学、矿物、物理、历史、地理、体育。

  初中:公民、国文、算学、卫生、物理、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英文、体育。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经过8年艰苦奋斗,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举国欢腾。青年学生思想空前活跃,追求光明、追求民主自由成了不可遏止的潮流。

  梁柏年老师在高三级利用英文课讲授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英文本),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可是才讲授完《中国人民的要求》和《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便被迫停止讲授。该书1958年由中共广东省委作革命史料征集,现存在广东省革命博物馆。梁柏年老师也因保存这本书而受中共广东省委的赞扬。省委办公厅发给梁老师纪念状。文曰:“梁柏年老师:承蒙惠赠革命史料壹件,谨致谢意”。

  是年春,游击小组同志大部分撤退上山打游击,上级党组织指定尚未暴露的党员黄充熙和游击小组成员范松基、卢畸等继续留校坚持活动。卢开隆老师(广东体专毕业,省运会撑竿跳高第一名,体育教师)有正义感,他是卢畸的父亲。他的房间便成了卢畸等与组织接头的,与进步同学接触传递信息和传播进步书刊的场所。同时地下党组织利用学校壁报、黑板报专栏报导全国各地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情况,鼓舞同学参加和坚持斗争。昆明“一二·一”运动之后,各地校友纷纷寄来许多进步书刊。如《观察》、《学生报》等,还有胡绳、千家驹的著作和解区文艺作品,如《李家庄的变迁》、《小二黑结婚》、《荷花淀》、《晋察冀行》、《闻一多的道路》等。这些书籍的传播大大提高同学们的认识,培养了一大批进步同学。

  是年演出《雷雨》(曾邦迈导演)。

  是年,建校40周年。校长更迭19次,毕业33次(小学除外),旧制中学毕业生695人,高中毕业生1280人,初中毕业生1022人,共2947人。

  附:熊宜武

  熊宜武是年高中毕业。他1946年考取由中共香港分局领导的香港达德学院,1947年返高州参加地下游击小组,1947年11月参加茂名武工队,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分管财务。其时地下党经费困难。他回家变卖家产,共得黄金7两,全数交给党组织,支持革命。1948年6月在信宜战斗中牺牲。是年在起义中牺牲的还有化州籍的叶庆邦、黄启登两人。

1946年(民国35年)

  是年毕业:初中2个班(44班、45班)87人,高中3个班(27班、28班、29班)128人。

  是年上级对学籍管理办法,略作改变:新生入学呈专员行署审批的证件发还,转送茂名县府;再由县政府退给学校,发还学生。

  秋前,毕业班课程设置如下:高中三年级:公民、军训、国文、英文、算学、矿物、物理、历史、地理。

  初中三年级:公民、国文、算学、卫生、物理、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英文。

  成绩统计仍为三大项:体育、操行、各科平均分。操行评定仍为甲乙丙丁4个等第。

  尚未暴露身份的黄充熙留校坚持斗争。春,范松基、卢庆福入党,恢复党支部组织,范充熙任支部书记。

  南路起义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留校的进步同学在党组织领导下,坚持开展革命宣传活动。38班的卢国盛、梁芝钊、梁巨华与该班的班代表黄泮光密切配合,在班主任陈耀发老师的支持下,在班中组织读书会、歌咏队、文艺创作小组、话剧组等,坚持斗争。

  是年“双十节”,高州中学38班在全城庆祝晚会上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春暖花开草发芽》、《民主是一杆枪》等革命歌曲,指挥是卢国盛。中秋节,该班又开中秋文艺晚会,卢国盛主持。会上许多同学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歌颂民主自由。梁同寅校长出席了晚会。为了配合全国的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运动,该班先后在高城中山纪念堂演出《还乡泪》、《过年》、《飞花曲》等三部话剧。连续演出多场,场场满座。该班49人,参加地下革命组织的成员就有19人,占38.8%。

  是年毕业生中有吴光勇。

  附:吴光勇为母校捐津贴

  吴光勇广西大学毕业后,在齐齐哈尔铁路局沈阳机辆厂工作,后任铁道部(北京)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等职务,多项发明获国家级奬和专利。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每月100元,母校90周年大庆时,他给母校捐赠2年的特殊津贴2400元。

1947年(民国36年)

  训育主任:梁巨杰。

  是年在校学生:高中3个级,每级3个班;初中3个级,每级一个班。毕业:初中1个班(46班)40人,高中3个班(30班、31班、32班)125人。

  是年,学生思想十分活跃,全国“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运动如火如荼。

  是年中共高州城区党组织指示高州中学地下游击小组成员卢国盛、程永燊参加学生自治会竞选,两人双双获选,分别任宣传部、学生部长。高州中学地下党通过学生自治会,配合全国学生运动,开展各种革命活动。

  是年高中38班吸收了一批游击小组成员,他们是黄泮光、梁巨华、梁芝钊、李泮、汪路娜等,还有从农校考进来的程永燊。游击小组以黄泮光的住处(大文苑二楼)为秘密联络点,开展活动,学习党中央文件,学习哲学,为游击区募捐衣物款项,开展宣传活动。还有一批家在化北的高州中学学生,在化北工委领导下在学校发展地下游击小组,如40班的林炎和(后改名林元和)、李立中,38班的刘辉武、陈梅盛等。他们后来成了化北地区地下斗争的骨干。

  附:林元和为校史室捐赠展品

  是年高中肄业生林元和曾任广东省律师协会理事、广东省律师协会首届刑事辩护业务委员会副主任。是年按党组织指示回乡参加化北地下武装斗争,但他的高州中学的学生证和学生证章终不肯丢,带上山又怕遗失被敌人发现线索,便密藏于山洞中,胜利后寻找回来,一直保存下来。母校90周年大庆时,他把这两件珍贵物品送母校校史展览室。

1948年(民国37年)

  是年在校学生:高中3个级,每级3个班,初中3个级,每级1个班。毕业:初中1个班(47班)36人,高中3个班(33班、34班、35班)127人。

  是年,解放战争节节胜利,鼓舞人心的消息不断传来。尤其冬季,淮海战役的胜利消息半公开地在校园里广为传播。师生精神振奋,进步学生活动十分活跃。是年11月根据上级指示,地下党员黄泮光吸收苏朝兴、江潘茂(江超)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这是高州中学第一批新青团员。

  学生黄泮光入党。10月黄泮光任党支部书记。

  下半年,学生自治会改选。黄泮光等组织成立“鞠躬竞选团”,推选苏朝兴、李泮、车知道等六人参加竞选,选举结果,加上程德坤,学生自治会七位理事中有六人与地下党组织有联系。学生自治会成了学校革命组织地下工作站。

  其时,训育主任梁巨杰以其身份保护进步的学生,他常向地下党提供国民党监视和控制学生的情况。黄泮光就受到他的多方掩护和支持。是年上半年黄泮光因工作繁忙,期考有三科成绩被扣分而不合格,面临留级困境。梁主任从中作了技术处理,使得只补考两科而且合格,而不致留级。是年年底,黄泮光奉命离校,梁主任不知情,1949年,眼看收费注册时间将过,便请人代他办交费注册手续,以保留黄的学籍。

  共产党员卢国盛暴露,按上级指示,他撤离学校,回乡参加地下斗争。1949年,他不幸被捕,英勇就义。

  是年高中毕业生中有柯日恒、黎运汉、丘荣熙、吴粤燊、彭冠一、梁劲、梁峰。

1949年(民国38年)

  广东省立高州中学

  校长:梁同寅;副校长(高州解放后):梁巨杰、陆士风。

  教导主任:梁柏年;总务主任:丘泽燊;初中部主任:覃恩汉。

  是年秋后在校学生:高中每级3个班,共9个班,初中每级一个班,共3个班。毕业:初中1个班(48班)36人,高中3个班(36班、37班、38班)111人。

  从1925年起办三年制初中,到是年毕业48个班,学生1175人。从1928年起办三年制高中,到是年毕业38个班,学生1581人。

  春,全校师生为纪念梁同寅校长掌校10周年,捐资建筑“同寅堂”。该堂在校内学砚塘西畔,坐东向西。堂为砖木结构,中间一大间为舞台,后台左右各1小房,放置道具、音响设备和演出时作化妆室。南墙有石碑纪其事及捐资者姓名、捐资数额(高州城解放,梁同寅校长就下令把“同寅堂”改为“解放台”,1958年学校又将其改为“文娱台”。文革期间,高州中学被撤销,改为县委第二招待所,该堂被拆毁。建校90周年前,在旧址重建一堂,增其体制。因为在校友中对梁同寅校长的评价有分歧,名为“校友堂”。但大多数校友仍认为应该恢复“同寅堂”,因为这是历史)。丁颖题写堂名。

  是年4月,学生苏朝兴入党。中国共产党高州城支部成立,苏朝兴为临时负责人。7月,学生李炜、曾敏(曾会容)入党。8月苏朝兴暴露,撤退到茂北游击区。支部由李炜负责。9月,李炜、曾敏撤退,往农村游击区工作。

  是年初,新青团又吸收揭培那、卢世兴、陈世陶(陈飞军)为团员。4月,在苏朝兴的主持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高州中学高三级支部成立,揭培那任书记。之后高二(甲乙)班,又建立新青团支部,李炜任书记。7月,李炜入党,陈志杰任书记。梁巨成是支委,负责初中部团员发展工作。至10月,高州中学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达20多人。他们为迎接高州的解放做了大量工作。

  是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跨过长江天堑,解放南京,红旗插上了原国民党总统府上。解放军旌麾直指华南、西南。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势如破竹。反动派为苟延残喘和毒害青少年学生,9月开学不久,便命令全高州城所有中学(包括师范、农校)欺骗学生于农历8月15日(公历10月6日)中秋之夜,返校集体赏月。师生集合后,强迫教师学生歃血宣誓反共。唯有广东高州中学没有在学校举行这个反动仪式,梁同寅校长扺制了这一罪恶活动。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人心振奋,消息不胫而走。师生偷偷做迎接解放的准备。梁柏年、莫嗣祥、梁劭悌等老师等一向习惯穿西装,为迎接解放军,他们做了中山装,在迎解放军入城之日穿上,以示愉快心情和拥护共产党、跟旧社会决裂的意志、行动。此可见师生心情之一斑。

11月2日,高州城获解放。陈赓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一说是陈赓部队的朱尤林同志率部入城。中共茂名县委书记龙思云和茂名县县长梁昌东、副县长周梦吉、熊夏武(三人均为高州中学校友)率领队伍迎接,陪同部队首长进入具政府大门。群众夹道欢迎。锣鼓喧天、鞭炮动地。高州中学师生列队到南桥头外、深窿一带欢迎解放军进城。第三天,宣布茂名县人民政府成立。三位正副县长均为高州中学校友,全校师生无限欣喜与自豪。高州历史从此翻开了全新的一页。广东高州中学也随之进入了全新的时期。

  其时,进出茂名县人民政府,要凭出入证。高州中学教师领到出入证者为:梁巨杰、梁劭悌、梁柏年、曾邦迈、曾邦政、莫嗣祥、陈耀发、宁松荣、林植枢等进步教师。其时陆士风在广东省高州女子师范工作,亦领到出入证。此于其时,是一种革命殊荣。这说明他们在解放前就是共产党外围组织成员,为革命做过工作。

  高州中学师生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或投笔从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奔赴前线;或走向地方革命工作岗位,参加党政机关组织的各种工作队,到农村去,到山区去,建设政权,清剿土匪,征粮,支前。

12月上级传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教育部工作会议的决定:“坚决执行维持原有学校,逐步作可能与必要的改善的方针”。教育要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的经验,藉助苏联的经验,建立新民主主义教育。

  做好新解放区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茂名县政府特别是梁昌东县长认为,梁同寅校长虽为民主人士,但办学有方,在高州府德高望重,让他继续任高州中学校长。这在当时,在茂名县、高州府甚至于粤西地区是絶无仅有的。梁柏年老师参加地下党外围组织,工作多年,知识水准高,教学经验丰富,党员梁巨杰(任副校长)推荐他为教务主任。高州中学也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对旧人员包下来的政策,经梁巨杰与梁柏年老师共同研究,除陈任鑫、梁文才两人,确凿为敌特人员不留任外,对愿意继续留校工作的教职员,均安排了工作。其中教学骨干宁松荣、杨东虎(语文)、程登瀛、张仲照(数学)、吴宝资(英文)、覃恩汉(物理)、李宗耀(化学)、李树清(生物)、梁镇宇(历史)、梁镇文(地理)、林植枢(美术)、曾邦迈(校医兼生物)、卢开隆(体育)、陈寿煦(音乐),兴高采烈地参加了革命工作。有一位姓吴的教师,嫌工资低,辞职回家。教师中的青年团员向他做思想工作,希望他留下来,但他执意要离开,只好让他走了。不久,这位教师回来,要求参加工作。学校贯彻党的政策,让他回到革命队伍中来,继续在校任教。

  教职工工资实行老区的供给制,新区以实物为工资。教职员工资均为每人每月2市石(一说2.4市石)稻谷。

  其时的校园界至为:南临中山路,北为常平街、近圣街(东北角的起元学舍已经划给本校),东为本校学砚塘之东畔,西至常平街。学生宿舍只东西楼上下各20间(包括若干教职工宿舍),不足供300人住宿(解放前很多学生外宿)。教室13个,仪器室三间,实验室一间(三楹)。图书10000多册,仪器也仅1000多件,课桌课凳也仅供400多人应用。只有一个排球场,三个篮球场,体育器械也相当少。

  后 记

  这个补正本,其实整部校史,是在众多的校友、朋友关心帮助下写成的。1989年秋,其时任校长的陈永年同志便提出编写校史的计划。他亲自组织了个小组,到高州市档案局查阅钞録有关校史的资料。于是高州中学建校85周年时,在《砚香》发表了征求意见稿。那是一份把从档案局抄来的很少的零星的材料拼凑成的纲要式的东西,或者诚实地说,是简单的未经条理化的笔记材料。其时发表,其一,应校庆之需要,大造舆论,筹款扩建学校,迎接省一级学校的评估;其二,抛砖引玉,引起校友的注意、关心,从而主动提供校史资料。果然,得到广大校友的理解和支持,不久,便收到校友黄泮光先生、李炜先生的来信,指出许多错误,提供许多宝贵的史料。特别黄泮光先生,对如何进一步编好校史,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可行的建议。为了动员广大校友关心此事,我把他们的来信全文照登于《砚香》广东高州中学建校90周年的专刊上。那期专刊,我是主编的。我不怕把批评我的信件公之于众,目的是动员更多的校友向我提供史料。也许是我的诚意感动了校友,于是我就收到纷纷而来的信件、电话,接待了许多来访的校友。最使我难忘的,有周宗霖先生、吴麟瑞先生、伍圣瑞先生、李汉英女士(包括委托李汉英转达意见的黎经环先生)、梁柏年先生。尤其是梁伯年先生,先后多次电话、口头、特约见面向我提供史料。市党史办的程永新先生、市史志办的黎庆文先生,不但对我有求皆应,帮助我寻找、复印史料,还主要向我提供和搜集史料的线索,给我送书、送刊物。还有高州中学档案室的潘明洲老师,真可以说是有问必答,全力帮助我了。于是一份较为充实的校史稿便于高州中学建校95周年时,刊于《砚塘学刊》。这一稿,是我退休后,任茂名市富山学校(民办)校长时,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偷空和“开夜车”把笔记本等有关文字材料一段段剪下来,拼贴而成的。其中张冠李戴者,比比皆是。当时我意识到其粗制滥造之程度,便在《附记》中说:这是“匆匆忙忙地早产”的东西。有等母校百年华诞时,再作修改补充,诚恳地请校友提出批评意见。不久,我就收到校友沈季平先生给校长们的信。那信指出了其中错误之处,提供了确凿的史料。这一稿,应该是第三稿了。我根据校友们的指点,又一次查阅了资料,修正了十几处李戴的张冠,补充了许多重要史实。但毕竟时间短,仅两个多月,加上知识之浅薄、写作能力之低下、掌握史料之有限,错误和缺点,仍然会不少。在此,既向那热情帮助我的同志、校友、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又诚恳地请校友对这一稿再作认真的审查,提出批评,提供史料,以便将来,可以作进一步的修改——如果有可能的话。

  治史难。难就难在要“执中”,要“据事实録”,秉笔直书,像孔子作《春秋》那样。

  治近现代史更难。其更难就在很多人物还未成历史,或其人虽已成历史,而其子孙、亲友甚众,他们或要一律的歌德颂功,或一律的要光宗耀祖。所以史迁终于没有勇气把《今上本纪》编进《史记》。

  治校史更是难中之又难。它是特供品,违背了市场规律,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

  眼看母校百年华诞就到了,95周年刊登的那一稿的谬误如何刊正?如果让谬种流传,笔者贻笑于后人,姑且勿论;最怕的是要成为历史罪人。我正在焦虑时,接到广州校友会会长刘琦教授的来信,说他们要为纪念母校百年华诞,出一文集,把《广东高州中学事略》收入,作为“历史长卷的主要部分”。于是我如获救星,立即翻出原始材料、原始记録,一一校对,一一补充。如今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诚然,广州校友会的学长们是为了表达对母校怀念的深厚感情和母校优良传统得以继承与发扬的愿望,但客观上却使我得以修正错误,得以解脱。为此,我诚挚地向广州校友会的领导、文集的编辑,特别是刘琦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不管怎么样,笔者是得益者。人类的实践,不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实践,还是精神财富的生产实践,既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主观世界。这个论断是科学的。我在搜集广东高州中学校史资料和编写校史的实践过程,对于社会、对于自然的认识,老实说得益匪浅。

  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类普遍享受了大自然的恩赐。但也会撒播龙种,收获跳蚤。为什么在同一个花圃(也包括苗地)里,同一批园丁,撒播同样的种子,而收获却有天渊之别呢?道理并不复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道正是如此: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絶对。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广东高州中学,既出丁颖、林砺儒、廖益隆等革命家、科学家,也出林伯生这样的汉奸。

  (作者系高州中学教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