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粤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透视



  郭继民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其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遗憾的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南粤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亦相当严重。目前,环境污染不但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日益危害着群众的健康和公共安全——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冲突逐年增多,甚至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毋庸质疑,环境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拟以珠江三角洲农村地区为考察对象,对农村环境问题做一番审视和几点思考。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水污染

  水污染乃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重中之重,亦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从2005年起,连续三年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法的执法检查,结果表明,无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河流还是太湖、滇池、洪泽湖等大型湖泊,均存在着严重的污染问题,“从支流到干流,从上游到下游,从工业污染到生活污染,点面结合,纵横相连……概括为四个字:有水皆污。”具体到广东农村的污染,形势更不容乐观。广东是全国经济第一大省,但是其治污力度滞后,污水集中处理率仅40%,县级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合格率不足30%。全省劣于Ⅲ类(Ⅲ类标准以下的属于人体非直接接触水体,而V类的则不能用于灌溉)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24.9%,珠三角近一半河段被污染,乡村百姓饮水安全存在严重隐患,县级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合格率不足30%。一些用污水浇灌的新鲜蔬菜,被检测出重金属严重超标。然而,即便这样的蔬菜却仍然被人们捧为“抢手货”而端到城市各大菜馆及居民的餐桌上,人体正遭受这些有害金属的“袭击”——一些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疑难病症陆续出现……

  (二)空气污染

  广东农村空气污染相当严重,这种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的废气、毒气的肆意排放,举凡“化工厂”附近的村庄,多深受其害。如百福堂——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一个临近291省道的村落,周边不到半公里,就有5间炼油厂、4间皮革厂、两间塑料厂、两间化工厂、两个供气站和一个大型垃圾场沿白沙河两岸分布。垃圾场、皮革厂、炼油厂、化工厂散发出的气味,使得附近百姓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夜晚难以入睡等多种症状。“村民们告诉记者,近十年来该村的人报名参军,体检无一人合格。村民肝功能不正常是普遍现象,近几年来患癌症死去的人已有6个,年龄都在40-50岁之间。在未办工厂之前,村里从来没有这样的病例。”此外,除了工业废气的污染外,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推进,诸如汽车尾气的急剧上升也日益影响着农村空气的质量。又则,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不少农村家庭仍使用柴草、秸秆和含硫量高的低质煤作为生活燃料,加之其灶具设计不合理,致使这些燃料的燃烧不充分,排出大量浓烟,浓烟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其中部分还是致癌物质,浓度过高则会危及生命。

  (三)酸雨

  受大气污染之影响,频频出现于城市的酸雨开始“下嫁”农村。有关资料表明,2007年广州酸雨频率达到80.37%,远高于全省44.7%的平均水平,而全省降水最大酸度值也出现在广州,为4.38,比2006年4.41的酸度值更酸。“广东省66.7%的城市(14个)受酸雨污染(pH<5.6),广州、韶关、深圳、珠海、佛山、茂名、肇庆、惠州和梅州等9个地区属于重酸雨区(pH<4.5或4.5≤pH<5.0且酸雨频率>50%),占42.9%”。自然,城市酸雨的增多给郊区农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近年来,随着城市环保工作的进展,一些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进军”农村、乡镇,农村的“酸雨”现象频频出现。更让人遗憾的是,环保部门过多的关注城市的酸雨现象,而对农村酸雨的关注似乎仍是空白。众所周知,酸雨对农村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更甚于城市,因为对环保设施极端缺乏的农村,酸雨带给村民的危害是致命性的:它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品质,影响到百姓的生命安全。

  (四)土壤污染

  广东农村土壤污染亦相当严重。广东省国土部门曾选定省内1万平方公里调查区进行土壤勘查,其中“中度污染面积占35.9%,清洁土壤只占10.61%,其余为轻微污染”。广东调查区蔬菜样品中硫丹硫酸盐、异狄氏剂醛和七氯的检出率分别为94.2%、86.8%和85.1%,珠江三角洲地区四成菜地重金属超标。《广州日报》曾发表评论员文章《珠江三角洲菜田重金属污染严重 影响近亿人吃菜问题》:“广东省分布大中城市郊区及珠三角的蔬菜基地污染问题相当突出……南海局部地方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新会部分地区耕地土壤也受到污染。据近年对台山、惠阳、花都、从化、南海、番禺、新会、高明、东莞等地大田蔬菜的监测结果,部分地方蔬菜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土壤污染亦直接关系到民生,其紧迫性不言而喻。

  (五)声光污染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原本宁静的乡村被五彩的霓虹灯和高分贝的声音所干扰,尤其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就“光污染”而言,国际上一般将之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三类污染。

  1.白亮污染指当太阳光照射强烈时,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长时间在白色光亮污染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白内障的发病率高达45%。还使人头昏心烦,甚至发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2.人工白昼是指“自然夜晚”被各种广告牌、霓虹灯以及一些建筑工地高亮度的灯光使得夜晚亮如白昼,这种强光使人夜晚难以入睡,干扰了正常的生物节律,致使生活其中的人们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下,还时常会引发安全事故。

  3.彩光污染指“活动灯”、荧光灯以及各种闪烁的彩色光源所造成的污染。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这种灯光中,不但会加速人体皮肤老化,还会引起一系列诸如头晕、头痛、恶心、食欲不振、乏力、失眠神经系统等症状。

  4.声污染则是指诸如汽车鸣笛、工地机器轰鸣及高分贝的喇叭等对人体的危害,目前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的乡村,声光污染较为普遍。此外,农村电子污染问题也相当突出,亦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成因

  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颇多,具体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其诱因主要有: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乡村企业污染加剧;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粗放式农业生产、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以及农民环境意识低下等因素。

  (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未能得到彻底改观

  有关调查显示,广东省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美国的4倍、日本的5倍。特别是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两大指标,“十五”末期比国家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分别高出了24%和62%。尤其号称“世界加工车间”的东莞,多为“三来一补”产业,劳动密集、污染严重的电镀、印染、制鞋等行业就占了相当大比重,且这种污染严重的企业多分布在农村乡镇,此为珠江三角洲污染的重中之重。

  (二)乡村企业污染加剧

  某些乡镇盲目追求GDP,以为GDP就是一切。这种理念导致不少污染严重的企业在农村“生根发芽”。在他们看来,即使企业造成了环境污染,但提高了百姓的收入,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就业问题,且提高了GDP。地方有关环保部门则多服从当地领导的决策,所谓的环保检查不过“走马观花”式的应付公事而已。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高污染的乡村企业呈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对农村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如流经茂名、吴川的不知名的小东江,近年来就因为连续发生震惊社会的严重污染事故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屡屡得到高层的批示。

  (三)来自于城市的污染转移

  这种污染转移大致有三种情况:

  1.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近年来由于城市普遍加强了环保监管力度,许多污染企业无法在城市立足,如一些能耗大、污染重的化工、造纸等企业,利用农村环境管理力量薄弱和农民致富心切,以联营、设分厂、扶助、技术转让等名义,纷纷下乡进村。目前,乡村企业多为电镀、印染、造纸、化工、炼焦、炼磺和制苯等重污染行业。据统计,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200万亩,其引发的废气、光声污染亦不可小觑。

  2.城市“生活污染”向农村转移。城市工业生产的“三废”和市民生活产生的垃圾,多未经妥善处理而堆积在农村郊区;生活污水则通过河流而渗透到农村,导致农村生活用水的污染。

  3.旅游污染向农村转移。随着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亦随之带来了新的生活污染和交通污染。而人文景观和娱乐设施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也不同程度的给农村环境带来伤害。

  (四)粗放式农业生产导致农村水源污染

  目前,农村粮食产量的保证基本取决于化肥和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地下水的硝酸盐富集以及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进而形成严重的非点源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农药是造成水源污染的另一主要原因。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自1990年起,我国农药生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二位。据统计,2000年我国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高毒品种用量占整个农药用量的37.4%。长期、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污染。

  (五)农村畜禽养殖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导致水源污染

  农村畜禽养殖多半是以分散、粗放式管理,如许多养鸡场和养猪场,每天直接向河流要排放大量粪便和有机废水,造成河水的直接污染。另外,由于农村地区资金、技术有限,人口分散、污染物难以集中处置等多种原因,不少村镇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路边和河沿成为堆放垃圾的主要场所。

  (六)农村环境教育滞后,农民环保意识普遍不高

  据研究,超过1/3的农民不知道农药对人体和环境是有害的,有65%的农民不了解虫害天敌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概念,84%的农民会超过规定标准剂量用药。另外,随着高消费及包装业的兴起,一次性的垃圾愈来愈多,又加之农民普遍缺乏环保观念,生活垃圾亦到处乱丢,而多数农村并没有垃圾回收站,形成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等等。

  三、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方略

  相对于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农村环境污染为害更甚、治理尤难——农村社会依然相对贫穷,农民依旧是难以保障自身权益的弱势群体,其艰难、脆弱的生活经不起任何波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务阙如,规避和修复污染的能力低下,而呼啸而来的工业垃圾足以使其陷入万劫不复之万难境地,因此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刻不容缓。

  (一)宏观战略

  针对农村当前的污染状况及其成因,笔者认为宏观方面要做到:

  1.地方政府要转变GDP决定一切的错误观念。要切实把和谐发展、生态发展、科学发展落实到实践行动中。环保部门应责成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坚决取缔高污染企业。

  2.农业生产应着眼于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现代生态农业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与发展,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农业集约化经营可以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所谓农业集约化经营,就是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技术措施和劳动力,精耕细作,努力从单位土地面积上产出较多的农产品,进而达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3.农村乡镇企业应主动选择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可持续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把经济开发活动控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在农村基层大力加强环保教育的宣传,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要通过宣传,逐步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模式,反对奢侈浪费,提倡适度消费和緑色消费。当然,这需要国家政府以及各种相关职能部门的介入和积极参与。

  5.对于城镇化的推进要循序渐进,更要因地制宜,不可冒进,更不能以城市为模板进行机械、简单的模仿和复制。当下,城乡错位,泛城镇化、泛居民化倾向,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较大障碍。“有的地方不顾现实条件,片面地追求城镇化率,盲目推进‘村改居’进程,驱使广大农民‘洗脚’进城”,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尤其不可取。

  6.国家应加大环境科学的基础性研究。因为当前即使发达国家的垃圾处理的方式也大致靠掩埋、焚烧和转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变废为宝,实现废物利用,将废物纳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中,最终需要科学研究的突破。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过程,但人们今天环境的遭遇,又“促逼”着科研工作者担负起这个神圣的责任。

  (二)微观策略

  在微观方面,或者说在具体操作方面,则要求农村基层组织积极行动,拿出具体措施,克服“等、靠”的依赖思想。各基层单位应立足当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环保的新路子。当然,基层组织尤其是乡镇组织体操作起来可能遇到诸如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在这点上,广东鹤山市龙口镇的环保工作可能给我们更多启示。其具体做法是:

  在“物力——基础设施”方面,建造了“农村垃圾存放处”(分类垃圾处)。镇政府根据各村委会的村庄和人口布局设置垃圾箱(又称“垃圾船”),各自然村建造垃圾池,并将村内垃圾池的垃圾运到附近的垃圾箱内,镇政府实行统一清运到垃圾处理站。

  在“人力——队伍建设”方面,专门成立了“环卫保洁”队。各自然村配备专职卫生保洁员1名,负责村内公共地段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要求每3天清运一次,费用按每人7元计由各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支出。

  在“财力——经费筹集”方面,该镇采取镇、村、企业、个人各出一点的办法,向各厂(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收取垃圾处理费,不足部分由镇财政解决,通过多方筹资,既保证资金的来源,又充分调动各村自觉性和积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全面启动,它不是“经济单打一”,而是集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等建设于一体的有机统一,愿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去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的緑色家园,共享现代文明的成果。

  

  (作者系海军兵种指挥学院少校)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