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推进南粤新农村建设



  杨荷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搞好“大农业”和“大旅游”的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既是加快发展我国旅游业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新路子。本文以南粤农业休闲旅游发展为视点看农业休闲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好途径。

  一、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背景和意义

  (一)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规划中强调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只有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才能在本世纪头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意义非常重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紧紧围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快速发展。这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絶不单纯是搞农村的建设。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搞好“大农业”和“大旅游”的结合,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实现“大旅游”与“大农业”的互相渗透融合,不失为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好形式,也是加快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好途径。随着21世纪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我国农业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已经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我们关注和研究农业休闲旅游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正当其时。

  (二)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现实意义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载体,融观赏、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 ,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这是目前包括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在内广为接受的定义。广义的乡村旅游还包括农村居民的外出旅游。充分利用本地优势,结合旅游开发,发展农业旅游,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村自然、文化资源;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少城乡差别;为人们提供新的活动内容,有利于身心健康;扩大农业经营范围和规模,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益;摆脱农业发展困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旅促农,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科技农业旅游,乡(镇)村旅游,创建旅游强县(市、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休闲农业是以农村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总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加上一系列的配套服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养、体验农渔乡村民俗生活的一种农业经营新模式。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和互动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整合旅游资源,有利于将农村的一产,二产资源转化为新的旅游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实现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这就将“三农”推向了市场,使其成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从而与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了全面对接。发展农业旅游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在生态保障、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体系;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扩大旅游经济覆盖面,增强城乡居民的感情交流和信息互动,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农民来说 , 则有利于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旅游者来说,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抓手。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繁荣起来,让农业强起来。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可以拉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加快发展旅游农业,助推“緑色崛起”,有利于开发和增值农业资源,有利于旅游产业拓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再就业问题、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供给、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休闲农业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加速器”

  我国农业旅游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其形式和内容等很受广大旅游者的欢迎,发展迅速。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农村地区涌现出第一批旅游点,广东省涌现出不少都市农业。首先在广州郊区出现了观光果园,还有深圳的青青世界、顺德均安生态园、肇庆广生农业生态园以及斗门白藤湖农民度假村等,都是我省都市农业早期发展的典型代表。当前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类型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业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等。开放草莓园、杨桃园或柑桔园供市民采摘活动。这些都是都市农业的初级阶段。都市农业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是一种为人们提供休闲旅游、体验农业、瞭解农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式,是现代农业重要构成之一。都市农业的出现是社会城市化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一种农业型态,是农业摆脱弱质、微利,并参与第三产业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发展的更高阶段。我国现有的农业旅游项目包括:观光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农业公园、民俗观光村、森林公园等等。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指出,我国70%的旅游资源处于包括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农村地区,因此我国潜力最大的旅游市场在农村,潜力最大的旅游需求在农村。发展旅游、拉动内需,农村前途无量。不失时机地把农村培育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新增长点。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个人旅游消费占生活消费性支出仅5%左右,低于全世界10%以上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人年均出游5次以上,中国人年均出游1次,农村居民连1次都不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比2008年翻一番,包括旅游在内的农民消费水平要大幅提升。要使我国亿万农民成为未来旅游市场和旅游消费的重要群体,应当力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我国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2007年的3个黄金周期间,城市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纳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国内出游人数为9.98 亿人次,旅游消费约2220.23亿元。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已经初露锋芒。

  旅游业不但是一个自身能够创汇增收、解决大量劳动就业的经济产业,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而且是一个能够拉动内需,带动众多行业发展的综合产业,是一个可以促进一、二、三产业互相渗透融合、共同发展的催化产业。发展农业旅游能够大力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经济上——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扩大农业经营范围和规模,减少农产品的运销环节,增加农民收益。摆脱农业发展困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方面——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村自然、文化资源。相对于其他类型景点,农业观光对设施的要求较低,增加的设施和投资也是很少的。它立足于原有环境基础,实行低强度开发,会提高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环境管理亟待规范。精神文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二)我国“农家乐”与国外农业旅游

  国外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65年,意大利就成立了“农业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验农田野趣。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19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大规模开发始于20世纪中期,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资料显示,2000年美国夏威夷就有5500个农场从事农业旅游活动,意大利有11500多家农业旅游企业。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国外农业旅游类型是:乡村文化遗产旅游、乡村自然生态旅游、以休闲和体验以及教育为目的的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

  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此新颖的旅游项目仍在不断探索发展中。自2002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以来,各级旅游部门积极组织创建工作,2004年国家旅游局在各省市上报名单基础上,经过严格检查验收,筛选命名了20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旅游产品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海南、武汉、南京、云南等省市纷纷筹划巨资打造农业旅游。我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科技示范型、农业观光型、生态农业型、农村民俗型。

  我国旅游市场正经历着结构性升级: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丧失其市场垄断地位,代表现代旅游价值取向的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新的热点之一。 以 “农家乐”为品牌,发展乡村旅游。建立“农家乐”协会或服务中心,引导农民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农家乐”是农业休闲旅游的雏形,利用农村本身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旅游项目,是中国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村户型农家乐是农庄型农家乐的“升级版”。这种新型农家乐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开发,依托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以农民家庭经营为主体,从农业旅游观光型升级为旅游度假型。“农家乐”具有投入少、收益高,体现了各地迥异文化特色的特点。四川省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全省已有农家乐2万多家,农家乐已逐步向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成为一项新兴旅游产业。

  中国广大的乡村地区聚集了全国大约70%的旅游资源,乡土民俗、民族风情、田园风光、大规模农业生产等都是很好的旅游文化资源。中国确定‘十一五’期间的目标是,建成10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农村旅游特色乡。开发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现代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民俗风情游等旅游农业产品。强调突出乡土味、自然味、原始味,农业与旅游联姻的产业大有发展空间。

  三、南粤农业休闲旅游的现状及其发展前瞻

  (一)南粤农业休闲旅游的现状及特征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广东省现有农业观光景点按主题可分为“三高农业”、观花赏花和园艺习作、水果品尝、茶艺欣赏、水乡农耕景观、养殖场、郊野公园等7大类。广东已经建立的观光农庄如英德茶趣园,租赁农庄如韶关劳莱恩牧场,农业特产节如增城荔枝节,农业大观园如深圳青青世界,田园化农业如中山海上庄园,花卉植物园如顺德陈村花卉世界,森林公园等多种类型。

  从其发展历史来看,广东农业观光旅游已经过了二个阶段,正在向第三阶段迈进。第一阶段是“农家乐型”,80年代城里人到田园风光优美的农村参观浏览,与农民同住同劳动;第二阶段是“农业娱乐型”,90年代城里人到各类农业观光园采摘水果、钓鱼、种菜、野餐、学习园艺;第三阶段是“乡村度假型”,即将观光、度假、娱乐参与等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但以到乡村度假为主要目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的乡村旅游市场也正逐渐从单一的“农家乐”,开始向以观光、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

  农业休闲旅游对旅游扶贫起到很大作用。近年来,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已使全国2000万人脱贫。广东以旅游扶贫为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游”,扶贫项目向乡村旅游方面倾斜。广东省财政厅与旅游局于2003年6月20日联合发布了《广东省旅游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了省旅游扶贫资金的概念,对扶贫资金的使用原则、范围、申报、拨付和具体管理等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几年来广东实施旅游扶贫,表明发展乡村游是促进发达地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涌向贫困山区的便捷途径。前几年广东省旅游扶贫投入了1.2亿,增加了十几万的就业,引进了相关的一百多亿的投资,增加了村、镇、县的财力,使不少的农民脱困,以旅游扶贫推动旅游强县的建设。清新县成为广东首个中国旅游强县,还出现了河源的苏家围、清远的笔架山、增城的派潭镇、肇庆的封开县、信宜县天马山等等一大批旅游乡镇和旅游村,以旅游致富的形式促使当地众多农民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宽裕生活。

  (二)南粤农业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广东的山区和海滨的旅游资源丰富,除了有着与生俱来的秀美风光和生态环境,更有前辈留下的丰厚的文化底藴和浓郁的风土人情。在发展农业休闲旅游过程中,要做好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展,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开展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实现旅游产品的提档升级;做好旅游线路的整合开发,发展以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将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积极的向外推介。发展以乡村风情、民风民俗、农业生产、乡村果园、小康之旅、民俗节庆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度假旅游。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可以结合广东地域和气候特有优势,发展品尝水果旅游。例如中山民众镇的岭南水乡景点,引进了“咸水歌”,听咸水歌、观咸水婚俗、吃咸水果等特色项目,生意一天比一天旺,每天接待游人数千人。增城小楼镇的特点是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业,把生态文化与度假休闲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支柱,努力创建广州东部生态旅游特色镇,全年计划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左右,固定资产完成投资增长12%,旅游人口增长50%,取得骄人成绩。

  开发农业休闲旅游应该注意保待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发掘岭南文化,挖掘人文资源,坚持“保护生态、延续民俗、承传文化、体现特色”的原则,保持旅游农业的乡村特性。突出民俗文化和当地历史文化内涵,农业休闲旅游不仅是休闲, 同时也是享受当地民俗文化的熏陶。景区型农家乐和民俗特色鲜明的农家乐最具潜力。

  突出生态文化的理念促进“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的理念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重大而深远。生态文化理念对“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必然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生态文化认为:盲目地高消费并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而且造成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提倡緑色生活,以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坚持“农游合一”两栖发展模式 。“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建立在旅游与农业的结合,生态文化要求“农家乐”旅游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农家乐”旅游一定要保持其农业特性,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旅游功能,在农业生产的同时,考虑其旅游功能。树立鲜明而突出的“农家乐”旅游形象。强化特色意识,树立“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就是资源”的思想。“农家乐”旅游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追求的不是豪华舒适的饭店设施,而是彻底融入当地农民生活的特点。“农家乐”民俗旅游的经营者要获得效益最大化,必须强化特色意识,突出“农”字特色,遵循檏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最大程度地突出和保持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

  农业休闲旅游不仅是提供参观农作物大棚等简单项目,而是重点打造全方位“农耕休闲”,注重农村生活的参与性、体验性,将传统的观光乡村游转变成休闲文化旅游。没有观赏性或趣味性作基础,仅有参与性或知识性并不受大多数游客欢迎。首先吸引游客的是观赏性和趣味性,但能留住游客的是参与性和知识性。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注意处理好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根据生态文化的要求,“农家乐”旅游产品要考虑环保的因素,使用緑色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应注重原汁原味,不施化肥,不施农药,緑环保,现场生产现场消费。顺应当前的“緑色旅游”发展趋势,以生态文化指导“农家乐”民俗旅游,力求保持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减少和避免对农业旅游资源的重大破坏和农村旅游环境的污染,促使农业旅游资源的再生,从而走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农家乐经营者可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宣传促销,此外,农家乐旅游还要加强与周边旅游资源的联同开发,以达到互惠互利的双赢效果。

  走与生态建设、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开发三结合的道路,通过营造独特的田园生态环境氛围,挖掘深厚的传统乡村民俗文化内涵,融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才能开发出能满足游客物质、精神和科技文化需求、参与性强、适应面广、个性突出、科技含量高、产品生命周期长的农业旅游项目,使我国的农业旅游真正朝着高起点、规范化和可持续方向健康发展。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院旅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