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粤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因素
何丹华
南粤新农村建设作为广东社会和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重刷起跑线。30年的改革开放为广东农村加速冲刺打下良好的基础。30年间,广东农村以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创造出占全国6%的农业总产值和9.8%的农业增加值,包括科技进步、体制改革、城镇化率、农民收入等在内的多项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回看广东农村30年巨变,文化力是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今天,具有意识形态性和产业双重属性的文化,正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南粤新农村文化建设价值的理性诠释
南粤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可以从三个层面说明。
(一)文化建设具有人类价值
文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在为文化定义时称: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A·Kroeber & C·Kluckhohn: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NewYork: Random House,1952,p2.]可以说,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风貌,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先进的文化使人们得到向上的精神熏陶,从而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几千年传承的良好道德观和价值观,如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公平正义,也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文化底藴。文化被誉为精神之父,同时又被称为体制之母。之所以说它是体制之母,是文化对社会制度建构有指导作用,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通过革新生产关系产生新的生产力。信息时代,文化甚至已经上升为一种战略资源,创新意识和实践正在聚焦于文化,文化投资的增加和国家GDP的增长与生产率的提高有着紧密关系,并对综合国力的总体提升,对社会经济的升级转型、对地区环境的整体改造等起着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
(二)文化建设具有意识属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更迫切需要先进文化来武装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与一切落后和迷信的意识行为作斗争。这些年,先富起来的广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远远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一些地方黄、赌、毒盛行。先进文化教育的缺失,使一些人是非观念模糊,从而走上歧路,严重危害社会治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
以上所指的文化是广义上的,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其本质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已鲜明的文化特征,并为这个国家和地区打上烙印,呈现出众多的文化差异,如中国的群体性文化特征与西方的个人主义至上就截然不同。文化差异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宗教和地域性等是很重要的因素。
(三)岭南文化具有优秀禀赋
岭南社会经济发展除了受大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更是深深地打上岭南文化烙印。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有较大差异,这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它因为广受包括东南亚与西方文化在内的海洋文化熏陶,具有开放、包容、勇于进取的特性。正是这种开放、包容和勇于进取的岭南文化精神,带来一个又一个奇迹,成就了南中国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为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农村巨变源于制度创新,广东一直没有停止过农村体制改革探索的步伐,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股份制;从乡村工业化到乡村都市化;出现了许多成功模式——股份合作制的万丰共有制模式,乡村工业化的南海模式、顺德模式、中山模式、东莞模式等等。照笔者理解,先进文化除了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更是因为它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几年,与上海江浙等兄弟省市比,广东发展的步子慢了下来,后劲不是很足,如何再创新优势,是当前急需破解的难题。而观念更新,体制创新,都有赖于先进文化的撬动。
二、南粤新农村文化建设价值的现实表征
回看广东过去30年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推动思想解放,体制创新,促进岭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是包罗万象的,有形而上的宗教文化,也有形而下的世俗文化。文化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样,如影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丧葬及婚嫁文化等等。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广义文化涵盖下的狭义文化,也叫小文化。无论是广义文化还是狭义文化,都同时具有意识形态性和产业属性。我们说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就是说文化能够以思想解放开辟前进道路,能够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道德支持和思想保证。改革开放30年来,文化建设在广东农村建设中正是发挥了这样的功能。
(二)文化作为产业也开始起飞,并取得可喜成就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文化焕发了巨大能量。2008年广东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研发队伍、研发能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方面在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文化经济”正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文精神为先导、以科学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经济。
作为产业迅猛发展的旅游业,正在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2003-2008年,广东旅游业总收入平均增速13.1%,占全省GDP的8%。除了传统的红色(革命历史)旅游和蓝色旅游(海洋线),农业生态旅游、林业生态游等的升温又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比如森林生态旅游,全省森林面积达927.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5.9%,森林生态效益总量达到6597.1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森林公园为骨干,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要依托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已基本配套。森林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拓展了林业的文化功能,做活了森林旅游业,繁荣了农村经济,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一支新生力量和山区农村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以森林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收入达20.86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1.52%,与2006年同比增长99.61%。
旅游业的升温也利好与其关系最密切的旅游用品的生产和销售。除了文化含量高的旅游纪念品,如端砚等,小至酒店的洗衣袋、礼品袋、拖鞋等一次性用品,出行必备的箱包、鞋帽、睡袋、帐篷之类的,大至房车、邮轮、游艇等高档产品的生产,都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
在不少地方,出版印刷业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成为地方经济的生力军。
三、创新南粤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建议
更好地发挥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必须抓住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和产业属性两个特征,全方位着力。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新农村文化建设既要以满足新农民的精神需要为出发点,又要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的优化升级,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这是个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农民,应比他们的祖辈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善于以科技知识武装自己,有与时俱进的新观念,这样才不至于与乡村的种种陋习同流合污。这一切,教育是前提,所以一定要加大文化教育上的投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中定下战略目标,到“十一五”末期,广东全省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毛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力争达到100%。广东的贫困落后地区,教育问题依然严峻,我们随民主党派到山区调研时发现,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适龄儿童失学。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分配与享用,对于欠发达地区,也只是杯水车薪。执政为民,如果最广大的农民不能公平地享有公共文化,那就是政府的失职。“政府重要的是不要去做那些私人已经在做、做得会好一点或差一点的事情,而是去做那些根本没人做的事情。那么如何重新界定政府角色?就是把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其任务不仅仅是提供直接的文化服务, 而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得到提供,保证公民的文化权利得到实现”。[金元浦:《从文化产业到数字内容产业》,载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文化蓝皮书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9—85页。]
让科技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在实施科技兴农,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打造产业带和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的同时,要让农民真正成为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这方面,作为全国农村科技信息示范省份的广东,已走在全国前面。早在2003年,省科技厅牵头联合团省委等10个省直部门就启动实施了“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通过摸索创新,直通车工程有效突破了“三农”信息服务的瓶颈问题,深得广大的农户信赖。直通车让农民可以方便且及时地获得关键的农业和市场信息,从而调整生产和销售方向,创造更多价值。不过,要使信息工程让更多农民享用,首先还得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这样才能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队伍中来。从这一点说,又凸显了农村文化教育水平提高的迫切性。
(二)建设新农村,政府是关键
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强省作为战略,设立了文化产业资金,用于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出台一系列鼓励扶持措施,这些对本省文化产业和事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壮大,同时有抗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必须打造好产业链,使优势产业成为真正的产业集群,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创新成本。政府部门可以利用信息资源等优势,为企业排忧解难,出谋划策。鹤山印刷业的良性发展就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近年来,鹤山海关积极引导企业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开发新市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同时大力推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区域通关新模式和“5+2”办事制度及24小时预约监管,使印刷企业成品实现零库存。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化危为机”,今年1—2月,鹤山共出口印刷品3487万美元,与去年同比大幅增长34.6%,较全省同类产品出口增幅高27.3个百分点,占全省印刷品出口值的17.1%。
新农村建设,文化是最重要的因素,政府的作用是关键因素。说到政府对文化的投入,不能不提到东莞。近几年来,东莞总投资超过15亿元,建设市级文化设施。在东莞,到图书馆看书查资料,不需要任何证件;环境优美的岭南美术馆所展出的名家画展,不需要门票就可看上一整天;广场上有专业人士免费教跳交谊舞;精彩的晚会面向公众免费举行。东莞的粤乐社、私伙局(民间剧团)遍及城乡各地,尤其主要分布在农村。目前,东莞共有规模不等的“私伙局”300多家,居全省首位。据不完全统计,粤剧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中占领60%的重要比例,可见其影响之大。受惠于东莞的还有其他地方的演艺业。我们在江门等地调研时,当地的粤剧团和歌舞团无不对东莞政府的大手笔赞不絶口,东莞是他们活动的“根据地”。文化事业繁荣的同时,东莞的文化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东莞如今已形成以印刷业为支柱,以演艺娱乐业、会展业、文化旅游业、出版发行业、艺术教育培训业、大众传媒业等为主干的门类齐全、规模较大的文化产业体系。
(三)产业要做强,须扬长避短
虽然经过几十年发展,广东农村文化产业无论规模、效益还是拉动地方经济各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表现。然而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还必须突破发展瓶颈。扬长避短。当然广东农村文化产业的短处主要是:
文化含量不够。和其他产业一样,文化产业也已经形成瞭高低端搭配的多级产业分工体系,居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创意产业自然位于产业体系的最上面,相对而言,一般性的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在内的相关层居于产业链的低端。位置不同,利润自然也就不可同日而语。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创意产业为先锋居于高端。在文化产业这一块,广东虽然走在前面,然而放在世界格局中,我们只能说是制造大省,仍有种种因素制约我们从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的飞越。从我们进行的文化产业调研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大都市在发展创意产业方面作了不少尝试,并取得一些成就,但有竞争力的还只是印刷音像等制造行业。
文化资源没有很好利用。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效益低下,在文化行业也一直存在。农村旅游业就有人造景观雷同,相邻地区重复建设,旅游资源整合和规模效应不足,旅游项目单调,旅游产品质量参差,没有特色等问题。这就难怪广东旅游业一直是外热内冷,也就是说,省内游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创造效益和拉动经济的能量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在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上,我们不少地方政府还存在缺位现象,没有很好起作用。
产业化程度不够。“产业化”即是指要使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以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文化产业的相关行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产业链。依据这一内涵,广东农村也就旅游业还算有代表性,其他的如印刷业、玩具业、体育用品、演艺业等说得上产业化的都还集中在少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也就是说,除了少数一些文化行业,广东农村多数文化产业门类都未打造出符合市场规律的产业链条。散、乱、小,竞争力不强是基本特征。
广东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有自已的优势,包括政策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等等。作为侨乡,广东还拥有广大的海外市场,关键是我们如何拿出过硬的文化产品。
(四)兼顾双属性,“内容”做文章
“内容”在这里主要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文化作品的思想内容;另一层是指“内容产业”中的“内容”。这两方面正是由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决定的。首先,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产品,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向城乡伸展引发的青少年问题更是令人关注。来自广东緑网志愿者组织的数字是,截至2008年,广东互联网用户已达4554万户,占中国网民15.3%,居全国之首,其中一半以上是青少年。无论是藉助互联网传播还是传统的媒介手段,无论是印刷出版还是影视等市场,现在共同的问题是文化产品生产质量与数量不对等,文化精品太少,更多的是缺乏思想内涵和深度,粗制滥造者,是所谓的“文化垃圾”。我们说要注意文化作品的思想内容,不是简单的观念灌输,更不是说教,而是使作品既有艺术性和可欣赏性,又在潜移默化之间,使引人向上,教人为善等促进国民性进步和社会文明建设的积极因素起作用。
“内容产业”是上世纪90年代,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也称信息内容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创意产业。换言之,内容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融会重铸,建立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新的产业群落,培育出新的消费人群,并以高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更新换代,创造出了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内容产业已逐步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主流产业”。[丁言:《文化生产力理论的实践价值》,《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在全球文化产业链中,内容产业显然处于高端。而在文化产业家族中,它更是居于核心层。具体包括媒体印刷品、数据库、电子音像、光盘、游戏软件等。
“内容产业”其实也就是创意产业,强调知识含量、科技手段、创新精神。这些自然都以高素质的文化为前提。我国由于起步稍晚,在“内容产业”上竞争力不足,更多的行业处于产业链下游,所以,直到现在,我们只能说是文化产业的制造大国,而不是创造大国。也就是说,我们的相当多文化企业,还只是外国公司的产品加工者。有识之士早就疾呼,我们的文化产业要打造自主品牌,在创意上多下功夫,免得受制于人。以近年大热的动漫产业来说,在国家有关政策利好下,目前我国共有78个动漫(动画)产业基地(园区),动漫制作机构从2002年的120多家猛增到目前的6400多家。然而,原创且市场良好的作品却依然少之又少,不少动漫制作公司还在走代工的发展路径。广东当然也不例外,同样存在着缺少精品、资源浪费极大等问题,亟需尽快进行资源整合。我国有3000亿元的潜在动漫市场,目前只开发了几百亿元。相信整合后形成的产业链,一旦运转起来,发展前景还是很可期的。
内容和创意是无所不在的。包括那些看上去文化含量似乎不高的文化产业门类。比如休闲娱乐类里的玩具业。中国海关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玩具属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2008年以来,国内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加速升值、融资困难、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原因,导致中国玩具企业大规模倒闭。有“中国玩具礼品城”之称的汕头澄海区拥有众多玩具生产企业,是国家火炬计划中唯一被认定的“智能玩具创意设计与制造产业基地”。然而,这里的业内人士也对现有的主要生产方式忧心忡忡——国外提供创意和原材料,中国企业代为加工,收取微薄的加工费,产品打上中国制造。一旦发现安全问题,传媒和消费者都把责任推给制造商。中国玩具业一直活得很苦。他们认为,只有压缩来料加工,转型升级,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才是出路。
打造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虽然任重而道远,然而我们相信,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以緑色环保为鲜明特征的文化产业,依旧是朝阳产业,而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岭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和历史资源,将是其突飞猛进的助燃剂和永动机。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院文化产业与新闻传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