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的整合规律
余泽娜
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三农”问题提出的重大决策,其重要亮点是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涵盖了四个文明的建设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也明确为当前新农村建设指明瞭生态建设的方向。因此,当前推行南粤新农村建设必须紧扣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的整合发展,才能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本文认为,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的整合规律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的整合,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义之所在,在我国农村建设史上尚无先例。这就决定了在开展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整合发展的工作中,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但目前在南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思想误区。一是在部分干部、群众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在思想和行动上存在惰性、缺乏工作热情。他们认为新农村整合建设只是上级政府的事情,基层农村只需坐以待令、按部就班;或要求上级政府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否则相关工作无从开展等等。二是部分干部对新农村整合建设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缺乏认识,认为这只是阶段性的口号和提法,因此要么急于求成,要么专重于表面功夫、形象工程。三是对新农村整合建设的内涵、要求理解不到位,仍然局限于传统经济建设或政治宣传的视域。要走出这些思想误区、转变观念,从全新的视角认识南粤新农村整合建设工作、进而打开新局面,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一) 把握机遇,提高主动性
解放思想、把握机遇、主动出击,曾是南粤农村建设取得较大成绩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以前,南粤农村与全国其他农村发展基本处于相似水平,贫穷、落后、相对封闭。1978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策动点的改革浪潮席卷全国;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南粤广东先行一步,30年来在农村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多个突破,迈出了农业现代化的阔步。如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广东率先放开农产品、农副产品价格,策动农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90年代开始,率先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且率先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本世纪以来,又率先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贫困地区医疗卫生补助制度……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省市政府的运筹决策和总结推广,也有基层农村的主动尝试、积极展开。但近些年来,南粤农村发展相对缓慢乃至滞后,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各村内部四个文明建设发展不平衡等等问题。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是解决南粤农村诸问题的行动指南。但新农村整合建设的发动是自上而下的扶持,如果缺乏基层农村自下而上的主动响应、积极参与,收效甚微。因此,基层农村任何安于现状、无所作为或坐待外援的惯性思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无助于农村面貌的新改变;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发扬勇挑重担、只争朝夕的精神,牢牢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打破被动局面,主动寻求、把握一切发展机会,探寻本地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协调共进的路径和模式。
(二)充分认识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南粤新农村整合建设的内容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目标与要求的体现,即涵盖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要求,是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内涵丰富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南粤各农村之间发展状况千差万别,与中央提出的目标尚有较大距离,因此推进南粤新农村整合建设既是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艰巨而长期的历史课题,任重而道远。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任务的艰巨性与长期性、树立打攻坚战的思想认识,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一劳永逸和形式主义、简单应付的思路和做法;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取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走务实、循序渐进的南粤新农村建设路线。
(三)准确把握当代南粤新农村整合建设内涵
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在农村建立和巩固党的领导权;并通过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土地集体所有制。今天重提新农村建设,部分农村干部群众容易受到半个多世纪前新农村建设模式、框架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从全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战略背景下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内涵和要求;在广东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实现广东农村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壁垒的中观背景下,把握推进南粤新农村与四个文明整合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结合本地农村历史现状、正视本地农村发展优劣势的微观背景下,对照新农村建设目标与要求,合理制定和规划本地新农村与四个文明建设整合发展的宏伟蓝图。
(四)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求人们进行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整合发展时,还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眼光,既放眼世界,也要着眼国内;而不是闭门造车、盲目摸索。
当前,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或地区正在进行或已经基本完成了新型农村的建设工作。远者如英、法、德等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农村改革、农村建设;近者如韩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村运动”和日本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新农村建设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新农村诸层面的建设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教训,对于南粤新农村建设具有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重要意义。以韩国为例。20世纪中期,韩国工农业发展失调、城乡差距过大,促使韩国政府于1970年起发动了“新村运动”。在物质层面,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农业收入、走高科技投入的现代农业道路、利用先进技术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在精神层面,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动精神启蒙活动(主要指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包括专家、学者、牧师的授课,农民的自我教育、相互讨论);在政治层面,通过由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围遶总体目标逐步展开、推动新村运动的实施,政府为引导和辅助式配角、农民为建设主角,以村民会馆形式鼓励村民集中讨论、推行强制性医疗保险等;在生态环境层面,改善农户生活居住条件,鼓励和扶持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美化生活环境。韩国新村运动让农村极大改变了落后面貌、打破了城乡二元化局面、重塑了农民正气,农民在得到实惠的同时也自觉为新村运动贡献力量。并因其运动成效,被《大不列颠大辞典》称为“汉江奇迹”。但韩国新村运动也留下了一些教训,如新村建设千篇一律,忽略保持农村的乡土特色、忽视了不同地区农民需求差异,致使农村传统建筑风格、民俗文化等受到了破坏等。
而国内部分地区农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的整合发展方面也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例如江西赣州、浙江绍兴等地的新农村建设,江苏华西村、山东南张楼村等做法。也有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变为“新村建设”,或只重物质文明建设、忽视其他领域的建设而带来消极后果等等,这也为南粤农村的整合建设提供了反面教材。
二、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中央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四个文明整合发展的要求,是全局性的战略构想和方向指导。由于我国幅员比较辽阔,各省份各地区的农村自身发展历史和发展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国内外其他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经验虽可供借鉴,却不可能生搬硬套、千村几面或一面。因而,推进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的整合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一)积极正视南粤农村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08年10月发布的监测报告,2007年广东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具体而言,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在农村社会发展方面、在农村人口素质方面、在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在农村民主法制方面、在农村资源环境方面,比前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从各省测算结果看,广东仍排在第三位,但与第一、二位浙江和江苏的差距由上年的9.8和2.5个百分点分别扩大到16.4和3.9个百分点,而与第四位山东的差距由上年的1.1个百分点缩小到0.1个百分点。报告还揭示了广东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六大方面:一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比较低,二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流失严重,三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四是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居高不下,五是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不明显,六是资源和环境保护压力大。[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广东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国家统计局网站,2008年10月29日。]监测报告显示的六大提升点和六大存在问题,基本落在四大文明建设范围。由此可见,南粤农村与以往相比,在四个文明建设领域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改进的地方。当前推进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建设的整合发展,必须积极肯定已取得的成绩,不骄不躁、稳步前进;也必须认真反省与中央确定的目标、与其他省份农村建设进展状况相比存在的差距,积极应对、迎头赶上。
(二)因地制宜、开拓创新
正因为新农村建设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因而要寻求适合南粤新农村与四个文明整合发展的道路,不仅要正视和积极应对南粤农村发展现状与问题,而且还要进一步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即:既着眼现实,又放眼未来。
首先,要增强创新意识。改革开放30多年南粤农村建设所取得的骄人成就,不仅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因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今天推进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的整合发展,更需要顺应时代、社会趋势,转变发展理念,积极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诸领域创新模式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仅能使南粤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更具前瞻性,且能充分调动农民主力军、党员干部队伍、相关各级政府部门等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新一轮南粤农村改革创新热潮。
其次,要增强特色意识。一是要扶持培育特色产业。从自然地理情况看,广东由于受地殻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北部多山地、丘陵,南部多台地和平原,河流、湖泊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省内地理地貌的较大差异,决定了南粤农村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从各地的自然地理资源条件出发,发挥当地优势、扬长避短,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如在农产品方面,继续扶持和培育潮州乌龙茶基地、粤西北运瓜菜基地、茂名优质水果基地、梅州沙田柚基地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经营模式。二是要扶持和培育特色乡土文化。广东经过长期的历史迁移与融合,在汉族居民中形成了广府、客家与潮汕三大民系;又有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在省内不同地区。不同民系、不同民族之间,生活习俗、文化意识、性格特征各具特色,由于聚居和对传统的保存较为完整,因此生活在农村的民众更能体现这种文化差异。此外,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承等因素的不同,各地区农村除了基于民系龢民族差异之外,还各有自己的乡土文化资源,如佛山醒狮、饶平布马舞等。因此,在当前农村建设热潮中,应充分运用南粤农村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加以扶持和培育:一是继承创新,二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开发特色旅游资源,使推动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和活跃农村旅游经济相得益彰。
再次,要增强整体意识。推动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整合发展,不能只着眼于各地农村的分散建设、局部发展,而应增强整体意识,打破视域和地域限制,从南粤新农村发展大局来加以谋划。单靠一村、一乡的力量毕竟有限,而通过省、市、县三级力量进行区域协同发展,更能累积多边效益:一则有利于统筹规划、因势利导,形成规模产业群和品牌效应;二则有利于吸引外来资本、人才到农村投资创业,增强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整合发展的实力;三则有利于充分利用广东邻近港、澳、台,且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优势,整合全省农村资源发展外向型三高农业;四是有利于促进南粤各地农村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三、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推动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的整合发展,任重而道远。在贯彻落实这一整合要求的过程中,既要从南粤各地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又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目前南粤各农村之间的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如珠三角农村)、中等发展地区的农村(如东西两翼以及粤北的大部分农村)以及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其发展程度不同,所凸现的主要问题也存在差异。
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起步早、发展快,在物质建设层面取得较大成果,农民生活比较富足。在这些地区,突出的问题更多地体现在生态环境层面和精神生活层面。在生态环境层面,表现为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遭遇恶化的矛盾。改革开放初期,“三来一补”为主体的企业发展模式极大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使该地区农民在土地使用、劳动就业、家庭收入等方面都获得较大收益。但在这一时期,国内对环境污染问题尚无深刻认识,因此在珠江三角洲招商引资中不仅盲目引进部分高污染加工业,而且引进后对这些企业也缺乏有效的规划与管理,对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由于相当一部分企业分布在农村周边,因此珠江三角洲农村深受其害。以土壤污染为例,2005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持的项目《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发布的调查数据表明:珠三角近40%的土壤存在重金属污染,其中一成土地污染属严重超标[《广东启动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被污染土地》,《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7月17日。]。在精神生活方面,主要体现为物质生活获得较大改善与精神生活相对贫瘠的矛盾,如出现靠分红收租而衣食无忧、终日流连麻将与玩乐的“二世祖”现象等等。
而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则具有急切要求改善物质生活状况、大力发展当地农村经济的愿望。这些地区的农民或者沿循传统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方式,或者外出务工以求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经济发展落后,不仅使农民生活状况难以得到改善,导致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而且农村交通、水利等各项基础设施也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在四个文明的建设领域,这些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在南粤三类农村地区中属于最高,而其经济发展诉求远远盖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领域的发展要求。
各地农村所凸现的主要问题正是当地必须着手解决的关键问题、重点问题;主要问题不同,工作重点也不同。但在各自的突出问题背后,还存在着其他文明建设领域的问题。这就需要统筹兼顾。因为新农村四个文明建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质文明建设是南粤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它既是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他文明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推动力;精神文明建设为南粤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建设为南粤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为南粤新农村建设提供环境支持。四个文明建设之间环环相扣,与南粤新农村建设成效紧密相关。因此,推进南粤新农村与四个文明的整合发展,既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又要统筹兼顾、协调全局。
四、以人为本,循序渐进
推进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的整合发展,还必须抓住两个基本点: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循序渐进。以人为本是新农村系统工程的核心价值尺度,解决的是“为谁整合发展”的问题;循序渐进是新农村系统工程的基本运作方式,解决的是“具体如何推进”的问题。
(一) 以人为本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农业支持工业阶段,为了支持城市工业体系的发展,我国采取了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措施,农民群众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利益牺牲。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带来新的生机,但历史遗留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阻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挫伤了广大农民的感情和积极性。至20世纪90年代末,“三农问题”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1世纪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建设新农村等一系列破解“三农”难题的措施,以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其中贯彻的重要价值取向即是“以人为本”。
当前在南粤整合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整合发展,其根本价值旨归也在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农民。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保障和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以促进农民的发展为目的,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整合发展的基本依靠力量。
1.要把农民根本利益当作出发点和着力点。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农民,就要把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相关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这是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整合发展系统工程的灵魂,也是衡量所展开的建设工作是否取得扎实成效,抑或只是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标准。
把农民根本利益当作出发点和着力点,必须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十字方针。这涵盖了四个文明领域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人们在推进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整合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经济、政治、精神、生态等领域的权益,努力创建宽裕、民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面貌,使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把农民根本利益当作出发点和着力点,必须着重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最直接的实际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南粤大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和城乡差距,或部分农村过度追求物质文明发展,使得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偏远落后地区农村的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基础设施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珠江三角洲和中等发展地区农村环境污染较重等问题,以及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尚不完善等问题。这些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在推进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整合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加以解决,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也使这一整合建设工作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2.促进农民的自我发展。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这实际上提出了要关注和解决农民的自我发展问题。“以人为本”,关键在人。在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整合发展工程中,作为主体的农民是最终推动力量,农民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南粤新农村与四个文明整合建设系统工程的质量与进度。促进农民的自我发展,既是实现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整合发展的目的,也是加速推进这一整合发展的根本手段。促进农民自我发展主要体现为提高农民素质、关注和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两大层面。
首先,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经济状况要得到真正改善、生活质量要得到较高提升,自尊心及满足感要得到维护与实现,其关键在于其自身素质的提高。近些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人口数量较大,因此南粤农民大致分化为外出与留守两大群体。由于总体素质不高,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从事劳动强度高、技术含量低的工种,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城市变迁中,素质较低的农民容易在大浪淘沙中边缘化、甚至成为新的城市盲流。而留守的大部分农民素质也有待提高,其经济行为多囿于自然经济范畴、欠缺开拓创新能力、生产生存技能较为落后;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强、方式欠妥,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非理性行为导致农村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观念上多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甚至不思进取……因此,必须重视南粤农民素质的提高,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把南粤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例如办好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农民科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鼓励部分优秀的回流劳动力带动留守者改变观念、提升自我等等。
其次,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马克思认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1页。]马斯洛也认为,人在满足了低层次的生存需要以后,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但纵观南粤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农民闲暇时间增多(因生产效率相对提高、部分地区耕地缩减等因素)、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贫瘠的矛盾依然存在。大多数地区农民除了看电视,精神文化生活乏善可陈。总体而言,南粤面向农民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严重不足且质量不高,部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村文化阵地这种松散状态,导致六合彩、“黄”、“毒”等腐朽社会恶习乘虚而入。因此,必须关注和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例如加快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积极推动文化下乡活动、鼓励乡土文化发展、开展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等等。
3.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农民,就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因为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推进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的整合发展任重而道远,不能单靠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外在推动,更不能简单地把农民当作被同情、被救济的对象。应当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其树立主人翁意识,成为推动农村整合发展系统工程的根本力量。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在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整合发展过程中处处为农民着想,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接受农民的监督,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农村一切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工作成败的衡量标准。这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内外农村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农村建设成败的主要决定因素。从欧盟的现代化农村建设成功案例到韩国新村运动,从我国20世纪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都表明瞭农民群众中藴涵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当前南粤农村整合建设中,必须革除一切束缚农民就业创业的陈规旧矩、努力营造有助于农民就业创业的良好环境,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推广农民在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的新经验新做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南粤农民大众创造潜能、把推动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的整合发展化为其自身的自觉行动。
(二)循序渐进
如前所述,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的整合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盲目乐观、低估这一历史任务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把它变为政绩工程、实行一刀切和形式主义等急功近利做法,势必在实践中带来有害影响。因此落实这一历史任务,必须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1.要尊重客观规律。2006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胡锦涛:《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华网,2006年2月14日。]推进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的整合发展,也应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性,循序渐进。一方面,在南粤农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过程中(例如修建农田水利、改良土壤、发展沿海养殖业、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等方面)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一方面,在发展南粤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乡镇企业等等方面,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如面向市场需求、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和产业结构、培育市场主体等等;另一方面,在进行南粤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建设过程中,要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办事。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扎扎实实推进南粤新农村建设与四个文明的整合发展,才能稳步前进、收到实效。
2.要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由于南粤各地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各自优势、劣势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推进各地农村整合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量力而行、逐步推进,不能盲目攀比、急于求成。具体而言,即是按不同地域、不同发展层次实行分类指导;根据当地实际和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既要尽力而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区分轻重缓急、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落实。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