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佛山模式: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佛山市建设南粤新农村的经验



  杜环欢 戢斗勇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改革开放的核心地带。凭藉 “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和胆识,成为“模式”和“经验”的创新地。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佛山农村曾以桑基鱼塘的生态农业模式享誉海内外;改革开放后,又以“排头兵”、“先行者”的气魄,创下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顺德模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南海模式”;在建设南粤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佛山又创造了“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佛山模式”。“佛山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试水探路,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为南粤新农村建设,也为其他地区的农村建设,提供了可值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土地流转是农民共享成果的根本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以及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使原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承包制度面临新时代的难题。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就需要破局。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正是吸纳了各地农村土地进一步改革的实践经验,为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定下了明确的基调。而佛山正是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进行了极为有益的探索。

  (一)土地流转的“南海模式”

  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制度是农村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的被称作中国的“第二次土地改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催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中国农村改革就此起步。然而,一家一户的分割承包经营也潜伏着规模小、效率低下的缺陷。特别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致使土地矛盾十分尖鋭。怎样破解土地难题?佛山创造了农民土地入股的“南海模式”。

  南海市(现为佛山市南海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从1990年代初开始,陆续在全市农村范围内推行了以土地为中心的股份合作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南海土地股份合作制在探索中完善》(2003年)概括为“南海模式”向全国推广。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与新一轮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同步,南海人敢为天下先,将承包到户的土地重新归集,以农民承包权入股的形式开始了土地流转的尝试,开展了“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创了土地入股的先河。所谓土地股份制是强调建立土地承包权股,实现土地三权(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意图将“农民的承包权从实物形态转变为价值形态,在以股份形式将其稳定的前提下,解决好农村土地的整体规划,土地的征用、使用和农地保护以及提高土地的生产率等问题。”“南海模式”对解决农村土地纠纷,促进南海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新华社多次以长篇通讯报导以“南海模式”为代表的佛山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而全国即将实行的新的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被成为“第三次土地改革”。

   (二)以土地流转为基础的农村工业化

  “南海模式”的实质是让农民以土地的权利参与工业化。为有效地促进“三农”裂变,适应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佛山人抓准了一个“牛鼻子”——土地流转,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改革尝试!以敢饮头啖汤闻名的佛山人,在土地流转上早就踏出大胆尝试的步伐。继“南海模式”后,佛山的顺德也率先进行了土地流转的试点工作。上世纪末,顺德已经发展为新型的工业城市,但以城市为主题的城市化未能同步推进,表现为“非城市化的工业化”和“非城市化的非农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的深入,传统农业优势逐步弱化,竞争力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差距拉大;农村分散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违法违规流转集体土地现象较为普遍,国家土地税费流失严重,造成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秩序混乱,直接影响了顺德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无疑,顺德在土地管理制度上面临突破。为了破解难题,顺德拿出了广东人大胆创新的勇气。2001年率先试点,在伦教镇新塘村、熹涌村与龙江镇华西村开展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试验。2002年11月28日出台《顺德市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在土地流转中,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价、集体土地资产通过股份形式确定,这些条款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得到切实保障,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发展与土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在佛山,土地流转的实践不只在工业化领域,16年前顺德陈村也进行了土地集约经营的尝试,结出陈村花卉世界这颗硕果;5年前,高明在农业产业化的浪潮中,也向土地集约经营要收益。佛山土地流转的探索既在工业领域生发,也在农业产业化中前进。 

  二、高新农业是农民共享成果的关键

  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经营。南粤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提高农业产业实力和水平、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也是农民共享成果的关键。佛山有多处全国和省的农业现代化、高新农业示范基地,初步实现了从传统粗放的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一)顺德──中国鳗鱼之乡

   顺德是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桑基鱼塘的典型地区。这里的农业发达,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业,都有较高的水平。其中,鳗鱼的养殖和出口,是顺德外相出口型现代高新农业的代表。

   顺德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主产区和出口基地之一,1985年在国内创下土池养鳗之先。随后,养鳗场开始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顺德鳗鱼业就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广东乃至全国主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之一。1996年——1997年期间,在日本鳗苗较为缺乏的情况下,顺德一鳗农利用石灰岩洞地下恒温水养殖欧洲鳗,开创了欧洲鳗在山区养殖的先河。2005年-2006年,农业局与珠江水产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鳗鲡池塘标准化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奬”获得了广东省科学技术奬三等奬、“鳗鱼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项目获得了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奬二等奬,还联合制定了《欧洲鳗养殖技术规范—苗种培育技术》、《欧洲鳗养殖技术规范—食用鱼健康养殖技术》2个广东省地方标准。养殖鳗鱼的产量、产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比其他品种具有优势,已成为顺德渔业的拳头产品和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产量和加工能力也已超过日本和台湾省,“顺德制造”的鳗鱼已经成为“中国骄傲”,顺德也因此荣获“中国鳗鱼之乡”的殊荣。

   (二)三水、高明的台资高新农业基地

   近几年,高明区制定和落实了引入台资农业的各种政策优惠和措施,营造了较好的农业发展环境,打下了良好的粤台农业合作基础。尤其是在2000年后,越来越多的台资农业企业落户高明。到目前为止,在高明区的台资农业企业有8家,实际投资额达385万美元,经营面积达4700亩。台湾农业直接以“企业”形式投资高明区,有很多优质品种在高明区得到有效推广,如台湾木瓜、台湾番石榴、青枣、黑美人西瓜、兰花、南瓜等,已逐渐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2006年高明区被定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

  三水是全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全国土地综合开发示范区,涌现广东温氏集团、侨鑫高科技农业公司、华力花场、飞鹰农场等一批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乐平的海峡两岸创意农业园区。三水的乐平由于地理偏僻、交通不便和规划定位发展缓慢等因素,曾让当地村民无奈,村民们都曾自嘲“乐平的西伯利亚”。但2008年国家龙头农业企业广东国通物流却相中这里紧邻北江的优势,决意在此动工兴建海峡两岸创意农业园区,发展高端水产和休闲农业。目前,园区规划3.6万亩,分5期开展建设,主要发展供港、澳水产养殖、现代农业休闲等产业。

  (三)以“荷花世界”为代表的文化农业

  2000年7月8日起正式建成对外开放的三水“荷花世界”是展现佛山高新农业的一扇窗口。它由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政府投资兴建,该园1300亩,其中水面面积800多亩,种植着300多种荷花,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荷花品种资源最丰富的“集建筑、雕塑、荷文化展示,吃、住、娱、购、科研生产于一体”的荷花生态专类园。2001年先后获评为“佛山市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2003年获评“广东省农业科技园”、2003年更成为“佛山新八景”之一、2005年更获得广东省科技厅、省宣传部授予的“广东省科技教育基地”称号。

  三、城镇建设是农民共享成果的条件

  南粤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一体化,实行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优势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努力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农民实实在在地尝到城市化、城镇化的甜头。

  (一)以一环为纽带的组合式中心城市

  佛山在城市化建设中,充分考虑了大佛山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提出全面实施“2+5”组团城市发展规划,即加快建设中心组团和大良容桂组团两个100万人口以上的新城区,培育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组团、九江龙江组团五个30万~50万人口规模的城区,扶持九个10~20万人口规模的城镇(群),完善其它10万人口规模以下的小城镇,形成四级城镇等级结构,推进新型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中心组团建设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突出各组团的发展特色,提升中心城镇建设水平。积极参与广佛都市圈建设,形成在空间形态上与珠江东西岸的“港深—珠澳”相呼应的现代化大都市圈。到201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中心城区城市化水平达到85%。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和枢纽,加快建设“二纵二横两环”高速公路系统和“五纵九横三国道七支线”快速干线系统组成的干线公路网,实现以各主城区为节点的半小时交通圈。现在,一环建设已经完成和使用,广佛地铁正在抓紧建设,以一环为纽带的组合式中心城市已经形成。

  (二)产业特色和专业镇建设

  从城市化发展角度来看,佛山通过走农村工业化道路,由家家点火,村村冒烟开始,从专业户到专业村进一步形成20多个产业特色镇和专业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佛山乡镇经济发展迅猛,形成了以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为主体、以专业镇经济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自2000年省科技厅实施“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以来,佛山市的专业镇实现了跨越发展,一方面,专业镇经济在佛山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佛山的专业镇(街)就已发展到26个,成为我省拥有专业镇最多的地级市;另一方面,佛山在专业镇建设工作中积极创新,他们所创造出的“西樵模式”等成为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的典范,成为众多专业镇效仿的对象。南海区狮山镇(特色产业:小家电)建立“南海·中国家用电器创新工业园”;禅城区南庄镇(特色产业:陶瓷)建立国家级建筑陶瓷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顺德区乐从镇(特色产业:家具)建设国际家具城;还有石湾、南庄的陶瓷业、盐步的内衣业、张槎的针织业、澜石的不锈钢业、环市的童装业等等,专业镇以其产业特色显着的特点,有力地推动了佛山市十大支柱产业的迅猛发展,也是乡镇建设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

  (三)农村环境治理

  佛山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从村镇的环境卫生的整治开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佛山按照生态优先原则,做好生态环境规划,加强畜牧禽养殖污染防治,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解决农业和农村污染问题,从1999年开始创建生态示范区,各村对创建工作都十分重视,舍得投入,宣传到位,村民积极参与。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区都抓出了成效,佛山现在有22个生态示范区,在这些示范区实行生态农业模式,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为佛山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建设生态示范镇、村、园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和载体,促进佛山农村经济发展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进入21世纪以来,又开展了转变产业发展模式的“腾笼换鸟”,实现佛山的产业转型升级。例如,到2008年12月,佛山市已有144家占总数50%的建筑陶瓷企业自行转产、结业或被依法关闭。其中位于佛山中心城区的禅城区,关闭或转产的企业已占该区陶瓷企业总数的70%。佛山的经验表明:付出的是阵痛,换来的緑水青山!

  四、教育文化是农民共享成果的基础

  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都离不开文化建设,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就谈不上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无法实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一)教育强市建设成就显着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一直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努力让佛山人民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早在1996年,佛山市就提出了创建“省教育强市”的奋斗目标。佛山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高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显着成效,率先真正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创建教育强市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广东省教育强市的验收标准,成为广东省第二个教育强市。

  (二)文化名牌乡镇星罗棋布

  佛山经济的腾飞催生了城乡文化的共荣。佛山文化的亮点在于农村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涌现了许多龙狮之乡、书画之乡、合唱之乡。舞南狮、划龙舟,是佛山农村十分普及的文化体育活动。一些镇、村还以文化特色命名,如顺德容奇镇被文化部授予书画艺术之乡称号;大良、均安、容桂三镇被中国曲协授予曲艺之乡称号;省文化厅先后授予杏坛镇民俗民间艺术表演之乡称号、勒流镇书法艺术之乡称号、陈村镇花卉盆景艺术之乡。南海区、顺德区成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区;佛山市文化局、佛山市图书馆、佛山市群众艺术馆、顺德市容奇文化站、南海市大沥文化站先后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禅城区、三水区被评为广东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县(区)。

  (三)农村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为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佛山的文化馆、图书馆、文联、电影发行放映中心和基层文化站还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村居、阡陌之间,他们的汗水挥洒在大树下、祠堂里、临时搭建的舞台上,他们没有太多的掌声和鲜花,只有默默奉献,为父老乡亲们带去欢歌笑语,送上祥和祝福;为外来工驱散了身在异乡的寂寞,送去了政府亲人般的温暖……

  电影下乡是佛山农村文化的一大亮点。自1998年开始,将实施“2131工程” (注:2131即21世纪每月每村放1场电影),列为创建“文化先进市”的重要内容,2002年初,启动了一送、二免、三定的“春季百片进村”展映活动。从2002年到2004年连续三年举办“百片进村”活动,在解决农村基层看电影难的问题上取得了很大成效,成绩喜人。

  其他文艺活动也精彩纷呈。近年来,为了助推社会主义新村镇建设新高潮,南海区精心组织策划了“走近百姓,欢乐你我”文化下乡系列活动;“粤韵满家园”百场私伙局大展演演出140场;“缤纷银幕情”大型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放映了近1500场;“笔墨系农情”文艺家农村即席挥毫活动30次;“知识传万家”图书服务月共送流动图书10000多册,赠送图书2000册,“建设社会主义新村镇”图片展出16个场次,举办有为论坛30期。各项活动惠及了100多万群众,大大活跃了农村的文化氛围,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才能更加欣欣向荣;勤劳的人民接受文化的熏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丰富多彩的文化已成为佛山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五、居民身份是农民共享成果的表征

  几十年来中国人的户口分为两种,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于是,中国人被分成了乡里人和城里人。这两种人在就业、教育、医疗、婚姻、福利等方面待遇有着明显的差别。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一种户籍歧视。这种不平等和歧视影响了许多人的命运,也酿成了许多悲剧。“卖户口”、“农转非”、“铁饭碗”、“泥饭碗”,都是带有那个时代鲜明色彩的词彚。当年实行这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牵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寄托着众多百姓的殷切期待。

  (一)佛山率先取消农业户口的做法

  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在融化冰冻了半个多世纪的城乡二元户口这块坚冰。敢为人先的佛山人为了实现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这三大目标,为了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规范社会管理工作,在全国率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着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实现公民身份平等,从2004年7月1日起取消原有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户口类别,并根据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的原则,统一全市户籍管理,统一登记为“佛山市居民户口”,彻底改变现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模式,这是推进农村“三化”建设的重要政策,也是继佛山区域大整合后,城镇化建设的又一大动作,迈向城乡一体化的里程碑的一步。

  另外,佛山市政府还制定了配套户籍改革的政策,就计划生育、退伍安置、教育学位、劳动就业、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统筹医疗、养老保险、土地承包、集体股权(分红)、社会治安工作、基层组织管理等方面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办法。这表明,无论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看,这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它关系着佛山农民的地位和身份、权利和义务,还关系着佛山农民的平等和自由、尊严和荣誉。佛山人正是凭藉改革开放的春风融化城乡二元户口这块坚冰,这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精神的具体落实。

  (二)佛山农民不愿意做“城里人”

  和别的地方一样,考上大学,当一个城里人,曾经是无数佛山农村孩子的梦想。然而,随着近年农村土地分红,社会保障措施完善,农业户口却反而成了香饽饽。近几年,出现了原籍是农业户口、由于上学户籍转成居民户口的中大专(技校)毕业生纷纷要求办理“居转农”手续,恢复农业户籍的现象。这种“居转农”的“反流”现象,无疑是对利益的一种自然选择。以前,许多利益是与户口捆绑在一起的,农村人都想跳出农门,以拿到城市户口为荣,因为那时城市户口的人享受更多的好处,比如社保、医保、子女受教育条件等方面都可以享受有别于农村户口的权利,这也让拥有城市户口的人有了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而在现在的佛山,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差距日益缩小,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越来越完善,子女受教育的环境也不断改善,由户口差异带来的利益差异已经没有以前悬殊,相反,现在的农村户口还可以享受土地分红、宅基地建房等利益,因此,佛山的人们当然更愿意选择农村户口。 

  六、社会保险是农民共享成果的体现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南粤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于一个有着8.7亿农村居民的大国来说,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对社会公平发展程度是一个最现实的直接体现。因此,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

  佛山为了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努力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目前,佛山市各级财政至少投入上10亿元,并出台《佛山市全征土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佛山市建立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和《佛山市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3个文件,对佛山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

   (一)建立和健全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佛山市逐步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建立全征地农村居民养老等多个“农转居”配套政策相继出台,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尽快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保问题,引发了新一轮佛山农村改革波澜。目前,佛山已从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着手,并以此为突破口,以顺德为试点,按照“起点适中、覆盖面广、稳步提高、最终接轨”的思路,通过“政府主导、财政补贴、集体扶持、个人出资”的办法,加快研究制订农村居民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的政策,研究出台全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实施方案。建立起逐步实现农村居民人人享受养老保障的目标,初步建立起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此同时,佛山市正逐步完善我市全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贴制度,做好全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贴基金的征集、发放,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全征地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佛山有的地方的农民已经享受“退休金”,男性到60岁、女性到55岁的农民,将享受到略高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水平的养老保障金。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为退休的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二)建立和推行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佛山市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承受能力,选取适当的医保形式,确定筹资水平、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禅城、三水区走市场化道路,委托专业保险机构承办。南海、顺德区委托社保基金局管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与城镇居民社保并轨管理。为了推进新制度,佛山市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到目前为止,市、区、镇三级政府共投入资金2.5亿元。全市197.8万农民中,已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达到168.7万人,参保率85.2%。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额度,南海、顺德区分别为每年190元/人、150元/人,禅城区预计每年达到250元/人。对农村居民的补偿标准为:1万元(含)以下部分按70%左右报销,1万元以上部分按80%左右报销(南海区农村居民看病药费可报销比例则达到90%),每年最高补偿额度提高到6万元。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对农民实行二次补偿,最大程度地减轻参保者的负担。住院期间的药品报销目録、医疗服务范围、诊疗项目等,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做法。此外商业医疗保险和医疗保障救助制度将作为佛山农村医保的补充。

  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显示出勃勃生机。它让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医疗待遇,有力推进了城乡一体化,有效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同时,也缩少了城乡差别,推动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为深化佛山农村改革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七、民主管理是农民共享成果的保障

  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应当落实到农民真正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上面来。佛山市在建设南粤新农村的实践中,把健全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作为关系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农村和谐稳定的大事,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各个层次上保障农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

  (一)民主管理(以罗南村为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把“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作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并将“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作为“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这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30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心声,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力量策动源。

  基层党建是南粤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和组织保证。禅城区罗南村是佛山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村党总支书记关润尧是全国党代表。罗南村党总支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党员模范带头,把握住全村发展的总方向。罗南村在民主管理方面起到了榜样作用。村委会在每次换届选举结束后,都联系本村实际,及时组织村制定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建立健全完善村级日常事务管理各项制度。对村民的权利与义务,村内办事程序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要求,都做出明确的规定,不断提高村民的民主管理的能力。他们重点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坚持民主理财。成立民主理财工作小组,让村民瞭解村里收支的真实情况,并实行财务第三方管理。在经济事务管理方面,坚持董事会扩大会议制度,村里的农业经济合作股份公司董事会每月都邀请各村民小组长、经济社社长参加董事会会议,同时每月将收支情况在村务公开栏公布,增加村务财务的透明度。由于村民对财务瞭如指掌,多年来,村里没有发生村民因对村政村务管理不满而上访的现象。村民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和责任满足自身的利益和价值诉求,也大大地推动农村的民主化,为佛山的农村民主管理树立了典范。

  (二)村官直选

  村官直选是农村民主的体现,也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方向。在这个方面,佛山也走在全国的前列。1992年6月底,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麻奢乡通过村民一人一票直接选举的形式,选出了该乡(村)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开全国直选乡(村)官先河。1999年起,广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直选村官的试点,轰动全国。村委会直选对于实行村民自治,促进民主管理,加快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村级财务中介管理

  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市农村经济活跃,不少村子每年的财务收支都有数百、上千万元,农村财务管理过去是“村账村管”、“村账镇管”模式,一直是令政府头疼的问题。尽管当地政府在村级财务管理上花了不少力气,但由于财务往来数额大,农村基层管理不完善,农民信不过,长期以来村级集体财务管理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白头单”比比皆是,账本管理混乱,经常发生大大小小的农村财务案件,甚至因为村民不信任而不断引发集体上访、堵路等群体事件。针对这些问题,在前无经验、上无文件的情况下,自2005年开始,佛山市大胆创新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在全国率先进行“第三方”介入的改革试点,开始尝试引入社会中介机构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即镇政府通过“价低者得”的原则公开招标,从多家具备执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中选出几家,对全镇村级账目进行管理,委托“第三方”管理所产生的费用全部由区、镇政府支付。各镇(街道)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由户代表签名表决引入“第三方”,资产仍归村民所有。“第三方”主要职责是:代理账目核算、监管各类经济合同和实行资金共同监管,负责固定资产的监督。同时出台村级财务委托代理服务实施细则,内容涉及收入、支出、备用金、固定资产、会计报表、人员记账户套账、票据及会计档案等,将村级财务和盘端出,移交给“第三方”。

  佛山市探索引入社会中介机构作为“第三方”进行村级财务管理的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它使到佛山市村级财务管理形成了多方制衡的局面。使农村财务更透明、更规范,有效地将廉政建设“关口前移”,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避免干部腐败。政府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独立性、专业性的优势,促进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透明化,从源头上遏制村干部违规行为的发生,对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八、外来民工是农民共享成果的对象 

  广东有大量的外来务工农民,怎样对待外来务工农民,是南粤新农村建设不可逥避的问题。佛山人却以宽容和接纳的心态,给予了外来农民工施展的舞台,最大限度地保障外来农民工的权益,让“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一样共享当地公共财政资源,打破城乡两元结构,让农民和城里人一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多年来,在佛山市委市政府和省劳动保障厅的领导下,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忠勤职责,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做到农民工上岗有培训,劳动有合同,工资有保障,伤病有保险,维权有渠道,使农民工的各项权益得到了切实维护。

  (一)贯彻落实《劳动法》

  劳动保障部门坚持依法行政,通过《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情况专项检查、查处欠薪专项行动等活动,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开辟劳动争议仲裁緑色通道,积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大力开展就业服务

  为有利于农民工的就业,佛山市努力开展就业服务,就业培训工作稳定发展。一是着力增加就业岗位。2008年市政府下达新增城乡就业岗位13万个,就业岗位相对充足。二是大力开展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和竞争力,同时也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从2007年起,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农民工全面实行免费培训,全市共培训农民工36000人。三是开展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从2005年起,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外来求职者实行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全覆盖。据统计,从2005年到今年上半年,为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和现场招聘服务246万人次。

  (三)帮扶特殊困难农民工

  为瞭解决农民工就业和困难群体转移就业,佛山大市各区都陆续出台了帮扶农民工就业的措施。例如:顺德区要求每个镇街要至少建立一个社区就业基地。禅城区重点帮扶农民工多的企业 。禅城已经出台了系列措施加强该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其中,本地企业聘用农村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且购买社保满一定期限,就将有望获得一定数额的现金奬励,而经过禅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设立的职业介绍机构,每成功介绍1名广东省籍的农民工在禅城区企业就业,职业介绍机构也就将获得一定数额的现金奬励。南海区采用“失业保险金”救岗救市的措施,将把在南海稳定就业半年以上、且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通过失业保险基金核发一次性生活补助,并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和政府补贴的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同时,南海区还在研究失业保险在减轻企业负担和支持困难企业渡过难关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吸纳农民工。

  在佛山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工——胡小燕,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正是佛山关注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体现。她带着佛山千千万万的农民工的心声和诉求步入了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殿堂,是我们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发展和扩大公民的有序的政治参与的表现,也是农民工政治地位提高的里程碑,使广大的农民工看到了希望,给农民工展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佛山已作出政策,让优秀外来工得以在佛山落户。

   30年的发展轨迹证明,佛山不仅是一个推进生产力、创新制度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诞生新经验、新理念的地方,是硬实力与软实力辩证互动、洋溢着活力的地方。佛山人建设南粤新农村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运动,是一系列惠农、扶农政策的出台,是让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佛山人对“务实创新”的认识把握,在探索农村发展新路的过程中再度显露无遗。不急不躁,务实稳进,佛山人特有的行事风格早已成为打造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的“秘密武器”,佛山人的实干精神给佛山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实惠;不甘守旧,求新探索,佛山人的创新能力让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对日新月异的南粤大地刮目相看。在新农村发展问题上,佛山同样以起点高、决心大、动作迅速的姿态彰显了珠三角新农村的不凡手笔!

   

  (作者分别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副主任、副教授,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副会长、《佛山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主编、研究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