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深圳南头古城保护策略刍议
伍 杨(伍杨,深圳南头古城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中文摘要】运用科学方法,分析深圳市南头古城的现状及其成因,就保护南头古城这一历史文化遗存展开议论,并从历史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角度,对实施南头古城保护工程提出见解。
【关键词】古城保护 保护工程实施 深圳南头古城
Abstract: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formation of the Nantou Old City through scientific methods,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protection and raise some opinions on the protection project with the angle of utilization of this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protection of old city implementation of protection project Nantou old city in Shenzhen
2002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1988年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南头古城”,在这里被公布的名称为“南头古城垣”。为什么作为市保单位的“城”,升级为省保单位时却成了“垣”?没有文字记载的口头解释为南头古城破坏严重,现有违法建筑众多,保了城就等于保了违法建筑,不利于今后对古城遗迹的修复和修缮,不利于对违法建筑的拆除。但在文物部门内部,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知道,保“南头古城垣”,就是保南头古城。这一观点深圳市规划国土部门也予以认同。在2004年9月划定南头古城保护范围时,也是以古城遗址向外50米。
那么南头古城的现状怎样呢?
一、南头古城的现状及成因
(一)南头古城的现状
2009年3月,深圳大学建筑设计院的王正东先生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在100个被调查对象中,对“你认为目前南头古城存在的问题”的多项选择中,结果如表一。
通过图表分析得出,认为“城内街道太窄,且被小商贩占用”占87%,认为“居住人口太多”占82%,认为“环境卫生脏、乱、差”占76%,54%的人认为“城内公共空间、緑地太少”,32%的人认为“保护力度不够,旅游业不发达”。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南头古城现存的问题。
1. 古城整体未受到全面保护。据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最新调查数据,古城内现有992栋建筑,1949年以前的建筑62处,占建筑总量的7%,清代以前的建筑25处,仅占3%。古城内部文物建筑损毁比较严重,受到保护的文物建筑,其周围环境破坏程度也很严重,周围建满了多层住宅,几乎都是违法建筑, 古城风貌破坏极为严重。据统计,这类建筑的数量在1994年占总数量的27.4%,1997年已占到56.7%,而1999年以来竟占到了93%(表二),幷且呈现出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二层以下的传统建筑越来越少的趋势。
2. 古城风貌遭受严重破坏。南头古城依山面海,地势北高南低的古街区格局基本保留,但所建的多层住宅和厂房遮挡了山体,以自然为背景的视线走廊几乎全部被阻隔。新建筑的尺度比例严重自由化,与古城街区风格极不协调,严重破坏了古城的空间环境,以致难以划定“历史文化区域”或“传统风貌区”。
3. 人口密度过大,文化素质较低。古城遭受破坏后,古城范围内主要部分为居民生活用地,面积约14.92公顷。古城内各类建筑合计992栋,总面积205876.9平方米。而古城内居住人口呈逐年递增趋势(图二,表三),人均生活面积不足10平方米,远远低于按照《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2010年深圳人均居住面积不低于25平方米的水平。事实上,户籍人口相当一部分在“农城化”之前得到划拨的农民宅基地,在城外建有住宅,城内租住者絶大部分是外来工,文化素质较低。幷且特殊的人口组成造成社会组织结构的松散,社区组织可以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4. 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低,居住环境恶劣。古城内无排水管网,上水设施未普及,许多居民仍使用井水。城内也无煤气供给管网,新建住宅为紧密相联的“握手楼”,缺少户外公共活动场地。主街道宽度仅为4米,整体防灾设施水平较低,幼托、义务教育、医疗保健设施缺乏。
(二)问题的成因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有72%的人认为对南头古城破坏应负主要责任的是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及游客,另有22%的人认为是政府和古建保护专家。问卷的设计和回答虽然不一定准确,但可以看出,造成古城破坏的原因主要是人的社会活动。
1. 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南头古城历来保持行政、经济、军事的重要地位,古城的管理长期置于行政、军事首脑机关的集权管制,几乎没有主导族姓,属于非宗族血统社区。建国后,宝安县政府迁离,这里衰变为乡村,传统意识中的各自为政、固守祖业的观念占了上风,加上我们长期疏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古城的人为破坏就是必然的了。
2. 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济发展速度极快,古城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刺激了对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折旧房建新楼自然成为居民改变生活方式的第一选择。
3. 外来人口比重迅速扩大,住房市场存在较大需求。南头古城紧靠深圳特区二线,距闹市区27公里,是外来人口进入特区的重要关口,交通相对不便及古城较差的居住条件,使住房租金保持在可承受水平。房屋租赁的可观收益,刺激着居民加快翻建旧居以获取利益。
4. 建国后南头古城长期处于乡村方式管理,严重缺乏保护意识,落后的管理方式不可能对古城保护及古建筑保护进行规划,致使建设和土地开发对古城的整体环境形成巨大破坏力。
5. 自1990年深圳市成立南山区后,开始形成对南头古城文物保护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但保护的意义和成果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之间关系并不密切,居民从中未获实惠,对文物保护漠然,甚至扺触,保护意识的长期不足造成保护工作的被动局面。
6. 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建监察工作开展不力。深圳市政府以(1991)第319号文下发《关于严禁在特区内兴建单门独院私房的通知》,但没有制定既可满足居民建房需求,又可保持历史风貌的引导性政策,大批居民干脆不经报建迅速改建私宅,对古城整体环境的破坏日益恶化。而客观上由于这些违法建筑相当普遍,又给城建执法监察工作带来相当的难度,致使南头古城的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当我们瞭解了南头古城的现状及其成因之后,对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称为“南头古城垣”,就不难理解了。
二、南头古城保护应当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2月,深圳市人四届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报告中,写进了“南头古城保护”的内容。这是各级政府和文物工作者,包括社会各界人士长期努力的结果。但新的问题来了,一些部门提出对南头古城的保护不属于文物保护工程,只能看作是旧城改造工程,理由是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南头古城垣”而不是古城,保住城墙遗址就可以了,古城内现存的古建筑不多,对古城的保护没有实际意义。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南头古城的破坏是严重的,不用说与全国其它诸如平遥、丽江等知名古城相比,即使是与其紧邻的同年所建的大鹏所城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南头古城是一个历史文化空间,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凝聚着深港城市源头的精神和历史文化之根的传统。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从其历史文化内涵上去挖掘、提升。同时,在保护、梳理、整合上同步配套,用高标准、高品位去着力规划,否则,对南头古城的保护确实会显得名不符实。正如著名历史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说:“名城保护的方法,应该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文物保护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名城是一个大文物 ,但它是一个有生命的大文物,做好名城的保护工作一定要从城市整体出发,而不能单从名城的几个珍贵文物点或地段着眼”。
怎样看待南头古城的保护,笔者认为应当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二)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 保护与传承的关系。古城保护不仅仅只是保护几处古建筑,更重要的是保护古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包括人文精神、传统风尚、风土人情、传统产业和特色工艺等。如果只注意古建筑的存量多少,而不去整理研究和挖掘古城文化内涵,那么,保护的也仅仅是古建筑的外殻,古城的魂也就不复存在。
2. 保护与改造的关系。往往有这种倾向,凡是旧的就是精典的,就应该原封不动,追求文物古建筑的静态保护,一根木柱顶了上百年,早已枯朽,却要追求纯本色,不得拆除。一提改造,就是破坏,就是造假。孰不知,保护与改造是辩证统一关系,保护是为了留住历史文化的精神财富,改造是为了让后人探知我们当代人传承历史文化的智慧,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同样也是一种精神财富。由此可见,保护和改造并不矛盾。关键是必须清楚改造只是改变古建筑残破不堪、设施简陋、环境脏乱的衰败现象,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3. 保护与仿古建筑的关系。南头古城古建筑的存量和现代建筑相比,确实微乎其微,但是,北京、西安、南京、扬州等全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其古建筑存量与现代建筑之比同样甚微,有谁能说他们没有千年古城的魅力。只要我们把保护规划做好,提升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着力培育其相应的形式及规模,即便是存在少量的标志性历史建筑,即便其他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仿古建筑,照样能彰显古城形象与魅力。重要的是仿古建筑的修造必须确定一定的比例,不能脱离岭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古城建筑特色,须慎重地由专家把关,为古城历史文化内涵服务。
4. 保护与重建的关系。在古城保护龢利用中有一个问题专家一直在争论,就是该不该恢复重建历史文化实物。新近几年,这个问题有了历史性突破,如杭州西湖南岸重修雷峰塔,北京前门大街、大栅栏古街区重建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重建历史建筑也将承载着当代人文,载入史册。对南头古城那些被毁掉的很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根据历史留存的信息,按照原样重建,可以延续和增添古城历史文化内容。关键是重建的历史建筑必须是表现历史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幷且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必须是历史的、传统的。
5. 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这同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南头古城保护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南头古城历史文化内涵,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给居民提供就业和经济来源。否则,保护就没有活力,得不到支持。如果只片面追求发展,驱利意识太强,急功近利,追求回报,对古城保护延续历史文化的目的也不能达到。正确的做法是,依托历史文化底藴,充分展示民间民俗文化,提升历史文化内涵,努力打造古城宁静典雅的独特魅力,使之成为市民的向往之地。
6. 保护改造与“留白”的关系。由于南头古城历史建设损毁严重,保护工程的进展相当费力,这不仅是因为拆迁资金巨大,还有我们的保护思想和理念与决策者相背。客观地说,我们不能保证今天的保护理念一定能够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因此,对南头古城这样损毁严重的古城,当务之急是尽早实施保护工程,当遇有决策者和专家意见相左的时候,适当留白,到适当的时候再解决,甚至留给后人去解决。否则,躭误了时机,我们更加对不起前人和来者。
三、南头古城保护策略探讨
明确了南头古城保护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后,对南头古城保护的思路显得清晰起来。笔者认为,针对南头古城历史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实际情况,对南头古城保护的策略应该是把文物保护和建筑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对文物和有价值的建筑提出可靠的局部保护措施,重点放在保住历史文化和乡土文明,整治古城历史环境,重新表达出古城应有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把握和延续古城历史发展的脉络,再现古城传统风貌。
在问卷调查中,市民的回答也许可以给我们部分启示。同样在这份问卷调查中(表五),关于“您认为古城的保护和改造应该怎样进行”的多项选择中,71%的人认为“仅沿街街道立面、地面、基础设施进行改造”,64%认为“改善居住环境,减少居住人口”,值得注意的是44%的人认为要“破旧房子全部拆除重建”,如果把这三种回答归纳为居民期盼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那么可以认为,絶大部分市民支持对南头古城保护和改造的动力,源于改善居住生活质量。这种观点檏实实际,是我们进行南头古城保护必须重视的重要方面。
(一)对南头古城的保护应以“政府主导,大众参与”为指导,重点考虑对古城历史形成的社会组织和结构的保护,制定一定的倾斜政策,让居民有融入其中的愿望。
1. 通过保护古城的空间格局、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承认历史局限造成的保护政策的失误,尊重古城的现实,不要单纯强调古城的文物保护,而要着力宣传保护与发展并重,使古城历史风貌与现代都市生活和谐平衡,实现改善生活环境与质量的目标。
2. 在整体保护南头古城的同时,政府要投入资金,进行古民居维修和居住环境整治,改善外观立面。允许屋主对属于祖业的古建筑进行内部改造和适度装修。对闲置的空地,要进行緑化建设,提供居民休闲交流的场所。
3. 对古城街区的改造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方向,加强公众参与意识。保护改造方案要倾听居民的意见和要求,一方面可以对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另一方面尽量使改造工程符合他们的愿望,增强居民对自己居住古城的自豪感。尽量减少拆迁工程量,避免拆了房子赔了钱,群众又不叫好的尴尬局面。
(二)从南头古城空间结构特色,规划南头古城的保护改造。
南头古城的空间结构特色是依山面海,北高南低,呈不规则长方形(又称菱形),形状如金元宝,有东西、南北两条轴线,六纵三横街区格局,使空间呈现收缩、转折和放大,表现了古代营国思想和建筑风格。根据空间结构特色,可在保护规划中采取“分区管理”的方法,可将南头古城分为以下几个保护区域:
1. “入口广场控制区”,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南城门外至深南大道区域的建设,建成以南城门为空间主导,辅之以东晋护壕、明代护城河遗址的古遗址展示区,以及南头古城博物馆的历史陈列展览,营造视线通畅、风格古檏、环境优雅的古城历史文化气氛。遗址展示和历史陈列,可以使市民解读古城历史。
2. 开敞空间保护区。建于1925年的中山公园,占据了古城西北角4.7公顷土地,100年前建在西南角的南头中学也占据了古城5.6公顷土地,这里保留有明代南头古城北城墙及被填堵的北城门遗址,以及凤岗书院、西城门及城墙遗址。划定这一区域目的在于对古城整体格局进行保护与控制,防止这一区域再出现破坏性建设。
3. 重点风貌保护区,以南城门、东莞会馆和信国公文氏祠等3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主体,对其周边邻近但立面遭受破坏的古民居进行全面修复,恢复其原有建筑风格,目的在于展示古城传统建筑风貌。
(三)根据南头古城街区特点,重点整治古城内代表轴线的中山东街、中山南街。
中山东街的古名称为署前街位于东西轴线,中山南街古名称为牌楼正街位于南北轴线,以这2条街为主要轴线,以及与其相关的街道骨架山势地形,形成了“城门—街道—街门楼—民居”的街区布局,这是南头古城在城市发展中形成的最富个性的风貌特征。南头古城城池保护以这2条街道为主,分别采取风貌保护、风貌恢复、环境整治三种方式进行。
1. 风貌保护。根据文物古建筑的分布情况,将2条街制定3个重点风貌保护节点,即南城门、东莞会馆、信国公文氏祠风貌保护。
南城门作为古城主要出入口,其整治效果更能体现古城风貌,而且城门外保留了东晋护壕、明代护城河、明代古井和日军碉堡等考古遗址。在这一区域设计2条轴线,一条由南向北连接南城门与深南大道出入口,作为古城轴线的延伸;另一条由东向西与此轴线垂直,穿越遗址保护区。两条轴线在空间布局上恰似城门内街区轴线布局,使古城风貌展示更具特色。
遗址保护区作为这一区域的重要节点,在其之上设计的仿古桥,意喻古代护城河,营造出历史的沧桑。古城的悠久历史文化,在这一区域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展现。
信国公文氏祠是古城保护最完整的清代建筑,其周围分布着数量较多的乡土民居,幷且这里邻近东城门,是风貌保护的又一重点。可对其周边的乡土民居进行全面整修,对其旁边的古街门楼进行修缮,恢复古街区的传统风貌。文氏祠内举办文天祥事迹展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南头古城历史文化内涵。
东莞会馆位于南北主干街道的中部,其邻近区域分布着建筑结构保存完好的乡土民居,幷且其南北两侧留有空地。可将乡土民居立面进行修复,民居内加以修缮,空地进行緑化建设,形成保留传统风貌的城内活动空间。
2. 风貌恢复。在古城内海防公署遗址和新安县衙遗址划定2个风貌恢复区。海防公署遗址位于南城门内东侧,原有建筑已毁。新安县衙遗址位于城内2条街道垂直交叉点,原有建筑已毁,仅保留一段围墙基础。由于南头古城历来管辖香港,幷且自唐代设屯门镇以来,一直是岭南军事重镇,是体现国家行使主权的象征。因此,这两座建筑是古城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可以根据历史留下的图文资料,按照原有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工艺重建,使古城建筑标志物得以恢复,同样可以传承古城历史文化的内涵。进行风貌恢复还包括街道的全面整治重修,主要是街面重修,清除地上管线,地面重铺石块,恢复古街道风貌。
3. 环境整治。主要拆除沿街不固定搭建物,沿街店铺外部广告拆除,沿街建筑物立面进行改造,按照清代岭南建筑风格对门、檐、窗、墙面、屋顶进行仿古装饰。从色彩、形式、细节等方面,来营造古城的历史氛围。应该着重指出的是这种仿古式的外立面改造,絶对不是造假古董,而是根据南头古城现状,在重点恢复古城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风貌保护区的一种协调,也是对古城历史文化内涵的一种衬托。幷且,应该经过专家、学者的充分论证,在保护工程记述中,重点说明,作为当代人传递历史文化信息的一种方式,留给后人去评判。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的保护改造,南头古城两条轴线街道将形成环境整治——风貌恢复——风貌保护的梯次链,其核心是历史文化的保护。符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
总之,南头古城的保护必须遵循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确保历史文化脉络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我们永远不可能回到过去,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如何恢复过去的争执中,那么,我们现在能够探知的过去,或许永远不能留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