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从诞生那天开始,就面对这样两个世界,一个是物理世界,另一个是文化世界。风云雨雪、山川河流、草原田野、房屋道路、花木虫鱼、飞禽走兽,总之,由天地万物,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自然事件,构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我们的生活习惯、各地的风土人情、各种规章制度、语言文字、民间传说和历史典籍、各种思想意识、科学知识、生产技术,以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方式,总之,一切由人类文化和文化制品构成了另一个世界,我们把它叫做文化世界。大量人工制品虽然就其构成而言,属于物理世界,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发挥主要作用的却是包含在其中的文化要素,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把它们作为文化世界中的对象。
其实,与人的存在相关涉的不仅有一个物理世界和文化世界,还有一个精神世界。从表面上看,我们和其他动物一样接受外来的刺激,需要通过大脑指挥身体对刺激做出反应。但是,面对一幅绘画作品,一般动物只能感受到深浅不同的颜色,只有人才能理解她的内涵,领悟其中美妙所在。好比由若干点划线组成的电码一样,重要的是电文的内容,而不是由点线组成的图案。只有懂得电码符号的电报员,才能够解读电文的内容,并将其传达给其他人。对于一部陌生的音乐作品,一般人可能只会觉得动听,行家里手却能听出每一个乐章所描述的意境,鉴别其艺术品位。人之所以懂得艺术品的内涵,是我们心中的认知结构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人的精神世界越丰富,对于文化的感受越深刻,越细腻。很显然,艺术欣赏能力不完全决定于视力和听力的好坏,而是决定于人的精神世界。
我们每一个人除了和物质、文化打交道外,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感情,我们每时每刻的内心感受,沉淀在心中的记忆,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我们对未来的向往,是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许许多多的为什么在我们心中萦怀,各式各样的答案不断涌现。很久以前的记忆往往会重新浮现。其中很多内容,会永远埋藏在我们的心底,作为个人特有的精神财富,可能一辈子不会向外公开。总之,能够被我们意识到和曾经意识过的全部内容,构成了这个神秘而又实实在在的世界。
一般动物精神匮乏,动物社会没有文化,所以对它们来说,只存在一个纯粹的物理世界。正是因为人有精神世界,有精神追求,人类才能从一般动物中分离出来,沿着文化创造的方向前进。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都建立在物理世界基础上,而又具有无庸置疑的独立性。文化一经创生就能独立发挥作用,启发创造出更丰富,更高级的文化,把文化世界推向前进。我们从出生那天起,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风俗的感染——都和某种特定的文化有关。我们的思想方法,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都在特殊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每一个人身上不仅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也会打上特殊文化的烙印。随着文化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物质方面的依赖会不断减弱,而文化的影响会不断增强。时至今日,文化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物理世界。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也是人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和文化世界一样,精神世界是人类特有的世界。其他动物至多只有模糊的意识,如果说高等动物也具有某种精神的话,那肯定是一个极度贫乏的世界。人的一切行为都服从自己的意识,即使是被迫做出了违心的选择,直接指导身体动作的力量,仍然来自屈服了的意志。因此,除精神失常者外,每个成年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一般动物没有意识能力,让它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没有意义的。当它们的行为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伤害,给予任何处罚,都不能够告戒其不再重犯,也不能警示同类别的个体。这种情况从反面说明人类所拥有的精神世界与其他动物根本不同。
文化世界又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和文化制品两个部分,这和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和“器”的划分相类似。文学艺术、科学理论、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社会法规、思想观念,以及工程技术、运作程序、技术规范,总而言之,一切可以称为知识的东西都属于“道”的范畴。而工具器物、刀箭枪炮、车辆船舶、机器装备、道路桥梁、工厂矿山、农田牧场、房屋家具,以及人工驯化了的牛、马、羊、犬,人们种植的作物都可以看成文化制品,也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按照“道”的原理创造的产品。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进行对比,但是,完全可以断言,人与人之间精神世界的差别是很大的。这种差别跟人的生活经历和见识有关,跟每个人的思想方法有关,也和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生活态度有关。由于人类个体思想行为的主观随意性,我们虽然可以揣度别人的心思,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分析影响精神世界的要素出发,推知他人精神世界的具体内涵。
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唯一的,相互独立的。我们只能通过语言或其他交流方式瞭解他人的想法,也只能通过同样的方式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告诉别人。人们的认识可以因为受到启发而改变,却没有人能帮助别人思考,更不能操作和控制别人的思维。精神世界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决定了精神始终处于絶对自由状态。我的精神世界只属于唯一的我,只接受我的意志支配,我只能感受我的感受,思想我的思想,这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存在的基础。
我们虽然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来推测他的精神世界。但是,必须承认人的语言行动只能反映精神世界的很小一个局部。在每个人的心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东西,也许是别人永远也无法知晓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潜意识的存在。除非在偶然回忆中对潜意识有所领悟,每个人对自己的潜意识的掌握很不充分,个人精神世界的全部内容,并不是每时每刻都为自己所清楚地瞭解。把潜意识看成是暂时没有意识到的意识,我们对潜意识的细节并不自觉。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的部分生活技能可以在潜意识中形成,也不会影响这些技能在潜意识状态下得到很好的发挥。把潜意识理解成意识的朦胧状态,可能一般高等动物终生都处于这种状态。
人类的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的精神世界推动下的文化发展史。人们的精神生活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展开。同时,精神的创造必然会不断超越旧传统,建立新传统,文化世界以不断超越的方式向前发展。是人的精神世界创造了人类的历史,是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把各国人民联系起来,是文化在人世间的世代传承把古人和今人,以及未来人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使生活在世界每一个角落,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人,都成了人类大家庭的一员。
在人的一生中,精神世界总处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一方面是由于参与社会活动,每个人与其他人进行思想交流,所吸收的文化信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自己又在不断地思索,思想成果不断涌现。生活阅历越来越丰富,精神世界得到不断充实。滋养我们精神世界的营养,不仅来自社会文化,也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如果说社会文化本身也来源于前人的精神创造,那么,人们的生活实践就成了滋养人类精神世界的唯一源泉。
人们将来自文化世界的素材连同自身的感受,经过头脑的酿造,为精神世界提供丰富的营养,使精神世界得以成长壮大。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全世界人民生活在不同的地方,由于环境不同,信仰不同,经济条件不同,他们的生活体验千差万别。
每一代人都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上,体验着不同的生活,孕育出的精神世界也不同。此外,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就像同样的原料可以酿造出不同风味的果酒一样,即使是同样的生活经历,接受同样的文化熏陶。每个人都可以造就不同的精神要素,哺育出迥然不同的精神世界。苦难可以造就坚强,也可能让人颓废;富足可能让人慷慨,也可以使人吝啬;面对上帝的说教,有的人信以为真,有的人嗤之以鼻。这和个人的感情色彩、性格特点、思想方法都有关系,精神世界的成长不服从逻辑的必然性。
人以文化方式输出自己的思想成果,通过文化产品作用于物理世界。每个人的思想都是自由的,是思想决定他们的行动。不过,人的行动却不可能是任意的,必须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个人行为的依据是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是对客观条件进行判断基础上所做的选择。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方式与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有关,时代潮流和社会意识对每个人的思想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既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我们在分析人的精神世界的时候,不能不考虑时代精神的作用。
个人精神世界通过他自己的思维和认识活动得以成长,通过个人的语言行动表现出来。絶大多数思想成果,都是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下,通过主动思考获得的,潜意识只发挥偶然和辅助的作用。弗洛伊德把正常意识说成精神世界漂浮在海面的冰山一角,认为精神世界的大部分会作为潜意识的形态存在。如果只是从量的角度来说,这种理解也许是对的。但是,以潜伏记忆形态留在头脑里的内容会逐渐淡忘,只是在某些偶然条件下,才会被主体意识到。所以潜意识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辅助性的,偶然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效果会逐渐减弱,以至完全丧失。所以,把潜意识看成精神活动的主体,花大力去发掘人的潜意识,不会有多大的意义。
由于精神世界处于我们的心灵深处,与作为客体的文化世界和物理世界相区别,我们把她叫做主观世界。相应的,可以把物理世界和文化世界统称为客观世界。文化世界和精神世界建立在物理世界基础上,所以,我们把物理世界叫做基础世界,而把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叫做上层世界。
贝克莱和叔本华站在极端自我的立场上,只承认自己的意识和感觉真实地存在,连同自己的身体在内的一切实体,都是感觉的复合或者自我精神外化的结果。至于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则只能看成具有自主能力的物体。在三个世界的划分中,我们是站在人类整体的立场上,把人类的精神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我们相信,仅管其他人的精神世界和我不一样,但仍然是与物理世界、文化世界相区别的存在。同时,我们不会因为无法感受别人的感受,就认为别人没有感受,因为不能思想别人的思想,就认为别人没有思想。当他们以某种方式向我传达他们的感受和思想的时候,我就能获得他人精神世界存在的信息。在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中,我们不否认他人精神世界的存在,而且把她作为文化创造的重要源泉。
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哲学家波普尔首先提出来的,他把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分别叫做世界1和世界2,把文化产品所组成的世界称为世界3。在波普尔的理论中,人的精神世界处在中心位置,物理世界与文化世界之间的作用是通过精神世界间接发生的。而在我所说的三个世界中,文化世界处于中介的地位。个人的思想、感情、价值观、理想和愿望都是精神世界的重要元素。我们的身体,可以看成物理世界中唯一能够由意识直接支配的对象。而精神世界对其他物理对象的作用,则是通过我们的身体和文化制品间接发生的。人的精神首先创造思想方法、行为模式,或者提出某种技术设计。这些精神创造以文化的方式输出,然后才按照“道”的原理制造出称为“器”的文化产品作用于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对精神世界的作用可以直接发生。衣食使人温饱,而温饱可以改善人的心境,优美的环境也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这些都是物理世界对精神世界的作用。但是,物理世界对精神世界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感官的途径来实现的。人们通过感觉获得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同一种刺激重复发生,在人的头脑里产生相对稳定的联系,形成客观事物的表象。若干表象之间建立的联系,形成关于客观世界的初步认识,这就是主观经验。经验经过思维的酿造,形成认识,这就是能够滋养我们精神世界的营养。由于每个人在形成主观经验之前,已经受到特定文化的熏陶,在自己的心目中已经拥有独特的认知结构,所以主观经验的性质并非完全由刺激决定。具有同样生活经历的人,各自的主观经验可以互不相同。
文化是精神的创造,同物质一道构成客观世界,文化比物理世界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肯定人类的精神创造文化,就等于承认了精神对文化的决定作用。承认精神创造的文化影响了物理世界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物质的运行与发展,就等于承认了主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则。没有物理世界作为基础,文化世界和精神世界都不能形成。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的精神由物质形态所决定。如果真是这样,同样的物理世界基础上只能产生相同的文化和精神。可是,在现代人登上历史舞台这几万年时间里,物理世界自身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而人的精神和文化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恰好是精神所创造的文化明显地改变了物理世界的面貌,使地球环境按照人类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可见精神世界并不由物理世界决定,却可以影响物理世界的变化。
事实上,无论人们的思想成果的出现是否服从一定的规则,她们都会以决定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实践,影响着后续的文化创造,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和人类在客观世界中的存在形式。没有文化创造,人类只能生活在远古洪荒的野蛮时代。是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是人的行为决定了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决定社会的演变。历史的实际进程往往取决于关键性人物的思想行为,这种偶然性虽然不能完全排除社会发展规律性,却决定了历史的具体进程是不可能准确预测的。
自从有了意识,宇宙万物都成了人类认识的对象,认识能力的发展导致文化的涌现,地球的面貌逐渐按照人的意志改变,人类社会从此得以创造性发展。随着意识的创造越来越丰富,物质世界和文化世界的新特点,新的规律不断涌现。文化世界的运行规律来自于意识的创造,物理世界的运行规律与文化创造有关。所以,简单地回答是意识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意识?客观规律会不会以人的意志转移,都是不确定的。是物质先于精神出现,生命的发展创造了精神,精神创造的文化在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影响了物质世界的演变。总的说来,宇宙的进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不仅创造了物质,也创造了能够影响物质存在方式的精神。
自从希腊人把世界划分为精神和物质两大哲学范畴以来,精神与物质孰先孰后,以及谁决定了谁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息过。这个有关世界本原的问题,一度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历代哲学家因为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划分成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容。唯物与唯心之争已经困扰和推动哲学发展两千多年。划分哲学范畴的目的在于方便研究,既然科学研究已经揭示宇宙的演化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与人相关涉的演化,是三个世界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便已经到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做总结的时候。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