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都办教育,然而,世界上的教育并没有走在同一条道路上。把教育当成巩固政权的工具,教育为政治服务并非理所当然的事情。古希腊的教育以追求终极真理为目标,不讲求实效。欧几里德的学生问他:“学习了几何会得到什么好处?”他马上对身旁的人说:“快给他三个钱吧,因为他只想在学习中得到实际的好处!”硬把这个学生轰出了大门。在今天看来,欧几里德的做法也未免太不近人情了。而当时流行的观点却认为,真理是神圣的,以是否实用来衡量知识的价值是庸俗的。那时的当权者,也不屑以行政权力控制人们的思想。我们只知道亚历山大命令部下把收集到的珍稀物种带到京城供亚里士多德研究,并没有发现亚历山大强迫推广自己老师的学术成就的记録。亚里士多德以渊博的知识,而不是以自己学生亚历山大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世界上留下英名。反倒是亚历山大死后,亚里士多德受到政治牵连,穷困潦倒,死在异乡。亚里士多德的惨死是希腊的耻辱。可是,独立于政权之外却正是希腊学术思想和自由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西方,最先应用权威的力量规范教学内容,统一思想的时代是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不过,宗教裁判所用以惩治“异端邪说”的罪名是赤裸裸的:不允许出现任何反对基督教教义的声音。除了宗教统治者外,世俗的王权往往站在提倡思想自由的一边。以至于在宗教改革运动到来的时候,普鲁士诸王都站出来反对罗马教皇,成为决定改革成功的重要力量。可见,在多元化的社会结构里,更能容忍促进改革的力量生存。
我国已经实现了教育宗旨的重大转变,但是,应试教育却仍然困扰着我们。在我工作过的学校里有一个语文老师,真把素质教育看成了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地实行起来了。在教学中,他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解答问题,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们思想活跃,学习主动,他的做法获得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赞许。他的研究成果也得到过有关课题组的肯定。可是,他班的语文考试成绩就是不如别班好。在评定高级职称的申请报告中,他辩解说:由于自己坚持教学改革的方向,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各科考试成绩都有提高,只是这种效果没有表现在语文考试中。由于成绩上不去,家长们意见很大,要求转班转学的人越来越多。校长和他谈话“纠偏”,可是他依然固执己见,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做法。新学期开始的时候被解聘了。这个语言老师的悲剧,反映了我国教育体制面临的尴尬:理论上的素质教育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和教学实践严重脱节,是形式主义在作怪。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才能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呢?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对现代教育做了一个扼要的描述:“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另有创造性的思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对现代教育宗旨的这种描述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点,体现了创造精神,确定了教育在社会多元化发展过程中的应有地位。
知识创造的进程不断深入,人类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而每个人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认识能力有限,这就决定了每个人只能在个别方面表现出特殊才能。个人的特长相互区别,相互补充。个性化发展不仅是一个事实,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人走向未来的有利条件。可以说,没有个性化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化的教育。即使处于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中小学阶段,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儿童的特长爱好,创造条件让他们的爱好得到满足,特长得到发展,也是受益终身的事情。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人们为自己选择的发展方向各不相同,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为他们选定方向的发展提供帮助,而是强迫他们接受统一的教育,按照统一的模式成长,很多人的特长将遭到抑制甚至扼杀,社会对各种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无从满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另一篇报告《教育——财富藴藏其中》,对现代教育的宗旨做了进一步阐述:“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应该拥有的,在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一切形式的奴化教育,仅仅为生存而努力的教育,越俎代庖,为每个人统一预设发展方向的教育,都是和现代教育宗旨背道而驰的,都和“自由教育”理念相冲突。
在上述两篇文章中都提到“教育就是解放”的问题。而与“解放”相对立的概念是奴役、压制、禁锢和束缚。把教育作为一种解放的事业,要求赋予受教育者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享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的权利。在这样的体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朋友。教育是建立在对学生信任和尊重基础上的文化交流,而不是对受教育者刻意的定向诱导;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丰富知识、树立科学精神的双边活动,而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灌输和依照特定模式的栽培和塑造。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受教育者创新,而不是传播特定的思想观念和因循守旧。总之,一切为了实现某种非受教育者本人所需要的预定目标的“教育”,都与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不相容。
人的根本属性是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创造性,个人的自由发展和整个人类生存发展互为条件。由于人类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已经终止,现代社会的发展只能依靠知识的创造和积累,人类个体的综合素质只有通过个性化特长和创新能力的发挥表现出来。我们只能在接受前辈创造的知识基础上,才能创新。只有通过学习和知识的创新,才能使自己和自己的后代以更深刻的目光认识世界,用更加有效的方式改造世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
而教育正是这样一种事业,她承担着继承和传播人类文化的使命,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学习和创新知识能力的任务。如果我们是用这种方式理解教育工作的意义,理解教育工作的社会责任,看待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不是把学生的成功,仅仅作为张扬自我的工具,计算奬金的筹码。那么,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正是为着传递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火种,是维系人类前途的创造性劳动。教育以其他任何行业不可替代的方式,为整个人类的目前生存和未来的发展做贡献。在这样的意义上,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书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论断,才是当之无愧的。
有人用蜡烛比喻教师,认为教书育人是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此话只突出了教师奉献的一面,不免自悲和自怜,略嫌凄美,却并不真实。事实上,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自己也能得到提高。难道农民生产的粮食只是为了自家吃用?工人建造的高楼,他自己能住得了吗?自从有了社会分工,人们开始互相支持,相依为命,并不存在究竟谁养活了谁的问题。可以说,人人都在为他人做嫁衣裳。教育事业之所以伟大,并非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专门为他人获得利益效劳,而是因为学校教育是传承文明的主渠道,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守护神,其历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美国著名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在自拟的墓志铭中肯定自己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始人,并不把担任美国总统的事迹写在墓碑上。在智者眼中,教育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远高于国家政权。
人性化的教育,建立在人性理论基础之上,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强调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个人特长爱好的形成。她继承古希腊自由教育的传统,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洗礼,思想自由和科学精神两条主线迄今为止没有中断。我们强调个人发展的优先地位,是因为社会的进步只能建立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社会有责任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帮助,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个人的尊严受到尊重,个人拥有充分的发展机会龢民主权利,社会为每一个成员的发展提供的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优越。这个标准是以人为本的,也是符合社会进步需求的。社会自身并不存在与个人发展相扺触的目标,不论以什么方式,采用什么藉口无视个人的发展,诸如把奴隶看成会说话的工具、把庶民百姓看成由统治者放牧的羔羊、按照个人意志选定公共权力的接班人,都有可能导致对思想的钳制、对精神的奴役、对个性的扼杀、对人的价值的贬损。而需要的正好是它们的反面:对思想自由的期待,对不同意见的宽容和对创新精神的鼓励。
自由教育理念要求放弃狭隘的功利主义,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为他们的终身发展着想。学校既是教育工作者的学校,也是学生的学校,而且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根据我们自身的经验,儿童最喜欢户外活动。几个小朋友相约登山、下河游泳、在田野或场院里追逐嬉戏,一方面获得乐趣,同时也可以得到观察和实践的体验,学到书本上不能学到的东西。进初中以后,孩子们对社会的瞭解开始增多。如果在这个时候能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可以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增强他们融入社会时的适应能力。目前许多学校推行封闭式教育制度,把学生关在校园里,不让他们走进大自然,不让他们接触社会,致力于把他们锤炼成“高效能解题机器”。这种教学模式会扭曲孩子们的天性,窒息创造潜能,造就以服从为特征的性格,是和人性化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当步入老年时期的爱因斯坦谈到自己的中学生时代时说,他最害怕听到强有力的军鼓打击声。他认为对幼童强制军训,让他们养成絶对服从命令的行为习惯是极其有害的。他十分怀念在阿劳中学读书的日子,这个学校自学风气非常浓厚,教学安排特别富有弹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做自己想做的事。伟大的创见适合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生长,科学精神也适合在自由的学术环境中孕育形成。
真正理想的教育,应该排除现实目标和功利的诱惑,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各自的兴趣得到满足,特长得到发展,以便作为未来社会中具有鲜明个性的社会成员,在高水平上享受生活。理想的教育应该帮助受教育者提高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造、为什么创造,进一步知道怎样去创造。通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前人的创造性成果,也要让他们瞭解前人创造这些成果时的思维过程。人性化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多元化,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也追求多元化。这种教育不能够停留在传授知识的水平上,也不能以考试成绩论成败。在现代化的学校中,应该允许各种不同观点自由传播,以便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空气,让学生在学习中辨别真伪,做出选择,从中学会创建新知识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都变成创造力的源泉,新思想的发祥地。
因为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我们尚处在谋生教育的阶段,对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超前的估计。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出超前的体制改革方案,科研部门也推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力图遏止应试教育的发展。可是,超前的改革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还因为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打乱了课本知识系统,增加了教学难度,也加重了学生负担。使改革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我们曾经引进过布鲁纳的教育方法,这种称为目标教学体系的理论在美国风行一时之后,被人们普遍放弃。其实,无论是为了应付考试,还是提高实践能力,都可以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规划学生应该获得的认知结构、必须形成的思维方式、提出与这些目标相应的教学手段,甚至确定教师应该讲解哪些问题,学生应该完成哪些练习等等。这样的研究对于已经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人似乎没有多大帮助,而对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新手,却有很大的帮助。可是,不知为什么,布鲁纳的理论推行不久便销声匿迹了。
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所提出的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教学法也很有新意。赞科夫认为教学不同于人类的认识,不能因为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就必须从实践出发。引入新知识可以从实验开始,也可以从理论概括出发,但是,都必须用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在理论指导下理解和掌握规律。这种教学方法的效率确实很高。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识发展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把个体接受知识的过程分解为同化和顺应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对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有指导的作用。
在引进外国教学思想的时候,我们往往是一哄而起。先是把某种新教学原则吹得天花乱坠,不容质疑。而把当前的教育现状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不分青红皂白,全国各地同时上马。过一段时间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突然偃旗息鼓。先前那些振振有词的大道理、 一度大力推广的教育理论,并没有遭到任何非议,已经停止推行了。大家都安静地等待着下一轮教学改革的折腾重新开张。于是乎,教学科研年年搞,科研成果一大串,真能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却寥寥无几。
仔细分析你就会发现,那些吹的天花乱坠的所谓研究成果,不过是些表面文章,都是为了赶时髦而炮制的欺人之谈。最近又开始炒作加德纳的“多元化智能教学”理论了。可以放心,要不了多长时间,加德纳的理论也会纳入我国应试教育的轨道,成为培养学生考试能力的工具。也将再次因为和教育行政部门所坚持的教改方向不相吻合而终止推行。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反对急功近利,不会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帮助受教育者提高竞争力方面来。素质教育致力于发展人的智慧,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独立人格。首先是让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知识比较全面,而在某些方面较为精深;然后是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使其形成特长,养成艺术鉴赏力,提高生活情趣,以便在高水平上享受生活;更进一步,是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以精神创造丰富社会文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所以,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确是可能的,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需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观念的更新,这个过程的进度必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素质教育不可能与谋生教育截然分开,但是,她只可能在解决温饱以后起步,在人民生活达到小康之后实现普及。
我们没有必要把应试教育说得那么可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学校仍然要运行在为谋生就业服务的轨道上。以灌输知识为手段的应试教育毕竟能够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与素质教育并非完全不可沟通。目前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既然能够在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方面发挥作用,也一样能够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发挥作用。如果把教育的功能限制在培养建设人才,在经济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素质教育的功效并不一定优于谋生教育。说不定我国知识经济实现跨越性发展,赶超西方先进国家还会得益于今天学校里系统知识的灌输。所以在现阶段,排斥提高学生谋生能力的教学,一味追求素质的提高是不合时宜的。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是在巩固谋生教育成果的同时,探索向素质教育过渡的有效途径。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适当压缩必修课的比重、增设选修课、开展综合知识讲座、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等等,都是向着素质教育方向转移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还可能创造出多种教育模式,以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只要我们推行适当宽松的教育管理体制,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前,一定会有一个多种形式,多种教学目标幷存的发展阶段。当经济已经充分发展,物质相当丰富,提高素质以满足在高水平上享受生活的需求超过谋生需要的时候,全面转向素质教育的时机就成熟了。
目前,高等学校招生人数迅速增长,已经为创建多元化招生模式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只要敢于解放思想,让部分学校和专业率先自主招生。大胆鼓励民间投资教育,让入学标准和办学体制首先实现多元化,就可以逐步形成各种类型教育体制幷存的局面。前不久,上海一家“私塾”宣布开张。办学的宗旨是弘扬民族文化,让孔孟之道重新立足中华,远播海外,千古流芳。墙上张挂的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书法作品,主要教材是《四书》、《五经》,学习方法以诵读为主,适当加以解释,基本上恢复以前教书先生那一套。可是,据说因为没有得到上级的批准,被迫关门了。我并不是希望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充斥封建主义的文化。不过我们更不赞成用行政权力推行统一的教学模式。受教育是个人的权利,采取什么方式,接受怎样的教育,这和脑袋长在自己肩上,爱怎样想就怎么想一样,完全属于个人的私事,使用行政权力干涉个人的选择自由是没有道理的。即使像文革那样,对戴什么花,骑什么马,甚至唱什么歌,听谁的话都作了严格规定,人们的思想统一来了吗?培育出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了吗?没有啊!教育就是育人,目的是让人形成创造思想的能力,不仅仅是灌输知识,也不是灌输想问题的方法。如果揭开了为巩固政权而教育的美丽面纱,你就会懂得在今天的剑桥大学,既讲授圣经,又讲授达尔文主义。在崇尚实用主义的美国,精于实证的英国和提倡人文精神的法国并不排斥马克思主义,容忍共产主义思想传播是什么道理了。为了教育事业兴旺发达,有必要让各种办学方式竞相上演,让思想方法自由创生,真正的素质教育只有在自由的环境里才能生长。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