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还原论的方法并不那么灵验。可以肯定地说,即使把大脑中每一个细胞,细胞中每一个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搞得一清二楚,我们仍然不会明白认识与思维究竟是怎么回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的性质并不能由组成它的所有部分的性质完全“合成”。因此,我们不一定能够将大脑的运转机理,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的运行过程加以解释。不过,我们还有另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那就是从考察人类智力形成的过程中,寻找智力与一般高等动物习惯性技能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类认识过程的本质,进一步揭开人性的秘密。
一项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表明,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上来讲,人类并不比黑猩猩更成熟。黑猩猩的牙和上下肢的构造,与它们最终获得的生存技能之间是高度一致的。虽然稍微年长的黑猩猩稳重老练,墨守成规。而幼年黑猩猩却富于好奇心,喜欢探索,乐于尝试,具备较强的模仿能力。幼年黑猩猩在体能和自助能力方面也比人类婴儿强得多。所以,可以认为,在生物进化的意义上,黑猩猩比人类更为成功。
人类之所以不能在野外生活,是因为我们不具备适应野外生活的本能和特殊技能,以及形成这些技能所必备的特化器官。我们的牙,既不完全适合用来研磨植物性食物,也不利于撕开动物的尸体;我们口器不伦不类,既不能有效地吮吸,也不适宜与豺狼虎豹搏斗撕咬;由于我们的眼睛不能感受红外线的刺激,患有先天“夜盲症”,成了肉食动物夜间捕食的主要对象;我们的后肢的确适宜站立,然而,论奔跑不如羚羊,论攀缘不及猢狲。按照进化所应该达到的标准,人类的器官尚处于未完成状态中。那么人类的进化为什么如此迟缓?我们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走完进化的历程?也许我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生命进化的一般要求,甚至根本就不需要达到这样的要求。
事实上,人类并没有按照一般动物进化的路线发展。早在数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这是人类对生命进化规则的反叛,也是对生命进程的创新和贡献。正因为早期人类的进化没有达到成熟的要求,器官功能没有特化,才没有固定在一种生存方式中,人类才有必要在各种可能的行为方案中做出选择,也才走上了发展智力的道路。人的智力活动和一般灵长目动物迥然不同,决定的因素是人拥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方式决定他们的思想,人的思想决定自己的行动。人的智力活动建立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之上,人的聪明程度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直接相关。
一般高等动物的智力以记忆为主,它们能够通过试错法形成习得性行为能力。也许由于器官特化程度较高的缘故,它们对某些行动的模仿能力可以超过人类,但是在创造性方面就差远了。人类不仅知道自己的存在,同时也意识到世界和他人的存在,随时关注世界的演变。现代人能藉助概念描述客观世界的演变规律,对未来做出推测。人们可以对拟议中的行动后果,以及行动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估计,并在此情况下采取行动,这将大大提高行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原始人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推理行事,一旦获得成功,他们就会记住这样的理解方式,以及相应的应对环境变化的措施,当出现同类情况的时候采取同样的应对方式。比方说,他们把下雨和某位神仙在天上泼水联系起来。他们需要好天气,就会通过想象中的仪式向那位神仙祷告。雨总是会停下的,一旦正好在仪式结束的时候雨停了,他们就会认为是向神仙求告获得了成功。这不仅加强了祷告方式的记忆,也强化了对下雨原因的猜想。多次成功还能促进他们建立神仙和凡人一样具有同情心的观念。这就是对原始人类理解方式的形成和在理解指导下行动的原则说明。当然有些时候,他们的行动也不能获得成功,他们会归结为自己对宇宙的猜想,或者所设定的行为方式有问题。于是,改用另一种理解方式或者重新设计一套行动方案付诸应用,直到获得成功为止。
人类的知识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以及世界为什么会这样的说明;其二是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方法。虽然知识是一种带有很大局限性的认知体系。但是,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人类的知识可以不断积累,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今天,人类的知识已经非常强大,知识的应用使人类对客观世界不再是被动地适应。人类不必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他们的任务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向大自然索取。
从表面上看,人类的智能行为模式和动物通过试错法形成的习惯性技能十分相似,两者都只能通过后天的努力形成,都不可能经过反复应用转化成本能。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1)首先,动物只能对简单事件形成具体的应对行为,而人类通过探究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同类事件形成系统化的行动方案。老鼠发现一个同类因为误食主人施放的毒饵死亡,形成对毒品的警戒。它记住了盛有毒饵的容器形状和摆放的位置,只要看见同样碟子中盛放食品就绕道而行,拒絶食用。可是对其他灭鼠器具,是不会产生警戒的。因为它们怎么也不会明白人类为什么要对它们下此毒手,无法设想主人还会设计出什么圈套让它们上当。人类的行为出于深思熟虑,关键在于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趋利避害是人类行动的基本准则。面对生存问题,人类除了制定出应急的方案,还会努力寻求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2)高等动物的生存技能大多是通过模仿得来的,通过多次成功的体验加强记忆。而人类会去追究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考虑应该怎样做才能获得成功。就是说,人类的行动方案建立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大量行动方案都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获得的。
我们设想,如果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某人把块茎掉进海里,打捞起来之后发现海水具有清洗和调味双重功能,成功的体验会激发他追问:为什么海水会有如此美妙的作用呢?也许他们还要尝一尝海水的味道,发现海水有咸味。于是把海水的调味功能与海水的咸味联系起来,并依据这个新的理论指出:要想知道某个地方的水是不是具有清洗和调味的双重功能,只要尝一尝水的味道就行了。如果那里的水没有咸味,就只能用来清洗块茎,而不能调味。
(3)高等动物的习得性技能是一种刻板的行为模式,缺乏灵活性。那是因为它们的行为对象是一般动物、植物和没有生命的无机物,这些对象要不就不能自主活动,要不就是和它自己一样,按刻板的方式行动。也正因为这样,高等动物的技能行为同样具有较高的成功率。电视《动物世界》中猎豹捕捉羚羊的场面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过,这种场面虽然生动刺激,故事情节却几乎一摸一样,看的次数多了会感到乏味。人类和一般动物不同,我们需要用很大的精力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是具有自主意识的动物,过于刻板的行为对他们无济于事。所以,每个人在行动之前都得想清楚,行为的后果怎么样,行为的实施可能有什么问题。如果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必须对继续进行还是停止行为的实施,以及继续实施时又该如何调整行动方案作出决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行动的盲目性,提高成功率。注意到智能的特点,人类的确是世界上的精灵,人的行为变幻莫测,这也正是电视剧百看不厌的原因。
(4)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知识可以形成理论体系,以文化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世代相继。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每一代人都会在自己的实践中对前人创造的知识进行检验,进行必要的修正,丰富和完善。这就保证了每一代人都可以站在前人的肩上,对世界的认识比长辈更深刻,更全面,所制定的行动方案也更有效。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通过认识客观世界,以认识指导行动,不断创造新生活方式的历史。
而动物的习得性行为能力的形成,完全依靠偶然发现和简单记忆,个体只能通过试错法学习或者模仿的途径获得生存技能。动物没有理解能力,没有概念系统,没有社会文化,更没有逻辑能力。它们不能建立知识体系,习得性技能的继承发展只能依靠摹仿和亲身体验。随着器官功能特化,在行为能力得到加强的同时,行为方式逐渐固化,接受和创新技能越来越困难。因此,它们只能世世代代按照亘古不变的节律,重复先辈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动物社会没有历史。
(5)习得性生存能力服从“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丛林规则”,这种规则引导动物以维持生存为最终目标。凡是能获得生存条件的个体就有繁殖后代的机会。这就决定瞭高等动物总是濒临于生存与死亡的临界点,随时为灭絶作准备。非洲草原上的雄狮虽然勇猛,又有成千上万的角马从身边跑过。只要捕到其中一只,让全家大小吃饱了,狮子就会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地看着角马奔跑。因为狮子并不知道角马从身边经过只是一种季节性的机会。几乎所有高等动物都和狮子一样,以满足眼下的生存为原则,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人类掌握了世界的规律,能够谋划未来,让自己和自己的后代远离生存底线,追求超级幸福,实现超生存的发展。
(6)生活在生存底线上的高等动物,容易遭遇死亡。即使只是偶尔患上牙痛,一头雄师也会因不能进食而死。于是,一般动物不得不以较高出生率保证种族的延续。高等动物在完成遗传责任后,最多还会为后代获得生存技能作示范动作。而衰老个体的自然死亡,可以为后代留下更多生活资源。所以,大量“非正常死亡”便成瞭高等动物维持种类延续的最为经济的调节手段。人类个体进行文化创造,精神的事业不因个体衰老而颓丧。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人类个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非正常死亡,不仅大大提升了人类个体的生命价值,对整个人类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好处。
(7)在人的一生中,也能获得各种技能。比方滑冰、骑自行车、游泳等等。技能的掌握必须进行摹仿和实践,没有谁可以只通过理解动作要领,不下水训练就学会游泳的,这些都和高等动物一样。我们在研究人类和一般动物区别的时候,必须把技能和知识严格区分开来。一般来说,习惯性技能一朝学会,可以终生不忘。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的外在形式就是知识,人类的知识不经常使用就会遗忘。一般技能的形成虽然不必通过理解,只要经过严格训练也能够掌握。不过,对技能的深刻理解可以帮助你更快、更好地掌握技能,帮助你改进应用的技巧,也可以帮助你创造新的技能。
(8)一般高等动物和人都拥有本能。但是,动物缺乏清醒的意识,它们总是服从本能的驱使。因为,如果和本能对着干,很可能会自取灭亡。人类却不一样,我们有极强的自主能力,在感受到本能驱使的时候,会主动预想本能实施的后果,并根据利益的判断控制本能的实施。也许是经常抑制本能实施的缘故,人所保留下来的本能的确比一般动物弱小。公鸡接近母鸡,会主动靠上前去争取交配。到了一定的年龄的人,见到异性时,也会产生交媾的欲望。很显然,这件事对于人种的延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然而,人却不会轻易听从本能的使唤。在决定与谁发生性交,什么情况下发生性交的问题上,非常慎重。多数人都会坚持感情第一的原则,审美与道德的标准,法制的观念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因素。有时还会渗透某种利益的因素,通过建立婚姻关系,以实现阴谋的事,只有人才干得出来。也许正是这些人性化的因素把生理需求压到了最低限度,以至于完全战胜了以繁衍后代为最终目的的性本能。
当然,脊椎动物在发展习惯性技能的同时,已经在开发智力方面走了一段路。但是,几乎所有脊椎动物的智力都停留在记忆与形成习得性技能的初级阶段,惟独灵长目动物的意识强烈一些。但是,除开人类以外,它们都没有进入发展认识的阶段。而人类则基本上放弃了一般动物强化器官功能的发展方向,将智力的发展推向了极致。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由于本能行为模式铭刻在遗传基因里,而记忆和知识建立在神经细胞触突联系的基础上,以多层次反馈方式发挥作用。繁殖过程中由生殖细胞携带基因,不可能把大脑触突的联系方式一并遗传下去。所以,技能和知识都只能在后天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获得。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