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分布特点初探——东海走廊的佐证
人类的起源与分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已有不少著作进行过论述。这是两个彼此有必须联系的问题。世界上多数人类学家都比较倾向于人类起源于地球赤道附近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观点。不过,某些学者出于某种原因而提出了异议,特别是在东北亚地区,问题更为突出。对此,我们想通过对这一地区现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其对文化布局的分析,初步探讨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分布的特点及其规律,从而全面瞭解人类起源及其发展与分布。但限于水平,谬误在所难免,请多多指正。
一、从我国东北地区已发现的人类化石及其文化看旧石器时期东北亚地区人类分布的特点
迄今为止,东北三省地区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有如下一些:本溪庙后山遗址出土两颗人牙化石,一段小孩股骨化石,还有在上部地层中出土的一块幼儿顶骨化石和一根桡骨化石;营口大石桥金牛山遗址上部地层中出土的一段人上臂骨化石(远端);还有1984年发现的金牛山人头骨及部分股骨和肋条骨、椎骨等;喀左水泉鸽子洞出土的一颗小孩的前臼齿化石;建平南地乡发现的人上臂骨化石;吉林安图明月镇石门村洞穴遗址中出土的一颗人牙化石;还有最近发现的东沟县前阳一洞穴中出土的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
属于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地点有:金牛山遗址(图28-33 )、庙后山遗址(图34-42 )、海城孤山子青云山仙人洞遗址(图43-50 )、锦县沈家台遗址、喀左水泉鸽子洞遗址(图51-56)、凌源西八间房遗址(图57-59 )、复县古龙山遗址(图60)、吉林安图明月镇洞穴遗址、黑龙江哈尔滨顾乡屯黄山、榆树周家油房(图61-65),还有呼玛十八站(图66-68)、漠河老河沟、讷河县清河屯(图69-71)、饶河县小南山、龙江县景星,以及昂昂溪大兴屯遗址等等。
如果按时代划分,属于旧石器早期的有营口大石桥金牛山、本溪山城子庙后山,还有1933年杨钟健先生等在旅大龙王塘附近公路旁红土中发现的两件石器。属于旧石器中期的有喀左鸽子洞和庙后山遗址上部文化层。属于旧石器晚期的有海城孤山子仙人洞(有可能更早些)、锦县沈家台、复县古龙山、建平南地乡、吉林安图明月镇、抚松仙人洞榆树大桥沟(图72-74 )、吉林榆树周家油房、黑龙江哈尔滨顾乡屯黄山、呼玛十八站、漠河老河沟、讷河清河屯、饶河小南山,还有辽宁凌源西八间房,闫家岗、碾子山(图75-77)黑龙江龙江县的景星,以及昂昂溪的大兴屯遗址(图78-80)等等。
从分布的经纬度来看,旧石器早期的文化遗址迄今最北分布到北纬41°14′49″、东经124°07′50″(庙后山遗址)。而晚期的遗址迄今已经发现分布到北纬50°20′、东经125°20′(黑龙江呼玛十八站)。如果把现在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扎赉诺尔也考虑在内,则西边已到了东经117°20′。
现在看来,不管其分布位置如何,或者其堆积环境是洞穴-裂隙堆积还是属于阶地洪坡积,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在大小河流之畔。主要分布在辽河、大凌河、小凌河、太子河、松花江、嫩江和黑龙江等几条河流流域内。同时,时代较早的遗址距离现在的海岸线都比较近,金牛山遗址距海不到十公里(最近处),龙王塘则更近,只有三公里左右。离海最远的庙后山遗址也不过一百四十公里。如果从最近在东沟县前阳一洞穴发现的人头骨化石来看,则已接近海边。这种现象幷非偶然,而是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问题。前一个时期在东沟县大鹿岛上发现一些石片,很象有人工加工痕迹。如果今后在地层上得到说明,则和山东省的庙岛群岛一样,证明在黄海大陆架某些岛屿上确有较早期的石器文化的存在,说明在某次冰期期间,作为黄海渤海大陆架上的一些岛屿早已成了古人类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也有力地证明了,在冰期期间,大陆架确是古人类迁徙和分布的桥梁。
二、从朝鲜半岛已发现的人类化石及旧石器文化看东北亚地区古人类分布的特点
迄今为止,朝鲜半岛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及其文化的地点从南到北都有,时代从早到晚一直延续着。据研究者认为,属于旧石器早期的遗址有1966年发掘的、在平壤市东南距祥原郡特别市三公里的祥原江边上的黑隅里遗址。那里只出土旧石器和二十二种古动物化石。它的位置距大同江的支流南江约十七公里,距西海岸八十七公里左右。地理坐标为东经126°7′、北纬38°45′。根据伴生动物群的种属已定为60-40万年前。我们根据其出土石器的形状和打制技术,以及其伴生动物群的组成成分来判断,认为其时代属于30-20万年前的可能性更大。属于同一时期的还有1978年发现的、距汉城北面约五十公里的京畿道全谷里遗址。据日本学者测定的年代为距今约30万年左右。它坐落在涟川郡汉滩江岸边,地理坐标为东经127°8′、北纬38°4′,距西海岸四十公里左右。属于旧石器中期的有1963年发现 、1965年发掘的咸兴北镜北道雄基郡屈浦里遗址,称屈浦文化第一期层(所谓窝棚遗址)。它的地理坐标是东经130°30′、北纬42°21′。距东海岸仅数公里。还有,1972-1973年在平安北道德川郡胜利山遗址出土的古人臼齿化石,命名为德川人。这个地点的地理坐标是东经126°21′、北纬39°43′。在大同江畔,距西海岸70公里左右。研究者认为距今十五至四万年。
属于旧石器晚期的有胜利山洞穴遗址中与发现古人的臼齿不同的地层中发现了新人的下颌骨化石,命名为“胜利山人”。还有这里出土的命名为屈浦文化第二期层的石器文化。研究者认为距今四至三万年前。这里出土的石器的石料为黑绿色的角叶岩和大理岩,还有石英岩,以及用“间接打法”和“压削法”进行加工的石器。由此可见,较早期的遗址也同样分布在靠近黄海、东海大陆架的边沿地区,而且分布位置的经纬度比较低。另外,不管是哪个时期的遗址,同样都坐落在大小河流的河畔,主要分布在大同江、汉江沿岸。此外,从遗址分布的趋势来看,似乎是从西往东的,也就是来自黄海、东海的彼岸,所以古人类如果从陆桥上过来首先到达的自然是半岛的西海岸,这种推测和目前已发现的遗址分布情况是一致的。
三、从西伯利亚地区旧石器文化地点的发现来看东北亚地区古人类分布的特点
关于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旧石器文化地点的报道材料不少,以苏联科学院院士阿·巴·奥克拉德尼科夫的著作中所提及的材料比较集中,也比较具有代表性。现根据他的材料来看看这一地区古人类分布的特点。
他认为在西伯利亚地区旧石器文化从早期到晚期同样存在。属于早期的地点在黑龙江上游的库马腊和结雅河水力发电厂、乌斯季·托附近等地。这些地点发现的砾石石器被他称为“曙石器”(也就是说这些石器是最早的古人类所制造的。这里就是东北亚人类的摇篮)。
属于旧石器中期的地点有库马腊上层,乌苏里斯克市(双城子)到卡巴列洛诺.耶洛威公路四十里处的奥西诺夫卡村附近小丘上的遗址,黑龙江中游的比比科沃村,以及兴凯湖畔等地。
属于晚期的有乌斯季诺卡村附近的塔杜霞河、绥芬河岸的腊兹多耳诺耶村等地。
从经纬度上来看,他列举的所有地点没有一个不是在北纬52°附近的。而且被称为“曙石器”的材料,除石器本身之外,既没有谈及石器出土的层位,也没有引证同层位出土的动物化石,只根据石器本身的形态特征和打制技术就确定为“曙石器”,显然是不足为据的。一切打制石器脱离了地层关系,离开了伴生动物化石的证据都是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所以说这种命名很不令人信服。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分析它。先分析他所列举的所有旧石器文化地点的分布特点。
仔细一看,绝大多数的遗址都集中在各大小河流的附近,遗址广泛分布在从贝加尔湖以东一直到太平洋沿岸这一广阔的地区(即东经130°-147°区间),而且以靠近海岸线地区比较密集,一直往白令海峡方向伸延。目前,和阿拉斯加遥遥相望的楚科奇半岛上仅次于高尔呼姆河下游的地方,已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同时在萨哈林岛上的西南海岸地区,也发现了若干个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但总的来说,越往北遗址的分布越稀少。
四、小结
从上述三个地区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分布的情况可以看出,东北亚地区的古人类分布的特点基本是从南往北,从西往东,从沿海往内陆,从低纬度地区往高纬度地区分布的,而且绝大多数的遗址都随着河流水系的分布而分布。
这些特点说明如下问题。
第一,进一步说明了人类起源的摇篮地区不在处于纬度较高的东北亚地区,而在纬度较低气候温暖的南部地区。因为如果东北亚地区也是人类起源的摇篮地区之一的话,那么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分布的特点就不可能表现出从南往北、从低纬度往高纬度地区分布这一明显特点,而应该是呈现出一种放射状的分布状态,但事实上没有任何这种迹象。迄今为止,东北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根据古地磁测定,也不超过30-40万年(庙后山)。
至于奥克拉尼科夫提出的在黑龙江和结雅河流域发现了“曙石器”这一问题,我们认为是不可能的。除了他本身分布的材料幷不能说明它是“曙石器”外,更重要的理由是:不具备人类起源的地理条件。众所周知,第四纪地史最大的标志是冰川的出现和人类的诞生。虽然目前还不能绝对肯定这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起码可以说影响是巨大的,也就是说当全球性的冰期出现时,气候周期性冷热变化的发生,对人类的起源、生存、发展与分布自然会有极大的影响。影响效果对于处在纬度较高、冰川覆盖面积较大、温差变化幅度较大的东北亚地区更为显着。所以不可想像早期的古人类,在当时还没有掌握和大自然斗争的有力武器——火的情况下,能有效地抵御冰期到来之际在高纬度的东北亚地区所出现的严寒。既然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保证不了,那么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又从何谈起呢?因此人类不可能起源于此,早期猿人早期直立人阶段的人类也不可能生活在此,所以这“曙石器”也不可能出现于此。
第二,以上材料说明陆桥是人类分布和迁徙的捷径和桥梁,因为我们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上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地点分布特点可以看出,它有从西往东的特点。如果完全依靠陆路迁徙和分布的话,这两个半岛的遗址的时代应该是北早南晚,绝不可能出现西早东晚的现象。所以形成这种由西向东分布的局面,我们认为唯一的解释,就是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末,南亚大陆的早期人类就可以漂洋过海了,但他们不是乘坐独木舟,而是几次冰期作用给他们创造了由陆路迁徙的可能。当冰期到来之际,全球性的气温下降,降水量大大减少,在高山区和高纬度地区大面积的冰川覆盖,海水大幅度下降(撤),下撤的深度可达一百至一百六十米。这样,就有不少的大陆架地区和浅海地区暴露出来,成了大陆和半岛之间、大陆与岛屿之间的桥梁(图81)。古人类就通过这些捷径分布到一些半岛和岛屿上来。如果以上的分析无误,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古人类就是由大陆的南部通过陆桥到达西半岛的,首先到达的当然是它的西海岸,所以形成了上述布局。
也许有人会问,陆桥形成的理论有何证据?不少人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我们认为近几年来不断在渤海和黄海、东海大陆架上发现了完整的古生物化石(犀牛、猛犸象、马鹿等)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大陆架确实曾暴露出水面,陆桥确曾存在。对于这些陆桥出现的次数和时间,由于研究程度的差异各说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陆桥出现不止一次,一直到更新世晚期仍然存在。形成了在半岛的西海岸地区,同样有时代较晚的人类遗址存在的现象。证明古人类向东北亚区迁徙,不是一次完成,而是波浪式多次向前推进的。
第三,这些特点说明了人类的分布与水系的分布关系密切。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是必然的。因为旧石器时期人类对水有极大的依赖性, 为了生存必须紧靠水系。在那个时期,连最简单的盛水工具也不容易获得的情况下,只好依靠天然保存的水。能保存水的天然容器无非就是沼泽、湖泊和江河,所以古人类必须在这些天然的“大水缸”周围生活。
不仅如此,凡是有水的地方,不管在水里或在水的周围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古人类可以在水里捕获各种鱼类,采集各种贝类,以及其他可供食用的水生生物。在水草丰盛的地区,往往栖息着各种草食动物。这些动物成了古人类理想的狩猎对象和主要的肉食来源。
再则,由于流水的作用,在大小河流的河滩地上,流水给古人类带来了大量的各种石质坚硬的石料。这是制造石器的好原料。所以人类从诞生那天开始,就和水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人类的分布随着水系的分布而分布的主要原因。
同样,在一些沿海地区,人类分布点也比内陆地区显得密集些,其原因也在于此。
以上的特点和规律在整个人类起源、分布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也长时期地受到这些规律的影响。只有到了人类完全掌握了火的使用后,才进一步突破了这些自然规律的约束,逐渐地分布到地球各个角落去,成了大自然的主人。今天来研究和总结这些特点和规律,对我们正确地认识人类的起源与分布,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