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特区“特”在哪里 如何发挥其“特”



  特区“特”在哪里?如何发挥其“特”?是近10年来,人们在我国经济特区的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中,反复争论的问题之—。就此问题,本文试作如下阐析。

  一、经济特区许多政策之特

  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特区,总的原则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现阶段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这个前提下,特区的许多具体政策,是可以按照特区这一特定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内部本质的联系和必然趋势,来加以制定的。在这方面,若用一般化的方法,或者是陈旧的方法,都不能适应特区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也一定会违背特区这一特定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总体上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具体问题上采用全新的方式方法,这便是特区许多具体政策带有特殊性因素的原因。其特殊性的主要表现是:

  (一)经济政策方面的特 

  在决定试办经济特区时,中国正处于经济调整时期,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大量投资特区建设,主要是给特区一定的自主权,运用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自己“滚动”。就是说,“国家只给政策不给钱”。国家所给予的特殊政策中,有吸引外资的优惠税收政策,有实行财政包干和运用信贷搞基本建设来积累筹集特区建设所需资金的政策。继中国《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之后,厦门特区便制定了《厦门特区改善外商投资条件的八项措施》;汕头特区在原有规定外,又制定出《汕头特区鼓励外商投资补充规定》和《汕头特区对华侨投资建厂的五项优惠政策》;珠海特区也相应地制定了《珠海特区为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措施》的具体办法。这些特殊政策实施的结果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的进一步发展。总的说来,“国家只给政策不给钱”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政策,有别于在内地建设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没有进行直接的大量的投资。

  (二)其他政策方面的特   

  国家不仅对特区的经济方面有特殊政策,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特殊政策。例如上层建筑中的法制建设,在特区没有特殊政策,更是行不通的。在制订特区有关法律时,应当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国家立法的统一性的前提下,慎重考虑特区特定的条件,使特区的有关法律带有鲜明易见的特殊性。这样的法律是一般法律所不能完全取代、包容得了的。早已公布、实行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第二条写道:“特区的企业和个人,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令和有规定。本条例有特别规定的,按本条例的规定执行”。这里所指的“特别规定”,就是区别于一般规定的特殊规定。这种特殊规定是特区特殊政策在法律方面的一种体现,是依据特区的特定情况而制定的。该条例的第14条还规定,特区企业所得税为15%,那些兴办早(条例公布后两年)、投资大(达500万美元)、技术性较高、资金周转期较长的企业,还能得到特别优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特区以外合资企业的税率(包括附加部分)则是33%,同时不享受上述特区企业所得到的那些特别优惠。这说明,合资企业在特区内外的法定税收等规定,是有明显区别的,这是税收政策在法律规定方面的一种差别,从而显示特区在特定条件下法制建设的特殊之处是不胜枚举的,而且特区上层建筑中也不仅仅在法制建设上有特殊性所规定的特殊政策,诸如政治、思想教育、科学、宗教、艺术等等方面,特区都应有其一般政策下面的特殊政策。

  诚然,中国的经济特区决不能脱离中国的一般政策,它是国家一般政策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特区,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光有国家的一般政策,而无在一般政策指导下的特殊政策,特区就无所谓特事特办、新事新办、在“特”宇上做文章的问题,特区也就不成为特区。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的观点,国家的一般政策同特区的特殊政策,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国家一般政策同特区特殊政策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而它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分离和相互对立之中。如果在看见它们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看见它们统一的地方就看不见差别,都会分裂国家一般政策同特区特殊政策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必然会走弯路,这是在理解特区许多特殊政策时所必须注意的问题。  

  (三)政策之特对党风和干部素质的要求  

  中国经济特区的创立,国家下了很大的决心,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这些政策是在吸取国外有关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特区具体实践的发展而制定出来的。特区的特殊政策是特区的生命。没有特区的特殊政策就不会有特区这一新生事物的生命。因此特区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特区的特殊政策。要做到这样,就必须有高度的政策观念。高度的政策观念来自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心和高度自觉精神。否则,就会左右摇摆,就会使特殊政策变形走样,因而危及特区的生存与发展。特区的实践证明,特区的党风和社会风气比较好,执行特殊政策的态度就比较端正,执行特殊政策所产生效果就比较显着。其中,特区党风的建设是提高执行特殊政策的责任心和自觉精神的关键。

  经济特区的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在同资本主义打交道中,要做到头脑清醒,廉洁奉公,不贪污受贿、贪赃枉法,只有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领导素质,才能始终如一地站在党性的立场上,代表人民的意志,正确行使特区的特殊政策,为特区的繁荣造福。据统计,深圳特区从1980年到1985年,被处理的违法犯罪等方面的共产党员干部共有170多名,只占党员干部的2%。这说明,特区的党员干部絶大多数是经得起严峻考验的。但也有这么一些意志薄弱者,见利忘义,在糖弹面前吃了败仗。究其原因,主要是不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这种情况告诉人们,不仅整个特区的党风建设是特殊政策能够坚定不移、贯彻始终的保证,而且身处特区的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自身素质的建设,也是特殊政策能够坚定不移、贯彻始终的保证。

  二、经济特区经济结构之特

  中国经济特区的经济结构很富特色,与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有很大的差别,也与中国内地的情况有些不同。   

  (一)经济成份多元化的特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经济特区既有中国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的基本成份,又有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前者特区和中国国内是一致的,后者却是中国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区的重心。在中国特区,前后两者都要置于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之下,与全国不能例外。因为中国创办的经济特区,虽然在某些形式和方法上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举办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等等一些有益的做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事实上存在着根本性质的不同。目前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设置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性特区,多数的社会制度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不外是利用外国的资本主义来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罢了。同时,在那些经济性特区中,不可能象中国经济特区那样,里面存在着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和从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个体所有制等经济成份。而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行使一切权力,外资在中国特区的一切活动,都要在中国法律、法令和特区法律所规定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中国政府也依法保护其资产、应得的利润和其他合法权益。这同一些从政治到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丧失主权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过去帝国主义施行炮舰政策打开的中国门户,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总之,利用外资来发展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目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特区必然要在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下,而不可脱离这种领导,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特区的经济成份虽然是多元化的,但社会主义的方向不能改变。

  (二)以“三资”企业为主体的特   

  但是,我们同样要认清如下事实:中国特区中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从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个体制有制等经济成份,同特区中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等成份,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主次之别的。由于特区的建设资金以吸收龢利用外资为主,企业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经济活动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这三个为主便决定了特区的经济结构,是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企业为主的。因此,特区的经济结构就是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一个多种经济成份幷存的综合体。其中特区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则是这个综合体的主体结构。由于经济结构的主体有别于中国内地,这就显示了特区经济结构的特色,这种主体结构不仅会同国内社会主义性质或从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份发生复杂的交往关系,而且会同国外各种性质的经济形式展开频繁的接触和联系。此外它也必然要同一起生长在中国特区土地上的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的经济形式朝夕共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也是特区经济结构殊于内地的一种表现。

  (三)经济结构之特与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特区不同于内地的经济条件必然反映在特区的社会意识之中。大量的外资涌进特区,大批的港商、外商在特区开工厂、办企业,其社会产品的主要部分投放在香港市场以及国际市场,整个特区又是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因此,经济特区的投资过程、生产过程和产品的销售过程等等都必然要与客商发生密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交往。这种联系与交往是不可避免的、经常的、大量的。随着特区的更加对外开放,这种联系与交往的趋势就更为开阔、深远。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发挥特区特殊的经济结构的作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注意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就会同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区毫无区别,这与中国创办特区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同时,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意识的侵蚀,也必然会随之广泛和无孔不入,因而潜伏着动摇特区经济结构的可能性。所谓动摇特区经济结构的可能性,其一是指动摇“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这一基本前提,搞非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特区经济结构的主体成份的可能性;其二是指动摇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特区经济结构主体成份之外的其他经济成份尤其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经济成份的可能性。当然,直到目前为止,这种潜在的可能性并没有变为现实性,但确确实实是存在着、潜伏着动摇性的客观条件或因素,这是不能不重视的。在特区,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动摇、冲击和破坏“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这一基本前提的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势力和经济力量,既妄图削弱或消灭特区中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展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同社会王义经济在世界规模上长期斗争的画面,又妄图把特区经济结构中的主体成份拉向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对立面,按照资本主义的形象来塑造“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区。因此,特区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意识和经济力量的斗争,在不可避免的联系与交往中是必然地、长期地存在着的。之所以有人提出特区姓“社”还是姓“资”,特区究竟是谁家的天下的问题,如果从这一角度看,从潜在的因素看,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为了保证特区经济结构永远置于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并在这个前提下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只有真正坚持特区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真正发挥特区特殊的经济结构的作用,首先是保证各个经济成份的作用朝着社会主义目标前进;其次是保证各个经济成份所形成的总体力量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三、经济特区地理环境之特

  综观世界上各国各地的经济特区,都是选在交通方便、地理环境特殊的地方。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经济特区的地理环境指的是中国特区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我们考察持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是相对的。中国之所以选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等五个地方为特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慎重地考虑了这些地方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有助于经济特区的创建与发展。

  (一)多在中国沿海、沿边一带的特

  总的来说,这五个特区均处于东南沿海、沿边一带,属热带、亚热带气候;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有绵长的海岸线和深水港湾。其中,深圳特区的面积为327.5平方公里,珠海为16.16平方公里,汕头为5206平方公里,厦门为131平方公里,海南全岛为34377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在中国这些特区中,现居海外的华侨及港、澳、台的人数众多,仅深圳就有12万海外侨胞,分布于54个国家、地区,还有23万人居住在香港。中国特区同这些地方的联系是历史性的。

  (二)多与港、澳、台等毗邻相望的特

  就深圳特区来说,东临鹏湾,西接珠江口,北靠梧桐山、羊台山脉,南与香港新界接壤;珠海特区面临南海,东与香港水路相通,距离36海里,南与澳门陆地相连;汕头早在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被列为通商口岸,可见其连结海外的重要;厦门作为东北亚和东南亚航线的中转站,距香港、马尼拉、高雄和长崎,最远的才816海里;海南岛西濒北部湾与越南相望,南和东南濒临南海和太平洋,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沿海比立。总之,这些特区都与港、澳、台等地毗邻相望;与中国内地紧密相连,成为两个社会、两种制度、两种思想体系相互竞争的连接点。

  (三)地理环境之特必须充分利用和改造

  经济特区所处的自然环境,有许多不同于内地的地方,它对特区各项事业既存在着有利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必须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改造其不利的一面。

  从中国特区地理环境有利的一面来看,藉助于特区多与港澳台咫尺相近以及历史与现实的交往关系,便于打开香港等市场并通过这些市场沟通国际市场,便于引进客资与外资,便于吸收资本主义地区和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把特区搞好了,可以对港澳台发生直接有效的影响作用。从不利的一面看,由于特区与相邻的港澳台等地的社会制度是絶然不同的,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会影响我们特区的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对那些腐朽消极的东西,如果失去警惕,就很容易钻进一些人的头脑,毒害人们的健康,污染特区的社会风气。因此,摆在特区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之下的重要问题,就是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另一面。只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幷且把其中的一个方面加以无限的夸大,这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正确态度。

  当然,特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利的一面要真正发挥作用,促进特区的繁荣和兴盛,不仅要在思想建设上明确特区正确的发展方向,使特区社会环境的建设有一个可靠的思想保证,而且要在文化建设上明确特区正确的发展方向,使特区社会环境的建设有一个较高水平的文化基础。与此同时,特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不利的一面要真正地、逐步地消除,并转化为有利因素,也同样要做长期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工作。若没有这些工作或这些工作还很薄弱,就谈不上把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因素,还有可能使有利的因素转化为不利的因素,甚至于在总体上形成不利的因素压倒有利的因素。因此,除了要对特区地理环境中不利的因素进行改造之外,还应当对有利的因素不断进行更新建设。    

  四、经济特区战略任务之特

  中国经济特区不仅有其许多政策、经济成份及地理环境方面的特殊性,在战略任务方面的特殊性也十分明显。

  (一)发挥“四个窗口”、“两个扇面”的特

  中国经济特区肩负的战略任务的特殊性,在于引进先进技术、瞭解信息、借鉴科学管理方法,发挥“四个窗口”和“两个扇面”辐射的枢纽作用。1984年,中国领导人在视察特区时指出,特区是“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同年底,另一位领导同志在视察时,提出特区“窗口”的功能,是起对内对外“两个扇面”辐射的枢纽作用,按此要求,特区在建设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的同时,想方设法引进了大批外资和先进技术。此外,还利用内联优势,与内地联合办企业,协作搞生产,举办各种研讨会、技术交流会和培训班,或在内地展销特区产品等形式,把引进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方法、市场信息,转移到内地,因而提高了内地企业技术素质,开发出新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同时,也把内地一些初级产品引进来,利用特区的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加工或移植生产,极大地增加了出口竞争能力。上述事实证明,特区已初步发挥了“四个窗口”和“两个扇面”辐射作用,表现出特区肩负的战略任务的特殊性。

  (二)特区是中国体制改革试验场的特

  特区肩负的战略任务的特殊性,在于作为中国体制改革的试验场所,通过特区的改革,总结经验,为内地提供有益借鉴。中国是在贫穷落后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缺乏资金,二缺乏技术,三缺乏经验。创办特区不仅可以大量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同时还可以取得建设的经验、开放的经验和体制改革的经验。到目前为止,特区先后在计划管理体制、基建管理体制、流通体制、金融体制、物价体制、劳动工资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等改革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探累。有些特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改为银行贷款,基建工程改为投标制,劳动用工改为合同制,干部采用招聘、选举、任期制,肉菜粮油价格采取放开的办法,财政开征土地使用费等等,已为内地所借鉴。

  (三)特区是培养人才基地的特

  特区肩负的战略任务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通过特区的实践,使更多的干部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两套本领。特区已为中央和各省市以及内联单位培养了许多干部。这些单位派驻特区的干部在特区特殊条件下学习和工作,既支援了特区,又增长了对外开放的本领,不少人回到内地之后,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这几年,有的特区受国务院委托举办“开放城市研讨班”,还协助中国科学院、邮电部、水电部、石油部、经贸部和国家旅游总局,以及各省市在特区举办对外引进、国际金融、港澳法律、对外贸易和管理培训班。随着实践的需要和可能,特区将会为内地培养开放搞活的各种急需人才方面,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不同于内地的。

  (四)战略任务之特应直理气壮地坚持

  要使特区特殊的战略任务得以预期完成和全面实现,必须首先解决为何以及如何“引进”、“瞭解”、“借鉴”和“发挥”的态度问题,原则立场问题,人们的脑髓才能运用得好,眼光才放得远大,“引进”、“瞭解”、“借鉴”和“发挥”的东西才会更多,才会更加有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同时近10年来,中国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到20世纪末要实现翻两番的战略任务,必须采取改革和开放的办法,才有可能完成。但改革与开放不能乱搞一气,一切通过试验,取得实践的理性认识,然后将这个认识同全国各地改革与开放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改革与开放的大面积丰收。特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基地,体制改革的试验场所,要走好这一步,要完成特区肩负的这个重任,必须顶住各种各样极左的东西,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路子,必须克服各种阻力的干扰和破坏,扩展其试验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而不是相反。在特区培养具有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这两套本领的人才,确实有很多有利条件,包括特殊的特区政策,特殊的经济结构,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战略任务和特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等等方面所提供的条件,都必然会给人才的成长创造一个典型的综合性的基地。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时期,内地所不能都具备的有利条件。

  五、经济特区物质文明建设速度之特

  中国经济特区实施的特殊政策,极大地推动了特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其效果比在内地更显着、更快速,因而展示了特区物质文明建设速度的特殊性。

  (一)是客观要求所致的特

  是否致力于发展物质生产力,建设物质文明,是鉴别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要标志。只有用比资本主义发展物质生产力、建设物质文明更快更高的速度来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才能把贫穷的社会主义变为富裕的社会主义。中国近10年来采取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都是出于这个目的。而创办经济特区,就是为了取得成功的经验,以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在实现这一客观要求方面,经济特区物质文明建设状况已经或正在做出良好的答案。除筹建不久的海南特区外,厦门特区在1980年—1983年打下了一些基础,在1984—1985年开始走上瞭高速发展的阶段。广东省内的三个特区,其物质文明建设的速度是相当突出的。

  (二)是特区诸特殊因素集结而成的特

  特区物质文明建设速度较快,是中国内地许多地方不可比拟的,也是特区不同于内地的重大差别之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特区的特殊政策、特区的经济结构、特区的地理环境、特区的战略任务以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关系,都有不同于内地一般情况的特殊性。正是这些特殊性的集结,共同形成一股力量,与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力量,一起促进特区物质文明建设特殊速度的形成。    

  (三)物质文明建设速度之特要靠精神文明作保证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自有文明史以来,任何社会,其物质文明的建设都有一个发展方向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自然不会例外。在一般情况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建设当然是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的,但在特殊条件下,也有可能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精神状态,取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如果坚持的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能够促使物质文明建设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在这个问题上,丝毫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任务,就会使人们的注意力仅仅限于物质文明的建设,甚至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这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失去精神动力和战斗意志,就不能扺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因此,不管在内地,还是在经济特区,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一般地都应当有这样的认识。这是经济特区和内地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共同之处。

  但是,经济特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特区的物质文明建设还有其特殊的重要性。特区物质文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优于内地的经济效果,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根到底,是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特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保证。它保证特区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要严于内地,政策水平和领导艺术要高于内地,创业精神和改革精神要强于内地,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要优于内地,信息反馈和信息处理要灵于内地,等等。这一切,都主要决定于特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而作为这一程度综合发挥出来、体现出来、变化而来的高速的物质文明建设的成就,显然就不同于内地的一般情况。设若将来特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状况比现在更好,它不仅在继续保证特区物质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上发挥作用,而且特区物质文明建设的速度就一定更加可观。

  六、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效果之特

  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效果好不好?从前面几个“特” 的分析中已有答案。这里要特别讲的是:    

  (一)文化设施与文化生活大改善的特

  特区文化建设的设施几乎是从无到有,群众对文化生活及其享受的要求由低到高。例如,深圳特区在这方面尤为明显:开办特区前,该地属荒僻的小镇,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各方面都很落后。但在开办特区之后,这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几年来,市财政用于建设精神文明设施的基建投资共达1.9183亿元,占地方财政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总数的47.48%。用这样高的投资比例来搞文化设施方面的工作,这是中国内地做不到的。很明显,这是特区一大特点。   

  (二)思想观念发生一系列深刻变革的特

  特区在开放与改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区的干部、群众在开放与改革的试验环境中,接触外界、瞭解信息的有利条件较多,思想观念的更新也就比较明显。“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新观念,已成为特区人的实际行动,再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东西。尤其是年轻一代,敢于竞争,敢于负责,敢于拼搏,自立自强,重视社交等等,都是特区特殊条件下逐步形成的观念变化。这些新观念的产生,完全是在特区这块土地上形成的。这对于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非常有利的因素。特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把特区人民培养成为“四有”的一代新人。综观特区思想教育的具体原则,一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积极参加特区建设,甘当“开荒牛”;二是维护国家主权,遵守法纪,不损害党和国家利益,不违反特区政策,不走私贩私,不取不义之财;三是与外商合作遵守协议,爱护声誉,坚持原则,不丧失立场和国格人格;四是爱护集体利益,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卫生:五是艰苦檏素,勤俭节约,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不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六是办事公道,诚实谦恭,不吹吹拍拍,不行贿受贿;七是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说话和气,态度谦和,语言文明,习惯讲普通话;八是坚决扺制各种淫秽録像和淫秽物品;九是尊重外宾、外商和外国旅游者的习惯,以礼相待,不亢不卑;十是家庭和睦,夫妻恩爱,移风易谷,正当变爱,不早婚,不多育。这既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旨,又很有特区特色。它的实施与贯彻,对特区今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它也是关系到特区的兴衰成败的大事。

  (三)精神文明建设效果之特要不断发扬光大   

  我认为,要发扬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效果之特,很重要的问题是:

  处于经济特区的人这一主体及其思想状况,是各有不同的层次的。这是研究经济特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项极其重要的系统工程。特区现有人口中,有共产党员及其他先进分子,有一般的社会主义公民,此外还有港、澳、台以及华侨同胞,还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或其家属。因此,特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建设,在主体与思想关系上相应地要注意四个层次,即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同时处理好四者的相互关系,是特区长期的任务之一。

  首先,对于经济特区中的共产党员和其他先进分子,主要是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要以共产主义思想要求他们。当然,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是经济特区中思想教育工作的最高层次,并不意味着可以二不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因为最高层次的共产主义教育既包含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同时,在经济特区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必须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所以身处经济特区的共产党员和其他先进分子,用共产主义思想来严格要求自己,就意味着要在四个方面的教育中都做出表率,不然,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就有可能脱离其他三个方面的教育而变为空洞的口号。因为共产党员和其他先进分子如果不懂得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在特区的重要性,就不能真正用共产主义思想来引导人们进行特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特区社会主义公民的共产主义觉悟,更不能通过他们来影响特区的大多数社会主义公民,香港、澳、台和华侨同胞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共事,以及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在国际主义的旗帜下和谐相处。在这里必须明确,经济特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强调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主要是针对特区的共产党员和其他先进分子而言的,在此之外,对经济特区中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公民、爱国同胞和外资人员则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强加于他们。这是必须分别清楚的。

  第二,对于经济特区中的大多数社会主义公民,重要的是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以社会主义的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来要求他们。由中国现阶段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决定人们不管是在全国还是在经济特区,对于大多数社会主义公民来说,实事求是地进行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共同理想的教育,是一般社会主义公民所乐于接受的。只有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教育,并在这种教育过程中不断改善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才能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当然,在经济特区大多数社会主义公民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并不排斥共产主义教育。适当地提倡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风格,也是完全必要的。但仅仅是提倡,并不是勉强的,或是强行的。同时,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中,不能丢掉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不能把国际主义教育看成可有可无的事情。因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工作做得好,会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教育的深入展开,而且从一定角度上说,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就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身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内容。

  第三,对于广大港、澳、台及华侨同胞,特区要坚定不移地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有着极其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转化为振兴中华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包括港、澳、台和华侨同胞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只有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才会生命不息。在特区高举这面旗帜,适应大多数爱国的港、澳、台同胞以及华侨同胞的社会心理,是顺应天时与人心的大事,特区通过爱国主义的桥梁,炎黄子孙等才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感情,共同的意愿,共同的行动,为特区的繁荣,为民族的兴旺,作出共同的努力。在这方面,特区应该为“一国两制”的实现寻求一套过渡性的经验。    

  最后,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及其家属,特区要特别重视国际主义。他们当中不一定信仰共产主义,也不一定爱中国。但他们是商人,是外国人,要做生意,只要遵守中国有关法令和特区的有关规定,就要同他们友好往来,和平共处,互通有无,以促进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这就是国际主义的精神之一。

  总而言之,特区没有这几个“特”,或者不充分发挥这些“特”,那就不是特区,也没有必要搞特区。“叶公好龙,所好非龙”的故事,但愿不再流传——这就是本文的结语。

  (这是作者在1990年参加“经济特区成立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的论文,收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多家报刊转载。针对一些人对经济特区诸多刁难的质问,作者不仅充分肯定经济特区的建立,而且指出经济特区是许多政策的特、经济结构的特、地理环境的特、战略任务的特、物质文明建设速度的特和精神文明建设效果的特等六大方面,并对这六大方面的特提出了怎样发挥其特的若干宏观或微观的对策以供特区建设者们作决策参考。)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