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实践之树是常青的



  广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历来有着许多迷人的传说。但坐落在广州城郊的白云山制药总厂所经历的15年,却不是传说所能代替的,在那里产生的一切变化和发展,是开拓者们用辛勤的汗水和脑汁谱写而成的史实。

  白云山制药总厂的全体员工,以当代中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为宏观背景,在商品经济波澜崛起的历史舞台上,面对种种困难,依靠自己积累起来的资金和国家贷款,艰苦创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从一间小小的制药车间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集团式大型企业,为全国40多万个工交企业塑造了一个勇于开拓的企业形象。其成功之经验既有微观的特殊性,也有宏观的普遍性,总结白云山制药总厂的实践经验并加以理论阐述,不仅对当前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而且对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也具有不可多得的实证研究意义。

  “实践之树是常青的”。15年来的风风雨雨,把白云山制药总厂这个社会主义企业改革的实践之树,沐浴得更加郁郁葱葱,硕果累累,因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这是情理中事。在她破土而出之时新闻界首先报导了她的存在;在她发育成长的历程中,党和政府给了她许多温暖的阳光;而当她赢得国内外盛誉的时候,我们一批理论工作者纔来到这里,向这里的企业家们和职工们学习,显然是迟到的学生,难免有不少内疚。这种内疚,只好留给小说家们去描述了。我们稍感庆幸的是,毕竟下了一点决心,双脚迈出了理论长期脱离实际的迷宫,逐步地靠近了这棵常青的实践之树,幷且动起了已近呆板的双手,描画着耳闻目见的事实,做着“听课”的心得笔记。也就在这样的境况中,萌发了一个共同的心愿:我们能为这棵常青的实践之树,做点什么有益的工作呢?企业家们和职工们,用改革的精神,开拓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在这里做着意义重大的业绩,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用改革的精神来书写改革者的业绩呢?

  这个想法便促使了我们的行动。经过了半年的时间,书稿出来了,幷且定名为《改革中的新型企业》。用意无非是要告诉读者这样的宗旨:没有社会主义的改革,就不会有白云山制药总厂今天的繁荣景象;没有社会主义的改革,就不会有白云山制药总厂这样的新型企业的开拓与发展。  

  白云山制药总厂15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以社会主义改革的精神统揽企业全局的。这—点,在本书总论的前两部分中,已经有了着重的阐述;而在书中的各个章节里,我们则力图展示这个统揽全局的改革精神在各个方面较为具体的表现。只是我们的认识水平有限,不一定能够更为充分地揭示出白云山制药总厂的改革风貌,这就有待今后努力工作。   

  用改革精神统揽企业的全局,新鲜的事物则会层出不穷。事实上,白云山制药总厂的新闻,每每成为众多新闻出版界人士笔下生花的素材。而我们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则是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较为综合的概说,也因此而形成“新型企业”的概念。所谓新型企业,理所当然地,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开始起步的产物,也是该企业的干部职工进行长期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实践的产物。    

  作为改革中的新型企业,白云山制药总厂的许多特殊性里面,有些是很带普遍意义的。在这些普遍意义中,又连带有不可避免的学术论争的性质。这就涉及到本书写作的目的和方法问题。 

  我们的目的,是试图比较系统地总结白云山制药总厂15年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勇于开拓创新的改革者们鸣锣开道、击鼓助威。与此同时,我们还试图通过这一工作,进行某些学术问题的粗略探讨,这就有可能产生一些观点上的差别,是不会完全一致的。而这些不同的学术观点,只反映我们写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白云山制药总厂本身,更不代表党和政府的观点。这是必须郑重说明的地方。    

  至于本书的写作方法,大体是采取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的路子,并学习着去做。我们在主观上,是力求从白云山制药总厂的具体实践出发,力求实事求是地阐述该厂的主要情状。但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和掌握不够,又存在着对该厂改革、建设的实际情况瞭解不全,认识不深的问题,所以会有失误的可能,并不是奇怪的事情。这当然要通过认真的学习,要通过理论学术界的批评指正,也要取得实践家们的谅解与支持。即使我们这样的尝试是失败的,但愿别人能从我们身上毫不犹豫地踏过去。

  需要顺便说说写作《改革中的新型企业》的人员,有一部分是从事企业实际工作的同志,他们长期生活在基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对理论抱着极大的兴趣。这些同志与理论研究工作者的有机结合,共同探讨企业发展的实践与理论问题,是对理论研究工作的有力促进。这本身也可以说,是改革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办法。实践证明,理论研究的同志与实际工作者的合作,各自的素质都会得到某些方面的改善与提高。如果说,实践不仅仅属于实践家们的广阔天地,理论研究工作者务要投身其中,才能有所更新、有所创造的话,那么,理论也絶对不属于理论家们的世袭领地,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是完全可以破门而入,并有所发现、有所收效的。

  此外,还有一点是务须提及的。我们所说的理论,不是书斋里的清谈,也不是脱离实际的说教。它来自实践,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决策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感觉到亲切有用的东西。我们愿为此而努力、而奋斗,并将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再就是理论中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也絶非完全对立的两极。在它们二者之间“非驴非马”的状态是允许存在的。实践的指导固然需要“阳春白雪”,但也不能缺少“下里巴人”和“非驴非马”的东西,只要它们对于实践有所裨益,同样可以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我们在本书的许多章节中,都插入一些有关方面的对策建议性意见。这些意见不一定中肯,但作为本书的一个重要内容,却有我们不同于一些专著的用意。    

  说到本书的基本构架,主要是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格局。全书除总论外,共由15章组成。前10章分别从白云山制药总厂的所有制;企业成长发展各阶段的经济特征;率先闯荡市场经济和搞活营销的艺术;12年来承包经营的逐步完善与效果;该厂如何依靠科技创出新的事业;在跨向管理现代化方面的状况与前景;企业内部分配问题上的观念更新;集约经营所面临的融资方式;以及企业经济横向联合的发展趋势等。这是主要从经济的角度来加以考察的部分。而从第11章至第15章,则是对白云山制药总厂领导体制的企业化;企业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企业内部环境的配套建设;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在该厂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意义,以及新型企业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等方面,进行必要的阐述与探索。我们认为,一个企业的经济腾飞,断然离不开思想、精神、文化和企业家的正确主宰。也因此,总结一个企业的成功之路,就不仅是单纯经济的问题。而且对于企业来说,同样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由于企业家的素质与修养的差别,企业成功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更何况,在社会经济具体条件相差甚远的情况下,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所花的精力,不知要付出多少倍于条件较好的企业,所以本书是以企业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贡献为结束的。也借此机会,向所有那些冒出中国社会主义企业地平线上的新型企业家们谨致热烈而真诚的敬意,也更希望他们能够在社会主义企业不断发展的大风大浪中经得起长期的考验。

  (这是作者在1987年10月—1988年上半年,由广东社会学学会、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组成的小分队对国有企业改革现状调研基础上,选定广州市白云山制药总厂这一广州市的先进典型开展的研究成果——范英等撰写、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版的《改革中的新型企业》专著的部分前言,同时发表于《广东社会学通讯》1988年第3期,多家报刊反复转登。)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