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州经久不衰的地理基因



  广州建城已有2210年。二千多年来,广州市在原来城址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至1994年城区面积已达216km2,市区人口380.3万。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最大经济中心,全国最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改革开放后,广州发展更快,从1991年开始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天津,在全国十大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北京,居第三位。广州历经二千多年不衰,其原因是什么?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内外历史上都曾有因地理环境变迁引起城市覆灭的例子(如我国新疆楼兰古城);至于影响到城址迁移、经济文化衰落的例子就更多了。广州能够二千多年经久不衰,地理环境比较优越而且比较稳定是基本因素。本文从地理学研究角度,分析广州地理环境条件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说明广州六个方面的地理条件因素是广州经久不衰的基本原因(地理基因)。

  一、高温多雨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广州地处欧亚大陆东南、太平洋西岸海陆交接地带。由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与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巨大的热力差异,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东亚季风气候。广州地处于东亚大陆沿海中段低纬地区,北回归线南侧内,形成高温多雨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强大的季风带来潮湿的海洋气流和丰富的雨量,大大改变了副热带高压带下沉乾热气流对区内气候的影响,使它与同纬度的西亚、北非在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形成乾旱的热带沙漠荒漠气候迥然不同。西亚、北非沙漠直逼海岸,而广州却是北回归线上难得的緑洲。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优越气候条件无疑是广州经久不衰的基本因素之一。

  二、珠江三角洲河网及其许多特性,特别是珠江出海航道具有水多、沙少、槽深、稳定等特点,使广州长期兼有河港和海港两种功能

  上述地理条件因素形成的华南沿海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华南沿海珠江古海湾(其中散布着许多岛屿)地貌形态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及其许多特性。首先,由于西、北、东三江汇入珠江古海湾开阔水域,流速减慢,大量泥沙淤积在岛屿周围,古海湾逐渐演变成珠江干流以及众多的河汊,形成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河网交错,水道纵横,大小河道共有一千多条,最后又分由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和崖门等八大口门注入南海。珠江三角洲河网,一方面,西、北、东三江都有水流和航道汇合于广州珠江河段,使广州成为珠江河道网的中心,成为珠江流域最大内河港口;同时广州又可经珠江干流水道出海通往世界各地。这使广州兼有河港和海港两种功能。另一方面,西、北、东三江主流又并非直接汇入广州珠江河段,不致于使广州珠江河段淤积。西江主流经马口峡、江门直出磨刀门入海。北江主流经三水直出蕉门、洪奇沥入海。东江自石龙以下分为南、北干流入狮子洋经虎门出海。西、北、东江大部分水流均未经广州珠江河段,三江所夹带的大部分泥沙不致于沉积在广州珠江航道和港区。现在广州珠江河段泥沙含量只有万分之三,远少于黄河、长江的泥沙含量。再一方面,广州通海水道——广州经虎门、伶仃洋、珠江口,原是珠江古海湾的一部分,现在仍呈嗽叭形状态河口湾,有利于形成强大潮流冲刷河床。河口湾顶端广州黄埔港最大潮差达3.38米,平均潮差1.50~1.69m。珠江八大口门,虎门涨潮总量最大(占珠江各口门的60.8%)。虎门是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河口湾。珠江干流水道虽有流溪河以及部分北江和东江水流汇入,但主要是“外海进入潮水来充填,故这种水道始终由潮汐动力控制,性质为潮成(或潮汐)水道,潮流的往返运动与冲刷,使槽床保持一定的水深。”1949年以前,广州(黄埔)港出海航道处于自然状态时水深仍在-4.3m~-6m之间。从1954年开始疏浚整治之后,现航道最小水深在-8.6m~-9.0m之间,2万吨级海轮可乘潮自由进出。总之,“广州入海水道是一条非常优良的河口潮汐水道。这一条水道既不受(或基本上不受)流域推移质泥沙淤积的影响;还很少接受流域悬移质泥沙的淤积。”以上说明,广州地处珠江河网中心,又有深水通海水道;兼有河港和海港两种功能,特别是出海水道是一条十分优良的河口潮汐水道,很少淤积,具有水多、沙少、槽深、稳定等个性特征。这是广州港二千多年来经久不衰的最基本的地理条件因素。

  三、广州有富饶的珠江三角洲作为直接腹地

  广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高温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纵横交错的河道网,光、热、水、土条件十分优越,虽然相对内地中原地区来讲开发较晚,但潜力大、发展快、农产品商品率高,十分有利于广州市的形成和发展。长期有富饶的珠江三角洲作为直接腹地,是广州经久不衰的又一基本因素。广州城依山(白云山)、傍水(珠江),区内兼有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地貌类型,城建用地、用水充足,水运条件好,这些都是广州市形成、发展所必须的的基本条件。

  四、广州长期来是祖国南大门,对外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港口之一,腹地十分广阔

  广州作为地处欧亚大陆东南、太平洋西岸的沿海港口,北上可达华中、华北、华东以及西南、西北,南下出海可通往世界各地,有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前景。从历史上来看,由于广州地处华南沿海中段,面向海洋,从建城开始就是华南通往海外的主要港口,特别是公元三世纪(我国古代南北朝)后由于海舶船身增大,不必沿岸行驶,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航线口岸便从徐闻、合浦东移至广州,从此广州便成为中国的南大门,成为中国大陆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主要港口,成为通往西欧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港。广州一直是祖国的南大门,我国通往海外的主要港口之一。这是广州经久不衰的又一基本因素。在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和水陆空交通空前发达的条件下,作为祖国南大门、沿海港口城市的广州,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五、广州拥有华南沿海前沿的巨大区位优势

  广州作为华南沿海港口城市,靠近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和西欧的国际远洋航线。在古代先进农耕经济技术从内地中原向沿海扩散过程中,是我国与海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前沿;在近现代是西欧、北美先进经济技术(商品、市场经济和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自西向东扩散、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前沿,因而拥有接受近现代世界先进经济技术扩散和战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向外转移的资金、技术的巨大区位优势。60年代以来东亚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以及由此引起世界经济贸易重心东移、太平洋时代即将到来,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地处东亚、太平洋西岸的广州市的发展。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使广州的沿海区位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发展速度加快、迅速超过内地大城市的重要原因。总之,沿海区位优势是广州经久不衰的基本因素之一。

  六、广州兼有“门户位置”和“中心位置”两方面的优势

  广州既有华南沿海港口城市“门户位置”的优势,又有距海145公里、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北部、广东省陆地中心地带“中心位置”的优势。正是中心位置的优势,使广州比地处大陆边缘地带的澳门、香港早1500~2000年就得到开发,长期成为珠江三角洲最大中心城市,成为广东省乃至整个华南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华南地区最大的水陆空交通运输枢纽。作为门户位置,广州的优越性稍逊于香港,但作为中心位置,香港难于企及广州。香港发展陆路交通(铁路、公路)只有往北一个方向,而且地域狭窄又多山,可利用空间不多。近年来香港通往内地的陆路交通趋于饱和又难于进一步扩大,这是不利于香港今后发展的。而广州却拥有发展通往各地陆路交通的地理条件。广州是我国沿海港口城市中最有条件发展成为水、陆、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实际上广州长期来就是华南地区最大交通运输枢纽,这与广州拥有中心位置的优势分不开。总之,广州拥有中心位置优势,也是广州经久不衰的基本因素之一。

  上述六个方面优越的地理条件因素及其在地域空间上的组合就是广州的巨大地理优势;也就是广州二千多年来经久不衰的基本原因(地理基因)。广州确实不愧是一块黄金宝地。她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而又美好的。只要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广州的地理优势及其巨大潜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是有条件实现的。广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广州市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当有利于发挥广州地理条件的个性特征和巨大地理优势,从而把广州真正建设成为有个性特色、长期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参考文献:

  1. 李春初:《广州港的发展要狠抓入海深水航道的开发建设》,提交“广州港与广州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国际研讨会论文。

  2. 李春初:《珠江三角洲的地质构造背景与地貌》,《珠江三角洲水土资源》,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8~31页。

  3. 沈灿桑:《三角洲河口水沙运动规律》,同上书,第32~88页。

  4.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428~438页。

  5. 林初升:《广州城市发展分析》,广东人民出版1986年出版。

  6. 张乐育:《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地理背景》。《开放导报》1996年第1期。

  7. 张乐育:《香港、广州城市职能的差异及其演变趋势》,《热带地理》1992年第1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