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持和参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那么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客观基础是什么?本文从下述五个方面论述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客观基础。
一、从东亚与北美经济关系的历史演变看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它的地域范围包括太平洋沿岸的亚洲、大洋洲和美洲国家和地区(广义的亚太地区),合作的中心区域是亚洲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狭义的亚太地区),合作的双方主要是东亚和北美的国家和地区。虽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在1989年才正式诞生,但其渊源最初可追溯到50年代美国与日本、台湾、南朝鲜、新加坡、香港、菲律宾、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紧密经济关系。当然1950年代美国与上述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密切关系,主要出于美国东亚战略的需要,但也包含着经济上的基本原因。当时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不受战争破坏的超级经济大国,其出于称霸世界的需要,要发展军工带头的重化工,而民用工业发展缓慢,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开始向国外转移。而日本、台湾、香港、新加坡、南朝鲜等东亚国家和地区正需要接纳美国向外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和技术。美国在给上述东亚国家和地区资金援助的同时还提供工业原料和技术,以及贸易上的优惠。战后美国与东亚存在多次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这是日本、亚洲四小龙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日本是最先得益于美国的东亚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因而首先发展起来。接着是亚洲四小龙,然后是东盟国家。因而形成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产业结构逐级递降的等级层次。正是居于这样的客观事实,日本最先提出东亚和太平洋经济合作的倡议。当然今天日本已成为可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世界形势也已从冷战时代的对抗转变为对话、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美国与东亚的关系,经济已成为主要方面。近30年来,东亚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美国与亚洲的贸易额从1980年开始超过了美国与欧洲的贸易额,至1994年前者已为后者的二倍。美国对外经济战略重点已转向亚洲。中国由于从70年代末期开始实行改革开放。8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于是不仅有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等国家和地区,而且还有中国、美国参加一共17个成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于1989年正式成立。今天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可以说是从50年代开始的美国与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紧密经济关系的进一步扩大与发展。
二、从东亚与北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差异看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综观战后世界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美国已是实现瞭高度工业化、城市化的国家,在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又实现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的现代化,开始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迈进。然而战后初期东亚国家和地区大都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社会。日本工业虽然较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早一些,但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战后初期仍须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开始。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由于殖民统治和战争破坏,经济更为落后,基本上还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摆在东亚国家和地区面前的任务仍然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商品化、工业化、城市化,进而实现全面现代化。
北美和西欧经过战后短期恢复和近20年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但从1973年能源危机之后,这些先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大都转入经济缓慢发展乃至停滞阶段,他们的产品、资金、技术要寻求出路。而东亚国家和地区在获得政治独立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迈向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但是开发资源、众多人口就业以及基础设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东亚社会经济向商品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过程中,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而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投资者和企业家。经济先发展起来的北美与经济后发展的东亚的经济合作是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亚太经济的共同高涨。
三、从东亚、北美生产要素、产业结构互补看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东亚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一共有13个(蒙古、老挝是东亚内陆国,缅甸是东亚印度洋沿岸国家,未计在内)。整个东亚土地辽阔、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柬埔寨等7个国家是这方面的典型。日本、台湾、香港、韩国、新加坡、澳门等6个国家和地区虽然地域狭窄、资源贫乏,但都是东亚大陆边缘的海岛或半岛,有海港可通往世界各地。可利用境外资源、市场、补充本身之不足。
地处北美的美国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至战后初期达到顶峰,虽然从70年代开始走下坡,但至今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科学技术最先进的超级大国。日本战后迅速发展起来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1980年以来积累了大量外贸剩余,具有与美国相同的资金雄厚、技术与管理先进的共同特征。美国、日本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等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与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朝鲜等发展中国家辽阔土地、众多劳力、丰富资源等生产要素互补以及产业结构互补,特别是通过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彼此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互补,必将实现东亚与北美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经济的共同高涨。
四、从太平洋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看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约等于大西洋面积的2倍、地中海面积的70倍。浩瀚的太平洋在靠人力、风力进行海上运输的古代,东西两岸的经济贸易往来是极其困难的。近代兴起以机械为动力的轮船运输以后,大西洋时代便取代地中海时代。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战后海上运输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远洋运输船舶实现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战后初期远洋船舶载重量不过几万吨,如今已增大到几十万吨。现已有载重量超过50万吨的油轮。无论运量之大、成本之低,都是战前不可企及的,与陆上运输成本相比更是低廉,平均每吨公里运输成本只有铁路运输的二十分之一。在海运发达的今天,浩瀚的太平洋不仅不再是经济发展与往来的障碍,反而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资源宝库,成为促进世界经济特别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贸易往来的有利条件。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正是以太平洋及其沿岸国家和地区为前提条件提出来的。
太平洋海域浩瀚,周边国家和地区众多,土地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太平洋海域大部分在赤道两侧,气候温和,暖流广布,絶大部分海港是不冻港,为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海上运输和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况且和平时期是海洋时代。1950年代以来东亚和北美经济联系的加强,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方冷战的缓和乃至最终结束,海上经济贸易往来更加蒸蒸日上,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1980年开始太平洋东西两岸的贸易超过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贸易额,而且差额不断扩大。这标志着世界经济重心逐步从大西洋移向太平洋,幷且引起世界大国政要的极大关注。法国总统密特郎1982年说:“世界的重心正在离开我们的海岸。太平洋是二十一世纪的地中海。”1984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发表题为“太平洋时代正在到来”的演说。美国总统里根曾多次发表演说宣称“世界的未来在太平洋地区”。看来人们在不约而同地惊呼太平洋时代的到来。太平洋时代的到来无疑是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强大因素。
五、从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扩散看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西欧是世界近代先进经济技术的发源地。就是说,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商品化、社会化大生产首先是在西欧英、法等国发展起来,然后向世界各地扩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向以分工、交换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社会经济商品化、市场化;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个体小生产转向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社会生产机械化、工业化,并进一步转向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电脑操纵与管理——社会生产自动化、现代化,这是世界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最初是从西欧向世界各地扩展的。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从西欧经过大西洋向北美大陆扩散——向西扩散方向。二是从西欧向东方向扩散,向东欧、向远东方向扩散。在大西洋时代,西欧向北美的扩散自然快于向远东的扩散。于是北美先于东亚实现社会经济的商品化、工业化、城市化,东亚远落后于北美。
世界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的另一个特征是以海洋为主要通道,就是说主要通过海洋通向世界各地。由于地球表面70%是海洋,世界上160多个国家中沿海国和岛国共130多个,约占国家政区总数的80%,而内陆国仅30多个,约占20%。通过海洋不须经过第三国就可直接通向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所以除了西欧向东欧的扩散主要是经过陆上之外,西欧先进经济技术向世界其它各地——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扩散主要是通过海上通道;在亚、非、拉、澳大陆则是从沿海向内地扩展推进。所以沿海地区在接受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的扩散过程中比内地拥有巨大优势。东亚(远东)距离西欧最远,接纳西欧先进经济技术较晚,但沿海港口城市从近代开始就逐步成为接受世界先进经济技术扩散的前沿据点。在获得政治独立和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如今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向远东的扩散在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已接近甚至超过西欧。西欧先进经济技术向北美大陆的扩散也已从东海岸推进到西海岸,美国经济重心从东部大西洋沿岸向西部太平洋沿岸转移。现在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从东、西两个方向经过200多年的扩展已交汇于太平洋、交汇于亚太地区。东亚接受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辐射,成为世界近30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从近现代世界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来看,太平洋时代的到来是完全合乎规律的,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合作是历史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