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论“燕都”文化
燕子飞来,剪开一片春绿,燕子飞去,留下满地金秋。金丝燕是燕中珍品,最为纯洁、高贵。它们来自海洋,喜食海鲜,乘海风而行至怀集,栖居于此处的岩壁上,怀集也因此被美誉为“燕都”。怀集人与金丝燕之缘,恒贯古今,日久弥深。怀集燕子文化浓缩了燕子文化的精华,闪耀着进取、至情、祥和的文化精神。
一、进取文化精神
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是怀集的燕子节。雏燕出窝,开始自立。适逢此时,是观燕归巢、采摘燕窝的佳机。岩石最险处的燕窝,数量最多、品质最优。怀集人凭着那一股子初生牛犊般的勇气和韧劲儿,就是要攀到最高最险的地方,采摘最优质的燕窝。这种原始的攀岩具有极强的挑战性和观赏性,已经不再是经济利益驱使下庸俗的冒险活动,受到当地人民敬奉神灵般的礼遇。选择雏燕长成、离巢外出这个时间,选择竹竿这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工具,经过最郑重、最虔诚的祈祷,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攀跃至最危险的地方,采摘金丝燕呕心沥血的精华,这一切,冥冥之中,燕子的某种精神与人的某种追求似乎默契得天衣无缝。这到底是什么?
怀集燕岩,是金丝燕的天堂。每年春天,金丝燕总是不畏险阻,飞聚此处,伴着春天的脚步跃入我们的眼帘,如诗如画般,盎然着勃勃生机。
怀集,古为百越地,地处粤西边隅,西通广西,南达珠江三角洲平原,古有驿站,陆路、水路交通都很便利。通则便于交流。自始皇移民拓荒以来,千百年间,中原汉民如春燕般不断迁入岭南,逐渐建成颇具特色的岭南家园。怀集地区至唐代得以充分开发,根植了大唐文化中兼容幷包的精神;拓荒时代人们对生命的渴望,激发出南粤人民无穷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在千百年来的不断交融中,移民文化的包容精神和开拓精神深深注入这块热土之中。
娇小玲珑的燕子给人们带来的生机与南粤人民朝气蓬勃的生命气息一拍即合。怀集勇士,采摘燕窝的壮举,是岭南人与金丝燕精神的融合。也正因如此,怀集人对燕子有着一种亲切、美好的情怀。“燕都”文化闪耀着春意盎然的“进取文化精神”。
二、至情文化精神
在我们国家生活的1000多种鸟类中,唯有燕子能够登堂入室,与人同憩一檐之下,亲如一家。人们对燕子细致入微的观察中自然融入了人世间细腻真挚的感情。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轻风拂过水面,细雨掀起涟漪,逗得鱼儿浮,引得燕子飘。“雨细,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1〕不由想起连小学生也耳熟能详的一篇课文——《燕子》:“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了。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这不正是现代版的“微风燕子斜”吗。吟诵老杜的诗篇,咀嚼叶梦得的赏析,浮现出一幅安然幽雅的图画,酝酿着一种“斜风细雨不需归”的恬淡情怀。雨与燕辉映,意趣横生。“牡丹坪,环坪皆牡丹也。春时花发,倾城出游,鸳鸯、燕子飞翔坪上。”〔2〕踏春色,赏牡丹,观飞燕,戏鸳鸯,又是怎样一种悠然自得、轻松快乐的生活。花与燕相称,其乐融融。毋庸多言,古往今来,燕子寄托着人们对快乐、自由、美好、平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有情必托诸燕,有燕必寄斯情。
“燕侣”,颇受古代文人的青睐,成为古诗词中歌颂坚贞爱情的咏叹调。“双燕有雄雌,照日两差池。衔花落北户,逐蝶上南枝。桂栋本曾宿,虹梁早自窥。愿得长如此,无令双燕离。”〔3〕人与燕似有灵犀,情感交融。“昔年无偶去,今年尤独归;故人恩既重,不忍复双飞。”〔4〕愁苦孤寂之时,则寄书飞燕,以释情怀:
长安豪民郭行先有女子绍兰,适巨商任宗,为贾于湘中,数年不归,复音书不达。……兰长吁而语于燕曰:“我闻燕子自海东来,往复必径由于湘中,我婿离家不归数岁,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欲凭尔附书投于我婿。”……燕遂飞于膝上。兰遂吟诗一首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兰遂小书其字,系于足上。燕遂飞鸣而去。任宗时在荆州,忽见一燕飞鸣于头上,宗讶视之,燕遂泊于肩上。见有一小封书系在足上,宗解而示之,乃妻所寄之诗,宗感而泣下,燕复飞鸣而去。宗次年归,首出诗示兰。〔5〕
燕双飞,人双宿,人们将对幸福生活、自由爱情的向往,对苦闷婚姻、寂寞生活的哀怨,对爱人的思念,迁移至燕子身上,将燕子人化,于是乎,燕侣成为美好爱情生活的象征。
春天,燕子飞来,开始筑巢,衔一根纤草、一片枯叶,再到溪边裹一口稀泥,或者用自己的唾液,将小草、树叶一点一点粘起来,一口一口垒筑巢壁,这种白手起家,契而不舍,艰苦创业的过程,与千百年来,移民南迁入粤,开拓进取的过程如出一辙。民间的谚语将之经典地概括为“燕子衔泥垒大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功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垒出来的,这正是岭南人今日取得辉煌成绩的法宝。母燕育雏,口口相传的又岂止是延续生命的食物,它延续的是沁人心脾的浓浓母爱,是对后代的无限期望与祝福,是勤劳、坚韧、忠贞、友孝的品质与精神,是各种真情的根本。
燕子有记旧主、恋故居的习性,来年飞返的时候常常寻找昔日的人家建巢筑窝,于是,人们把燕子看作家庭成员之一,游子对家的眷恋之情不由牵至与家有关的每一事每一物上,包括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春燕今朝至,何时发海滨。窥人向檐语,如道故乡春。”〔6〕忠贞的爱情维系了一对燕侣,真挚的母爱绵延了代代燕群,二者水乳交融,形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六祖惠能逢怀则止,在怀集修着《坛经》,形成一部颇俱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经典,在佛教教义中融入中国儒家文化中至孝至亲的亲情文化。“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忠贞的爱情、诚挚的亲情、恋家的深情,这,或许就是“燕窝”的魅力所在。“燕都”文化闪耀着醴美甘甜、胸怀广博的“至情文化精神”。
三、祥和文化精神
“燕,安也。”古时称“安居”、“闲居”为“燕居”,称“安乐”为“燕乐”,称“友善”、“和好”为“燕好”。可见,“燕”字在人们心中散发着一种祥光瑞气。
燕子总是追随最适宜生存的气候、温度而迁徙,选择空气、水土、阳光最好的自然条件栖息。中国许多地方都有民宅喜迎燕筑巢的习俗。人们认为,燕子能选择自己的屋子筑巢是吉兆,说明屋子风水好,人气旺,迎燕筑巢就是在求祥纳福。燕子代表着一种祥和文化。自古以来,人们相信,燕子是一种有灵性的神鸟,通晓天旨,能与人言。“西王母有三鸟:一曰青钟,二曰鹤,三曰燕子。常令三鸟送书于汉武帝也。”〔7〕燕子已不再是寄托文人情趣的喻物,已被升华、神化,燕子的举动、言语已经不能尽为人所知,而是带表着上苍的祥瑞旨意。于是,燕子是否飞来筑巢建窝,在人们看来似乎成为一个家庭、家族兴衰存亡的征兆。“余自少年爱维扬,欲卜居。自兖守罢,遂筑室于扬,亦既五年。忽春深,巢燕不归,竟以疑之,默访诸寺,观州宅,皆不至。不二年,一城丘墟矣。”〔8〕
燕子幷非趋炎附势之徒,择屋筑巢不以贫富贵贱为标准。“芹泥重葺旧巢新,记取年年及社辰。人幕不惊挥尘客,巡檐如唤卷帘人。鸳鸯楼外春如海,玳瑁梁间月似银。闲向主家谈故事,昭阳台榭已凝尘。”〔9〕时过境迁,历史封尘,旧时朱门大户,今朝可能已灰飞烟灭,燕子成为最公正的历史的见证人。那么,燕子筑巢择屋,到底何去何从?古书有云:后魏元道康,字景怡,遇乱世,居深山,以娱其志。其书斋常有双燕为巢,岁岁未尝不至。道康深以为奇。一夕,秋月朗然,轻风徐来,道康临月微思。忽闻燕呼道康云:“景怡,卿本乐以终身,今何愁思之深耶?”道康惊异,曰:“尔为禽而语,何巢我屋?”燕曰:“我为天帝所罪,暂为禽耳。以卿盛德,故来相依。”燕又谓道康曰:“今我欲归,以卿相命,无以留别。卿之寿更四十岁,以此相报。”言讫,双燕一化为青衣童子,一化为青衣女子,迎空而去,不知所往。时道康已年四十,后果终八十一。千百年来,凡自家住宅有燕营巢,主人一家均呵护有加。〔10〕原来,燕子“相依”的标准是主人的“德行”,“以卿盛德,故来相依。”民间俗语云:“燕子只捡旺家飞。”此旺,乃德旺。厚德载物,德行盛,则家业旺、家族盛,燕子自来筑巢,福气也自然来到,德行衰,则家道败。这种君子重德,以德为本的思想,正是千百年来,儒家文化的精华融入寻常百姓家的表现之一。“燕都”文化闪耀着岭南人尊贤崇德的“祥和文化精神”。
怀集“燕都”,是金丝燕栖息繁殖的生命之都,是燕子文化精神得以集中体现的文化之都。“燕都”文化,勃发着生机,浓缩着至情,散发着祥和,体现着进取文化精神、至情文化精神、祥和文化精神,是怀集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释:
〔1〕[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元]陶宗仪撰:《说郛》卷八十三下。
〔2〕[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一“锦里新闻”,元陶宗仪撰:《说郛》卷三十三下。
〔3〕[梁]简文帝萧纲:《双燕诗》。
〔4〕[晋]卫敬瑜妻王氏:《孤燕诗》。
〔5〕[元]陶宗仪撰:《说郛》卷五十二上,“明皇十七事序”。
〔6〕[宋]徐璧:《春燕》。
〔7〕[元]伊世珍:《嫏嬛记》,[元]陶宗仪撰:《说郛》卷三十二上。
〔8〕[宋]许观:《东斋记事·维扬无燕子》,(元)陶宗仪:《说郛》卷二十八下。
〔9〕[清]叶咏年:《燕》。
〔10〕[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一《纪闻》。
(本文作者系《岭南文史》杂志编辑、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