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抒写海洋文化的辉煌
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两大文化体系,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不久前,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文化学家、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先生在有关学术研究大会上提出,珠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具有同等的地位,中国文化是多条江河文化构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这些观点引起了海内外文化界的广泛关注。
黄河入海相当苍凉悲壮,李白的千古绝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唱得中国人为之慷慨激昂。长江入海是那么豪迈激越,刘禹锡赞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不过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犹令人寻梦依依,缠绵悱恻。现代世界崇尚“水文化”,神州大地除了长江、黄河文化,当然还有珠江文化。
黄教授认为,珠江文化最大的特色是海洋性,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见证。作为珠江文化研究会的负责人,黄教授组织各学科的专家经过大量实地考察和史料研究,发现广东省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发祥地,同时也证明中国是海洋文化大国。
广东的海上丝绸之路出发港体系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统一岭南后,派船从广东雷州半岛的徐闻和北部湾的合浦出发到印度。这是中国出海最早的历史记载,这个时间比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早1000年,从现在的徐闻附近出土的汉墓和瓦当等遗存可以判断。
黄教授等专家在对粤东进行考察后认为,汕头的南澳,潮州的柘林、潮州港,澄海的凤岭、樟林港,汕尾的白沙湖等地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的饶平柘林港,是潮汕最早对外通商的港口,古时天津、上海、泉州通往西方和东南亚的货船常在柘林港停泊。
潮州港的文献记载比较缺乏,但是1953年以来,这里先后出土了10几座瓷窑和大量的瓷器,可以推断,潮州港是古代瓷器出口的重要港口。
澄海的凤岭港和樟林港是宋代、明清时期两个重要的商业贸易港。清康熙23年,撤销海禁后,樟林古港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日趋兴盛,成为汕头开埠之前粤东一个重要的海运港口和海防军事要塞。在乾隆、嘉庆年间进入全盛期的樟林古港,其关税占全广东省税收总额的1/5,史称“粤东通洋总汇”。1972年,樟林古港遗址出土了两艘清代双桅红头船和大铁锚。现仍基本保持原貌、作为樟林古港全盛期的货栈街——新兴街,全长近200米,由54间双层货栈组成。货船泊港后货物由小船转入内港直达小码头,然后搬进栈房。这是当时樟林古港的一个历史缩影,它记录了港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和民俗风情。汉、唐及明、清时代的历史资料都充分证明,潮汕一带的古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黄教授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概念不应该仅是一两个港口,而是一系列港口,中国沿海的各个港口交替兴起、繁荣、衰落,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中国是海洋文化大国
国内外学术界有人认为中国没有海洋文化,中国是内陆文化国家,注定落后。黄教授颇有感慨地说起他多次听到过这样的论调,他认为应该匡正这一错误的认识。在考察广东海上丝绸之路过程中,黄教授将视角提升到文化学角度,他认为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一个事实——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文明。
珠江有8个出海口,还有许多相邻的出海口,江海一体,海外交通和文化往来历史悠久,海洋文化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这个载体移入珠江文化。珠江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海洋性。她敏感、创新、包容,当今广东的改革开放程度便再次证明了这一特点。
黄教授认为,珠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具有同等地位。20世纪60年代粤北曲江马坝发现了距今2万年前的原始人头盖骨化石,被认为是岭南人的祖先。70年代末,粤西封开发现两颗原始人牙齿化石,距今为14万8千年,这意味着珠江文化发祥史提前了28万年,而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开发更加表明,珠江文化源远流长,足可以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相提幷论,中国文化是由多个江河文化构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史实有力地证实,中国早就是海洋文化大国,是世界海洋国家的一个重要成员,与世界各国共同创造了历史和现代文明。
(本文作者系《中国交通报》记者,2002年1月15日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