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寻找广东的灵魂
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珠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两个有关广东对外开放历史、文化的话题,在海内外又掀波澜。最近,《中国评论》第46期(2001年10月号)发表了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学家黄伟宗有关“珠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访谈录,这家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唯一两岸公开发行的中文时政杂志还将推出《对接:WTO与海上丝绸之路》系列话题。
学术观点新研究成果多
今年初,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立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课题组,组织专家、学者考察了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广东徐闻,幷在《岭南文史》上发表了各类文章;美国华文刊物《中外论坛》刊登笔者长达万言的报告文学《丝路悠悠海蓝蓝》;继而,作为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的黄伟宗教授率团访美讲学,在美国发表了关于“珠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演讲,幷提出中国也是最早进行远洋贸易的国家。《美国世界日报》、《星岛日报》、《金山时报》等报道了他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的历史功勋”、“珠江文化的历史潮流不比黄河、长江文化短”等观点,在华人文化界引起震动。
今年上半年,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课题组完成幷出版了《开海——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千年国门——广州3000年不衰古港》两部长达9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还有《海上丝路中西方的相互发现》、《广府海韵》、《历代海上丝绸之路诗选》等著作。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推向更高层次。这期间《人民日报·华南新闻》、人民网、《南方日报》等集中发表了珠江文化研究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报道。围绕海上丝绸之路,数十名专家、学者、作家和记者,写出了30多篇学术论文。这些著作和文章,为今年11月下旬在湛江市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南方港”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提供理论依据。
WTO与海上丝绸之路
由于海内外的关注, 《中国评论》杂志社社长郭伟峰等专程来穗,约请珠江文化研究会及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课题组专家、学者,以《对接:WTO与海上丝绸之路》为题从不同角度发表意见。郭伟峰认为,珠江文化源远流长,星河灿烂,对珠江文化进行研究,就是找到了广东的灵魂。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展示了珠江文化特有的开放性、包容性特质。中国改革开放的特区选在广东是有历史原因的。悠久、独特、深厚的珠江文化便是开放的基础,希望通过对珠江文化的研究,为改革开放寻根。
专家们围绕“海上丝绸之路与WTO”的话题,研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对接的特殊意义。中国即将加入WTO引发了专家们深刻的追忆和久远的联想。他们认为珠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远。这体现了中国的水文化意识。水文化意识其核心是水决定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以及人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文化特征是广阔的、开放的。但据西方学者的一些观点来看,中国是内陆文化国家,注定是封闭保守的。这种观点不是全面、客观的。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说:中国幷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不影响他们的文化”。持有这种偏见的幷非只有黑格尔一人。多年来受殖民主义文化论的影响,西方文化学者,甚至不少中国文化人也仍持类似偏见,把中国的文化作为以西方为代表的海洋文化的对立面或对比面视之。
大量事实证明,珠江文化与海洋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珠江流域的广东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岸线长,与海外紧密联系,海外交通及经济、文化往来历史悠久。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海外贸易,实际上是汉武帝统一岭南的一个重大政治、外交和经济行动,是向海外开放、拓展的开端。2000多年来,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从未间断和终止。广州是珠江文化中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从出土文物看,广州海外贸易的历史是最早的(不少于3000年),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遍布全城,特别是其港口迄今始终未衰,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3000年不衰港,它和中国其他南方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中起着重要作用。
专家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在两三千年前已具有当今WTO的特征。世界贸易组织(WTO)将于今年11月正式接纳中国为成员国,这意味着中国正式恢复其在国际贸易大家庭中的合法地位,如果把WTO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开发联系起来,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