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尽快开展研究开发“南海1号”沉船的文化遗产工作

  
  2003年9月22日至24日,我们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的几位成员和珠江文化研究会的有关专家学者到阳江市对“南海1号”南宋沉船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考察,从考古人员在沉船试掘出的小量文物中,我们看到这艘沉船及其内藏的文物,是一批极其丰富、极其珍贵、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幷完全可以预见到进一步发掘的潜力很大,将会有更加丰富而珍贵的发现,将有极大可能成为当今世界最完整、最丰富、最珍贵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宝库,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由此,我们提出研究开发建议如下:
  
  一、务必在2004年5月前启动“异地搬迁,复原保护”方案
  
  据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队称:经有关各方面研究,已经制定了对“南海1号”沉船采取“异地搬迁,复原保护”的打捞和保护方案,启动船体的海底作业,只能在每年2月至5月期间进行。因这期间尚未有台风,海面相对风平浪静,海上作业条件较好。由此,我们认为:务必在2004年5月前进行,如果超过这个时间,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原因是:
  
  1.据2003年8月29日《参考消息》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甫罢一郎和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丰山郁夫在答日本《读卖新闻》记者问时称:他们将为世界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努力;幷说单是位于路线东侧的亚洲各国,就有约30处世界遗产。这种意见,估计很有可能被采纳,如果获得通过,势必于近两年时间到世界各国考察和认定属于这项遗产的古迹所在,从现有考古发现上看,“南海1号”沉船完全有条件被列为其中之一,如果错过明年5月前的打捞时间,势必要推迟一年甚至两年,这样就很可能错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认定的时机,重现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广州时因未有准备而造成的失误。
  
  2.2005年7月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已批示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举办各种隆重庆祝活动,台湾与海外也会同庆,郑和下西洋属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精神,广州也在此时与瑞典同办“哥德堡号”100周年纪念活动相呼应。如果“南海1号”沉船尽早出水,有较充裕时间研究开发其价值,作出定位和开发方案,既可与全国和我省的相关活动相呼应,又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整个庆典热潮中呈现独特光彩。如果错过这600年一遇的机会,将是个莫大的损失。所以,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力尽快使“南海1号”出水。
  
  二、明确定位为“海上敦煌”,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妥善处理宣传和保密保护的关系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与同行的专家学者和当地学者交换意见,一致认为“南海1号”沉船的文化遗产价值,可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标志,而与陆上丝绸之路的标志甘肃敦煌相比拟,可定位为幷称其为“海上敦煌”的理由是:
  
  1.国家文物局水上考古队、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和阳江市的考古专家经认真研究作出结论:“南海1号”沉船是南宋时代文物,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根据初探,沉船有三个舱,文物总数约有5-8万件,相当一个省级博物馆的藏品,超过敦煌莫高窟5-6万件文物数量(与敦煌文物数量相差无几)。是当今任何一个地方(包括福建泉州海上丝路博物馆)的海上丝路文物数量质量都不可企及的,可谓当今世界海上丝路文物数量最多、最完整、最集中的文化载体。
  
  2.已打捞出的船中文物,有金、银、钢、铁、瓷等器皿文物4000多件,多数可定为一级、二级文物,其中以瓷器为多,有30多个品种。其实,古代丝绸之路主要运输中国特有的两种标志性产品,即丝绸和瓷器。因陆路靠骆驼运输,骆驼走路时背驮货物摇晃,故丝绸和茶叶等物品多由陆路运输,海路航船较平稳而体积相对较大,故瓷器多从海上运输。所以说,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陶瓷之路。“南海1号”文物以瓷器为多、为主,而且又集中了当时全国几个主要瓷窑(江西景德镇、浙江、福建等)出产之瓷器集中体现了古时瓷器生产工艺技术、艺术和运输文化风貌,是迄今最古瓷都和瓷路之体现。
  
  3.从船的结构看,是刀形船底,可判定是开往远海之商船;从货物产地上看,基本是中国产品,可判定是运货到外国的商船;从多种瓷器的造型上看,部分具有明显的中东风格,幷有留待加工的痕迹,具有“来样加工”或半成品的意味;特别是打捞出两颗接近石化的蛇头骨,由于蛇是印度和中东某些国家的崇拜物神,这就显示其船上有这些国家的人,甚至可能是这些国家商人所用的船只。这些文物和迹象,也证实了这沉船是海上丝路的文物集大成者。
  
  以上这些理由,是我们依据现有的考古成果,从文化学的角度、从世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地位上,对“南海1号”作出“海上敦煌”的称谓和定位的。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着眼于对其研究开发,尤其是着眼于宣传和招商引资。据阳江市领导称:按现在制定的方案,起码需要投资3亿多元,由中央和省分担,但至今尚未落实。正式启动之后,可能还不止这个数字,这就必须招商引资。而要这样做也就必须大力宣传推介,这项工作,做得越快、声势越大越好。
  
  三、要以“世界之最”的气魄,将“南海1号”的研究开发做好、做大、做长
  
  在刚刚结束的全省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必须把握世界经济文化发展大势,把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广东加快发展的新战略”;在提出“要狠抓落实”的要求中,指出要“扶持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南海1号”的研究开发,可说是“重大文化项目”,也属“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因为它无论在水下历史文物的数量与质量、水下考古学史上的地位,或者是在世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上的价值和地位,都可称为世界级或世界之“最”的。因此,我们对其研究开发,也应以世界之“最”的高度和气魄,做好、做大、做长。
  
  做好,就是要将现计划筹建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成世界一流的,幷可考虑在以馆为中心的基础上,将整个海陵岛建设成为世界海上丝路城,或名之为“海丝岛”,逐步扩展,将中国以及全世界所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迹景点展示于整个岛上,成为一个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的缩影,成为一个综观世界数千年丝绸之路史和海洋文化的“丝路文化世界”。幷使其同时具有会展、招商、旅游、学术交流、文化活动等功能的经贸与文化一体的海上乐园,使整个海陵岛建设成为像世界第一大“海上船舰”似的神奇船岛。
  
  做大,就要争取举办一系列世界性的活动,包括:(1)争取在2004年下半年,即“南海1号”出水之后,举办世界性的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力求一步到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力争世界“海上丝路”研究中心的申办权;(2)争取在2005年7月,即在全国和海外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广州举办“哥德堡号”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同时,举办世界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邀请世界上有关国家(估计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重现古代海上贸易文化情景,重聚千年海上丝路友谊,揭开海丝文化新史页,揭开海上贸易新篇章,将文化学术交流与经济贸易结合进行,相得益彰;(3)与中国历代“海上丝路”有交往的国家和地方的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4)建立世界“海上丝路”和中国海陆丝路旅游线或旅游网,等等。
  
  做长,就是:(1)一切有关开发保护计划和措施,要立足于长远保存和利用,要以文物必须原地保存和展示的原则,着眼于在阳江市内研究开发;(2)尽快建立“南海1号”综合研究机构,对这项文化遗产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全体研究,争取于2005年(即在世界“海上丝路”学术研讨会前)出版学术专著;(3)尽快组织文艺创作系列,约请著名作家撰写大型重点作品,考虑约写:史诗性长篇报告文学一部、长篇小说一部、散文集一册、电视片文学本一部、电影故事片一部。这些措施既是打开局面的宣传所需,又是长久性的文化建设。
  
  2003年9月
  
  (本文作者系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