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生活在向他微笑
——访信宜县玉雕工艺个体户、侨属曾志昭
初夏,信宜县城北公路边一座楼房里,我拜访了当地颇有名气的玉雕工艺个体户,今年四十三岁的侨属曾志昭。
办厂获得成功
曾志昭首先领我参观他的“南桥玉器厂”。这是一座4层的楼房,面积300多平方米,既是住家,又是工厂。楼下是“加工车间”,20台机器“沙沙”作响,工人们正在加工玉石。在3楼客厅的产品柜里,摆放着杯、碗、人物、动物等小件玉雕工艺品。4楼是“装配车间”,工人们正在组装仙桃盆景,地上摆放着许多做好的仙桃盆景,有的高达一米多,但见用南玉做的杯、碗等晶莹剔透;用南玉做树叶、北玉做桃子的仙桃盆景,造形逼真,栩栩如生。
在3楼的会客厅里,曾志昭兴奋地给我介绍生产情况。他的厂现已能生产30个品种,其中主要是杯、碗和仙桃盆景。产品通过省外贸部门全部出口,销往美国、日本、香港及东南亚国家,深受客商欢迎,产品供不应求。去年,他的厂产值达68万元(其中代销30万元),向国家交纳税款5万元,盈利7万元。在今年的春交会上,他又与外商签订了价值40万元的合同,预计今年产值可达100万元。随着办厂的成功,原来默默无闻的他,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今年,他当选为县政协委员。
说服海外亲人投资
然而,生活对曾志昭并不总是微笑的。他向我谈起了他的经历和办厂经过。
曾志昭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侨,只有他一个儿子。妻子也有亲人在美国、香港、台湾等地。曾志昭和妻子及四个子女,原来一直在远离县城的农村生活。在极“左”的年代,有“海外关系”只能给他们带来苦头,种田、缝纫、做碗……他低头做人,默默的生活,承受着命运给他的重荷。1970年,县氮肥厂招工,他被招到了氮肥厂。他工作表现不错,本来可以在1972年转正,但有关部门硬是不给他办手续,原因是他有“海外关系”。直到1980年,县有关部门出面干预,他才成为正式工人。由于氮肥厂连年亏本,县在1983年决定停办氮肥厂,职工停薪留职,自谋出路。生活又一次把他推到了十字路口。
这时,县正在兴起开发玉雕工艺。南玉是信宜特有的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龢利用。曾志昭分析市场行情,觉得玉雕工艺大有搞头。他想,父亲在国外,有一定的资金,何不利用父亲的资金办个玉器厂呢?他把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虽然希望儿子能够自立、有所成就,但对国内过去的做法仍心有余悸,担心共产党政策变,将来再被打成“资本家”,将财产“充公”。他反复向父亲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和一些勤劳致富的事例,终于解除了父亲的疑虑,父亲先后给他汇来了4万元。利用父亲的资金,他建起瞭楼房,购买了机器设备和玉石原料。终于,“南桥玉桥厂”在1985年6月开工。妻子及子女也在这时由农村迁居县城,协助他办厂。
开始,工厂只有5台机器、10个工人。他苦心经营,刻苦钻研,注重质量,讲求信誉,稳步发展,使玉器厂越办越兴旺。现在,他拥用2辆5吨加长货车和20台玉器加工机具(价值2万多元),雇请工人40人。在该县300多家玉器厂中,他的玉器厂是私人独资办的最大的一间。
感谢侨办关怀
谈到他的事业发展,曾志昭特别感谢省、市、县侨办的关心和支持。办厂两年来,省、市、县侨办的领导都到过他的厂参观,给予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县侨办,经常给他出生意,提供信息,并帮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回顾办厂的过程,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没有侨办的支持,我的厂要办成这个样子是很难的。”
现在,曾志昭已今非昔比。最近,他借到香港探亲的机会,考察了香港的玉器市场,对未来有了新的谋划。现在他已着手准备新建厂房,打算扩大玉器的生产呢!
(原载《广东侨报》1987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