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老华侨掘金记



  10月11日中午,3辆白色面包车在梅县市松口区洋坑乡停了下来,从车上走下了省、地、市政府办、侨务办、公安局和区的十多名干部和身穿警服的民警,还有前两天刚回乡祭祖的香港同胞陈敬良先生和他的儿子,他们一同向陈先生的房屋“庭焕庄”走去。附近的农民好奇地望着来客,窃窃私语:“他们要干什么呢?

   埋藏在心底的秘密

  陈敬良先生原籍梅县松口镇洋坑乡,今年84岁,曾侨居印尼20年,后到香港定居。他在青壮年时期,曾经经营金银钱庄和棉纱布匹等生意。解放前,他父亲和他用自己的积蓄,在家乡建了3座约2000平方米的房屋。由于治安不好,他在1929年和1943年建造“庭焕居”和“庭焕庄”时,亲手将一批金银饰物埋入这两座相隔约一里路的房屋廊厅的地下。土改时,他家被评为地主成份,房屋分给30户农民居住。今年,梅县市退还陈老先生的房屋。陈老先生从内地亲人的信中得知这个喜讯后,决心回家乡看看。但他对政府的政策和家乡的情况都不甚瞭解,因此对挖金银的问题仍心存疑虑:金银挖出来后,是否归他所有?能否由他本人决定处理?他在9月9日从香港给叶选平省长、杨立副省长寄了一封信。

   来信引起省长重视

  陈老先生在信中对政府退还他的房屋表示感谢,同时写道:“梅县是华侨之乡,象我这种情形者,相信非仅我一人。如果政府对本人过去埋的金饰挖出后,确实能归还我本人,我就准备亲自回去家乡挖出来。以免这些财富永远埋在地下成为废物。”

  这封信9月21日送到了杨立副省长手中,杨副省长看后,当即作了批示:“请省府办公厅信访办会同省侨办处理。应落实政策,归本人处理财物。”

  陈老先生9月底回到了广州。省府办公厅信访室与省侨办派人会见了他,向他说明:地下的财物挖出来后,由华侨自己处理,可以卖给国家,也可以留给本人自用,按国家金融政策的规定,金器除少量经批准外,不能携带出境。陈老先生心中疑虑打消了,于10月6日高兴地从广州返回梅县家乡。

   “掘金”行动十分顺利

  10月11日中午12点半,挖掘地下财物的工作开始了。陈老先生介绍,金银饰物埋在地下约一米深处。要掘开一层坚厚的水泥土、一层三合土和大石头,困难不小。几位青年抡起铁铲、铁锤,挥汗如雨。身强体壮的乡党支部书记也亲自接过大铁镐用劲挖掘,终于在下午5时左右,在“庭焕庄”楼东上横屋廊厅地下挖出了1943年埋下的两块金条。

  挖掘“庭焕居”地下财宝的工作也在同时进行。天渐渐黑了下来,经与陈老先生商定,挖掘工作连夜进行。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挖掘,在走廊挖开了约一米深、一米宽、三四米长的井口后,终于发现了陈老先生1929年亲手埋下的财宝:一大缸白银、一铁盒金饰。至此,陈老先生埋在他房屋地下的财物全部挖了出来。

   “还是家乡人情好!”

  陈老先生把金饰寄存在银行后,他完全放了心。对所有的金银饰物,他除了把少量有纪念意义的留下作为分赠亲友之用外,决定全部按国家牌价卖给国家银行。并从得款中拿出6万元捐给松口区公所,作为兴办公益事业之用。

  省侨办参加“掘金”工作组的同志与陈老先生在梅县市五洲城酒店共进晚餐。席间,陈老先生高兴地说:“家乡菜味道好,家乡人人情更好!”当中有一道菜菜名叫“白玉藏金”,是用炖冬瓜覆盖虾仁、冬菇、肉丝。吃这道菜时,省侨办的同志风趣地说:“陈老先生回乡吃到了“白玉藏金”,真有意思。”陈老先生连声说:“对、对!”说完开怀大笑,笑声是那么的爽朗!

  

  (本文与张亮如处长合作,原载《广东侨报》1985年10月30日,《南方日报》1985年11月16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