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印尼华文教育的复苏与发展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一著名诗句来比喻印尼的华文教育,是最恰当不过的。

  印尼约有中国血统的华人1000万,是全世界华侨华人人数最多的国家。印尼的华文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处于鼎盛时期,据印尼文教部1957年统计,全印尼有华校1669所(也有统计1850所),在校学生45万多人。〔1〕1966年“九·三○”事件后,印尼政府禁止使用华文,封闭华校并没收校舍,禁止华文书刊,使华文教育惨遭封杀。虽然有少数华文教师仍在地下坚持开展华文家教,但30多年封闭的结果,导致了当今45岁以下的华人大多不懂华语文。1998年苏哈托下台后,特别是瓦希德执政以来,印尼政府在对外进一步发展与中国关系的同时,在国内对华人采取了较为开明和宽松的政策,从而使被禁锢了30多年的华文教育重现生机。

  笔者先后于1997年3月和2000年9月两访印尼,对印尼华文教育情况做了一些考察。本文试图探讨印尼华文教育复苏、发展的情况、动因,并就今后协助印尼开展华文教育问题谈些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印尼华文教育复苏发展的历程

  1997年3月广东省海外交流协会和广东省科委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展览馆联合举办规模较大的“广东省新技术产品展洽会”。笔者作为副团长先期赴印尼作准备工作,当时要求承办商纳班集团在展览馆外及举行开幕式的会场内制作张挂“中国广东省新技术产品展洽会”的中文、印尼文横幅(中文可小于印尼文),因涉及中文,承办商特向市警察局申请,但最终警方不同意出现中文字,使我们感到很无奈。当时的印尼,在公众场合絶少见到汉字,就连旅游胜地巴厘岛,也只有个别旅游表演场所因向游客介绍印尼民族舞蹈剧情内容的需要,才有用繁体汉字写的内容简介。几年后的2000年9月,笔者再访印尼,情况已然天壤之别,不仅街头店铺可见用汉字书写的大红招牌,就连被禁锢多年的华文报刊也如雨后春笋,华文教育更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发展势头迅猛。

  印尼华文教育的复苏是在苏哈托下台以后,但在此前,即1994一1998年,华文教育已开始酝酿准备。其时,中印两国已复交数年,两国关系发展较快,加上台港地区投资的增多,印尼朝野已感到汉语人才的缺乏。为发展经济和旅游业,印尼政府在1994年7月局部开放使用华文,允许与旅游部门合作举办培训旅游业需求的华语人才。尽管当时政府对华人和华文政策尚未做调整,但华文教育已开始在一些地方悄然进行,其主要表现是仍处隐蔽状态且规模较小的家教和个别经特殊批准的华文补习班。1998年苏哈托下台,哈比比执政,印尼政治开始朝民主化方向发展,以哈比比1999年5月5日发布的第4号总统令为标志,印尼华文教育开始“解冻”,步入复苏期;瓦希德执政后,印尼社会环境进一步宽松,华文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时期华文教育的主要表现,是家教的扩大、华文补习班的兴起和部分国民学校华文课的设立。

  当前的印尼华文教育,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种类型:

  1.华文家教遍地开花。所谓“家教”,即由华文教师在家中或租用场地进行的规模不大的教学活动。这种形式经历了从“地下”到“公开”、从少到多的过程。由于灵活多样,家教发展很快,家教老师“如蚂蚁”一样遍布城乡各地,一个家教老师招收的学生从几名到几十名不等。“家教”是中印(尼)复交后印尼华文教育的最初形式,在目前仍是主要形式,并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但随着华文补习班的兴起,华人对华文教育要求的提高,家教在今后印尼华文教育所起的作用将会逐步下降。

  2.华文补习班迅速崛起。华文补习班在1995年开始出现,但只有个别经政府同意的特别人士才能举办。1999年哈比比发布第4号总统令后,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内,华文补习班得到了迅猛发展,估计目前全印尼有几百个补习班,其中既有侨团办的,也有华校校友会办的,还有国民学校办的。据印尼“华文教学协调小组”主任徐敬能先生介绍,到2001年3月止,雅加达有华文补习学校130多间,其中向政府正式申请的有28间。〔2〕在泗水,华文补习班有17间,其中获得政府准证的有13间(2000年9月止)。补习班的学生,少的几十人,多的几百人。如泗水侨中互助基金会开办的华文补习班,学生从1999年开办时的3个班发展到2000年的12个班,学生400人,有教师8人。陈诵林2000年8月在雅加达兴办的“中国语言教育中心”,有5位兼职教师,设“会话班”和“速成班”,分为晚上的“成人班”和白天的“少年儿童班”,开办半年多,两班招收学生约180名。〔3〕从总体看,补习班的教学水平比家教高,对学生吸引力更大,影响也更大。从家教到华文补习班的蓬勃兴起,表明印尼华文教育已从自发性走向自觉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国民学校开始设立华文课。在苏哈托时代,只有国立印尼大学和私立的达尔玛勃沙达大学获准开设汉语课程。近几年来,随着“华文热”的升温,其他一些大学已陆续和准备开设中文系,一些印尼国民学校(中小学)也不甘寂寞,开设了华文课。由基督教组织在全印尼19个城市创办的52所圣道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教会领导已决定在全部学校推行华文教学,目前正积极培训师资,以便除了在首都5间学校已教学华文外,其他圣道学校都进行华文教学。〔4〕由11名原雅加达华中校友于1980年底创办的国民学校Cahayasakti,是雅加达知名的独立中小学,现有1200名学生(华裔占80%)。该校从1999年开始设立每周1一2节华文课,还购置了50多台有中文软件的电脑,让全体高中商科学生都学会使用中文电脑。〔5〕笔者曾考察的当格朗孔教忠孝学院等3间国民学校,每周都开设了1一2节的华文课。雅加达一间国际学校,甚至以开华文课作“卖点”,该校原只计划招几百名学生,但传出开华文课的消息后,报名者激增,达1500人。据印尼华教界知名人士徐敬能透露,印尼教育部已决定把学习华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高初中的选修外语课程。另外,在西加里曼丹、廖内、苏北、占卑、巨港和巴厘等地区,华文将列为中小学的主要选修课程。〔6〕全国范围内的国民学校课授华文如成为现实,将是对印尼华文教育的极大推动。华文教育从民间行为逐步变为政府行为,从华人圈子走进印尼族群,这既是印尼华文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印尼华文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4.华文学校正在“催生”。目前除了在九十年代初经印尼政府特准设立的雅加达和泗水两间“台商子弟学校”(只准招收台北签发的《中华民国护照》持有者子女)为正规华文学校外,个别地方已出现华校性质的学校。2000年3月2日,“培育新苗华文补习学校”在峇厘岛登巴刹市创办,成为第一间经印尼政府批准建立的正规汉语补习学校,开设有成人、初中、小二、小一、幼儿、托儿多个层次的学习班,有学生150多人,其中华人占80%,本地人占20%。〔7〕一些比较执着的华人认为,创办华文学校是华族的合法权益,只有创办华文学校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因此筹谋创(复)办华文学校。在目前印尼政治还不太稳定,政府尚未取消对华校的禁令的情况下,复办华校是一个值得慎重考量的问题,因为如果把握不好,有可能被一些极端分子作为“排华”的口实,从而对印尼华文教育的进程产生负面影响。

  华文教育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定的中华文化的社会氛围的孕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印尼华文教育的社会文化氛围已初步形成。中华文化开始在印尼推行,中国的文艺团体经常应邀在印尼进行商业性演出,气功、中医药等受到欢迎,舞龙、舞狮、武术表演等已经恢复,在2000年印尼国庆期间,印尼政府首次邀请各地华人社团组织文艺团队到雅加达参加文艺会演。华文报刊迅速发展,近年创办了逾10家华文报纸和华文杂志,总发行量达5万份,其中部分报刊开辟了学华文的专栏(版)。中文书店也开始出现,由华人杨兆骥先生开办的首家中文书店“联通书业”2001年2月20日在泗水正式开业,展卖来自中国的2000多种中文书籍和中文音像制品,内容包括汉语学习、文学、医药保健、历史、电脑、哲学、词典等。〔8〕由于印尼政府实行新闻自由政策,华人可收看中国的卫星电视节目,华语电台和电视台也已出现。一些华人社团举办华语歌曲比赛,如2000年4月8日,泗水中中曙光基金会儿童歌咏组为庆祝成立一周年,就举办了泗水甚至全印尼前所未有的第一次儿童组卡拉OK华语歌唱比赛,共有54名儿童参加。

  此外,随着华商到印尼投资贸易的不断增多,华文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懂华语的人才在找工作及薪酬方面比其他人占优。加上各国华人到印尼旅游人数的增多,印尼对汉语人才需求的潜力也刺激着“汉语热”的升温。

  这些都表明,印尼华文教育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氛围已初步形成。这些对华文教育的发展无疑起着推动的作用。当然,印尼的华文教育近几年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百废待兴,困难和问题不少。当前的问题主要是:

  1.缺乏法律的有力保障。时至今日,印尼总统和各部长针对华族而立的带有种族歧视性内容的14项政令,除了1967年第14号总统令有关华人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禁令和前商业部长于1978年所实行的有关进口与发行华文书刊及印刷品的禁令被撤消外,其他的仍具法律的约束力。当前,印尼政局仍未根本稳定,极端排华分子不乏其人,因此,针对华人的有关禁令,尤其是禁制华文学校的法令一日未除,印尼华文教育的阴影依然存在。

  2.缺乏全国性、权威性的华教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内影响了向政府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统筹协调华文教育问题,对外影响了与同行的联系交流。

  3.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华文教师紧缺,且青黄不接。有关人士估计,如国民学校都开设华文课,每个学校配一名华文教师的话,全印尼起码缺8万名华文教师。现有的华文教师普遍年龄偏大,华文水平不高。许多华文教师没有学过汉语拼音,连汉语拼音都不过关,更不懂现代教学法、现代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行一般的华语教学已显力不从心,能进行高水平教学及充当学术带头人的就更寥寥无几。

  4.缺乏适用的华文教材。目前在印尼使用的华文教材可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既有我国广州、北京和台湾、香港地区编写、出版的教材,又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教材,也有自己编写的教材。与学华文相关的音像资料和字典(新华字典)也非常难觅。

  二、印尼华文教育复苏发展的动因

  印尼华文教育在20世纪末得到复苏发展,是印尼政府对华人政策的调整、印尼华人的执着追求和中国的帮助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印尼政府对华人和华文教育政策的调整,是印尼华文教育复苏发展的关健所在

  1.印尼政府撤消了部分针对华人的禁令,准许开办华文教育补习班,为华文教育的复苏发展提供了法律根据。1998年5月22日苏哈托下台,哈比比接任总统后,印尼政府对华人的政策在某些方面开始“解冻”。1998年9月6日,哈比比总统签署了取消在公民身份证上标注原住民和非原住民区别的第26号命令。1999年5月5日,哈比比总统又发布批准复办华文教育的第4号总统令,在某种程度上为印尼华文教育的复兴提供了法律依据。1999年10月14日,印尼文化教育部部长颁发了《关于兴办实用汉语培训决定书》,就举办汉语培训的目的,兴办汉语培训的条件、教学负责人应具备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条件、汉语教学课程设置内容、汉语培训教材、开办汉语培训班的申请、对汉语培训班的组织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由此,印尼华文教育拉开了复苏的序幕。

  1999年10月20日瓦希德就任总统后,对华人采取了更宽松的政策。

  2000年l月17日,瓦希德签署第6号总统命令,取消1967年禁止华人保留民族风俗习惯的第14号总统命令,允许华人可以不需要申请准证而公开欢度农历新年(春节)。2001年8月3日印尼宗教事务部长托哈哈山颁布第383号政令,正式规定春节为全国公共假日,这是印尼政府首次规定华人春节为公休日。2001年2月21日贸工部长潘贾丹发出第62号政令,撤销前商业部长于1978年所实行的有关进口与发行华文书刊及印刷品的禁令。这些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华文教育的发展。

  2. 印尼政府推行睦华政策,逐步改变了对华人的看法,形成了有利于华文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国与印尼复交后,苏哈托、哈比比、瓦希德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瓦希德更把中国作为上任后首个出访的国家,在1999年12月与中国领导人会谈时,明确表达了改善印尼华人地位、维护印尼华人合法权益的立场和态度。瓦希德还对华人作出了正面的评价,认为华人应拥有自己的文化。他上台近两个月首次接受华文媒体《亚洲周刊》专访指出,全球华人必须效忠他们所出生或成为公民的国家,但絶对不能放弃中华文化。他说,华人不论出生在印尼、中国大陆、新加坡或台湾,即使当地的生活方式各异,但他们必须成为“文化上的华人”,有权分享中国文化的特色。〔9〕2000年4月,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印尼雅加达召开,各国代表300多人出席。瓦希德邀请会议代表到国家的“独立宫”会议厅举行开幕仪式,幷亲自主礼,他在讲话中表示,华人对印尼国家有贡献,不但不应受到歧视,还应受到爱护。〔10〕他还呼吁华人恢复自己的姓氏,而且公开说他的祖先是来自中国的陈姓人家。瓦希德总统对华人的亲善态度,必然影响内阁及社会对华人的态度。

  3. 印尼政府文教主管部门开始介入华文教育。印尼文教主管部门最初对华文教育大都睁一眼闭一眼,放任自流,到2000年华文教育发展较快后才被动介入,并逐步主动参与和推动。2000年,印尼文教部成人教育司司长决定成立“全国华文教学综合协调处”作为统筹全国华文教育的官方机构,共有成员11人,由达尔玛勃沙达大学中文系主任伊妮当主席,成员包括印大中文系、国际语言培训中心、东方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圣道教育基金和补习学校代表。〔11〕2000年8月25日,印尼教育部有关部门召集了全印尼17个省的华文教师代表到雅加达开会,商讨华文教育有关问题。进入2001年,则逐步加强对华文教育的管理,对有关师资作出三项规定:教师必须具有中文系大专以上或同等学历、最少通过华文水准考试第六级(中级C),并持有国内外华文教师专业培训证书。另外,规划在全印尼范围内把华文作为初中的第二选修外语。〔12〕还谋求中国的帮助,在2001年2月与广东省海外交流协会等签定了在印尼共同举办华文教师培训班的协议书,在2001年4月与中国教育部签定了在印尼联合举办“汉语水平考试”的协议。为了协助参加者掌握及提高华文水准,印尼教育部有关执行小组决定从7月l日起在雅加达和各大城市开办为期两个月的华文考试辅导班,对拟参加首期汉语水平考试的考生提供辅导。印尼教育部门的参与和推动,使印尼华文教育得到了顺利发展。

  综上所述,印尼政府对华人和华文教育采取宽松的政策,为印尼华文教育的复苏和发展打下了基础。而印尼政府之所以改变对华人和华文的政策,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国内政策改变的必然反映。苏哈托后的印尼政府领导人,注重民族和解,推行宗教、言论自由,其对华人和华文教育政策的调整,实际上是其国内政策的具体反映。

  二是复苏印尼经济的需要。华侨华人一向在印尼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亚洲“金融风暴”后,印尼经济受到重创。1998年“五月暴乱”,更给印尼华人以沉重打击,使印尼华人对印尼失去信心,转移资本到海外发展,同时也使其他地区华商对到印尼投资贸易持观望态度。调整、放宽对印尼华人的政策,有利于挽回印尼华人的信心,调动印尼华人的积极性为印尼经济复苏出力,吸引外来华资。瓦希德在1999年12月访华期间接受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国报导》栏目的记者采访时说:“华人是我们社会的一部分,尽管社会上对华人有一些看法,对他们不理解,因为这些看法降低了华人的重要作用,但我认为华人社会很强大,我认为凭藉他们的力量,他们会为印尼社会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我呼吁他们加入到建设印尼的未来行列中,这样他们就会为印尼做出更大的贡献。”印尼贸工部长潘贾丹就表示,他是考虑到国际经济上的合作互动,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促进商业活动的需要,而决定撤消对进口华文报刊的禁令的。他在接受《亚洲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解除对华文报刊的禁令有两项最大的意义:一是它表示印尼的经贸政策将比过去更开放;二是促进印尼与东南亚、东亚国家,特别是跟中国的经贸关系,朝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13〕

  三是多年来强行推行的同化政策并未成功,相反禁锢华文已尝恶果。印尼大学高级讲师贡多莫诺在一个“语言和文化在改善印尼和中国关系中扮演的角色”的研讨会上,就用“恶有恶报”这句成语,来形容苏哈托政权禁止使用中文给印尼带来的恶果。他认为,不能有效使用中文使印尼蒙受重大损失;印尼不能忽略一个有十多亿人口的邻国的文化,印尼可从中华文化中学习到许多东西,得到迫切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旅游和教育等领域的汉语人才。〔14〕时代的演进、情况的变化和恶果的品尝,使印尼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其华人政策。

  四是发展与中国关系的需要。中国和印尼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印尼遭受 “金融风暴”沉重打击后,中国伸出援手。1999年12月瓦希德访问北京,双方签定了联合公报,中方在经济上为印尼提供50亿美元的援助,并给予2亿美元的低息长期贷款以购买粮食;双方还答应开展“物物对换交易”,印尼将以压缩天然气兑换中国产品。经济的密切必然反映到其他方面,如何正确处理好过去一直被视作两国关系“敏感”问题的华侨华人问题,是两国政府不得不考虑的。印尼华人虽然99%加入了印尼籍,但他们毕竟是中国的亲戚,他们的处境受到中国政府的人道关注。在1998年“五月暴乱”中出现排华向题,中国政府就作出了某些必要的反应。1999年12月江泽民主席在与瓦希德总统举行会谈时也明确表示,印尼华人早已是印尼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长期以来为印尼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应该享有同其他印尼公民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印尼政府重视发展印中关系,不能不考虑其对华人的政策,以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

  (二)印尼华人的大力推动是重要原因

  印尼老一辈华人对祖籍国有深厚感情,对中华文化有执着的追求,他们对自己后代不懂华语文、不了解中华文化忧心忡忡,因此一旦环境许可,他们便“铁肩担道义”,挑起了复兴华文教育的历史重任,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印尼华文教育的车轮推向前进。

  1.印尼原华校学生是印尼华文教育复苏发展的群众基础。毕业于五、六十年代的原华校学生,是华文教育的热心支持者、全情参与者,据说印尼现有华文教师约有四、五千人,他们几乎是原华校的学生,他们对印尼华文教育的复兴和发展功不可没。

  2.华校校友会是推动印尼华文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开办的华文补习班,许多是由华校校友会办的,泗水市有8间侨校的校友会开办或筹备开办华文补习班,其中新中、侨众校友会开办的补习班规模较大。有的校友会甚至还举办了师资培训班,如泗水新中校友会成立的SHHS基金会在2000年5月中旬就举办了首期汉语教师培班。为了支持国民学校开办华语课,有的华校校友会派教师(并给予经济补贴)到国民学校上华文课。

  3.华人社团是促进华文教育的重要力量。随着印尼政治的开放,印尼华人纷纷成立了自己的社团,他们争取自身合法权益,推动政府取消对华教的禁令。2000年10月21日,印尼的华团和学者就发动全国签名运动,要求瓦希德总统下达3项政令,其中之一是撤消1978年印尼贸易合作社部长关于禁止进口、发行和买卖有关中文字体的印刷品的决定书。华团的争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华人政策。华人社团还出钱出力,积极参与华文教育的组织和发动工作。此外,宗乡社团对华文教育也很重视,有的社团专门设立了文教组负责华文教育,并利用会所开办华文补习班。一些社团为协助“广东汉语专家团”举办教师培训班,成立了专门机构和基金会。最近,作为印尼主要华人社团之一的印尼华裔总会及其地方分会,与几间大学签署了合作兴办汉语系的协议书,将通过该会的穿针引线和提供合作,帮助大学在今明两年成立汉语系。

  (三)中国的帮助对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江泽民主席在2000年9月为北京华侨补校成立50周年题词:“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这既是对侨务部门的要求,也宣示了中国推行华文教育的目的。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始终把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发展与各国友好关系,促进合作交流的大事来抓。随着中印(尼)两国关系的发展,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帮助必然摆上日程;而印尼因汉语人才的缺乏对双边关系的制约,使双方在华文教育方面的合作成为可能,并在2001年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广东省海外交流协会等先后邀请了多批印尼华文教师到北京、广东等地的大学进行短期培训,提高了印尼华文教师的水平。为扩大教师的培训面,广东省海外交流协会根据与印尼教育部校外教育司签定的在印尼合作举办华文教师培训班的协议,在2001年4月至6月派出由8名教师组成的“广东汉语专家团”赴印尼进行教师培训工作,3个月时间内在雅加达、泗水、万隆、棉兰4地举行了5期教师培训班,共有1039名华文教师参加了培训,其中806人经考试合格,获得了由印尼教育部校外教育司与广东省专家团共同签署的结业证书。到印尼帮助培训华文教师,此举得到了印尼政府部门、印尼华人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中国驻印尼大使陈士球说:“这次师资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是两国在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开端。”印尼教育部官员称赞“培训工作帮助印尼缓解了汉语师资紧缺的严重矛盾。”印尼华文报纸也一片赞扬声,说培训工作是“缓解了华教紧缺的燃眉之急,造福一大片的务实举措”,称赞广东汉语专家团是“拓荒团”,是“解旱的及时雨。”台湾侨务机构也派专家到印尼举办师资培训班,提供中文教材,对印尼华教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对协助印尼推广华文的几点思考

  2001年7月23日,梅加瓦蒂取代瓦希德出任印尼第5任总统。当前,梅加瓦蒂政府的新内阁刚面世,其华人政策尚未明朗,但相信不会倒退到苏哈托时代,而只会朝着更加宽松和更加有利于华人的方向发展(虽然不排除以后会出现某些障碍或反复的可能)。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日益强大、华语文的经济和资讯价值走强的今天,禁制华文显然不合时宜。印尼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又是华人最多的国家,无论是从促进中国与印尼两国友好关系发展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合作交流看,还是从与华人的亲戚情谊考虑,中国都有必要协助印尼推广华文教育,提升印尼的华文水平。发展印尼的华文教育,是有利于印尼、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印尼人民(包括印尼华人)的“三赢”事业。但是,在开展印尼华文教育工作时,要立足于一个基本事实,即是印尼华侨社会已经演进为华人社会,当今99%的印尼华人加入了印尼国籍,成为印尼公民,他们认同、效忠于居住国。因此,印尼华文教育工作应根据印尼的国情、政情、侨情及其需要而进行,以推动国民学校的华文教学为基础,以帮助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为补充,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地进行,以满足印尼多元化的需求;在具体工作上,则以师资培训为基点,以协助编写教材为重点,以建立基地为依托。在今后几年,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1.加强与印尼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努力推动两国政府间达成教育、文化方面的协定,为华文教育的发展与中印(尼)的文化交流提供法律保障。

  2.推动印尼华社形成全国性、权威性的华文教育组织,推动华社成立华文教育基金会,为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在组织和经济上提供有力的保证。

  3.协助编写适用的华文教材。华文教育复苏以后,能否取得效果,有赖于好的教材。教材问题对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印尼华文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教材应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编写,如基础性教材(国民学校幼儿到中小学使用)、实用性教材(商务、旅游业务用)、师资培训教材,等等。为瞭解决教材的敏感性、适用性问题,要改变过去单纯由中方专家编写的做法,可采取与印尼教育主管部门洽商,由当地专家组成编委会,共同研究,分工合作的办法。教材经印尼教有主管部门审定后,在当地印刷发行。

  4.继续帮助培训华文教师。对印尼华文教师的培训,应该采取多渠道、多形式进行。一是短期培训,可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做法。“请进来”进行的应是高层次的培训,对象是那些年纪较轻、有一定基础、有发展潜力,将来可成为业务骨干的教师。“走出去”进行的是基础性、普及性培训,面向广大的华文教师,帮助他们解决汉语拼音、语法等基本问题,这样做可照顾到广大华文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困难,扩大培训面。二是通过国内大学开展的函授教育进行长期培训,使华文教师通过函授教育获得相应的学历,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教学能力。

  5.帮助印尼的学校物色和输送教师。根据印尼学校或华社的需求,物色部分有水平、有经验、有奉献精神的印尼归侨退休教师或青年志愿者到印尼进行华文教学工作。

  6.筹建华文教育推广基地。本着公开合法的原则,依托印尼华人社团或学校设立若干华文教育推广基地(或中华文化中心)。该基地应集华文补习、技能训练、师资培训、教材资料提供于一体,具有综合性、服务性、指导性,并对周边地区华文教育具有辐射功能。

  7. 推动国内大学与印尼的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华文教育研究,为印尼培训高层次的华语人才。

  8. 推动新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组织文化、体育、中医药、气功等团组赴印尼访问演出。加强与印尼华文报刊的联系,为他们提供有关新闻资讯。

  

  注释:

  〔1〕范如松主编:《东南亚华侨华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49页。

  〔2〕李卓辉:《东南亚华人系列·印尼》,2001年3月13日马来西亚《星州互动网》 。

  另据香港《亚洲周刊》2001年11期东木、尤莲娜、胡兴荣《华文教育枯木逢春》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单有100万华人的雅加达就办有200个补习中心,竞争相当剧烈。”

  〔3〕东木、尤莲娜、胡兴荣文《华文教育枯木逢春》,香港《亚洲周刊》2001年11期。

  〔4〕〔5〕李卓辉:《东南亚华人系列——印尼》,2001年3月13日马来西亚《星州互动网》。

  〔6〕李卓辉:《印尼将华文列为高初中选修课》,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年6月22日

  〔7〕《培育新苗华文补习学校简介》,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华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4期。

  〔8〕李卓辉:《印尼35年来首家中文书店开业》,《联合早报》2001年2 月20日。

  〔9〕余歌沧:《瓦希德:华人絶对不能放弃中华文化》,《星州日报》1999年12月18日。

  〔10〕郑赤琰:《印尼华人重见天日》,《联合早报》2000年5月1日。

  〔11〕〔12〕同〔2〕

  〔13〕《独家采访:印尼贸工部长鲁胡特·班查伊丹——撤消歧视经贸打头阵》,香港《亚洲周刊》2001年11期。

  〔14〕《印大高级讲师:禁用中文给印尼带来恶果》,《亚洲周刊》2001年8月23日。

  

  (注:本文原载《华侨与华人》2001年第1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