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美国华侨华人社团的新变化



  美国华侨华人社团林林总总,数量多,类型全,包罗万有,仅在旧金山一地便有900多个各类新老社团。走进唐人街,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社团的牌子挂在建筑物上,甚至一幢大楼的外面就有七八个社团的牌子。这已成为唐人街的一大风景。尽管有着悠长历史的唐人街表面上看是波澜不兴,但是通过深入的调研,我们还是感到了当前美国华侨华人社团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本文试图从所接触的几个社团的情况,来管窥当前美国华侨华人社团出现的若干新变化。

  一、“老”社团通过革新焕发新活力

  一般来说,美国华侨华人社团(特别是广东籍人士为主的)历史较长,许多社团出现人员老化,后继乏人,影响衰弱的情况。但是,在考察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一些社团能与时俱进,通过自身的改革获得新的发展,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其中华盛顿广东同乡会可说是“老树发新枝”的一个典型。

  美国华盛顿广东同乡会前身是1987年9月成立的美京广东同乡会,2002年3月17日更为现名。华盛顿地区的广东乡亲约有2万人,大多属于“老侨”及其后代。美京广东同乡会成立时,以老侨为主,以团结乡亲、联系乡情为宗旨,在唐人街老侨团中有较大的影响力。 近几年来,各类华侨华人专业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显示出其作用和影响。相反,老社团则显活力不足,而且新老社团之间缺乏往来及合作。有政府高级职员背景的刘平中先生曾在广东同乡会任职多年,又与新华侨华人团体有较多的接触,深知同乡会如不改革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因此他接任同乡会会长后,大力推行会务的革新:

  一是吸引中青年专业人士入会。首先把新华侨华人尤其是中山大学的留学人员都吸纳为同乡会的成员,这就为同乡会输送了“新鲜血液”,从战略上解决了后继无人的问题。同时,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观念,把新华侨华人中的精英人士推向领导层。在2002年美京广东同乡会改革为华盛顿广东同乡会时,把时任大华府地区中山大学校友会会长的黄河选为秘书长,进入执委会,由此带动了一批中青年专业人士入会并成为骨干。

  二是加强与各方面联系,扩大影响。除了加强与驻美大使馆和国内侨务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外,注意加强与新生的华侨华人专业团体、留学人员团体的联系,增进感情,树立威信。该会的正副会长及骨干与大华府地区中国大专院校留学生团体、专业团体的领袖经常保持信息互通,建立友谊,这为后来合作举办活动打下了基础。

  三是积极筹办为侨服务的活动。同乡会虽然没有会所,但是开办了电脑培训班,并筹办中文补习班,为新移民子女提供服务。这些都以同乡会里的新华侨华人为主筹办。

  在做好社团的革新的同时,同乡会的主要负责人尊重前辈,注意作好与老前辈的沟通协调工作。同乡会中很多 “元老” 虽然文化水平低,但在团结乡亲、与其他传统乡团组织间的联系方面有着相当的优势,要使同乡会革新发展,必须做好老侨的沟通协调工作,争取他们的认同。正因此,同乡会的许多改革措施得到了老一辈的认同和支持,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通过改革,华盛顿广东同乡会已成为一个推陈出新、承前启后,而且新旧结合得比较好的社团,其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教育水平,却又可以相互尊重与合作。改革后,社团面貌焕然一新,2003年9月由该会承办的“华盛顿中国文化节”取得巨大成功,既是同乡会与其他社团合作的结果,也是对同乡会实力的大检阅。此举扩大了华盛顿广东同乡会的影响力,特别是得到了新兴专业团体人士的高度评价,同乡会已成为大华府地区华人社会的核心社团之一。如果没有改革,同乡会要承办“中国文化节”这样的活动是难以想象的。

  除了华盛顿广东同乡会,在旧金山的圣何塞加州华侨相助会是另一个成功革新发展的例子。

  圣何塞加州华侨相助会是华人慈善福利团体,1982年在圣何塞市成立,主要由印支华人组成,其中以广东潮州籍、广西籍华人为主。1987年筹资20万美元购置土地、房产作为永久会址,1998年投入巨资将会所改造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派的社区活动中心性质的馆所。现为美国南湾最大的华人非牟利组织,现任会长邓大成。

  该会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突破乡亲界限,立足社区,多元服务。该会聘任有现代管理知识的专人负责会所的管理,依托现代化的会所,把该会改造成为一个集联谊、文化教育、社会辅助培训、宗教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团体。该会除了设有中文学校、宗教场所、文艺场所外,还举办英语、音乐、美术、舞蹈、武术等学习班,并根据情况举办有关华侨华人参选和融入主流社会的辅导学习班。为提高中文教育的质量,该会正在筹建多媒体教室。参加学习或到该会所活动的不局限在会员,而是对整个社区开放,甚至不少当地白人也参加文体活动。每到周末,经常有数百甚至近千人汇集在那里,热闹非凡。因此该会实际上变成了一个社区活动中心,成为社区活动的组织者,增强了对华侨华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并逐渐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从以上两个社团可以看出,老社团通过革新可以焕发生机活力,革新是老社团继续在华社保持应有位置,继续发挥作用和影响的根本出路。

  二、新社团整合资源优势迅速崛起

  近10年来,美国华侨华人社会成立了数量众多的各类社团,有的几无影响,有的甫面世即引起各方关注,并迅速成为当地华社的中坚力量。在休斯敦的美国德州广东总会,就是这样一个新成立、有实力、影响大的社团。

  德州广东总会是在当地侨界元老黄仕远和活跃人士徐松焕等的策动下,于2003年8月2日正式成立的,由陈灼刚先生(现任休斯顿中国人活动中心副董事长) 任会长,付庆农(现任WINCA集团总裁,曾任休斯顿中国人活动中心首届理事长,曾任华夏中文学校校长)、徐松焕(现为中国人活动中心理事和美国德州五邑同乡会副会长)、何家楠(现任休斯顿市公务局副局长,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院士)和黄安祥(现任糖城市市议员) 任副会长。另有其他十余名侨界知名人士担任董事会成员。总会之下设立了7个理事会和法律顾问。 在总会成立的新闻发布会上,陈灼刚指出,美国德州广东总会的宗旨是凝聚与广东有缘人士,推动华侨华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积极参加美国当地的社会活动,提高其经济和社会地位,为社区和华人服务,争取福利;组织联谊、科教文体等活动;推动美中友好关系的发展,推动德州与广东省之间的友好往来与经济贸易合作,推动和帮助中国特别是广东省贫困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 

  该会的成立,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对当地侨社资源的新整合。会长陈灼刚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主流社会政界、商界关系密切,与我国一些省市在商务、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此次任总会会长为首度接受社团职务。副会长何家楠现任休斯顿市公务局副局长,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院士,与当地政府部门有着密切联系。两人出任总会正副会长职务对扩大总会在社会的影响力以及与主流社会的沟通起着重要作用。副会长徐松焕在华人社区活动能力强,善于组织社区活动及与媒体打交道。“友好交流理事会”理事长黄仕远,曾先后任安良工商会、五邑同乡会等社团领导人,在传统侨社有相当的影响力。以上几人以及其他几位人士组成了一个综合能力很强的总会领导层。

  在社团的成立及运作方面,该会体现出与以前或其他社团不同的理念和做法:       

  1.树立“大广东人”的观念。打破狭隘地域观念,吸纳非广东人入会。陈灼刚代表总会在该会成立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时强调指出,该会的名称虽有“广东”字样,但会员不限于广东省出生的人士,“任何自认为与广东有缘的人,都欢迎加入本会。”

  2. 体现民主、法治精神的管理制度。首先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章程,从办会宗旨、组织原则到领导职务设立和权责、财务制度等均做了详尽规定,使会务有章可循。其次是制定了比较合理的组织架构,对会长、副会长定职定责,各有分管事项;下设7个理事会——文教理事会、工商理事会、友好交流协会、科技交流协会、广东校友会、红棉曲艺社,专人专职,负责不同的具体事务;财务制度透明,可操作性强。

  3. 注重会员素质,确保会费稳固。该会不同于其他乡亲社团,对要求入会者必须经过一定的审核,要求成员有一定的层次和事业基础。“出钱者要出力,出力者也要出钱”,凡吸收为会员的,需交纳1000美元的入会费。有钱但不合条件的固然不一定能成为会员,但不交或交不了会费的则入不了会。这就从源头上保证了会员的层次,也保证了活动经费。目前该会正探寻“以商养会”的新路,期望通过经营积累更多的会务经费。

  德州广东总会在成立后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与我国驻休斯敦总领馆和国内侨务部门建立了友好关系,与当地传统社团(如越棉寮同乡会、潮州会馆、五邑同乡会等)、新生团体(如休斯敦旅美专家协会、大专联合校友会、华夏学人协会等)加强联谊,注重与当地主流社会政界、商界的沟通,积极支持当地福利、教育事业,从而迅速得到各界的认可,成为休斯敦华社的中坚力量,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德州广东总会的崛起说明,社团的作用、影响不在于其历史的长短、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实力,是否有完善的运作机制,是否在团结服务华侨华人、促进中美友好合作中发挥作用。

  三、文教机构成为团结联系华侨华人的新基地

  在华侨华人聚居的美国各大城市,近10年来出现了许多中文学校,据说全美有600多间中文学校。中文学校吸引着华侨华人尤其是新华侨华人的关注和参与,是华侨华人经常要去的场所。同时,近10年来新形成的文化活动机构如中华文化中心、中国人活动中心等也陆续出现,吸引了众多的华侨华人。中文学校、中华文化中心等教育文化机构在团结联系华侨华人,发展华文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独特的作用,成为团结联系华侨华人的新基地。

  这里仅以休斯敦中国人活动中心为例。

  休斯敦中国人活动中心是1995年成立的华人非牟利文教机构。中心的宗旨是以提供文化教育培训设备、各类交流活动场地为主要方式,促进华人社区的沟通联系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心运作费用来自社区捐助;中心由理事会负责管理运作,全体理事均为义务服务,现任理事长李允晨。

  中心大楼是一座两层建筑,虽然没有富丽堂皇的装修,但却因其功能齐全,活动丰富,而吸引各方面人士,成为华侨华人社区聚合点: 

  1.通过主办各类活动,增强对华侨华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如成立“红棉粤剧社”,吸引中老年粤剧爱好者。 举办中国舞蹈、美术、音乐、武术及华文、英语、电脑网络班,成立“姚明华裔球迷俱乐部”,吸引华裔青少年新生代和新华侨华人。举办、承办各类活动,成为各华人团体特别是新生专业团体的会议中心和交流中心。该中心平均每年承办约30场各类讲座、新闻发布会、产品展销会、社区联谊会等,如2003年,就有国际海洋工程师协会举办专题技术讲座,中国旅美专家协会举办"如何申请美国一流大学和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讲座。另外,中心还承办侨界庆中国国庆活动、春节招待会,主办中国民族歌曲新年音乐会等。

  2. 通过与当地各类新老团体、华文传媒及中国新闻出版机构合作,收集各类信息资源,成为当地侨社的信息资源中心,同时成为宣传介绍中国发展情况的窗口。

  中心的靳宝善图书馆经过5年的发展,现有图书超过35000册,期刊杂志30多种,音像作品近10000盘(盒),已成为全美国规模最大的公共中文图书馆。2002年,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胡业顺总领事曾代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赠送1800册中文书籍给该图书馆。2003年6月,中心主办了大型中国图书音像制品展览会,展出来自中国的3000种图书共8000册,各类音像制品3000套。随着新移民、留学生、美国本土人士对中国书籍、音像制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心图书馆的信息中心地位将进一步增强。

  3. 通过主办有关活动,搭建华侨华人与主流社会沟通的桥梁。中心在促进中美友好方面做了许多实际工作,尤其是倡议发起并连续3年主持休斯顿侨界表彰对美中友好作出重大贡献的美国朋友颁发“杰出中国友好人士奬”的活动,在增进休斯顿新侨与美国主流社会的联系、鼓励高层次的美国友人为促进美中友好多作贡献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获奬者中包括休斯顿市前市长李布朗、贝殻石油公司副总裁马克、莱斯大学校董奥康诺、亚洲协会德州分会会长查理等社会知名人士。

  中国人活动中心与各类新旧团体都保持了友好合作关系,由于其超越地缘、血缘、业缘的性质,成为各层次华侨华人聚集、交流的场所,而在华人社区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不是侨团的侨团,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功能、作用和影响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侨团。

  四、传统社团“改旗易帜”蔚成风气

  这里所谓“传统社团”,是指成立历史长,原来“亲台反共”,甚至得到台湾方面资助的各种社团。传统社团的“改旗易帜”可以说是近两三年来美国华社最引人瞩目的事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的大大提高,以及台湾当局一意孤行搞“台独”等种种倒行逆施不得侨心,使得美国传统社团近几年来大面积转化,“改旗易帜”成为风气。据瞭解,旧金山唐人街华侨华人社团1998年时只升挂3面五星红旗,到2003年底已增至19面,还有一些社团则把“青天白日旗”摘下,换上美国国旗。一个个“传统社团”的“改旗易帜”,每次都在当地华社引起震荡。华侨华人社团由过去以“亲中”“亲台”划线变为以“统独”划线,华侨华人社会的活动出现了“左派”社团和传统社团一起主办,或一方主办另一方参加的情况,形成了联系、团结、互动、合作的新局面。传统社团的转化,使我爱国友好力量进一步增强。

  当然,也有一些主要传统社团由于长期以来与台湾方面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改旗易帜”问题仍持观望态度。尽管没有“改旗易帜”,但他们许多人亦纷纷表明反对“台独”,支持祖国和平统一的立场。

  结语:美国华侨华人社团在团结联系华侨华人,增进与祖(籍)国家乡联系,促进中美友好,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国华侨华人社团的新变化,侨务部门要加强对社团的引导,推动其革新发展,使之焕发生机活力;要大力扶持新兴的或经过革新有发展潜力的社团,促使其发展壮大;要大力加强与华侨华人文化教育机构的互动合作,发挥其基地作用;通过乡情、亲情、商情的联系,加强对传统社团的工作。

  

  (注:本文与许明阳合作,原载国务院侨办《侨务工作研究》2004年,吕伟雄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海外华人社会新观察》2004年8月第一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