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华侨华人把中国产品带进意大利
意大利华侨华人社会基本上可以说是华侨社会,其人员构成主要是1990年后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意大利的新华侨。随着新华侨数量的激增,意大利华侨华人贸易业迅速成长,取代中餐业成为华侨华人经济的首要支柱行业,不仅对意大利华社,也对当地乃至周边国家带来影响。
一、意大利华侨华人贸易业迅猛发展
1990年,意大利华侨华人只有2万左右,主要居住在米兰、佛罗伦萨等地。九十年代中后期,进入意大利的华人人数呈井喷式增长。尤其是意大利1995、1998、2000、2002年的大赦,吸引了周边国家移民和非法移民大量涌入,使意大利华侨华人迅速增加,据意大利全国移民协会统计资料,仅1998年大赦就有10972名中国非法移民获得意大利合法居留权。到2004年,意大利华侨华人人数已增到约20万,其中合法居留的约10万人,成为了意大利第四大移民团体。华侨华人的分布,也从过去的米兰、佛罗伦萨扩展到罗马、都灵、那不勒斯等大城市及其卫星城市。
华侨华人集聚在这些主要城市的中心地带,进行商贸经营活动,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并有较大规模的华人商贸街区,并以这些街区为基地大力拓展贸易业。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贸易业在意大利华侨华人经济中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取代中餐业成为意大利华侨华人经济的首要支柱行业。
目前,意大利华侨华人从事商贸活动形成了几个著名的“商圈”:
1.米兰“中华街”(“VIA CHINA”)一带:米兰是中国人移民意大利最早和人数最多的地区。早在30年代,米兰就成立有华侨组织。1990年后,新移民陆续增加,聚集在米兰市中心区“VIA PAOLO SARP”一带开始经营中国货品,从事中国货品贸易,经过10年努力,终于发展到形成现在的以“VIA PAOLO SARP”为中心,由纵横几条街道组成的中国商贸区。该区有近600家中国商户,主要经营服装、鞋帽,另有少数中餐厅、杂货店、中医药店、中文书籍音像品店等。所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整个街区布满各式中文招牌,其中一条主要街道还被政府命名为“VIA CHINA”即“中华街”。
2. 罗马“胜利广场——维多里奥广场”东部街区:胜利广场——维多里奥广场是罗马城东部的主要商业街区。1994年时当地还很少见华人,华人的经营活动只是集中在一条街,后来随着移民的增多而不断向周边街道发展。1998年,罗马华侨华人增加到3万人,华商贸易公司发展到近百家。到2003年,罗马华侨华人增加到6万多人,华商贸易公司则激增到600家,占据整个胜利广场的东部街区。华人贸易公司主要经营服装批发,近年则转向经营鞋帽批发业务。现在,尽管该地区铺租高,店面难求,但因这一“商圈”藴藏的商机和魅力,仍有许多华人想办法挤进去,因此出现“店中店”或“一店两制”的情景,即把一间店辟为两间,其中一间店租给其他华人经营,一般是原店经营服装生意,新店则经营皮革制品。
3. 佛罗伦萨郊区普拉托“中国皮包城”:普拉托是在意大利有着举足轻重经济地位的纺织重镇。在1987年时普拉托仅有几户中国人,但现在普拉托已经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华人社区,在17万人口中,华人的比例已超过10%,成为意大利大中城市中华人密度最高的一个城市。华侨华人承担了当地90%的服装、皮具的加工和贸易业。在皮包加工方面,一般是华人老板租用当地废弃的仓库,改造成几十甚至上百个工场,租给华人移民,集加工制造和批发中心为一体,各工场基本上是“家庭小作坊”式的经营,少的3-5台缝纫机,多的有8-10台,其原料、半成品主要来自中国。当然,那里也有一些较大的华人批发商直接批发来自中国的同类产品。如担任佛罗伦萨华侨联谊会副会长的杨先生,就每年花10万欧元的租金租用当地一个二、三百平方米的房间,既搞批发,又做仓库,各种款式的皮包、箱包等货品均来自中国大陆。
考察意大利华侨华人贸易业,有几个比较显着的特点:
1.从业者来源地比较单一。意大利华侨华人90%来自浙江的文成、青田、瑞安和温州,他们主要从事贸易业。只有10%来自东北、福建等地。华侨华人的来源地决定了他们一定时期贸易的渠道、方式和商品种类等。
2. 经营产品来源地较集中。基本来自中国大陆,早期集中在浙江温州等地,近年则发展到广东、福建等省,特别是与广东贸易的发展势头较猛,广州白马市场和东莞虎门的服装,增城新塘和顺德均安的牛仔服,澄海和东莞大朗的毛衣(细纱及粗纱),中山沙溪的休闲服,花都狮岭的箱包,等等,都在意大利华商中有较高的知名度,纷纷到这些地方采购商品。
3. 经营地点比较集中。主要在华侨华人集中居住的城市,如米兰、罗马、佛罗伦萨及都灵等,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营效应。
4. 经营的商品种类比较集中。主要是服装、皮革、鞋帽等中低档生活用品。经营家电等附加值高产品的比较少。
5. 销售方式上以批发为主。到华人商店的多是批发商,而不是一般顾客。一些店主不想做零卖生意,故意把商品的价格标得很高,以吓退零买者。批发的对象既有华侨华人,也有意大利人;既批发给意大利的零售商,也批发到周边国家的下游批发商,从而使得意大利成为中国商品进入欧洲的集散地。特别是服装、鞋帽类,法国、德国、西班牙和东南欧的许多华商都从意大利进货。2003年春节前后意大利当局整肃海关,意大利华商从中国进口的大批货柜囤积在港口半年至一年,不但令意大利华商蒙受重大损失,还波及到西班牙、法国、希腊等地华商的货品供应,据说一度出现断货现象。
6. 华商组织众多,对促进贸易起到一定作用。随着华侨华人的增多和贸易业的发展,意大利华侨华人成立了众多商会组织,仅在米兰、罗马等大城市,华商组织就有几十个。这些华商组织,虽然作用大小、影响不一,但都联系不同的华商群体,对沟通信息、帮扶互助、促进贸易等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意大利华侨华人贸易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意大利和欧洲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的拉动
意大利社会是一个两极分化明显的国家,中低收入阶层占很大比例。近10年来,欧洲经济不景气,普通百姓收入下降,但崇尚浪漫、潇洒的社会文化使得意大利人并未放弃对服饰、鞋帽等生活消费品的追求。意大利本土生产的同类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而中国的产品则有良好的性价比,恰好满足了该消费群体的需求。此外,意大利存在大量外来移民和非法移民,他们收入偏低,一些人甚至经济困难,价格低廉的中国货正好满足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需求决定一切。意大利和欧洲市场的需求为华侨华人贸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二)新华侨华人生存发展内在需要的推动
意大利华侨华人大多以亲属团聚名义或从非正常途径扺意,许多人是“洗脚上田”的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不通意大利语文,难以进入意大利文化、教育、科技及其他领域,只能从事对知识文化要求不高的普通餐饮业和初级商品贸易。加上大多数华人移民意大利历史不长,尚未融入当地社会,“外族人”烙印明显,因此在生活态度、事业取向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性以及随之而来的族群内的从众性:当部分人通过服装、鞋帽、日用百货等贸易取得成功后,其他人就跟风、模仿甚至干脆就是简单地“复制”,从而在客观上刺激了意大利华侨华人贸易业的迅速发展。
(三)比较宽松的创业营商环境的催化
埃及苏依士运河开通后,意大利在上世纪重新成为所有途经地中海贸易、货运的枢纽,是东亚、东南亚、中亚产品进入中西欧的第一集散地。那不勒斯和热那亚是全地中海最为忙碌的海港。意大利的地理环境为华侨华人贸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与英、法、德等其他欧洲国家相比,意大利在劳工制度、海关准入、税务检查等方面相对宽松,“弹性”空间较大,有关机构执法也不够严格。华侨华人脑筋比较灵活,善于变通和“打擦边球”,这为华侨华人营商获利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四)温州人创业精神的内在作用
温州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创业精神。他们追求自主、自立,“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人人都想当老板,且敢冒当老板的风险;他们相互帮扶,采取 “做会”等传统方式为新移民筹集做生意的起步资金,帮助新移民在短时间内创业。他们吃苦不叫苦,“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这些,使得温州人在意大利很快站稳脚跟,创业发展。
三、意大利华侨华人贸易业喜忧参半
华侨华人贸易业的发展,迅速提升了意大利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许多搞贸易的新移民,经过几年的努力,过上小康甚至较富裕的生活,一些华侨华人甚至靠贸易业积聚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如米兰的胡氏集团、王氏集团、周氏集团等都是当地比较知名的华人商家。由周立康五兄弟组成的周氏集团,旅居意大利十余年,成功地实现了从餐馆——进出口贸易——超市连锁店的“三级跳”。现在,该集团在罗马、米兰等地开设了四家大型超市,经营的商品有服装、丝绸、纺织、食品、玩具、工艺、家用电器等行业,客户从意大利延伸到欧共体其他国家;公司每年上交税款40多万美元,成为意大利华商的交税大户。同样由来自温州的胡小秋4兄弟创办的胡氏集团,主营批发贸易,在米兰、都灵有门市部,在米兰、罗马有批发部,在米兰近郊有1万多平方米的仓库和冷冻库,在我国内投资合办冷冻厂。 另一位温州移民在米兰郊区兴办了大型的鞋帽超市和服装超市,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所经营的除中国商品外,也有许多来自东欧国家的产品;服务人员全部雇佣当地人,管理比较正规和现代化。目前他正计划在另一地方投资兴办大型的现代化超市,有关规划已获当地政府批准。
在提高自身经济实力、拓展生存空间的同时,新华侨华人也给当地的市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例如米兰的中国城所在区域,在中国城形成以前的八十年代,曾是一片萧条的贫民区,甚至到了九十年代初期,还一度成为吸毒者的集中地,随着新华侨华人的到来,商贸业取得迅速发展,整片街区才一扫颓势,繁荣起来,现在一年一度的“米兰葡萄节”也放在中国城举行。罗马的维多里奥广场周围,当年华人刚刚进入时,也是一片萧条,后来越来越多华人的到来,以及他们的辛勤劳动,改变了这一街区的面貌,促使那里发展成了生意兴隆的商业区,房屋租金的飘升更使当地屋主的钱袋得到了充实。
意大利华侨华人贸易业的发展,还促进了中国商品走向欧洲,扩大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 意大利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2003年意大利从中国的服装纺织进口就达到了5亿1千万欧元,其中一半以上是通过华侨华人的贸易业务进入意大利的。正是他们使得中国的商品走进了意大利人的视野、进而走进了欧洲人的视野。例如,意大利里瓦每年举办面向全欧洲和地中海各国的鞋展,在2004年8月举行的第62届里瓦鞋展上,许多来自温州的厂商就是通过华侨华人贸易伙伴或经销商参展,由于规模和数量庞大,经过华商的提议,主办当局还专设“中国鞋都展馆”,不少温州厂商因而获得来自各国的大量订单。由于意大利华商在促进意中贸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意大利进入亚欧商贸中的货运枢纽作用,使得意大利华侨华人贸易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中国商品走向欧洲,扩大了国际市场。
虽然意大利华侨华人贸易业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其存在的隐忧也不容忽视:
1.对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和有关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引起不满。意大利各城市历来就是商业区、生活区相互交错结合,有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上屋下店”的格局。现在,大量的“下店”已成为华侨华人的服装店、鞋帽店,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格局,给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华商到了意大利并未“入乡随俗”,而是陋习依旧,早期乱停放车辆、乱堆放货品、乱扔垃圾等行为比较严重,导致当地居住环境脏、乱、差,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恶化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罗马胜利广场一带居民就经常组织抗议游行,要“把中国人赶出去!”;米兰工商管理局、税局和警察局迫于当地舆论的要求,经常“突查”华人商业街的商铺。有的地方政府还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对华商加以限制,例如规定在2年内不准改变原店铺的用途,不准在商业街内搞批发,只能零售等。
新华侨华人贸易过于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不但内部竞争激烈,还给当地企业带来竞争压力。意大利全国33万个工业企业中,不足百人的小企业占了99%,所生产的正是服装、鞋帽、饰物类产品,除一些世界知名的大品牌外,大多属中档产品。近年来中西欧经济不景气,意大利也受很大影响,消费市场萎缩,压缩了当地企业的生存空间。而华商大量从中国进口同类产品,对当地企业的销售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样就引起了当地人对华商的怨愤和矛盾,个别地方甚至发生了火烧华人仓库等极端事件,至今仍未能破案。
2. 重利轻质,给中国商品蒙上阴影。许多意大利华商营销心理尚不成熟,在“短平快”营销理念的驱使下,重价轻质,在交易中过分重视价格优势,而忽视产品质量,不但造成自身损失,也影响中国商品的整体形象。这些情况被一些反感甚至敌视华商的社会舆论所炒作,造成“中国货质量差”的不良影响,不但影响了华侨华人贸易的良性发展,还对中国商品走出去带来阻力。
3. “口头承诺”的原始交易方式存在一定风险。一些意大利华商和国内供货企业法律意识不强,通常采用口头承诺或一纸不规范的简单协议等方式交易,双方只强调“信用”,忽视合同保障,在形成一定贸易关系后,往往先供货、后结帐。“口头承诺”的交易方式是一把“双刃剑”,这既是双方有信用的表现,但往往经不起风浪的打击。一旦出现问题,不但华商受影响,国内的供货企业势必蒙受损失。如2003年春节期间意大利海关对华侨华人入口商品采取措施,上万个货柜的商品滞留在那不勒斯港口长达半年有多,不仅华侨华人商家,就连国内厂家也蒙受重大损失。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意大利华侨华人社会和贸易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难以避免的。随着华侨华人社会的成熟,华侨华人与主流社会的沟通和融合,华侨华人作为一个群体将逐步被当地社会所认同和接受,与当地社会的文化冲突、经济矛盾等也会逐步趋缓;与此同时,新的事业机遇、职业方向也会逐渐涌现,分流过于集中的贸易业者;随着贸易的进一步开展,华商的营销心理也将逐步成熟,运作也会趋向合法化、规范化。从而使这些矛盾和问题获得消解。可以预料,未来华侨华人在促进中意两国经贸发展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本文与许明阳同志合作,收入吕伟雄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海外华人社会新透视》2005年11月第一版,国务院侨办政研司2006年3月编《“中国和平发展与海外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